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內衣百科 » 蒙古士兵為什麼穿絲綢內衣

蒙古士兵為什麼穿絲綢內衣

發布時間: 2023-03-22 16:33:08

1. 看書有看到,每個士兵的甲胄很有講究,裡面會加絲綢,用處是什麼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洞前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鎧甲手套]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攔顫圓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中國鐵鎧甲]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簡塌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時期,憲耍酪行兩當鏡稱碉光鎧。兩當鎧丙形制和服飾中的兩當形狀相近似麗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明光鎧胸前和背後都有大型鏡子樣金屬圓滬。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綿甲]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斗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0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國頭盔。胄,戰國以後稱兜黎,宋代以後稱盔。中國傳說最早的胄由造尤創造。人們用獸角、藤條獸皮製成頭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銅胄為商代青銅胄,皆用青銅整體范鑄,飾有獸紋。銅盔也稱胄,古代作戰時用以防頭部的防護裝備,其形如帽,可以同時防護頭頂、面部和頸部,盛行於商周時期。周代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有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周邊寬頻上凸出一羊排圓泡釘。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實。戰國出現鐵兜鑒,用鐵甲片層層編壓而成。此後至宋代,頭盔一般為整塊范鑄,鐵甲片編綴,或二者結合製成。"明代夫盔大體承襲宋制,有所改進。明朝御林軍用鎖子盔,鐵缽象一頂便帽,下沿裝鎖子鋼絲網,盔高八寸許,網長一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士兵的鐵盔較簡單,裝飾不多,鐵缽高大,肩庇較寬,整個盔面上寬下窄,形如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賞,可插貉纓。及至火器廣泛應用後,鐵盔的形制趨向輕體化。清中葉以後,甲胄成為儀仗、校閱時著用的裝飾品,實戰中較少應用。清朝末年,西式鋼盔傳人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皮條編綴而成。甲均塗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鱉魚皮、水牛皮等為主。幾乎每個武士均裝備甲,有的馬匹也著甲。春秋戰國之交,鐵兵器出現後,皮甲不能抵禦鋒利兵器的打擊,逐步讓位於鐵鎧甲,但皮革作為輕便防護裝具仍沿用達千年之久。
[鞨]
中國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輕罪人蘭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蘭,即所謂蘭拾,兵架也。拾革,重革,當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國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戰中人馬防護裝具。中國傳說堂尤發明甲,在夏代常備軍已裝備甲。早期的甲以藤條·木片、皮革等原料製成,以皮革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護驢干,四肢不著甲。由於整片皮裹身不便於作戰,至遲到春秋末期已出現由小塊皮革聯綴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塊、甲袖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由小塊革以絲帶連接。

2. 古時候打仗的士兵都穿鐵甲,那他們的身體受得了嗎

明代是重型甲和輕型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輕型甲——綿甲應運而生。綿甲材料柔軟、輕巧,在其表面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因此輕便,靈巧,沾濕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已經廣泛使用鎖子甲,明代普通士兵也配有鎖子甲。明代鎖子甲在形制上回歸中國傳統甲衣風格,環與環不再無限延伸為一件整衣,而是平面地構成一個個方塊部件,附著在一塊塊甲襯上,形成甲衣的單元,組合成整套鎧甲,其部件有披胳膊、胸甲、腹甲、背甲、腿裙等。明代的鎖子甲由前代延續而來,但是由於製作工藝較之於前代先進,同樣是鋼鐵打造,分量卻比前代輕便。

明代的鎧甲多用鋼鐵打造,分量不輕。《客座新聞》說:「各邊軍士從戎,身荷鎖甲、戰裙、遮臂等具,其重四十五斤,鐵盔、鐵腦蓋重七斤,頓項、護心、鐵脅重五斤。」又據《明會典》,青布鐵甲,每副用鐵四十斤八兩。

