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毛線織品 » 獅子香囊絨毛線怎麼綉

獅子香囊絨毛線怎麼綉

發布時間: 2022-09-21 12:25:50

① 魏瓔珞:乾隆年間隱藏的心理學家

文 | 波本多情

前段時間,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全網颳起了一陣延禧風,熱搜榜上關於該劇的各種話題居高不下。即便你沒看過劇,都能從四面八方了解到劇情二三分。

以往個頂個的宮斗劇,咱也不是沒見過,這延禧攻略,難道吹上天不成?做新媒體的我,又怎能落下熱點呢!瞧瞧去。

不瞧不知道,一瞧:呦呵,魏瓔珞不就是乾隆年間的心理學家嗎?

這部劇講述魏瓔珞從不起眼的宮女一路開掛,不斷送盒飯,最後成為一屆選秀冠軍的令妃。

回望令妃的一路走來,步步可謂令人拍手點贊,稱她為心理學家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直接來看長春宮賀千秋這一節。

情節如下:

魏瓔珞初入宮,恰逢皇後千秋,宮中各處都要給皇後獻壽禮,綉房也不例外。

掌事嬤嬤選定魏瓔珞作為綉者,此事遭到宮女玲瓏嫉妒,而後玲瓏陷害設計盜走了為皇後綉鳳袍專用的孔雀羽線。

後來魏瓔珞巧用鹿尾絨毛絲線代替孔雀羽線,連夜趕制鳳袍,最終化險為夷,成為皇後身邊的一名宮女。

事件的細節主線:魏瓔珞成為鳳袍綉者,巧用鹿尾絨毛絲線代替丟失的孔雀羽線,長春宮獻壽禮,夜跪宮門認錯,成功進入長春宮。

我們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來分析下整件事,可知魏瓔珞心理學用得賊溜。

一、掌事嬤嬤為啥把綉鳳袍的機會給魏瓔珞?

這座偌大的紫禁城,除了皇帝、太後,最大權利當屬掌管著六宮事務的皇後了,這位乾隆寵愛的心上人。

所以,皇後千秋,自然是宮中大事。綉鳳袍獻壽是整個綉房的心意,何等重要。出錯了,不僅綉者得掉腦袋,整個綉房都會受到牽連,跟著遭殃。

而高風險,也有高回報,這同時是一個出頭的好機會,綉得好,能領賞不說,還可能升級進階。

所以,這件鳳袍需要找一個心靈手巧的人來綉,此人非魏瓔珞莫屬。怎麼說?

掌事嬤嬤欠瓔珞一個人情。從前瓔珞的姐姐也得到她的照拂,是她得意的徒弟,那徒弟的親姊妹,不管怎麼說都有情分,而徒弟死於非命,自己沒有照顧好她,自然也心存遺憾和內疚,所以這個人情得幫。

魏瓔珞本身也是綉工了得的人,比起綉房裡其他人,她的作品出眾,栩栩如生,連監管太監都嘖嘖稱贊。

選她,不僅穩妥,也不會有異議。這得益於魏瓔珞超高的 自我提高內驅力 ,因自己不錯的綉工在整個綉房中脫穎而出。

再說,魏瓔珞有金剛鑽,還真幹得來瓷器活。為了保證作品的按期交付,甚至博得眾彩,她為綉鳳袍茶飯不思,挑燈夜戰,可見她 附屬內驅力 也不錯。

後來孔雀羽線被盜而獨辟蹊徑,獲得賞賜,也足足證明了她的附屬內驅力。

二、孔雀羽線被盜,為何用鹿尾絨毛絲線代替?

孔雀羽線是綉鳳袍專用線,華麗珍貴無比。嫉妒的玲瓏盜走了孔雀羽線。孔雀羽線丟失,問起罪來,自然要受罰。魏瓔珞面對眼前的難題,她提出解決的策略和方法: 啟發式中的爬山法 。

金燦燦的鳳袍是整個事件的一個小目標,眼看著這個目標已經完不成了,因為一時半會找到替代孔雀羽線的其他絲線是不可能的,即不能縮小與目標的差距,只能去增加這一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差異,鹿尾戎毛絲線和孔雀羽線簡直天壤之別,經過迂迴前進,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總目標。

怎麼迂迴前進?

