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毛線織水瓶套
㈠ 勾水杯套要用什麼線
個人覺得用中等粗的毛線比較好,深顏色比較耐臟。
冬天到了快來給你的水杯穿上衣服吧!利用毛線鉤織而成的水杯套不僅能起到保護水杯的作用,還有很好的隔熱效果哦!你也可以在水杯套上鉤織自己喜歡的花樣與動物造型,讓單調的杯套更加的美觀漂亮。

毛線
毛線一般是指羊毛紡成的紗,除此之外也會添加一些化學成分,比如說:滌綸纖維、腈綸纖維、波斯綸纖維等。
毛線的種類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粗細和成分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毛線一般分為編結毛線(簡稱毛線)和針織毛線(簡稱針織毛)兩類,以毛線的股數及用途作為區分的標准。
大體上毛線可以分為:粗毛線、細毛線、花色毛線、針織毛線等。
粗毛線:一般是4股,每股線密度約為100特左右。純毛的高級粗毛線用細羊毛紡成,價格比較昂貴。這種毛線粗,彈力也比較好,手感給人的感覺比較豐滿,一般冬季的毛衣都會用粗毛線。
細毛線:一般也是4股。這種毛線光潔,手感柔軟,顏色漂亮。這種毛線可以織成較薄的毛衣,輕盈合身,用於春秋季節的一些針織衫。
花色毛線:這種產品花色繁多,品種也在不斷的翻新,就是在裡面夾雜一些不同的線,比如說:金銀夾絲,印花夾花,大小珠、圈線、竹節,鏈條等品種。
針織毛線:一般為2根單紗合股,多用於機編。這種編成的毛衣特點是輕、潔、軟、滑。
㈡ 如何用毛線織花或其它東西
起40針,下針織10行,這樣就形成一個帶狀的平面。接下來就是旋轉和收針。
11行旋轉:40針,每5針旋轉一次,一共形成8個花瓣,具體如下:
織5針下針,左手的針上還有35針,左右手的針形成一個平面,這時候右手扶棒針不要動,左手帶棒針以兩根棒針交叉的點為軸心在兩根棒針形成的平面上按順時針旋轉360度,這樣兩根針的狀態還是和旋轉前一樣,但是帶狀織物在兩根針交叉點的部分已經絞了一圈;再織5針下針,注意這5針的頭一針,也就是從11行開頭數的第六針的毛線一定要帶緊,否則花瓣扁扁的不豐滿,織好5針再順時針旋轉360度;這樣一直把11行織完。 "$c}@B5&
11行織完,花瓣已經形成了,接下來是收針,就是從花瓣往花心過渡。
12行織上針,先織兩針上針,然後把織好的第一針上針套在織好的第二針上;再織兩針上針,這時候右手針上有三針,把倒數第二針套到最後一針上;再2針上針,這時候右手針上有四針,還是把倒數第二針套到最後一針上;。。。。這樣一直織到最後,這樣原來一共是40針,兩針收一針變成20針
13行還是收針,和12行差不多,只是上針變成下針,20針收成10針
14行收針,和12行一樣上針,兩針收一針,10針變成5針。
到這里花形狀就出來了,毛線留一段線頭剪斷,穿到5針里,收緊,就是一朵花了
另一種效果一樣的旋轉方法:
右手棒針平舉並始終不動,左手的針和右手針平行,以帶狀織物的下邊(就是起針的第一行)為軸心(圖中綠色線),以往裡,往下(綠色實線箭頭),往外,往上(綠色虛線箭頭)的順序旋轉360度。
㈢ 用毛線織又簡單又可愛的小東西
需要准備的工具有:毛線、針、剪刀棉花。

注意事項:
毛線種類
特細:是編織毛線中最細的一種,輕盈而柔軟是其特點,最適合編織嬰、幼兒毛衫或鉤織婦女穿著的外套。
極細:粗度等於2條最細毛線,輕盈、色澤變化多端,最適合鉤針編織。
中細: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毛線品種,無論是嬰、幼兒,婦女或男士衣物都可用此等粗度的毛線編織,織出的花紋圖案細致而清雅。
中粗:是編織防寒衣物最常用的一種,織出的衣物不太厚亦不太薄。
㈣ 用毛線織怎麼加針
1、一種方法可以直接挑兩針的左右下一行的針套,
2、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加針處把線拿到右針上面(加針)織下一針,到下一行織這針加針時,扭一下織就沒有洞了。
㈤ 如何用毛線織水瓶的底部
圍巾穗穗嘍...
㈥ 怎樣用粗毛線織手套
最簡單的方法:一般的粗毛線起50~60針(根據自己手的大小),織單羅文1針上1針下2~3寸長後(根據個人喜好)改織平針或單元寶針,織1.5寸~2寸到大拇指虎口處,留12~15針不織,繼續往上織,織到比中指長0.5寸為止,將針圈用毛線全部穿起來收緊打結,將線剪斷。將虎口處所留針數全部挑起,繼續織到大拇指的長度後,用線穿起收緊打結,斷線。一隻手套就編製成功了。
㈦ 用毛線如何織電動車座套
1、首先根據車子的座位來畫出座的輪廓。

保養方法:
用肥皂或鉛筆屑代替,但效果略有相似。往鎖眼裡倒一些煤油,因為它具有溶解鐵銹和銹溶解劑(或WD - 40 )的功能,這是和用來殺死蚊子的一樣的擠壓噴霧(用細管來避免散射),然後噴到鎖眼裡。溶解鐵銹後,扔掉一些鉛筆泡沫,它會再次打開。
㈧ 怎樣織馬桶套
編織馬桶套需要准備如下材料和工具:毛線、針,具體的編織方法如下所述:
1、首先主線普通方法起頭40針,織10行即可,見下圖所示。

㈨ 怎樣用毛線織馬桶套
准備材料:中粗毛線約2兩半左右、針10號、織法全部針法是織來回平針。
1,主線普通方法起頭40針(約4寸半左右),織10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