古代的男子內衣怎麼穿的
❶ 古代人的內衣是什麼樣的呀
女士的是肚兜和平角大褲衩
男的有錢人家是穿絲質薄衫或者棉質薄衫,內褲也是大褲衩。窮人也沒錢去講究這些
❷ 古代人穿內褲嗎
古人也穿內褲,名字叫犢鼻褌(kūn)。
犢鼻,就是牛的鼻子。牛鼻子如果不算鼻孔,形狀就是曲邊三角形。類似現代的三角內褲。通常是農夫、僕役或軍人為了勞動、行動時方便才穿的。
褲子穿在裡面,所以一般褲子的質料都會比上衣差。但是有錢人富貴之家卻是用絲織品製作的褲子。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奢靡之服。
《漢書·敘傳》提到穿「綺襦紈絝」的貴戚子弟。這個綺,是有花紋的絲織物,紈則是織造細致的生絹,都是很貴重的。
後來,人們用「紈絝」專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公子。杜甫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就是把紈袴與儒生對比,包含著對不學習不向刪的紈絝子弟的諷刺。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說,在古代只有窮人才穿內褲。內褲就像一個窮的標簽,能不穿就不穿的。
(2)古代的男子內衣怎麼穿的擴展閱讀:
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質料比上衣差,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製作的,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奢靡之服。
《漢書?敘傳》提到穿「綺襦紈絝」的貴戚子弟。綺是有花紋的絲織物,紈是織造細致的生絹,都是很貴重的。後來,人們用「紈絝」專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公子。杜甫有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用紈袴與儒生對比,包含著紈袴者不學習、不向善之意。
魏晉南北朝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都以著褲為時尚。當時的褲子形制比較寬松,尤其是兩只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俗稱「大口褲」。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則較為合體,名為「褶」。
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叫做「袴褶」。當時男女都穿袴褶,如《西河記》載「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鬆散,行動不便,人們就用絲帶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叫做「縛袴」。現在,我們在看民族舞蹈或皮影戲時還能看到縛袴的造型。
參考資料:網路-犢鼻褌
❸ 古時候女人的內衣叫褻衣,那男人的呢
男人的內衣也是「褻衣」。
「褻衣」的外延很廣,包括:居家所穿的便裝(相對於官服、禮服而言);外套裡面的貼身衣服(相對於外衣而言);夏天穿的汗衫。
褻衣的「褻」不同於猥褻的褻。猥褻、褻言、褻臣等,都是從褻衣的不莊重、貼身的特點引申而來的。
古人關於「褻」有詳細解釋,引證如:
1、《說文解字》:褻。私服。從衣埶聲。《詩》曰:「是褻袢也。」(白話:褻,居家便服。「衣」表意,「執」表聲。《詩·鄘風·君子偕老》有一句:「透過薄薄的盛裝,貼身的是葛布的內衣。」)
2、《廣韻》:褻。衷衣也。(白話:褻,內衣的意思。)
3、《毛傳》:褻袢。言是當暑袢延之服也。袢延曡韻。如方言之襎裷。漢時有此語。揩摩之意。外展衣。中用縐絺為衣。可以揩摩汗澤。故曰褻袢。(白話:褻袢,表示夏天暑熱吸汗穿的衣服。袢延是個疊韻詞,相當於方言中的汗巾。漢代有袢延這個詞,表示揩擦的意思。外面穿上正裝,裡面用細葛布做內衣,可以擦除汗水,因而稱為褻袢。)
❹ 中國古代男人的內褲是啥樣子的
唐代以前,都是兜襠布,跟日本人相撲穿的那種差不多。再往前,就是現在小孩穿的開襠褲。
以前人坐的時候就跪坐,不能伸腿坐,那不禮貌。就是因為伸腿會讓別人看見小鳥。當然,劉邦那種流氓,就不算了。
❺ 古人是如何穿內衣的
古代的女子都有肚兜,是中國傳統女性服飾中的一種,這是女性一件私密用品,大多數為長方形,也有的是正方形,上面會綉有各種圖案,便是吉祥如意等,主要用於保護胸腹部的內衣,所以古代的肚兜又叫做「抹胸」。
清朝時候叫肚兜,宋朝叫「抹肚」。為了遮羞,慢慢演變成了肚兜。
古人上邊穿肚兜,那下邊穿什麼?到漢朝開始,裡面才增加了一樣穿著—窮褲
男子為了方便勞動與打仗,後來才演變成今天的內褲。我們現在人看到會想以前他們不穿內褲會不會漏風什麼的,好奇怪。
唐代以前,甚至到唐代中期內衣都是肩部有帶子的,但是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沒有肩帶的內衣,叫「訶子」。所以在我們看到的唐代的電視劇中基本上都是「半露胸式裙裝」,可憐我們范爺版的《武媚娘傳奇》,因為太過於忠實於唐代的內衣文化,而慘遭塗抹為大頭貼,也許是因為某某沒讀過小編的內衣發展史。宋代也一直沿襲著這種穿法,只不過在做內衣的面料上更加講究罷了。
元代稍微變化了一些,改名叫「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明代變化為一種叫「主腰」的東西,類似於現在的背心,不過人家還可以收腰,看來古人也發現S型好看,呵呵。到了清代就有了一個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字「肚兜」,一般是菱形的。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進入現代,當街美女偶爾也有標新立異的穿一回肚兜,來一陣「中國風」。甚至還有人嚷嚷著要「內衣外穿」,但是,親,你是否知道「吊帶」我們的祖先早就流行過了,「內衣外穿」的風也被祖先提前刮過了,只不過這時尚轉了一個圈又回來了而已。
