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內衣是什麼顏色的
『壹』 古代四大美女如何從衣著上區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西施,昭君和貂蟬三人生活年代比較接近,所以昭君和貂蟬的衣著不好區分。
而楊玉環的衣著最好分辨。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都穿深衣。貴族的冕服為禮服。平民的深衣為吉服。短褐為裳服,深衣連結鉤邊,穿時要拿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極際紳士。邊帶氣語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的環相連接,叫代子鉤絡帶。
古時的深衣式樣、規格、結構和縫制都有制度規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著,只是顏色、服飾和衣料有所不同。後來演變成袍式的大袍寬衣。這種服式一直流行於以後各個封建朝代,是我國古代服裝的典型服式。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夾絲綿,充填些粗麻叫做濕袍,袍固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穿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秦漢時期的女子服裝:身穿大袖寬衣,下著長裙,腳穿高頭絲屐,這是秦漢時期女子服裝比較普遍的風格。貴族女子的肩壁上纏巾幗,裙,襦上外用絲綉,絲屐上綉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纏巾幗(圍巾)只用一塊布覆上,衣袖沒有貴族女子的那樣寬大,裙也沒有那麼長,為了勞動方便,裙外還要架一條圍裙。到了秦漢,女子服裝有了一些變化,「上短下長」,上衣之裙只到胸部並且窄小,袖子仍寬大,即所謂「窄衣大袖」。下裙之長曳地,尤其貴族女子的裙更長,甚至走路時要用兩婢提攜。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它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它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貳』 奧比島四大美女古裝哪個好看
我覺得西施的最好看,因為我喜歡藍色O(∩_∩)O~……
至於貂蟬,雖然是粉色的,但是表情不好看,顏色也配的不好看O(∩_∩)O~……
王昭君那個太紅了(注意是顏色!),看著不習慣,不過還好看O(∩_∩)O~……
至於楊貴妃那個,我覺得還行(起碼看得順眼)O(∩_∩)O~……
排名:1.西施2.王昭君3.楊貴妃4.貂蟬
以上均是個人觀點,有其他觀點的請回答。
望採納O(∩_∩)O~
『叄』 江南百景圖中王昭君立繪中披的斗篷是什麼顏色
江南百景圖中王昭君立繪中披的斗篷是紅色。
王昭君紅色的斗篷醒目、艷麗,紋樣為「長壽綉」,造型飽滿雲紋部分的線條長而舒展,大朵的雲紋圖案之間穿插變體的卷草花枝圖案,回環往復的外在造型營造出意猶未盡的視覺感受,表現羽化登仙,長生不老的祈求。
《江南百景圖》是由椰島游戲自主研發的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於2020年7月2日正式上線。
『肆』 有關於王昭君的散文嗎
人在榆林一帶轉悠,看著北邊的漫天黃沙,我想起了古代美女王昭君。
如果說秦朝是想靠築一條長城訴諸武力將北方少數民族拒之國門外的話,那麼漢朝則是走一條靠感化籠絡胡人以達到相安無事的道路。比之於秦王朝,漢王朝的統治者應該算是聰明點,他們不是拚命地再修一條長城或者埋頭苦幹為秦長城加固,而是採取了「和親」政策,把一些宮嬪美女嫁出給塞外的君主,以博得一定時間的相安無事。那個千古談論的王昭君,就是歷史上最典型的一個和親例子。�
有關和親的歷史背景,應該是從西漢締造者劉邦時代始。據《漢書?匈奴傳》所述,漢高祖8年(前199年),漢朝平城戰役大敗給匈奴騎兵,大臣劉敬首獻「和親之策」,即在漢匈承認互為「兄弟之國」的前提下,漢朝遣身分尊貴的嫡長公主出塞嫁與匈奴單於。劉邦想來想去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就同意了。但是,他遣去匈奴的並不是嫡長公主,其中原因似乎不單是由於呂後的哭阻,或如後人所雲長公主已嫁,「劉敬之言悖矣」等因素,更可能是劉邦本身就是個精明人,早就考慮其可行性甚微,而以「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使劉敬往結和親約」。自己的女兒不願送去,找個本家的女兒代替公主出塞,這也是封建皇朝的一種威力。�
其後惠、呂、文、景及武帝初年,基本均遵此模式實施和親。實際上,漢匈雙方關注的焦點似乎並不是女性的身份:漢朝關注的是匈奴在得到以親名義饋贈的大量財物後對漢的態度;而匈奴更多關心的是漢朝所輸金帛等財物的數量,這大概也與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物資匱乏的荒寒之地有關。《漢書?匈奴傳》上記載漢文帝寫給老上單於的一封信說:「漢與匈奴鄰國之敵,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故詔吏遣單於秫櫱金帛絲絮佗物歲有數。……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單於留志,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單於其察之。」漢宦官中行說因不滿朝廷強遣其奉宗室女和親而投降匈奴,在駁斥漢使對匈奴習俗的指責時說:「漢使毋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否則「候秋孰,以騎馳蹂乃稼穡也」,等等,均是明顯的例證。�
