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內衣百科 » 古代鎧甲內衣穿什麼

古代鎧甲內衣穿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21 21:33:21

❶ 古代人打仗會穿鎧甲,那麼鎧甲裡面還穿有什麼嗎

一、日常的衣服

一般的情況下,軍隊的人在打仗的時候,外邊都會穿鎧甲,為的是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在這個台架里邊肯定是要穿衣服的,但是一般人穿的都是日常的衣服,不會穿特殊的衣物,因為這個鎧甲是特別重的,如果在穿上特殊的衣服會更加的重,這樣的話會影響。行動那麼行動不便,之後很可能就會被敵人打敗。

以上總結的就是在是在鎧甲裡面穿的是什麼衣服,實際上這個也是沒有一個具體的驗證的,因為我們又不是古代人,但是當時人們的條件不是特別好,我覺得里邊的應該是日常的衣服居多。因為在當時的時候,人們可能是沒有更多的錢去買一些好的衣服,所以說日常的衣服穿在裡面應該是最合理的一個解答。

❷ 古代男人穿什麼樣子的內衣

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中國古代內衣發展史——漢代前的褻衣 漢代以前:褻衣 「褻」意為「貼身的內衣」和「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是迴避而隱晦的。《禮記·檀弓下》里寫了這么個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 』命徹之。」敬姜是季康子從祖母,這個老太深明禮儀,孔子對她有很高評介。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婦女在去世之後,要備褻衣入殮,不過這種女人的內衣通常是不能見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廣眾面前顯露。在秦始皇兵馬俑里,從秦兵馬俑服裝的領口就可以看到,這些武士外有鎧(鎧:音kǎi)甲
代的男人也要穿"內衣"古代管內衣叫做肚兜,古代男孩子也要穿肚兜呢國古人認為肚臍連通五臟,最為嬌弱,尤畏風寒,兒童的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又不懂得自我保護,因此對於兒童,不論男女一般都要給他(她)穿上一件肚兜,為臍部和腹部遮風禦寒

❸ 古人內衣都穿什麼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衣,應該是商周時期的「澤」。

此名稱的由來根據漢人的說法是次衣物是貼身穿著,同時吸收身體的汗澤。所有在當時的漢代,它被人們稱呼為「汗衣」、「汗衫」

《詩經》有雲: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這是什麼操作?同穿一套內衣?放在現代那可是無法接受的啊。



兩當


再到後來的唐朝時期,由於唐朝民風開放而自信,崇尚豐腴之美,女子內衣都是無肩帶的「抹胸」樣式。

下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女子的穿衣風格。仕女身著低胸長裙,上衣是小衫和披肩,酥胸半露,就這身打扮放在今天也是很潮的呢!

❹ 古時候打仗的士兵都穿鐵甲,那他們的身體受得了嗎

明代是重型甲和輕型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甲穿著笨拙,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輕型甲——綿甲應運而生。綿甲材料柔軟、輕巧,在其表面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因此輕便,靈巧,沾濕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已經廣泛使用鎖子甲,明代普通士兵也配有鎖子甲。明代鎖子甲在形制上回歸中國傳統甲衣風格,環與環不再無限延伸為一件整衣,而是平面地構成一個個方塊部件,附著在一塊塊甲襯上,形成甲衣的單元,組合成整套鎧甲,其部件有披胳膊、胸甲、腹甲、背甲、腿裙等。明代的鎖子甲由前代延續而來,但是由於製作工藝較之於前代先進,同樣是鋼鐵打造,分量卻比前代輕便。

明代的鎧甲多用鋼鐵打造,分量不輕。《客座新聞》說:「各邊軍士從戎,身荷鎖甲、戰裙、遮臂等具,其重四十五斤,鐵盔、鐵腦蓋重七斤,頓項、護心、鐵脅重五斤。」又據《明會典》,青布鐵甲,每副用鐵四十斤八兩。

所以說古代將士必須有好身體,好體力,才能穿著如此重的鎧甲,揮舞幾十斤的兵器,奮力作戰。真得了不起,也真得很辛苦。打一次勝仗,保衛國土,活著回來,多麼不容易。

❺ 古代男子穿衣樣式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二)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為鎧甲穿戴展示圖及兜鍪、靴子圖。這種類型的鎧甲,比初唐更加精緻,甲衣上的裝飾,也更加繁縟細致,是中唐時的典型樣式。

