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毛線鞋怎麼編織的
Ⅰ 0-1歲寶寶毛線鞋編織方法有哪些
1、我們准備好毛線和棒針,我們來起針20針,織1到2歲寶寶的毛線鞋。

Ⅱ 嬰兒毛線鞋編織教程是怎麼樣的
工具/原料:毛線、毛線針。
1、准備好毛線和毛線針。起6針來做編織示範,如下圖所示。

Ⅲ 小孩毛線鞋怎麼織
小孩毛線鞋的織法:經驗總結: 1,雙股用細針鞋子比較挺括 2,5根針織比較一目瞭然 3,以中心針為准兩邊減針,最後鞋子一邊比另外一邊少減5針織法圖解:
Ⅳ 1歲寶寶毛線鞋的織法
第一部分:鞋底的編織。1 起針:把線圈打個活結,用棒針穿進,用手指繞線的方法起4針。
2/14
2 加針。起針完後開始紙下針,同時加針;加針方法是開頭的第二針和最後一針前面繞線加針。
3/14
反面不加不減織下針。
4/14
就這樣重復加針到棒針上有12針即可。
5/14
繼續不加不減織下針,從腳後跟織到大拇指根部即可。
6/14
3 收針。在開頭1針織下針,2、3兩針並一針織下針,最後3針時,兩針並一針織下,最後一針織下針,
7/14
反面不加不減織下針。就這樣重復編織到棒針上還有4針,這4針就作為鞋頭吧。
8/14
第二部分:鞋幫的編織。把其它3邊的線圈挑起,開始圈織鞋幫。
9/14
鞋幫全程用下針編織,織到鞋頭的左右兩側,兩針並一針收針,鞋頭的4針始終保持不變。
10/14
織到鞋幫的高度,准備織鞋邊。
11/14
第三部分:鞋邊的編織。鞋邊採用上下針的編織方法來完成。
Ⅳ 嬰兒毛線鞋都有哪些織法
許多准媽媽都想給寶寶親手織雙鞋,因此在網上嬰兒毛線鞋的織法也成了熱搜詞。其實,嬰兒毛線鞋的織法並不難,只要掌握好要點和步驟就能大功告成。下面為大家匯總嬰兒毛線鞋的織法大全,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材料/工具
編織嬰兒毛線鞋的工具一套
寶寶鞋的織法
織法一:
1、起8針打來回平針,第二行兩邊各放一針,一共放兩次.放到12針
2、在打到看上針10行兩邊各放1針到14針。打到20行後,開始收針,兩邊各收一針,兩行收一次,最後剩8針,一共是23行,這就是寶寶鞋底
3、開始打寶寶鞋幫:.從後跟中間開始挑.一共要58針.然後平針打狗牙邊.狗牙邊並好後在往上打平針,連針上是8行
4、打寶寶鞋面.鞋面前中間14開始打.要留一段線.然後打平針,打至13行,在把兩邊,分別連起來
5、打鞋跟:34針一起打5行下針,5行上下針,7行平針,一行上針,在打4行平針,在打一行上針一行下針二次,在打2行下針,在一行下,一行上兩次即可收。
6、耳朵起20針打本色6行,2行一共8行行平針。
織法二:
1、腰:首先測量一下寶寶的足踝處,然後按照測量的圍度長起針,接下來織一針正,一針反針,高度可自行定,然後開始織足面。嬰兒毛線鞋的織法大全(附嬰兒鞋織法視頻)
2、足面:量好小寶的足面寬確定針數,然後開始往前織,織到距離足尖還有3行時,兩側各並1——2針(這樣造型好看)。針不動開始挑兩側。
3、足圍:在留下的針數上接著往下挑針,從左往右挑——與後跟針數連接著織——挑右側。接下來開始織一針正,一針反(形成豆針),大約6——8圈,開始收足底。(挑針時可織一正,一反)
4、足底:針法是一圈正,一圈反針,大約6圈左右(你參考一下實物),然後在二分之一處對齊,翻過反面縫合即可。(足尖在正針時均勻並兩次3——3針圓順一下)(足跟並2——2)。
5、造型裝飾:用一條絲帶打上蝴蝶結釘上或為了牢固穿帶後打花結也很好。
Ⅵ 夏天的嬰兒毛線鞋怎麼織
1
鉤10個短針,接著鉤3個起立針,在倒數的第四個短針里鉤二針長針,後每個短針里都鉤對應的一個長針,最後一個短針里鉤7針長針,後在短針的另一邊一次鉤8個長針,最後一個短針鉤兩針長針,鉤針引拔針結束,這是鞋底的第一圈便鉤好了。
2
鞋底的第二圈,在鞋頭的7針和鞋尾的5針長針裡面,每針里都鉤2個長針,中間還是鉤8個長針,鉤好如圖,鞋底第三圈,鞋尾有10針長針,這時我們都鉤短針,其中有5個短針裡面鉤兩個短針,共有15個短針,鉤好鞋尾部分,繼續鉤6個短針,2個中長針,開始鉤鞋頭部分,鞋頭都是鉤長針,其中有7個辮子裡面要鉤2個長針,鉤好鞋頭部分共有21個長針,反面都是對應的鉤短針和中長針,鉤好如圖。
3
開始鉤鞋面了,鞋面第一圈全部都是鉤長針,第二圈鞋頭鎖針,2針長針並一針長針,共收7次,其他都是鉤長針,,第三圈鞋尾和兩邊都是鉤短針,鞋底第三圈右4針中長針,我的鞋面對應的4針也是鉤中長針,鞋頭收針5次,方法跟第二圈一樣,第四圈,鞋頭繼續收針,4次,最後鉤一圈短針結束,
4
接著鉤鞋帶,(起針16個短針,鉤3個短針起立針,在每個短針里都鉤一個長針,引拔結束,鞋帶就鉤好了,在鉤鞋子的配件,綠葉4片,2朵紅花,
5
最後把配件縫在鞋子上面就完成了
Ⅶ 0-1歲寶寶毛線鞋編織方法是什麼
1、起針,手指繞線起6針。

Ⅷ 小孩毛線鞋編織鞋教程是什麼
准備材料:毛線,鉤針。
1、准備毛線和鉤針,把毛線雙起來。起針鉤6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