但是和親政策到了漢武帝時代一度遭到破壞。皆因「休養生息」政策實行一百多年後,漢實力明顯增強了,有了對匈奴動武的資本。漢武帝元光年間,漢匈之間大規模戰爭爆發,已實行六十餘年的漢匈和親政策中斷。戰爭使漢匈雙方均付出巨大代價,因此在武帝後期,和親之議重新被提及,但因為漢匈雙方實力的消長,在軍事上佔有優勢的漢朝不肯再在互為「兄弟之國」的基礎上與匈奴和親,堅持要以匈雙為「外臣」,遣單於太子入朝為質,即由所謂「兄弟」式的和親變為匈奴在臣服於漢的前提下和親;而匈奴則以「非故約。故約,漢常遣翁主(實際上匈奴全給漢朝騙了),給繒絮食物有品,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公乃欲反古,令吾太子為質,無幾矣」為由拒絕。�
這樣互相僵持了五十多年,這五十多年裡發生了很多歷史上著名的事件,如李陵投降匈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霍去病大敗匈奴,等等。到了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於被其兄郅支單於逐出單於庭,為尋
求漢朝的支持,首次遣子入侍,稱臣朝漢,為漢匈重行和親創造了條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為紀念「邊陲長無兵革之事」,以後宮良家女子王昭君賜予呼韓邪單於,號「寧胡閼氏」,寓意是希望通過她使匈奴安寧。「單於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無子人民」。漢匈恢復和親使北境首次出現長期平靜的狀態,大約50年相安無事,史稱「三世無犬吠之警,藜庶無干戈之役」。
�當然,這只是歷史的說法。關於王昭君的故事,已經有了豐富的傳說。特別是自有《後漢書?南匈奴傳》後,有關美女王昭君的故事版本迭出。元朝雜劇家馬致遠的《漢宮秋》更是梨園喜歡演唱的首本。在《漢宮秋》里,貪戀女色的漢元帝命畫工毛延壽畫新入選的宮女容貌,以便按圖召幸。容貌出色的王昭君因不願向毛行賄,毛便故意將她畫丑,因此昭君被打入冷宮。後來漢元帝發現了昭君的動人容貌,遂納為貴妃。毛延壽畏罪,逃入匈奴,並挑撥匈奴呼韓邪單於向漢朝強索王昭君。在呼韓邪單於以武力相威脅面前,文武大臣庸懦投降,都主張獻出昭君。元帝雖不肯,但出於內憂外患的恐懼,或者還有一點兒大國漢朝的守信在提醒,最終,他也只得忍痛將王昭君送至匈奴和親。�
王昭君出塞後,漢元帝傷心欲絕。馬致遠在《漢宮秋》里作了一首專寫他悲切送走王昭君的詞:
她她她,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她步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將;泣寒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把個好色而多情的皇帝寫得入木三分。王安石則是在《明妃曲》中把漢元帝罵了一頓:
歸來卻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幾曾有?
並大膽指出:
意態由來畫不成,�
當時枉殺毛延壽。
而在《後漢書?南匈奴傳》里則是另一種說法:「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漢書》與《後漢書》兩種說法各有其合理可信的地方。在《漢書》里,王昭君也許是較美麗的,但能進入後宮的女子哪個不是花容月貌?此時 選人遠嫁匈奴,隨便拉出一個均可;《後漢書》里則誇張渲染了王昭君的鶴立雞群,一支獨秀,戲劇性非常明顯。但不管怎樣,關鍵是王昭君終於出塞了,我們想像,就像世代相傳的「哭嫁」習俗一樣,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之後的辦法才出塞的王昭君,她極有可能就像杜甫描述的那樣,「千載琵琶作胡語」,並且「分明怨恨曲中論」。�我翻閱了有關史籍,證實昭君出塞是從榆林一帶過去的,榆林再北去即是毛烏素沙漠。遙想公元前33年正月的一天早晨,朔風凜冽,大雪紛飛,一隊人馬出了西漢都城長安,經雲陽縣、甘泉縣,竟直往塞北走去。
明妃初出漢宮時,�
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回顧影無顏色,�
尚得君王無自持。
漢元帝從沒見過王昭君,等到她辭行時才發現竟是一位絕色美人。盡管此時離別的傷感使王昭君「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回顧影無顏色」,卻仍然美麗異常,把漢元帝驚得目瞪口呆。盡管如此,王昭君還是心情復雜地坐進氈車,車轔轔,馬嘯嘯,呼韓邪單於迎親的車隊順利接到了漢朝的大美人,駛離繁華的長安,漸漸遠去。王安石在《明妃曲》中描繪了當時昭君出塞的一個場景:
明妃初嫁與胡兒,�
氈車百輛皆胡姬。�
漢宮侍女暗垂淚,�
沙上行人卻回首。
在這隊人馬中,有一輛裝飾華麗的寶馬香車,在車上坐著的正是我們的漢朝美人王昭君,她一邊彈著琵琶,一邊滿臉淚痕,滿腔悲憤地唱著:
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
全不見守玉關征西將,�
哪裡取保親的李左車,�
送女客的蕭丞相?