鹿尾戎毛是無法與孔雀羽線相比,可這絲線既可以遵循皇後提倡的節儉樸素,杜絕鋪張浪費,又可彰顯皇後不忘滿洲舊俗,追憶祖先英靈之意。魏瓔珞的一番話表現她非常高的 認知內驅力 ,她懂得大環境下的風向,並對意見領袖的主張有非常高的認知。

上面所提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都是心理學著名的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

三、壽辰已到,鳳袍為何遲遲不進獻?

長春宮門口,魏瓔珞沒有搶在前頭獻壽禮,而是退至隊伍的最後,她在等,等一個時機。

這里需要提一個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提出的 期望理論 。

公式是:激發力量=期望值×效價

解析:皇後在乎皇帝的寵愛,而眾所周知,乾隆皇帝也非常愛她,這份恩寵就是皇後的期待值,得到了,皇後自然非常開心。同時,也會讓她更加努力盡到大清皇後的責任,匡助皇帝打理好六宮。所以,這份恩寵對她的正效價特別高。

而魏瓔珞等待的,就是皇帝讓皇後的期待值得到滿足。因此,在皇帝的賞賜過後獻壽禮是最佳時機,即使綉鳳袍這事搞砸了,無功,但也無過。

魏瓔珞也給大家提供了一次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實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皇後何等人也,錦衣玉食,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但她要什麼? 皇帝持續的寵愛,推行自己的主張,無拘無束的自由。 這是她的三個自我實現需求。

在皇帝賞賜後,她達到了其中之一;

這件鹿尾戎毛絲線綉成的鳳袍一針一線都推行著皇後的主張,她達到了其中之二;

而後面可以看出,魏瓔珞性格里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像極了未進宮的富察容音,因此處處維護魏瓔珞,更是保護內心的自己,那是她的最後一個嚮往。

再說起這件鳳袍,可謂心意別出。往年皇後千秋,收到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庫房都堆不下了。

而這件鳳袍,契合心理學上的 稀缺性原理 。

稀缺性原理意指一句稀奇的話或一個另類的人往往會吸引更多的人注意,並且更強關注度。 

我們這里可以把它代入鳳袍這個物件,而這種關注可能是友好善意的,也可能是嫉妒敵對的,也可能是中性的。

四、領完賞賜,為何夜跪長春宮門口?

獻完壽禮,皇後大悅,自然賞。可魏瓔珞卻主動夜跪宮門,向皇後請罪。這也是問題解決策略中的啟發式爬山法。

退一步,實則進兩步。

魏瓔珞的認知內驅力應該會讓她知道,皇後是紫禁城最高主宰心中的白月光,她溫柔寬容,賢良淑德,辨是非,明黑白,對於「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還是認的。

同時,皇後見過的大風大浪還少嗎,丟失孔雀羽線的事即使現在她不知道,難保有一天會傳到她耳朵里。到時她只要背後去徹查一下,基本就水落石出,所以這種把戲只能撐一時,日後追究起來也是要問罪的。紙終究包不住火,主動承認錯誤是良策,可以讓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心理學上的 主動與被動原理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一方採取主動,往往另一方往往會本能採取被動。

皇後對於主動承認的魏瓔珞只能被動放過,為什麼?

一則自己壽辰,好日子,不能罰人,更不能見血,壞了興頭,也不吉利;

二則此事不論如何處置,傳出去都對自己名聲不好,失了威望;

三則這件事說起來也不是魏瓔珞的主要責任,盜取孔雀羽線的人才是罪魁禍首。這樣賞罰不明,以後怎麼管理後宮,怎麼服眾;

四則魏瓔珞主動認錯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她也是為了博自己開心。

這一來二回,魏瓔珞基本已經俘獲皇後的心了。喜提長春宮,自然也不在話下。

而縱觀整件事,魏瓔珞進入長春宮,就是一出問題解決策略和方法的 逆向工作法演示 。

別忘了,她進宮的目的就是為了查明姐姐因何而死,並且要為死去的姐姐報仇,而目前的線索出現在皇後的弟弟富察傅恆的身上,那從這個目標狀態出發,她按照:靠近傅恆、進長春宮、討皇後開心、獻禮服、綉好禮服等子目標組成的邏輯順序逐級向初始狀態遞歸,最終實現了目標。

高,實在是高。

之後,在這座險象環生、波詭雲譎的紫禁城裡,魏瓔珞一步步運用自己的心理學理論成為令妃。可見,心理學在宮斗里顯得非常重要!