所以說古代將士必須有好身體,好體力,才能穿著如此重的鎧甲,揮舞幾十斤的兵器,奮力作戰。真得了不起,也真得很辛苦。打一次勝仗,保衛國土,活著回來,多麼不容易。

3. 浣洋訣3.4.6蒙古四絕之一•弓:遠程打擊

八角捋須笑道:「說起蒙古帝國的強大,最根本的、還是軍事力量的強大---這也是本課學習的核心內容。」

小武點頭道:「不錯。還請你仔細分析,他們的軍事力量到底是如何強大法。」

八角微笑道:「蒙古的軍事力量、依我看共有四絕,這要一個一個來說了。」

「蒙古第一絕---是弓。指的是蒙古人最擅長的射箭之術。但這也不是最注重能夠拉開神臂弓的蒙古人有多少,哲別(哲別之名就是指神箭手,此人善射而被眾人忘其本名)的箭法有多麼准。並不是完全以射得遠、射得精準來衡量戰鬥力,我說的是蒙古的很多戰法、都圍繞著弓來設計。」

小武點頭微笑道:「聽說哲別的箭法是蒙古第一準,他連成吉思汗小女兒擺在自己頭頂帽子上的小老鼠都能射中!但是,騎兵都會射箭,這也沒什麼奇怪的哦,蒙古的戰法究竟有何特別?」

八角微笑道:「 歷史 上眾多的騎兵部隊,作戰時的武器都以刀、劍為主,弓箭只是第二兵器,更不要談整個集團的戰法是圍繞弓箭為核心的。如果參考其它騎兵,刀劍的使用率為80%的話,那弓箭的使用率僅為20%。」

「而且,大多數軍隊都是騎兵、步兵配合作戰的,若有專門的弓箭兵,那也是待在步兵之中、列陣之後,方才可能對附近的戰場箭如雨下。然而蒙古的軍隊卻是純騎兵,而且特別喜歡遠距離進攻,習慣在高速運動中騎馬射箭、而不是站在平地上列陣射箭。」

小武領悟道:「蒙古人最喜歡一邊快馬奔騰,一邊射『移動靶』?這是草原打獵形成的習慣吧?所以他們的武器使用率,射箭或許要佔80%,刀劍卻只有20%,同其它多數軍隊相比反過來了!」

八角點頭道:「正是這樣的。所以蒙古的騎兵戰武器,歷來弓箭第一、刀劍或套索第二。他們往往不會給敵軍以正面肉搏的機會,除非對方已經完全崩潰。「

小武皺眉道:「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弓箭為主戰汪棗斗呢?」

八角捋須道:「這涉及到一系列訓練。首先,你要在每匹馬上帶至少兩大壺箭,一種箭頭小、分量輕,用來遠射;一種箭頭大、分量重,用來近射。有時候甚至要帶三種箭。」

「如果是離敵人在五百步左右的『遠戰』,則先使用小箭頭的箭進行群射,並且都要朝天四十五度斜向射,以便一群人射的箭大致落在同樣遠的地方。」

「如果離敵人在二百步以內,則用大箭頭的箭正面瞄準單射,這是蒙古人認為的『近戰』---依然是射箭,不給對液做方以還擊的機會。」

小武想了想,道:「這些射法,都是要和騎馬配合的吧?」

八角捋須道:「當然。只有同騎馬的技術相配合,才能保證敵我之間的距離不會有大的偏差,才能保證使用正確的戰術對敵。」

小武質疑道:「你剛才說五百步外,當用小箭頭弓箭進行群射。可是馬匹是活動的,蒙古軍隊也無法聚在一處不動,那如何進行群射?」

八角微笑道:「進攻之時,騎兵的沖鋒當然是運動的。但是同歐洲騎兵常直接沖入敵陣不同,蒙古的騎兵---除非是專設的敢死隊,否則通常不會直沖入敵軍陣中;而在接近敵人時馬匹一轉,同敵陣擦肩而過、同時側向將箭只射入敵陣。」

「訓練有素的蒙古騎兵都走這樣的彎曲路線---號稱『走弓不走弦、求遠不求近』,始終同敵陣保持一定的距離。騎兵一隊接著一隊,這樣『走馬燈』似的快速輪流側面射,必讓敵陣很是頭疼。」

小武恍然道:「這樣敵人就陷入了兩難境地!要固守陣形,就只能挨射、不能還手;要上前交鋒,則原先的陣勢已亂,導致露出新的破綻。」

八角點了點頭,笑道:「這就是橫向輪射的威力。而如果對方也有數量眾多的騎兵前來沖擊,那就採用『蠻古歹』戰術---這是一種從匈奴人時期就鬧陵衡傳承下來的背射術,以保證在騎馬退卻的時候,可以回身射殺追兵。