她痛罵劉漢王朝:
那裡也架海紫金梁?�
枉養著那邊庭上鐵衣郎。
您也要左右人扶持,�
俺可甚糟糠妻下堂?�
您但提起刀槍,�
卻早小鹿兒心頭撞。�
今日殃及煞娘娘,�
怎做的男兒當自強!
�王昭君罵著罵著,一里一回首,翻過陰山,越過希拉穆仁大草原,一直往塞北深處走去。終於,王昭君的儀仗隊從這里越走越遠,最終湮沒在茫茫黃沙中。�這樣的女子,這樣的美人,總是讓後代趕來懷古的男人感嘆不已,如果有誰也像我一樣追到了毛烏素沙漠的邊緣,我相信他也必定會惆悵地唱上幾聲:
毛烏素的黃沙二辰河的水,�
榆林城好遠見不上個你。
王昭君從此是與漢家永別了,別得杳如黃鶴,別得風沙獵獵,別得使後人思接千載! 許多年來,一些研究歷史的人總愛貼上莫須有的「自願請行」標簽來拔高昭君出塞的思想,這完全違背了人之常情,是形而上學了。須知,昭君出塞對於昭君個人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悲劇性的際遇,她是在無可奈何中萬不得已才去的,但卻產生了她始料不及的史詩性的社會效果。當然,她去了漠南匈奴後,對那裡的人和地方產生感情那是符合人的生活特點和規律的。�
我們可以想像,昭君到了匈奴後,想念漢朝肯定想得好苦,她走的時候肯定帶了大箱小箱的漢宮衣服,「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到了匈奴後,她不喜歡穿胡服箭袖,一大早起來便是對鏡梳出個漢朝女人
發髻,秀發如雲,哪肯戴你匈奴的羊皮帽?梳好裝後便是著漢衣,從貼身內衣內褲到外頭裙裾,一身全是漢朝宮婦打扮,還說漢語,呼韓邪單於不得不給她配了個女「翻譯」,並且日日如此,搞得呼韓邪單於很是頭疼。但是因她是個大美人,是漢元帝追悔莫及放走的大美人,所以單於也就只好遷就她了,由她天天穿漢裝。十幾箱漢宮衣裳能穿多久?七八年之後便
穿遍穿爛穿得沒有了。另據史書記載,昭君出塞後先是嫁給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死後。按當時匈奴人的風俗,必須嫁給單於大老婆大閼氏已繼王位的兒子。況且當時呼韓邪死前即令「傳國於弟」,好讓日後王昭君的幼兒能有執掌大業的一天。漢朝方面也要她「從胡俗」,不準南歸。於是,王昭君又被迫改嫁給呼韓邪的大老婆生的大兒子。這大概是王昭君在出塞前絕對沒有想到的,也是漢人的一種奇恥大辱。但身在異幫,且肩負的是一種民族大任,這時候只有忍辱負重了。一個女人,淪到如此地步,她內心的苦楚定然是深重的。但她又能向誰傾訴呢?
