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毛線織品 » 夏天的涼帽是什麼毛線

夏天的涼帽是什麼毛線

發布時間: 2022-07-28 00:20:11

❶ 帽子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布料製作的帽子。一般情況下我們戴的棒球帽還有一些機車帽的材料都是布料的,當然布料上我們這里就不再做細類的劃分,因為布料也是很好多種的。布料的透氣性較好,整個的塑型成本也沒有那麼高

毛線針織的帽子。我想這個可能是普通戴帽子的用戶了解最多的,因為冬天戴的最多的毛線帽大家肯定是知道帽子的組成是毛線針織起來的,不過現在還是以機器製作的較多,人工的不是沒有,只不過成本高效率稍差而已。

拉斐草材料的帽子。拉斐草是一種成本稍高的帽子材料,它的透氣防曬效果的好,常用在夏季的太陽帽上還有一些漁夫涼帽也都是比較多的。

當然,除了上面帽子通介紹的這些帽子材料外還有其它許許多的帽子材料,這些材料的信息我們在網路上也可以按需查找。

❷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官員的帽子像斗笠 這個有什麼含義嗎

其一,清朝服飾,尤其是官服,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馬蹄袖、披肩領等等服裝配飾,既好似馬蹄、弓之類的游牧民族標志,又不似漢民族的寬袍大袖,相反,活動更方便更具有實用性。
滿人入關改冠服制後,服飾大多沿用關外時候的模樣,後來再慢慢改進的。

其次,滿人相比之漢人更重視「帽冠」而不是「頭飾」。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點:前清時期滿人男子的頭發占頭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後來慢慢增加范圍才形成了晚清時期的「二分之一頭」,前清時期就腦後一小小撮(= =)

綜上所述,以下關於設計原理的結論為在下一人之言,實乃本人推測,僅供參考:

首先,帽子中間高,從側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腦袋是圓的……
過去漢人都是蓄發的,男人頭上有發髻,頭的後面高出一截,包了頭巾後後面明顯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樣,所以漢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圓的橢圓的都是前低後高的形狀。而少數民族男子沒有這種發髻,所以我們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個倒扣的鍋子型,很好的和人頭的外形輪廓同步了(LZ有興趣可以自行網路各朝代的官帽O(∩_∩)O~)

其次,清朝官帽分兩種形狀: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鍋,外檐邊兒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這個很好理解,保暖啊,現代的很多帽子也是這樣的。
夏天的涼帽是斗笠型,外檐兒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陽,這個是古今通用四海皆準的。

有人說花翎是寓意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狀應該確實是實用性比較強。

希望能對LZ有幫助
如滿意,請採納O(∩_∩)O~

❸ 合股線鉤成人夏涼帽帽身成起一共多少針

七八十針。
以常用毛線型號來說明,如果是粗毛線,比如273的,用的針也相對粗些,大約110針。如果是中粗線,比如212的,用的針較細點,約需130針。如果是細線,比如216的,就用更細的針,可能要150針。這與編織者的手法有關。現在流行的韓版帽子,看上去都鬆鬆的,就是粗針粗線,也挺好看。你可以看編織帽子的款式和說明都很多。

❹ 涼帽夏天涼帽是草編的好呢還是棉麻的好呢

男帽,夏天涼帽是丑。編的還好,還是棉麻的好?我覺得夏天涼拌炒茂最好。

❺ 夏天戴毛線帽奇怪嗎

夏天戴毛線帽還是有點奇怪的。

帽子是戴在頭部的服飾,多數可以覆蓋頭的整個頂部。主要用於保護頭部,部分帽子會有突出的邊緣,可以遮蓋陽光。帽子亦可作打扮之用,也可以用來保護發型、遮蓋禿頭。

可不同種類,例如貝雷帽、鴨舌帽等等。戴帽子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這在西洋文化之中尤其重要,因為戴帽子在過去是社會身份的象徵。

為頭發保暖防寒

頭被稱之為「諸陽之匯」。醫學研究發現,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在環境氣溫為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30%,4℃時散總熱量的60%。

如果頭部受寒,就會造成腦血管收縮,輕則會感到頭昏、頭痛,或者引起頭皮營養循環障礙和毛囊代謝功能紊亂,從而導致頭發的營養失衡或大量的頭發非自然脫落。由此可見,在寒冷的冬天,頭部和人體的其它部位一樣,也需要保暖防寒。