小武突然身軀一震,道:「我明白了。此時由於追、逃雙方都在快速騎馬,如果對射的話,在前面跑的一方反而佔便宜。」

「因為逃方的相對箭速 箭的速度 馬的速度,使得追兵更難躲過;然而追兵的相對箭速 箭的速度-馬的速度,所以會吃虧。」

八角大笑道:「有理!『蠻谷歹』戰術常常可令追兵發瘋。雙方人數越多,後方的騎兵越難躲過前方的背射之箭。但是,這對前方騎兵的要求也很高,可不能因為轉身射箭就從馬上掉下來,騎速更要快,不然被追上就死路一條了。」

小武思索道:「那如果對方是用步兵對付你的騎兵呢?又怎麼辦?對方的步兵裡面可能也有很多弓箭兵?正面對射,結果又會如何?再者還有很多使用弩箭和弓床的,那可是用機器來射箭的呀,難道比不過人射?」

八角捋須笑道:「機器射出的弩箭,當然也很厲害。但是連珠弩通常只保證箭多、卻不保證箭遠---這是其弱點。而如果使用重型機器如床弩,雖可以致遠,但一般移動緩慢、而且數量不多---顯然缺點也不小。」

「蒙古的軍隊通常機動能力極強,會交替使用遠射和近射,也善於隨時變換主攻的方向。相對於強大而固化的弩機來說,蒙古的騎射戰術實在是太靈活了。」

小武繼續挑戰道:「那如果用盾牌抵擋呢?用羅馬軍隊的那種大盾牌?」

八角道:「當然可以使用盾牌,而且有些歐洲騎士,盔甲都武裝到了牙齒,只露眼睛一條縫,似乎人完全不怕被射,但馬匹還是怕的。」

「過於注重防守的戰法,器械大都比較笨重,完全無法跟上蒙古兵的機動能力。這樣就只能被動挨打,無法快速還擊。」

小武又道:「那麼,蒙古騎兵自己不需要穿戴盔甲的嗎?」

八角搖了搖頭道:」當然需要。蒙古兵也並不是不怕別人射自己,但他們的防護手段,通常只是身穿厚厚的皮甲、以及絲綢內衣。這樣的擋箭功能或許比鐵甲要差,但是對人體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小。」

小武大奇道:「還穿著絲綢內衣?絲綢不是很漂亮嗎?為什麼不穿在外面?」

八角呵呵大笑,道:「穿上絲綢內衣也並不是為了美觀!通常戰士們不很關心外衣是否漂亮,更別說內衣了。但在戰場上,萬一敵軍的箭頭穿透皮甲、射入肉體的話,絲綢可以再抵擋一下。尤其在拔箭的時候,絲綢還可以裹住箭頭、一起拔出,如此,疼痛感和出血量都要少得多。」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估計蒙古軍隊經常搶劫絲綢,都用來干這個了。」

八角莞爾一笑,道:「既然絲綢對打仗有用,蒙古戰士當然會迅速推廣。」

小武點點頭,道:「總結一下,蒙古軍隊特別重視弓箭,其實就是重視遠距離打擊。這同絕大多數國家軍隊的重視肉搏戰,真是相當不同呀!可說是領先於時代啊!」

八角捋須點頭笑道:「你基本明白了。其實在蒙古第一次西征時,攻破撒馬爾罕的戰役、就很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小武奇道:「攻克撒馬爾罕城有什麼特別的?你給我說說?」

八角嘿嘿一笑道:「成吉思汗雖然包圍了撒馬爾罕,但是四面觀察此城,卻沒發現什麼弱點。而且這是花剌子模首都,城中存糧很多,短時間的圍困也根本沒用。為了防止夜長夢多,蒙古軍隊准備強攻此城。」

「然而第一天剛開始強攻不久,城門突然一開,城中有很多騎兵沖出,向蒙古軍隊發動了正面攻擊。於是蒙古人只得停止了攻城,開始了騎兵對騎兵的野戰。從清晨直殺到天黑,雙方的死傷基本對半開;最後對方又打開城門,接應剩餘部隊回城休息去了。」