含情慾說獨無處,�
傳與琵琶心自知。
可憐王昭君只好走出沙漠上,手彈琵琶,一臉清淚,仰面對著穹廬似的天空,「寄聲欲問塞南事,」但天空中,要麼是灰朦朦一片,要麼是蔚藍蔚藍一片,唯一能看見的,是「只有年年鴻雁飛」。�
昭君究竟在南匈奴生活了多少年,目前尚無考古學者、歷史學家提出確鑿證據。按照史料的記載,她先是與呼韓邪單於生有一子,後又與呼韓邪單於大兒子生有二女。不過也有論者指出,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時,呼韓邪已有五十多歲或者更大,沒幾年就去世了,她的一男二女應該是與新單於生的。我翻閱有關的史籍時發現,在長達六十餘年漢匈「兄弟」式和親期間,眾多擔負「和親」重任的漢宗室公主無一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與之形成對照的則是身份不如宗室公主尊貴的後宮良家子王昭君的事跡均史有詳載。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有著深厚的感情,她的兒子名伊屠智牙師,後來被封為右日逐王。她的兩個女兒一個叫伊墨公主,一個叫當於公主,都嫁給了匈奴大臣的兒子。當於公主的丈夫和兒子都曾被漢朝封為後安公、後安侯,伊墨公主曾入侍太皇太後。甚至王昭君的兩個侄子王颯、王歙在王莽改制前都已受封加爵,在朝廷「主邊事」,頻頻出使匈奴,斡旋漢匈和好。這些事跡都昭昭然於班固的記載中。這大概可以作為王昭君悲傷中的安慰了吧。此外,從實際情形看,王昭君嫁與呼韓邪單於後,她受的恩寵還是很深的。史料記載與馬致遠的《漢宮愁》是不同的,王昭君的確沒有留下什麼怨詞之類,所有的悲憤應該都是出自多事文人之手。不過北宋務實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詩句倒是很貼切:
漢恩自淺胡恩深,�
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蛉青冢無蕪沒,�
尚有哀弦留至今。
這里插敘幾句。2002年4月10日,我隨我們市的學習考察團考察內蒙古的畜牧業時,順路去參觀了位於呼和浩特市西南呼清公路邊大黑河畔的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其時「青冢」一片枯萎,還不到被歷代文人譽為「青冢擁黛」的美麗季節,在那裡,我爬上了高達33米的墓頂,其時一陣一陣冰冷的寒風和沙塵暴吹打著我。我想起前一天,在古人所稱的陰山山脈也就是今天的大青山北面的希拉穆仁大草原上的情景,那真是一望無際的地方啊,只可惜青草還沒有長出多少,因而映入我們視野的便是一幅「平沙茫茫黃入天」的塞外窮荒之景。在大青山頂,我站在據說是最高點的地方,感受著刺骨的寒風和不時揚來的沙塵暴,舉目望向陰山南北,那首千古傳誦的《敕勒歌》便會悠然響起,這是意境多麼蒼涼遼闊、情懷多麼深摯凄美的民歌啊!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草低見牛羊。
這首民歌原是我們念初中時讀到的。說句真話,那時我雖然涉世未深,閱歷不豐,可一看到這首歌就喜歡上了,喜歡它的通俗易懂,喜歡它的干凈簡潔,更喜歡它的句子不多卻涵蘊了那麼廖廓高遠的意境,這種意境中又透出些無法言傳的凄美冷寂、遺世獨立的憂傷。這種感覺,我僅僅讀完前面四句就領略到了,後三句則是情感接受後的升華。�這種感覺一直綿延至今。以至我終於有幸來到這個讓我掛念十幾年的地方時,我再也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動。雖然我作為工作人員必須忙上忙下,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靜下來欣賞和沉思,但我還是約略滿足了自己的心願。那天,在朔風凜冽的大青山頂和雲霧迷茫的希拉穆仁大草原上流連時,我曾一度想在這片沉澱著兩千餘年厚重歷史的「敕勒川」上終極一生。我羨慕游牧民族那種雖處窮荒野景心情卻曠達奔放的灑脫態度。有了那種思想後,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2000多年前的美麗女子王昭君的幸運、偉大與堅強!