❻ 清朝官服都採用哪些工藝

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用於祭祀慶典的有朝冠;常朝禮見的有吉服冠;燕居時有常服冠;出行時有行冠,下雨時有雨冠等。每種冠制都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皇子、親王、鎮國公等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依品級遞減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龍、熏貂、紫貂,依不同時間戴用。帽上亦綴紅色帽纓,帽頂是滿花金座,上銜一顆大珍珠。夏天的涼帽仍用玉草或藤竹絲編制,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帽頂同於冬天的吉冠。常服冠的不同處是帽為紅絨結頂,俗稱算盤結,不加梁,其餘同於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其餘如常服冠。夏天以織藤竹絲為帽,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前面綴有一顆珍珠。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一品用紅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鏤花陰
紋,金頂無飾,九品鏤花陽紋,金頂。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也被黃銅所頂替。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
「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①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清初,花翎極為貴重,唯有功勛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灣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襲不變。而施琅卻上疏辭卻侯爵,懇請依內大臣之例賜戴花翎。經部議,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翎先例。最後,還是由康熙帝特別降旨賜戴。以世襲侯爵換取一翎,足見當時花翎之貴重。而「頂戴花翎」也就成為清代官員顯赫的標志。到清中葉以後,花翎逐漸貶值。道光、咸豐後,國家財政匱乏,為開辟財源,公開賣官鬻爵,只要捐者肯於出錢,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級的官銜,穿著相當的官服,榮耀門庭,欺壓地方。清代小說《紅樓夢》寫秦可卿死後,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hóng洪〕門監生」,寫在靈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兩銀子為賈蓉捐了個五品職銜的龍禁尉,使葬禮風光了許多(《紅樓夢》第十三回)。清初極為難得的翎枝,此時也明碼標價出售。開始是廣東洋商(專營對外貿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朝廷無可嘉獎,遂賞戴花翎。以後,海疆軍興,捐翎之風更盛,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5000兩。以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數目很少,捐者遂多。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時,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7000兩,藍翎4000兩。此時的頂戴花翎其實已變了味道。但其象徵榮譽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鴻章因辦洋務有功,慈禧賞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樣反映了清代社會政治制度的特點。清統治者是以騎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維持統治,鞏固政權,就要不忘這一根本。反映在服飾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為戒。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諸王、貝勒:「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輕循漢人之俗,不親弓矢,則武備何由而習乎?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嗣後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悉令遵照國初定製,仍服朝衣。並欲使後世子孫勿輕變棄祖制。」(《清史稿·輿服志》)作為載入史冊的清代官服定製,是乾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無大的變動。這是一套極為詳備、具體的規章,不許僭越違制,只准「依制著裝」。上自皇帝、後妃,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得按品級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綉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綉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四、黃馬褂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代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於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於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隻,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五、貴婦冠服
婦女服飾中的最高等級是皇後、皇太後,親王、郡王福晉(滿語「妻子」,譯為「夫人」),貝勒及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貴婦,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婦的冠服。它與男服大體類似,只是冠飾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種。皇太後、皇後朝冠,極其富麗。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各貫一顆東珠,以金鳳相承接,冠周綴七隻金鳳,各飾九個東珠,一個貓睛石,21顆珍珠。後飾一隻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顆。中間一個金銜青金石結,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二條明黃色條帶,末端綴寶石。皇後以下的皇族婦女及命婦的冠飾,依次遞減。嬪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緞為帶。皇子福晉以下將金鳳改為金孔雀,也以數目多少及不同質量的珠寶區分等級。冠飾還有金約、耳環之類的飾物。金約是用來約發的,戴在冠下,這也是清代貴族婦女特有的冠飾。金約是一個鏤金圓箍,上面裝飾雲紋,並鑲有東珠、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耳飾,按清制規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原來滿族婦女的傳統習俗是一耳戴三鉗,與漢族婦女的一耳一墜不同。就是說,滿族婦女小時即需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戴三隻耳環,一個小小的耳垂負擔三隻耳環,其苦可知。而皇後耳飾的重負,無異於一種刑罰。但滿族統治者卻樂此不疲,一再強調,不許更改。乾隆皇帝特為此事下過詔渝:「旗婦一耳戴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類鈔》)。以至到民國時期,滿洲婦女中仍有沿此陋習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襖、衫、褲等。長袍,又稱旗袍,原是滿族衣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清兵入關後,全國軍民在必須「剃發易服」的命令下,漢族也迅速改變了原來寬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這種長袍。旗袍於是成為全國統一的服式,成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它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褉。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也在演變,尤其是婦女的旗袍,變化較多。總的趨勢是更加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到民國時期,這種長袍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與長袍配套穿著的是馬褂,罩於長袍之外,原是騎馬時常穿的一種外褂,因便於騎馬,故稱「馬褂」。其式為圓領,有開衩,有扣襻,長僅及腰。馬褂亦有單、夾、皮、棉之分。滿族進關之初,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