(五代鎧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中晚唐回鶻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鶻裝展示圖。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鶴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系,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發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晚唐供養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絹畫婦女及《簪花仕女圖》所繪的貴族婦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婦女服飾,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樣式。唐代貴族婦女,頭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紗衣的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是一種大膽的裝束,從中也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思想開放。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此圖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畫,頭戴鳳冠寶髻、金花簪蓖,珠寶頸鏈,大袖衫裙,披帛,圓頭履的貴族婦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張萱的《搗練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張萱是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從張萱開始,我國人物畫題材趨於寫實,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貴婦及侍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虢國過夫人游春圖》所繪的是唐玄宗時代顯赫一時的皇親楊氏姊妹出形游春時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右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綉鞋上面的紅色絢履。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本圖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禮賓圖》)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本圖為戴漆紗籠冠、穿大袖禮服的文吏(陝西乾縣李賢墓壁畫《禮賓圖》)。圖左邊三位為唐代官員朝服形象,左邊第四位為東羅馬使者,左邊第五位為高句麗國使者。

(唐代婦女服飾)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內衣(如半臂),而不能單獨使用。此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圖。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制)。

(隋唐侍女服飾)

隋唐胡服翻領對襟胡服、條紋褲、蹀躞帶穿戴展示圖,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唐代婦女服飾漫談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裹襆頭、穿圓領袍衫、烏皮靴的官吏(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❻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叫什麼身上穿的叫什麼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我國稱作胄(zhòu)、首鎧(kǎi)、兜鍪(móu)或頭鍪,身上穿的叫鎧甲,不同時期不同材質及不同部位稱謂也不盡相同。

歷史沿革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宮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西周鎧甲

❼ 歐洲古代盔甲的穿著

早期的鎖鏈甲很容易裝配,就像穿毛衣一樣,從頭頂套上身。晚期的板甲比較復雜,需要穿一件特製的「武裝緊身衣」,雙臂、雙肩和背後都有皮製的連接帶。穿一套板甲是很麻煩的事,不過騎士們都由伺從代勞。如此只需幾分鍾便可武裝完畢,必要時也能迅速卸下。騎士們通常由下往上的穿著盔甲,最後才是頭盔,十五世紀的盔甲都是如此。十六世紀後,盔甲的各部分都由皮帶或鉚釘互相連接,從而淘汰了武裝緊身衣。
武裝緊身衣
在兩臂上各有一條柔軟的皮製武裝帶,用來緊密連接部分盔甲,所以武裝緊身衣是穿盔甲的必需品。另外,上腰脅與膀臂下部的鏈甲,是用來遮掩盔甲所不能及的身體活動部分。
鋼鞋、護脛甲和腿甲
鋼鞋(腳)和護脛甲(小腿)是一個整體,大腿甲是用鋼片甲組合而成,這樣騎士在馬上就可以活動雙腿。連接腿甲與脛甲之間是一小塊護膝甲。膝甲的側面是一片關節保護甲,保護側翼。
鏈甲裙
鏈甲裙環繞在腰間,保護腹股溝。因為這一部分不能被外層盔甲完全覆蓋,騎士在馬上需要靈活的腰部。用柔軟的鏈甲同時可以保護馬鞍受損。
背甲
堅實的背甲,下面的那部分是用來防禦刀劍對臀部和大腿上部的攻擊。用皮帶固定背甲。穿起來恐怕不太舒服。
胸板甲
這一塊是整套護甲最堅固的部分,它要承受大部分的攻擊。胸甲與背甲合稱Cuirass(裝甲板),它們不僅在腰部用皮帶連接,在肩上也有連接處。
肩甲、臂甲、腋甲、腕甲、肘甲。
這里是上身的主要保護區,每塊護甲的名稱都是有它所保護的區域而得名。基本上都是用武裝帶連接固定。實戰中證明,保護良好的膀臂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受傷,雖然它們的裝配過程很復雜。
武器帶、匕首、長劍
武器帶是讓騎士懸掛各種物品的腰帶。圖中的騎士左邊掛著長劍,右邊是一把鋒利的短劍,用於近身搏鬥時,刺敵要害。
頸甲
頸甲遮住咽喉和一半臉,保護身體最柔弱的地方。因為近戰中,頸部是敵人的首要攻擊目標。這種頸甲在德國特別流行。
馬刺、頭盔
馬刺用於刺激戰馬的敏感部位,增加它的活力。德國式的頭盔大而舒適,裡面有一層厚棉墊。掩護耳和後腦。為了防止作戰中被敲掉頭盔,就用皮帶扎緊下齶。這就是兩次大戰德國兵頭盔的祖先