當然,魏瓔珞很完美嗎?不,過於自信的她也有自己的弱點。至於什麼弱點,回頭細說。

END

文 | 波本多情

喜歡寫點亂七八糟的東西

② 清朝的裝飾,有怎麼樣的等級規定

清朝服飾概述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編輯本段]清代官服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編輯本段]清代皇帝朝服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編輯本段]清代皇帝龍袍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編輯本段]清代皇後鳳袍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編輯本段]清代宮廷服飾氅衣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編輯本段]清代八旗兵甲胄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編輯本段]清代武士鎧甲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編輯本段]清代女裝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編輯本段]女裝常服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當然由於它不受品級約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隨意得多。只是對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在當時如出現「時式裝」,則首先在貴族中間服用,在帝制統治時期,人們的衣妝不輕易改變,至於「奇裝異服」就更不允許存在了。
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滿人入關後開始普遍使用紐扣,成為制衣的必備之物。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領大多是交領、對領和圓領、自清代旗裝用紐扣以後,衣領的形狀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出現了清代以前從未有過的立領、襟邊不外露,內衫也與前不同,大鑲大滾的工藝邊飾更是不一般,因而對裁剪縫紉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裝十分崇尚「官樣」和「內家樣」,一般出新樣都首先來自這些式樣。乾隆以後,由於通商口岸開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樣慢慢出現,兩廣和蘇杭一帶成為「時式新裝」的發源地;道光之後花樣愈出愈新,但是新時興的服裝式樣雖多,卻只能在貴族之間流行,平民不能隨意模仿。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引起仁宗和宣宗動怒,連續下諭禁止,並申明滿洲八旗、蒙古、漢軍督統、副督統隨時詳查。違者治罪,一並嚴懲絕不寬大。[編輯本段]女裝禮服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編輯本段]女裝喪服自古以來,喪服也被列為禮服之類。喪服可分兩部分:一種是後輩人為長者預制的「壽衣」;一種是在喪禮上人們的著裝。官者服用「壽衣」是按品級穿戴,平民婦女則用元青或藍色大褂。
出席葬禮者要按照月份分別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細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喪服。在著喪服期間女人不得戴有色鮮花,不可塗抹脂粉,也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使用鮮艷色彩,只准採用白、灰、黑、藍幾色。這些是喪禮的一般規定,根據地區習慣還另有不同。南方比較遵守古禮,比如女人用粗衣時邊緣不縫,腰下系麻裙,頭上用一條麻布縫綴一側,呈風帽形狀,戴帽後布的兩端一邊長一邊稍短;北方則將白布紐結包在頭上,在不綴邊線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輩留黑色跟,祖輩留紅鞋跟。[編輯本段]女裝公服是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其朝服朝褂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下面簡要介紹一二。
皇太後和皇後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後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綉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後和皇後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采,絛用明黃色,綉文為五穀豐登。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編輯本段]清代男裝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在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一節中,記述了一段內容「那日寶玉本來穿著」一裹圓的皮襖在家休息,忽聽賈母要來,便去換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這里說明「一裹圓」,是休閑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賈母的到來,必須換掉便裝,改著正式穿戴。滿清時期長袍外面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叢考·馬褂》記「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裾,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採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在乾隆年間,有翻毛皮馬褂,為貴族服用,官職人員著褂在胸前背後綴有補子叫「補褂」。馬褂又名「德勝褂」。清初馬褂採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清代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有四種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時,所有扈從大臣,即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仆長等皇帝的心腹之人,並可在帽頂後端插戴孔雀翎。這種黃馬褂沒有花紋,是取淡黃色(明黃)紗或綢緞原料製作,又叫「職任褂子」,所以卸職者不可服用。
(2)競技場上比武的優勝者和每年「行圍」時,貢獻珍貴禽獸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黃馬褂時文官用黑色紐絆,武將用黃色紐絆。
(3)作戰有功,顯赫的高級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威豐年間尤為盛行。
馬褂有長袖短袖之分,但無論長短馬褂之袖都是寬肥的。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范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即琵琶襟(又稱「烏龍」)的馬褂是行裝。
清代服制改變,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指「剃掉」)發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內)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由於古時男女之別在著裙和頭髻上較為明顯,故較為容易改扮女裝)。由於拒絕?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辯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編輯本段]清代蟒袍莽袍有很多種,皇帝穿的龍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種,皇帝的龍袍為五爪金龍,一般將相、親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為四爪龍。在清代莽袍上的龍的數量有嚴格的限制,皇帝9條,其它8條以下。此圖應為將相、親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