然而王昭君又不是那麼可以隨便謬贊和非議的。在今天的昭君墓園內,聳立著一座高大的漢白玉石碑,上面銹刻著中國現代革命家、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1962年參觀昭君墓後,題寫的《謁昭君墓》七絕詩一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董老的詩意境高遠,氣魄宏偉,一掃千百年來一些文人墨客的民族偏見和偏頗之詞,高度贊揚和正確評價了「昭君出塞」的遠見卓識和歷史功績,也表達了中國各族人民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
董老在詩中稱贊昭君的是具有和親的遠見卓識,其實她還有自己的精明之處。想當初,昭君在宮中待了幾年都見不到漢元帝,心情自然很抑鬱。當要選一個宮女封為公主嫁給匈奴單於的消息傳入後宮時,眾宮女自是激動了好一陣。皇宮如鳥籠,沒有得到皇帝寵幸的姑娘都想飛出去,但一想到是遠嫁荒涼寒冷的漠北,就沒有幾個敢吱聲了。長期鬱郁不得志的王昭君當然是要報名的,與其在宮中枯守坐等白頭,還不如遠嫁匈奴,再說還是當閼氏(王後)呢。話又說回來,幸好報名者寥寥,否則多了,又要靠毛延壽之流繪畫給皇帝挑選,她不再次落選才怪。王昭君是有遠見卓識的,同時救了她自己的,還有她的勇敢與精明,也有時世送給她的運氣。�
此刻,我們站在榆林城北邊紅山頂的著名鎮北台上,聽颯颯秋風吹拂,在寥廓蒼茫的天底下,心境是一片愀然。想起2000多年前,這里以北一帶曾是金戈爭鳴,鐵馬馳騁的戰場,為了減少一點殺伐的災難,像王昭君一樣的深明大義的奇女子,雖然也有被迫的成份,但總的來說,她還是甘心情願背井離鄉,走進黃沙,走進與中原生活風俗一點也不相同的穹廬邊地,甚至終老窮荒,正如杜甫所感嘆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可嘆秦王朝的號稱固若金湯規模宏大的萬里長城,這時竟也幫不上多情的漢元帝一丁點兒忙。�
王昭君終究是去了,去得義無返顧,去得漢元帝痛心疾首,去得今古漢人熱淚淋漓! 大約七百三十多年後,有一位頗有憂患意識的陝西西安詩人寫了這樣一首懷古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盧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盛唐詩人王昌齡在《出塞》里千呼萬喚西漢王朝的飛將軍李廣。然而依我看,王昭君那時也算得上一位萬里長征的勇士了吧?昭君出塞,她為漢家換來了五十多年的和平,試想:中國歷史上有哪一代名將經過一場戰役後能為朝廷換來五十多年的和平呢?李廣不能,衛青不能,霍去病也不能,一代美人王昭君卻做到了。自古美人勝名將啊!�
站在榆林城北邊的古長城殘破的烽火台上向北眺望,正值夕陽滿天,秋風陣陣,關山萬里,霧靄蒙蒙,遙想佳人,芳蹤安在?柳永的《八聲甘州》里那種蒼涼悲惘感覺頓上心頭:
對瀟瀟暮雨江天,�
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
關河冷落,�
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
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
無語東流。�
……
我們曾經沿著王昭君當年的足跡,西出榆林塞,徑直往毛烏素沙漠走去。塞外的風光果然別具特色。在二辰河台,人走著走著,靜寂中平地忽地捲起一個沙塵暴,只見它捲起黃塵旋轉著旋轉著,瀟瀟灑灑,像一條黃龍指向高空,然後隨風移動,遠看時它又像一個圓柱,支撐著蔚藍的蒼穹,沉寂的沙漠彷彿因此才有了生命的律動。偶爾風沙又呈一張黃毯遮住天空,號稱「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的王昌齡筆下的那種「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的景象我們也算是領略到了。人在沙漠里隨便地走著,眼前是茫茫黃沙,一馬平川望不到邊,只有稀疏的荒草在風中搖擺。正是午後的天氣,燙熱逼人。行進中,為我們帶路的中年向導突然大聲喊道:「看啊,這就是你們想要看的『海市蜃樓』,嗬,真清楚,真好看!」我們都停下來,只見沙漠不遠處出現一個巨大的湖泊,藍色的湖水隨風盪漾,湖岸的柳樹望不到頭。向導說:「這地方,幾百里內連個小水坑都沒有,哪來這么大的湖?這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這景緻在大沙漠里不常現,咱們運氣好,今天遇上了。」人說大西北風景單調,不是黃土就是黃沙,現在看來,那裡也有瑰麗奇偉的迷人景觀。�
黃昏的時候,天氣已沒了午後的炎熱,但也沒有怎麼涼爽。快要西沉的太陽把橙黃色的霞光投射到榆林城北去二十多公里的一片沙丘的西坡上,那丘陵般的沙丘凸現在蒼藍的天空下,更顯得蒼茫空闊。天空中還有一群排成一字形的大雁飛過,這景象真像某幅意境深遠的國畫。這時候,你不得不佩服北宋初期的范仲淹,一首《漁家傲》真是把塞外風光寫絕了:
塞外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未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眼下,正好已是「雁去衡陽」的季節,塞外蒼涼悲壯的氣氛已呈現出來了。人走在茫茫黃沙里,真有種太過卑微太過渺小太過無奈的感覺,再遙想起當年湖北姊歸縣的美麗女子王昭君,想她弱柳扶風的倩影被狂野的塞北匈奴大漠風沙吹擊的情景,不要說去「和親」,單憑這點勇敢就可以稱她為偉大了。至於「燕然未勒」,如果你吟著吟著的時候,再想想自己這么些年來過得也實在不易,也實在窩囊也一樣飽嘗過人情冷暖、曲折辛酸;「人生失意無南北」,人在蒼茫塞北,還真有一種天涯遊子的感受,想到深處也難免泛起一陣陣悲涼孤寂的滋味。�
站在鎮北台上放眼北望,秋日天清無礙,一望平野,思今憶古,幽情頓生,而且還有哀情、豪情夾雜其間,只覺昔時繁盛,今日荒寒,人生易老,無情物在,不由愴惻難平。歲月如斯,想漫長歷史中,有多少像王昭君這樣的南國佳人,范仲淹這樣的中原名士,於漫漫風沙里,今日人已不見,而跡傳名留。丈夫於世,自當效此建功立業,庶幾不負所生。然而,又有多少仁人志士,雖有壯懷激烈,終究是顧盼自雄。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真是那些失意者的知音呀!