❽ 求古代女將的穿戴名稱

旗裝 花黃
蟒」是行話,一般觀眾把它叫做「龍袍」。京劇里帝王將相和後紀大多數都要穿這種服裝。蟒的樣式是圓領、大襟、長袍,腋下開叉,配有異色寬邊,叫做「擺」,前後襟下面綉海水江牙圖案,男蟒周身綉團龍或行龍;女蟒綉丹鳳朝陽等圖案,下配裙子飄帶。

「鎧甲」 行話為「靠」。這種服裝依照古代戰所披的甲胄設計。武將紮上「靠」,表現出人物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的英雄氣概。靠分男靠、女靠兩種。男靠前後身分為兩片,用素緞綉魚鱗花紋,靠肚呈虎頭形,兩肩做成蝴蝶式或虎頭形,長袖緊口,頸口配雲頭領,腿的兩側系靠牌子,背子還系有插靠旗的皮套,名為「背虎」。

「褶」在京劇服裝里,屬於便服,穿用機會特別多,不論哪個行當或哪種身份的人物都可以穿這種服裝。褶子和從前人們穿的長衫類似而特別肥大,和尚領,袖子尢其闊。旦行的褶子為對襟,略短。褶子如綉有飛鳥、蝴蝶、花卉等圖案的稱為花褶子;沒有刺綉的稱為素褶子。

「帔」,綉有團龍團鳳圖案的黃帔,為皇帝、後妃、公主所穿;綉有鶴、鹿、牡丹、花卉等圖案的帔,為宰相、重臣、紳士、夫人、小組等人物所穿;狀元登科和新婚拜禮時穿大紅綉花帔;一般文人學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為大領、對襟、穿袖;男帔較長,女帔至膝並配有裙子。

下層人物各有專門服式。除兵卒的衣外,劊子手、龍套均有特定的衣。漁家、堂倌、書童穿對襟粗布衣褲。天真活潑的少女,穿綉花的襖子、褲子,腰間系汗巾或四喜帶,顯得秀麗多姿。還有僧人、道人穿的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神仙也有各自的衣。

上層人物的服裝除蟒、褶、帔外,還有宮衣、太監衣、官衣、箭衣等。 宮衣為公主、郡主等人物所穿,周身綉花並綴有飄帶,纓穗,下配裙子,肩上罩"雲肩",顯得格外嬌媚尊貴。 官衣是文武官員辦公理事所穿的服裝,胸背綉有方形圖案,如仙鶴、旭日、海水等,以紅色、紫色為高品位,黑色次之,黑色不綉圖案的為黑素,為下級官吏的服飾。 箭衣小領、大襟、緊腰、窄袖,袖口馬蹄形,並帶紐扣。

京劇里的人物頭上所戴的統統稱為「盔頭」。「盔頭」有盔、冠、巾、帽等類。 「盔」系仿照古代戰將所戴的頭盔樣式並加以誇張美化而形成的,分有許多種類:虎頭盔、倒纓盔、大額子盔、夫子盔、草王盔、帥盔等。凡戴盔的都是重臣武將,具有威武莊重的氣質。

京劇中各類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稱「王帽」、「唐帽」、「堂帽」。帽為圓形,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並有許多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稱為「流蘇」。為皇帝專用的禮帽。 封侯者戴侯帽,它的兩旁有寬翅,翅的邊上垂著穗子,握有兵權的,頂端加戟頭,稱為"台頂"。 「汾陽帽」俗稱"文陽",與相貂略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紗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左右加翅;由於翅的形狀不同,又有「方紗」、「圓紗」、「尖紗」之別。一般說品位較高的文官,紗帽的兩側插長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長圓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紗」或「圓紗」,含有貶義,多為奸臣丑角所戴用。

水袖的名字來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種襯衣,演員穿戲衣時,里邊要襯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長一點,露在戲衣的外邊。後來,演員發現這種襯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護戲衣,而且還可以用於歌舞表演,就逐漸把它放長,脫離水衣,直接縫在寬袖的戲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氣;揮袖:表示叫人離開;招袖:表示叫人來;擺袖:表示飄灑自如等十幾種不同含義的表演功夫。《打神告廟》是敫桂英接到王魁休書以後,痛訴於海神廟的一場獨角戲。在這段表演中,演員交叉使用水袖的功夫,再配合表演身段,更突出了桂英的悲憤心情。