馬褂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其中一種叫得勝褂,對襟方袖,最初僅用於行裝,自從傅恆①征討大小金川回京後,喜愛它的便捷,平時經常穿著,隨即風行一時。翻毛皮馬褂,是達官貴人們的服裝。坎肩,或叫馬甲、背心,清代很時興。坎肩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有的還套在長袍外面起裝飾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講究,式樣變化也多。「巴圖魯」坎肩,比較特殊。「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其式樣如南方的「一字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紐扣。當時在京師《紅樓夢》中寫賈寶玉與眾姐妹相約到蘆雪庭觀雪景,寶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襖,罩一件海龍小鷹膀褂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騎馬時常穿這種「鷹膀褂子」以顯威風。坎肩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人們喜著的衣服。長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所穿的開兩衩。另有一種冬季穿的不開衩的長袍稱「一裹圓」,是市民百姓的服裝,官紳人家也常以它作為日常便服。清代服裝的顏色,比較豐富,民間除不準使用黃色、香色(介於黃、綠之間的顏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們的喜好和社會的時人們喜愛,甚至影響到皇宮內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們愛其「紅火」,於是圍繞紅色的大紅、真紅、棗紅、粉紅等又成為男女老少服裝首選的顏色;乾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絳色,人們爭相仿效,稱為「福色」。「福」既代表絳色,又蘊含福氣,人們願借「福」色衣獲得幸福,故絳色又風靡一時;至嘉慶(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絳色的深暗而追求鮮亮潔凈的淺灰、亮灰、銀灰等色彩。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暖帽用於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捲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後,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的。貴族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迭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的氈帽,也沿襲前代式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菩薩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著便服時穿鞋,著公服時穿靴。靴多用黑緞製作,尖頭。清制規定,只有官員著朝服才許用方頭靴。
七、女服
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
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圓領、大襟,袖口平大,長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貴族婦女的長袍,多用團龍、團蟒的紋飾,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絛或彩牙兒。滿族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在袖裡的下半截,彩綉以各種與袖面絕不相同顏色的花紋,將它挽出來,以顯示另種風致和美觀。領與袍分離,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領的高低也在不斷變化。民國以後,已經沒有不帶領的袍、褂了。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一旗袍了。
八、清代滿族女服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後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較寬,中間細圓,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鑿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底」。鞋面多為緞制,綉有花樣,鞋底塗白粉,富貴人家婦女還在鞋跟周圍鑲嵌寶石。這種鞋底極為堅固,往往鞋已破毀,而底仍可再用。新婦及年輕婦女穿著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歲時開始用高底。清代後期,著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為清宮中的禮服。漢族婦女的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褂,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有的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遺風,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以後隨時代推移,裙式也不斷發展,創制不少新式裙樣,如一種「彈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淺色綢緞上用彈墨工藝印出黑色小花,色調素雅,很受婦女喜愛。以後也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還有一種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裙隨人體行動,折閃有致,異常美觀。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時興的「魚鱗百褶裙」,是對傳統百褶裙的發展,即在裙子折襇之間用絲線交叉串聯,裙在展開時猶如魚鱗一般,新穎多彩。裙、衫的長短搭配也時有變化。清初時仍沿襲明嘉靖以來的遺風,上衣較長,裙子露出較短,不遮雙足;晚清以後,衣與裙漸短,衣長至胯,裙在腳面以上;辛亥革命後,變化更大,尤其知識婦女多著圓翹小襖,配以長褶裙,顏色協調,顯得端莊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後期,南方又流行過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蓬,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九、梳妝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較多,孩童時期,與男孩相差無幾。《紅樓夢》描述賈母八旬大壽時的排場,「邢夫人王夫人帶領尤氏鳳姐並族中幾個媳婦,兩溜雁翅,站在賈母身後侍立,……台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頭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垂手侍候」(《紅樓夢》第七十一回)。這未留頭的小丫頭就是男裝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後,方才蓄發挽小抓髻於額前,或梳一條辮子垂於腦後。已婚婦女多綰髻,有綰至頭頂的大盤頭,額前起鬅〔péng朋〕的鬅頭,還有架子頭。「兩把頭」是滿族婦女的典型發式。這種發式,使脖頸挺直,不得隨意扭動,以此顯得端莊穩重。梳這種發髻者多為上層婦女。一般滿族婦女多梳如意頭,即在頭頂左右橫梳兩個平髻,似如意橫於腦後。勞動婦女,只簡單地將頭發綰至頂心盤髻了事。以後受漢髻影響,有的將發髻梳成扁平狀,俗稱「一字頭」。清末,這種發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樓,名「大拉翅」。漢族婦女的發髻首飾,清初大體沿用明代式樣,以後變化逐漸增多。清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將頭發分為兩把,俗稱「叉子頭」。又有的在腦後垂下一綹頭發,修成兩個尖角,名「燕尾式」。後來還流行過圓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樣。此外,還有許多假髻,什幺蝴蝶、羅漢、雙飛燕、八面觀音等等。清末,又有蘇州厥、巴巴頭、連環髻、麻花等式樣。年輕女孩多梳蚌珠頭,或左右空心如
兩翅樣的發式,或只梳辮垂於腦後。以後梳辮漸漸普及,成為中青年婦女的主要發式。頭飾,北方婦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製作覆於額上的。《紅樓夢》中寫劉姥姥見到「那鳳姐家常帶(戴)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紅樓夢》第六回),就是這種打扮。江南一帶還時興戴勒子,上綴珠翠,或綉花朵,套於額上掩及耳間。髻上飾物還有簪,用金、銀、珠玉、翡翠等製作,有的做成鳳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搖。還有的做成各種花形,行走時輕微搖動,華麗而動人。