自己節選唄 看哪些比較感人就讀 其餘的刪掉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 節選不難的
『伍』 江南百景圖王昭君斗篷什麼顏色
江南百景圖王昭君斗篷是紅色。江南百景圖,是由椰島游戲自主研發的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於2020年7月2日正式上線。玩家將夢回明朝江南地區,成為城市的設計師,描繪藍圖、興造建築、規劃布局,經營賺錢。同時安排居民起居工作,寫意世間百態,或帶領大家奇遇探險。重繪明朝江南盛景,打造專屬於玩家的江南百景圖。
『陸』 中國歷史四大美女王昭君詳細資料
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中文名: 王嬙
出生地: 南郡秭歸
職業: 宮女,閼氏
主要成就: 維護漢匈關系長期穩定
代表作品: 《怨詞》
配偶: 呼韓邪單於,復株累若鞮單於
兒子: 右日逐王,須卜居次,當於居次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昭君入宮昭君出塞塞外生活
歷史傳說
昭君出塞和番為國
人物評價
四大美人之由來四大美人趣說
昭君後人
相關文學
庾信《王昭君》庾信《昭君辭應詔》李白《王昭君》李白《王昭君》另一駱賓王《王昭君》杜甫《詠懷古跡》王安石《明妃曲》董必武《謁昭君暮》老街味道《王昭君》翦伯贊陳志歲《昭君出塞》(三首)張仲素《王昭君》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
相關歌曲
貼吧相冊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昭君入宮昭君出塞塞外生活
歷史傳說
昭君出塞和番為國
人物評價
四大美人之由來四大美人趣說
昭君後人
相關文學
庾信《王昭君》庾信《昭君辭應詔》李白《王昭君》李白《王昭君》另一駱賓王《王昭君》杜甫《詠懷古跡》王安石《明妃曲》董必武《謁昭君暮》老街味道《王昭君》翦伯贊陳志歲《昭君出塞》(三首)張仲素《王昭君》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
相關歌曲
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 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此事無正史可考,但極有可能是杜撰。有詩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王昭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 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李玉剛「鏡花水月」王昭君扮相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 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王嬙》(《西京雜記》) (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案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巨萬。 注釋:1)「元帝」,劉奭,公元前48—前35年在位,西漢十一個皇帝中的第八個皇帝。 2)「案」,同「按」,查。「幸」,寵愛。 3)「閼氏(yan煙支)」,匈奴君長的嫡妻。 4)「上」,皇上,即元帝。 5)「閑雅」,文靜優雅。「閑」通「嫻」,文雅。 6)「名籍」,名冊。 7)「重信」,重視信用。 8)「棄市」,在市中斬首。 9)「籍其家」,「籍」,查抄財產,予以沒收。據記載,同時被斬首、查抄的畫師有毛延壽、龔寬、陽望、樊育。「巨萬」,萬萬,數目極大的意思。 10)「葛洪(公元283—公元363)」,晉代有名的醫學家、文學家。他寫的《西京雜記》,託名漢劉歆(xin新)作,記西漢遺聞佚事。西京,今之西安。 譯文:漢元帝後宮妃嬪很多,皇帝不能每個都看,就讓畫匠把她們的相貌畫下來,按照畫上的美醜召來寵幸她們。宮女們都賄賂畫匠,多的給十萬錢,少的也不下五萬錢。只有王嬙(昭君)不肯賄賂畫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見。匈奴來朝拜漢元帝,請求賞賜一個美人作為他們的閼氏(相當於皇後)。於是皇帝按照畫像讓王昭君出嫁。等到出發的時候,召見了昭君,原來昭君的容貌在後宮沒有能比得,善於應對問話,舉止優雅大方。元帝後悔了但是名字已經定了下來。元帝注重對外國講誠信,所以沒有換人。於是追究這件事,畫匠們都被處死,抄沒他們的家產都有許多。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昭君入宮
中國畫《王昭君》(王叔暉繪制)
王昭君出生於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被選入宮。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已經40多歲了,由於縱欲身體衰弱不堪。王昭君雖然是錦衣玉食,住的是緒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按理要輪到王昭君不知什麼時候,而且即使輪到了又能怎樣?王昭君可能也就這樣湮沒於後宮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變了王昭君的一生。這事要先從漢朝時最大的敵人——匈奴說起。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於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於,被別的單於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於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於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於這么好,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昭君出塞
李玉剛「鏡花水月」王昭君扮相
漢宣帝駕崩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於跟漢朝的關系已經很好 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和親」的建議原本是漢高祖時婁敬德提出的,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弱,呂後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一直都是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過這回,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於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么的大事情怎麼可能瞞得過他。 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後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起勁的勁頭頓時就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願去匈奴。