❻ 古代男子的內衣,裡衣叫什麼
內衣有多種稱呼,包括澤、心衣、衵衣、汗衣、褻衣、帕腹、寶襪、訶子、抹胸、主腰、肚兜等。其中,「澤」的本意是汗水、唾沫,先秦時引申而具有了貼身內衣的含義。
《詩經·秦風·無衣》開篇就說:「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用今天的話翻譯就是:怎麼能說你沒有衣服穿呢?我的內衣也可以和你共用。
相傳這首詩是秦國國王為鼓舞將士士氣而作,從中能看出,春秋戰國時的君王們,極其善於宣傳鼓動,出征打仗,做戰前動員,都能巧舌如簧、以情感人。而那些浸染在血雨腥風中的將士們,又怎能不為之捨身拼殺、效死疆場呢。
(6)古代的男子內衣怎麼穿的擴展閱讀
在陝西的關中一帶,肚兜往往伴隨著人生禮儀。婦女有喜後,母親和婆家要為快出世的娃娃縫制肚兜。端午節時,舅舅要給小外甥送肚兜兒。未過門的媳婦也會給未來的丈夫做肚兜。
壯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年歲,也會換上新裹肚兒圖個平安;老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忌年,閨女要為老人做裹肚兒,禱求長壽。不少地方人死後,凈身後先給穿裹肚兒,再穿壽衣。
❼ 古人內衣都穿什麼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
此名稱的由來根據漢人的說法是次衣物是貼身穿著,同時吸收身體的汗澤。所有在當時的漢代,它被人們稱呼為「汗衣」、「汗衫」
《詩經》有雲: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這是什麼操作?同穿一套內衣?放在現代那可是無法接受的啊。
兩當
再到後來的唐朝時期,由於唐朝民風開放而自信,崇尚豐腴之美,女子內衣都是無肩帶的「抹胸」樣式。
下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女子的穿衣風格。仕女身著低胸長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就這身打扮放在今天也是很潮的呢!
❽ 古代男人為什麼也帶兜兜
古代的男人是有穿肚兜 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別名。 肚兜的藝術以刺綉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綉、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里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葯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抹胸肚」。《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葯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里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❾ 古代人,內衣 內褲是怎樣的
古代人的內衣統稱褻衣。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
古人還沒發明合檔的長褲之前有一種掛檔的衣物叫褌。
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褌就是檔間的著裝,形制有二。
一、短,僅遮襠部,不縫褲腿,類似現在內褲的形制。因古人認為類似牛的鼻子,被稱為犢鼻褌。
二,長可達膝部,縫有兩個褲腿,
漢: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鉤肩」及」
古代內衣(女性)演變
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本貼包含圖片附件:
唐朝:訶子
唐朝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❿ 古代男人穿什麼樣子的內衣
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中國古代內衣發展史——漢代前的褻衣 漢代以前:褻衣 「褻」意為「貼身的內衣」和「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而隱晦的。《禮記·檀弓下》里寫了這么個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之。」敬姜是季康子從祖母,這個老太深明禮儀,孔子對她有很高評介。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婦女在去世之後,要備褻衣入殮,不過這種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面前顯露。在秦始皇兵馬俑里,從秦兵馬俑服裝的領口就可以看到,這些武士外有鎧(鎧:音kǎi)甲
代的男人也要穿"內衣"古代管內衣叫做肚兜,古代男孩子也要穿肚兜呢國古人認為肚臍連通五臟,最為嬌弱,尤畏風寒,兒童的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又不懂得自我保護,因此對於兒童,不論男女一般都要給他(她)穿上一件肚兜,為臍部和腹部遮風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