❼ 清代官員頭上的圓錐,清代涼帽特色和設計是怎樣的

清代官員他們頭上經常頂著一個非常大的帽子,類似於當今我們所學習到的圓錐的形狀,這個其實是當時他們的官帽。

像在當時的清朝的禮儀的,一品官員他們的頂珠是用紅寶石,而二品官員,他們的頂珠是用珊瑚,三品則是用藍寶石來佩戴他們的頂珠而以此類推,如果說是沒有頂珠子的官員的話,他們則是沒有品級的。

❽ 夏天布涼帽撐邊(防踏下來要崩緊)用的什麼料

應該是硬的塑膠,外面裹了布料,最好不要折疊,要不然會塌下來。

❾ 帽子的款式細節線縫和做舊顯什麼意思

做舊款的帽子有復古的感覺,做舊破壞,白搭又隨意。帽子主要是按制帽工藝、制帽材料和帽子的功能或款式等要素分類。

制帽工藝有:縫制工藝、氈制帽、針織工藝、鉤編工藝、定型工藝及其他工藝等。

制帽材料有:紡織材料(面料、毛線、紗線)、氈制材料(羊毛氈、兔毛氈、混紡氈及其他)、毛皮(動物毛皮、人造毛皮)、皮革(動物皮革、人造皮革)、草/草辮(天然草、草辮、人造草)及其他材料。