傳說中這里還發生了許多故事,比如畫師毛延壽的事情等,但大多數都是後人加上去的,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件和親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塞外生活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並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也寫作伊屠牙斯),封為右日逐王。婚後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逝世,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二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關於「青冢」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冢。」《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 歷來提到「青冢」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冢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附錄:《王嬙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譯文:臣妾有幸被選為陛下專用的後宮佳麗,原以為可把自己的身體進獻給陛下,死後也會留下我的芳名。卻不料遭到畫師毛延壽的報復,只好遠嫁到異國絕域的匈奴,真心實意地以身相報陛下的恩澤,哪裡還敢憐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國內的人事變化難以預料,單於去世,我只能移情於卑賤的女工手藝消磨時光,天天向南遙望漢朝的邊關,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傷郁結罷了。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親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讓我返回漢朝吧! 附錄:《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附註: 苞桑:叢生的桑樹。形容;形體和容貌。曲房;皇宮內室。 頡頏:音協杭。鳥兒上飛為頡,下飛為頏。指鳥兒上下翻飛。 委:堆。 來往:此處指皇內夜夜將佳麗送去給帝王寵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廣貌。禁臠:指帝王專享的豬頭肉,比喻他人 不得染指的獨占物。黜涉; 指官吏的進退升降。 日月:比喻國君。竄:隱匿。 譯文:秋天裡的樹林鬱郁蒼蒼,滿山的樹葉一片金黃。 棲居在山裡的鳥兒,歡聚在桑林中放聲歌唱。 故鄉山水養育了豐滿的羽毛,使它的形體和容貌格外鮮亮。 天邊飄來的五彩雲霞,把她帶進天下最好的深宮閨房。 可嘆那離宮幽室實在空曠寂寞,金絲鳥般的嬌軀總也見不到陽光。 夢想和思念沉重地壓在心頭,籠中的鳥兒卻不能自由的翱翔。 雖說是美味佳餚堆放在面前,心兒徘徊茶不思來飯不香。 為什麼唯獨我這么苦命,來來去去的好事總也輪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飛向那遙遠的西羌。 巍巍聳立的高山橫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遠方。 叫一聲家鄉的爹和娘啊,女兒出嫁的道路又遠又長。 唉!你們可憐的女兒呀,憂愁的心兒滿懷悲痛和哀傷。編輯本段歷史傳說
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的地方,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戰國時這里曾出過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這里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親,帶著兩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種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種些雜糧維持生計,仍然過著勉強溫飽的艱苦生活。有時還要替溯江而上的船隻拉纖貼補家用。 生活雖然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更重要的是能夠始終保持先人的傳統,沒有忘記她們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詩禮門第。王昭君有一個哥哥叫王新,有一個弟弟叫王颯,出力的活兒輪不到她,她除了跟著母親嫻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雖然生長在窮鄉僻壤,卻饒有大家閨秀的風范。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年當二八,仿如空谷幽蘭,自然被選入宮。 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見面,首先由畫工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御覽。出身富貴人家,或京城有親友支援的,莫不運用各種管道賄賂畫工,惟獨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無力賄賂,也不屑於欺瞞天子,使毛延壽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痣,等到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畫像時,嫌惡之餘,更以為她是個不實在的女人,因此,五年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五年的時間不算短,與現在讀一個大學本科的時間還要長一點。王昭君除了擔負一些宮中的輕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餘暇來讀書寫字,唱歌跳舞,研習音律與繪畫,不斷充實自己,磨練自己。然而午夜夢回,不免倍感凄清與孤寂,花樣的年華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時才有出頭之日,又如何上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呢? 又是落葉迷徑,秋蟲哀鳴的深秋季節,冷雨敲窗,孤燈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峽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歡樂團聚的時光,愁思如麻。信手拿過琵琶,邊彈邊哼,唱不盡的是鄉愁: 一更天,最心傷,爹娘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二更里,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娘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痴心一片亦堪憐。 