小武大為驚訝道:「蒙古騎兵對付撒馬爾罕騎兵,竟不能占據上風?而且成吉思汗還在現場親自指揮,是吧?」

八角捻須道:「這就是蒙古騎兵不能發揮長處的結果。一則,戰斗就發生在城外幾公里的范圍之內,蒙古軍隊一跑就是幾十公里的特長發揮不出來。二則,雙方就在城下近身搏殺,所用兵器也以刀劍為主;這樣一來,蒙古騎兵和其它騎兵就沒有多大區別。」

小武點了點頭道:「有道理。那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避免?」

八角笑道:「成吉思汗當晚就傳令改變策略---從第二天開始,全軍要一直射住城門,不讓對方人馬出來。」

小武道:「射住城門……?」

八角接著道:「第二天一早,當城內騎兵休息了一夜、養足了精神,興沖沖地騎馬出城門准備同蒙古騎兵再次拼殺的時候---突然發現城外所有蒙古軍人,都張弓搭箭、瞄準了每一個城門。」

「只要一看見任何人馬出現在城門洞里,蒙古軍人立刻箭如雨下;於是無數城內出來的騎兵連人帶馬被射成了刺蝟;而且很快就堆積如山,堵死了撒馬爾罕的每一個城門。」

小武訝道:「這就是說,蒙古人不打算再同對方騎兵決戰了?」

八角搖搖頭笑道:「你不要以為,蒙古戰士就一定喜歡騎兵野戰!其實那隻是障眼法,蒙古人最喜歡的戰法實質、乃是遠距離進攻打擊---即他打得到敵人,而敵人打不到他!」

「當城門被堵死以後,撒馬爾罕城內的軍隊再也無法出來,也就只好被動守城了。到了這個時候,城外的蒙古軍隊正好將所有工程器械一字排開,先朝著城內扔上數千顆大石頭再說。」

小武點頭道:「蒙古人用投石機了?」

八角捋須微笑道:「投石機也是遠距離攻擊武器的一種,比起弓箭來說威力更大。在敵人無法出城、只能挨砸的情況下,正好盡情使用。」

小武同意道:「這么看起來,提倡使用弓箭和提倡使用投石機,正是同樣的軍事思想。但是投石機過於笨重,也只有蒙古軍隊、能將其與弓箭有機結合了起來。」

八角點頭道:「巨石連砸了幾天之後,撒馬爾罕守軍中無數能征慣戰的勇士,就在無法還手的情況下,毫無任何意義地死在亂石與亂箭之下。於是外城旋即崩潰,而內城也沒有守得太久。」

小武搖了搖頭道:「估計撒馬爾罕軍隊原先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雙方的戰斗竟變成這個樣子!」

八角捋須微笑,道:「『遠勝於近』---這是思想上的差距!」

「蒙古的軍事思想已經很符合現代戰爭的『遠距離打擊』思想了。盡量在超出對方攻擊范圍以外的距離,向對方施以遠程打擊。這樣可使得對方蒙受巨大損失,而本方人員損失幾乎沒有。」

小武領悟道:「在今天來看,似乎海灣戰爭---美國攻打伊拉克的例子就是如此。在幾乎沒有看見敵軍的情況下,薩達姆的80萬共和國衛隊,就已經被美軍遠程轟炸得土崩瓦解了。」

「伊拉克軍隊除去了死亡者、投降者、解散者以外,倖存者寥寥無幾。這樣當美軍地面部隊攻過來時,共和國衛隊實際上已不復存在了。」

八角捋須呵呵笑道:「提倡遠程打擊的道理,古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蒙古人用的是弓箭和投石機,如今可以用導彈和轟炸機。」

4. 小小考據一下蒙古騎兵的裝備 2019-06-11

記得以前看資料,說蒙古騎兵入侵中原後,搶奪中原的絲綢,作為內衣穿,外罩鐵甲,這樣的化如果中箭,由於絲綢的順滑可以輕松的將箭頭拔出體外,減少傷害。

當時看來這篇資料就覺得是的扯淡,蒙古兵搶絲綢我信,草原來的沒見過咱中原的寶貝嗎,正常。要說絲綢還能有防禦作用,就有點糊弄蒙古兵的智商了。好在和我有同樣疑惑的人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做過實驗,我們的絲綢雖然華貴,但是中箭假人的絲綢內衣被輕松穿透,毫無防禦能力而言,更別提將帶著倒刺的箭失拔出了,拔出就帶塊肉。