功能和款式類:禮帽、時裝帽、鴨舌帽、棒球帽、夏涼帽、風雪帽、制式帽、工作帽、防護帽及其他。

縫制帽:泛指以縫制工藝為主製作的帽子。

縫制毛呢鴨舌帽:用羊毛或混紡面料、經過縫制工藝製作的鴨舌帽(又稱前進帽)。

縫制毛皮時裝帽:以動物毛皮為主要原料,採用縫制工藝為主製作的帽子。

縫制草辮夏涼帽:以天然草或人造草辮為主要原料,通過縫制工藝為主製作的草帽。

縫制羊皮棒球帽:以羊皮為主要原料,通過縫制為主的工藝製作的棒球帽。

氈制帽:以制氈工藝為主製作的帽子。

氈制羊毛禮帽:使用羊毛,經過制氈工藝製作的禮帽。

針織帽:以針織工藝為主製作的帽子。

針織羊毛鴨舌帽:以羊毛或混紡毛線,通過針織工藝為主製作的帽子。

鉤編帽:以鉤編機或手工鉤編工藝製作的帽子。

❿ 編織夏涼帽用的是毛線還是其它材料

方法與zhxqll介紹的基本一樣,只不過她是織一層的,我還用舊毛線織里層的,我的外層是用新毛線的。里層織法:在三公分邊邊(羅紋邊)織好後,繼續往上織三公分(羅紋邊),然後用平針織,與前面收針相反,這里開始加針,前面是每行在莖兩邊加兩針,後面共加兩針,三公分一加,加的層數與原收的層數相同,再織三公分平針,與起針處對齊一起收針。上鞋底!完工!一鞋面;一般用中粗線就可以,鞋面如果你是用一股線來織,那就要用13號棒針,39到40碼的就起25針總之必須是單針。如果你是用2股線來織鞋面那就起21針可以用10到11號針織,不過還要看你的手織的緊還是松,太松就不好看了。起頭的這21針一直是織上下針。每隔一轉就在兩邊各加一針,加的針就是織平針。織到你跟鞋底比一下到鞋的腰以下點就可以了,鞋面用線2兩多,也就是說半斤線就可以織兩雙的鞋面。 我的這雙是用的2股織鞋面。40碼起21針用的是12號針,織到55轉左右的時候一邊的加針在28針左右,這時候就開始收中間19針。然後就不加不減織到可以圍鞋底一圈就可以了。具體行不數不好說,根據自己手的緊松來看, 二鞋的裡面:用線3兩多,一般要用中粗線4股,用10號針織。起11針。一定要緊哦。也是一樣的加針,不過你在織的過程中,要跟面子比,總之比面要小一點才行。鞋裡面出了中間的那11針是上下針,其餘的加針部分可以來回都織下針。 三織鞋底:起針在10針左右邊織邊加也是兩邊加,要到鞋腰的時候就開始減針。總之要邊織邊比,大小要在那個鞋底上線的裡面。這個可以織平針也可以織來回都市下針,看自己喜歡來織, 總之是要先織鞋面,再織裡面,織好後就先把鞋面上在鞋上。然後再把織好的鞋底部分縫上去,這時候就可以上鞋的裡面部分,上好後,就把面子反過來就好了,現在就織口子,織上下針,織15轉左右,就收了頭,在縫到裡面,就好了,如果你的手很松,那你就可以再選細一點的棒針,有的人用13號來織。總之織出來時很硬的 現在做教程的這個鞋是40碼的 線是紅梅中粗線。用的兩股,用的是12號棒針織鞋面。起針21針。織上下針。兩邊加針部分就織平針。 第一圈的第一針就要開始織下針,起針後的第一轉就要開始在兩邊加針織了第一針就要加一針,加了針後又是一針下針哦,然後才是上針又下針。。。。這是第一圈織到最後還有兩針的時候就織一針下針,加一針又織一針下針 現在上下針部分已經織到近6寸長了,一邊的加針到36針了所以就把中間的上下針收了。如果你喜歡鞋幫低一點,那鞋面織好了,就是這樣跟鞋底比的現在開始用針來縫合了,先把第一針挑到針上來 第二針象織下針一樣的挑到針上來,就好了,總之就是這樣兩邊挑縫的這是縫好後的效果,跟織的是一樣的。鞋裡是用的舊毛衣線4股。9號棒針。起頭是上下針9針,一邊加到18針就開始收上下針了。要比鞋面小近一寸的樣子。先把織好的鞋面上到鞋底上。這就是上法 這是鞋面上好了的情況這就是鞋裡了,比鞋面下,織有5寸4的樣這就是織好了的鞋裡面那一層。鞋底織好了,還加了一個買的毛墊底放在裡面的先將織好的軟鞋底,用針固定在鞋底上開始用毛線把鞋面跟鞋底,和鞋裡一起連起來。這就是在連接。在縫合的時候一定要把鞋尖跟鞋底對正,不然上出來就不整齊哈現在就要將鞋面反到鞋裡上了,先從後跟反。現在就挑織鞋頸了織好了,跟鞋裡縫在以起兩片全部織下針時的縫合方法。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5039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607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4700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5148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435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4372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533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940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427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