胡須的表演又稱為髯口功。京劇里老生、凈、丑都掛髯口,各個角色利用髯口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種種感情。現在常用的髯口有三髯、滿髯、扎髯、丑三髯、二濤等十多種。老生的髯口功所表示的意思,如捋須表示整理;托須表示思考;擋須表示著急;繞須表示喜悅;吹須表示惱怒等等。在舞台上髯口功要配合其表演加以運用。 在《鳥龍院》這出戲里,閆惜姣逼宋江寫休書。演員運用抖須、甩須、吹須等功法,表現宋江著急、驚恐、激怒等復雜心情。

翎子,是中古代武將在盔冠上插的兩根雉尾,表示官職比較高的將領,也作為英勇善戰的象徵。藝人為塑造人物把雉尾加到七、八尺長,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通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翎子功,生、旦、凈、丑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 翎子功有掏翎,有銜翎,有繞翎、刷翎、抖翎、擺翎等多種。可心表示喜悅、得意、沉思、驚恐等各種情緒。 盔上的珠球的妙用,如演關公的演員,演到刮骨療毒一場,既神態自若地在用心下棋,又讓盔上的珠球抖動發出聲響,以表示手術的疼痛。

甩發是生、凈、丑等角色在頭頂上扎一綹長發,演員可以通過舞動甩發,表現人物的情緒,這種表演技巧叫甩發功。甩發功,一般有甩、揚、帶、閃、盤、旋、沖等多種。如《周瑜歸天》中演周瑜的演員就是用甩發功,表現人物的激憤、驚恐、絕望和掙扎的心情。

京劇舞台上用的扇子有大摺扇、小摺扇、團扇、羽扇等多種。扇子功法有揮、轉、托、合、遮、撲、抖、拋等耍法。通過這些動作的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種舞姿,刻畫人物性格。

京劇里的「旗」很多,如帥旗。它是大本營的標志,同時也是兩軍勝敗的象徵,旗不倒兵不敗。在生活中,風是看不見的,京劇把它有形化了,製成風旗。而水旗、雲片則把自然界本來流動不定的形態固定化了,然後經過演員的舞動,再讓它活動起來。 大旗在武場里用它抄筋斗,表現搏鬥,還能耍出各種旗舞。

服裝的程式是前輩藝人的創造成果,又是後人進行革新的手段。所以像梅蘭芳這樣的藝術大師,一面尊重原有的服飾程式,又反對亂穿亂戴;另一方面,一直摸索著改進。如白娘子的服飾,從清代到現在有許多的變化,清代早期畫上的白娘子是戴漁婆罩,到梅先生前就改大額子。梅先生的老師陳德霖和梅先生早期都用大額子。後來,梅先生把大額子類同於一般的女將,缺乏特色。還有,白娘子在水斗中穿戰衣戰裙並不扎靠,戴大額子顯得頭重身輕並不好看,改成軟額子用白綢子扎一個結子,配上面牌,減輕了頭上的份量,顯得勻稱,又使白娘子服飾有自己的特點,面牌上的絨球原來用藍色或白色。五十年代初把絨球改成紅色,一身白,頭上一點紅,這樣一改彩色對比鮮明,也突出了白娘子的斗爭精神。梅先生不僅改進白娘子的服飾,還創造了一些新的人物服飾。如仙女、虞姬、洛神等。他的做法可以代表許多優秀表演藝術家對服飾程式的正確態度。藝術大師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非常注意分寸,該穿素的決不穿花的,就是平時所說的「穿破不穿錯」,不主張隨便破壞穿戴服飾的程式

❾ 古代將軍盔甲里穿的衣服叫什麼

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到了漢朝,鐵鎧逐漸取代了皮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到三國時已出現了一些新型鎧甲。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列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和馬鎧等五種。南北朝時期,隨著重甲騎兵的發展,適於騎兵裝備的兩當鎧極為盛行。北魏以後,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類型,直到隋朝和唐朝時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鎧甲發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火器的出現,使有效地抗禦冷兵器的古代鎧甲,開始逐漸衰落。

❿ 古人打仗要穿鎧甲,那麼鎧甲裡面只穿普通衣服嗎

古人打仗為了防護,都要穿鎧甲,鎧甲裡面穿的是普通衣服,但是,衣服上必須要有一些帶子,才能固定住鎧甲。

這樣,穿著全身鎧甲的戰士才能做出爬梯,翻跟頭,快速奔跑等靈活動作。

專門的設計,具有功能性的改變,就像一個服裝的變革,真的很重要。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54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2073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22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727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1004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91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131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498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80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