當時我看到這培拿敏里的時候,問題已經得到了解答,但是還不完全解惑我的疑問。因為這個絲綢防護的故事流傳甚廣,我在內蒙的草原處也聽說過,肯定有其傳說的出處。我覺得(以下都是自己一家之言),可能和蒙元之後中國的布面甲出現有關。所謂的絲綢防護應該是布面甲的大量裝備有關,畢竟將動輒幾萬騎全部裝備金屬鎧甲成本太高,也影響騎兵機動性。而布面甲的防護應該除了保暖之外,不應該有防護能力吧?個別蒙古兵穿絲綢包裹的甲胄裝B倒是有可能。

這個小問題今天下午,我,對就是俺,偶然在家裡發現了一個小情況,似乎可以解釋一下下。

一箭飛出,射到了牆上,箭反彈了回來,直接扎敏頃到了拖鞋上。這一刻,我幾乎嚇傻了。我靠你大爺的,誰也沒告訴我這玩意還帶反彈的,離箭一厘米,我的腳指頭還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巨大動能,靜靜的呆了一會兒,想了想,如果這一箭再高一厘米,就直接進腳面,再高十厘米,直接中小腿,再高點,就難以想像了,當時我正光著膀子,穿著內褲。驚嚇之餘好久才平靜下來,原來這玩意和子彈一樣,反彈也瞎飛。

怎麼會射到牆上呢?配枝明明是射到那個爛被上了。我在箭靶的上面擠了一個破棉被,以防止箭靶移動。箭穿透了破棉被外面的布面,卻沒有穿透裡面的棉芯。我想了半天,不應該呀,我這箭頭和子彈的一樣的氣動布局,其巨大的穿透性直接洞穿1CM厚的木板,怎麼一床破棉被干不穿。我覺得還是直接射到水泥牆上了反彈回來。

把破棉被拿出來,罩在箭靶上,試試,小樣,你個破棉被我不給你射個透心涼。結果是我終生難忘的,得到的教訓就是以後不可以小覷任何人,任何事物,包括一床在我眼裡啥也不是的破棉被。它竟然反彈了我的箭,或者說,我的箭竟然射不穿棉被。真的射不穿,只在布面上留下了窟窿,但是裡面棉芯無法洞穿。我靠,真邪了門。

由於這床棉被被我反復欺壓多年,已經不是當初那種剛彈完的蓬鬆狀,我想這當年的布面甲,裡面塞的應該也是棉花吧,這壓實了棉花纖維應該就是最早的凱夫拉纖維吧。而且,熱兵器時代,棉被澆水是能夠抵禦輕武器射擊的。由此,我得出我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結論,棉花可以防禦弓箭射擊。蒙古兵的布面甲不是單純的保暖,而是的確用非常實用的防禦能力。這幫蒙古兵太狡猾了,歐洲的重裝騎兵看著這幫穿棉襖騎馬來的土包子,估計也沒看上眼,最後讓人家一頓突襲,嗝了屁。而且天山南麓的產棉區也早就是蒙古人的底盤了,供應10幾萬部隊的棉花套應該不是問題,加上日常生活油了麻花的蒙古兵把棉被也造的跟我的棉被一樣,抵禦弓箭的能力也就慢慢煉成了。

5. 蒙古人為什麼喜歡穿袍

現在看來 我們的祖先一直穿 所以我們後代就習慣並且喜歡。這跟民族的文衡蔽化氛圍有關,而且蒙古自古一直是一個富裕的民族,所以比較喜歡穿絲綢做的袍。一般穿用羊毛做的白扮攔帆色的袍,成吉思汗 從出生到上天 一直穿白色的羊毛做的袍(不是羊皮)而不穿用絲綢做的袍子。

簡單的說是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廳雹。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342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4412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310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3571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2814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279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364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336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268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