四更里,苦難當,凄凄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凄涼。 五更里,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滿腔幽怨,無限感傷,混合著濃重的鄉愁與一絲絲的憧憬。 王昭君無聲無息地打發著漫漫的長夜和日復一日的白晝,意志消沉,「自嘆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實上命運總是在「有定」中包含著「無定」,漢元帝竟寧元年,南匈奴單於呼韓邪前來朝覲,王昭君的命運無意間起了突破性的變化。 中原正是春暖花開的三月,塞外猶是寒風凜冽的季節,真個是「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頭。」王昭君終於在漫漫長路中病倒了,只得暫時停止前進,養病期間,她想起了父母兄弟,於是挑燈披衣,濡淚和墨。出了雁門關,匈奴大隊騎士、氈車、胡姬前來迎迓,抵達王庭之日,但見平沙雁落,黃塵滾滾,牛羊遍地,無邊青草。一座座帳篷中,張燈結綵,歡騰達旦,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亦即安寧胡地的皇後),百般遷就,以博取她的歡心。然而胡笳悲鳴,駿馬賓士,飲腥食膻,異邦風月,使王昭君總是對故國充滿思念之情。所謂:漢使回朝頻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而呼韓邪自得漢廷絕色美人之後,心中大為高興,整天置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漢元帝在看了郎中侯應上奏的「十不可」之後,謝絕了他的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達匈奴王庭三個月後,漢元帝在思念與懊惱的前提下,懨懨病榻,拖到初夏時節,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老邁的呼韓邪去世,這年王昭君二十四歲。 向漢元帝寫信:臣妾有幸得備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適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惟惜國家黜陟,移於賤工,南望漢闕,徒增愴絕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憐之! 希望可以回到中原。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和番為國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維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收繼婚制),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昭君卒於何年,不
青冢
得而知了。昭君死後,葬於青冢,而專家考證說,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麼地方,只能是一個永遠的迷了。現代史學界對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歷史功過意見分化嚴重,贊之毀之皆有。 而騷人墨客幾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所以跟著也傷心同情。學者柏楊先生認為,中國固然繁華,但與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宮廷的小小天地。而宮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國也是一樣,擁有頂尖的享受。並且,就在王昭君辭行後當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結局不過一個被漢元帝偶爾玩過的普通小宮女而已。她將守著靈樞,老死墳園。事實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於,她的幸福才真正開始,她成為匈奴汗國單於最寵愛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來自中國的強大背景,在匈奴汗國宮廷中有極為尊貴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長安,只能囚在墳園。塞外卻有廣闊的蒼穹,使她擁有豐富的愛情和人生溫暖。
四大美人之由來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由來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閉月」: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楊玉環被選進宮時,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情景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宮女們也議論紛紛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 「沉魚」: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 「落雁」: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挑選了王昭君作為和親對象。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後來,「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稱了。
四大美人趣說
西施是大腳,發明了遮腳裙。 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 王昭君是溜肩,故發明了墊肩。 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64,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不應該去批判任何一位古代四大美女,因為各有各的優缺點。編輯本段昭君後人
伊屠智牙師,右日逐王(後來爵位升為右谷蠡王)。匈奴的單於是可以傳弟的。呼韓邪一生共娶三女,
生七子,除王昭君所生的幼子伊屠智牙師以外,其他6人居然都當過單於。 復株累若鞮單於,名雕陶莫皋,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呼韓邪之子。復娶王昭君,生二女。 搜諧若鞮單於,名且糜胥,公元前20—前12年在位,復株累若鞮之弟。 車牙若鞮單於,名且莫車,公元前12—前8年在位,搜諧若鞮之弟。 烏珠留若鞮單於,名囊知牙斯,公元前8—13年在位,車牙若鞮之弟。 烏累若鞮單於,名咸,13—18年在位,烏珠留若鞮之弟。 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於,名輿,18—46年在位,烏累若鞮之弟。 《後漢書》說呼都而屍單於想要把單於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於是殺害了伊屠智牙師。
『柒』 王昭君適合什麼顏色
紅。
最經典的昭君形象就是紅斗篷配粉面烏發,堅強勇敢又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