③ 香包有什麼含義

香包,古人叫香纓、香囊、佩幃、容臭,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類民間刺綉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先選擇適當的布料,剪裁為基本型,然後根據剪好的布料撰擇適合的綉線。將剪好的長方形布料對折面向里,縫合布邊以後,再翻面縫邊綉合,以平針縫合開口處。

縫一圈以後,把線頭抽緊,留一小口倒入香末要適量,再塞入棉絮,塞好以後把收口抽緊,再縫邊成形,把做好的流蘇縫合在香包底端,再用膠把剪好的葉子和絲帶黏在香包的頂端,一個雞心型的基本型香包就完成了。

文化習俗:

祛邪祈福,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題。而隱喻象徵、托物言志則是香包的鮮明藝術特色。慶陽香包的圖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豐富的意蘊:老虎獅子象徵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保平安;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

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堅貞甜美;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香包

④ 綉荷包的綉荷包

在雲南大理白族地區,至今仍隨處可見綉工精美的荷包。白族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綉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精心施藝。 白族荷包的樣式千姿百態。錢荷包多為長條形、褡褳形,針線荷包常見圓形、方形,香囊以圓形、壺形居多,小布扎的樣式則豐富得多: 有為世人珍愛的十二生肖; 有象徵勇敢奮進、吉祥如意的獅、馬、象、鹿、佛手; 有體現生活的魚、蛙、鵝、蝶、辣椒; 有表現歡樂喜慶的獅子滾綉球; 有寄寓中華民族蒸蒸日上的金龍抱柱; 還有源於本民族傳說的白鶴飛松、散財童子、登蓮童子,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民歌《綉荷包》流傳的歷史很久遠。據現代戲曲、曲藝理論家傅惜華(1907-1970)考證,《綉荷包》在清代中葉時已十分盛行的一種時調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遺音》(華廣生編撰)中的《綉荷包》,共十二段,是見諸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歌詞版本。」綉荷包這一藝術奇葩,是中華民族的語言與歷史標志,更是區域文化的特色與精華。
在中國各省的民間歌曲選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綉荷包》小調。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經典的山西民歌〈綉荷包〉和雲南民歌《綉荷包〉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人文風情有著較大的差異,還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藝術處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詞內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調式調性、不同節奏和不同表情的《綉荷包》,也有不少數量的《綉荷包》是由一個母曲繁衍成很多大同小異的子曲,形成各種變體。這些眾多的同類小調,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表現了不同的情趣,在演唱時,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民歌《綉荷包》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未出嫁的姑娘們,背著人暗暗綉制荷包送給意中人,表現了對自由婚姻的嚮往和追求。這一類詞曲有的溫柔內在、細膩含蓄; 有的感情奔放、大膽熱情; 有的天真活潑、歡樂俏皮。猶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達著自己的情思。
第二類反映年輕的漢子走西口( 指內蒙西部大青山一帶) 做工,妻子為他綉制荷包表達思念之情。舊社會,由於地主階級剝削或遭荒年,陝甘寧一帶或華北諸省的農民苦難深重,只有丟下妻兒老小到口外謀生,有的能活著回來,也有的在外貧困而亡。
第三類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有的只反映愛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現思念之情。
在一首首動人的歌曲里,寄託著民間巧女們的心手合一的情感,綿長動人。這種獨特民間工藝與歌唱的巧妙結合,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舞台上閃爍著獨有的光芒。

⑤ 荷包如何製作急!

荷包又叫香袋、香囊、香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片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等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一種用綢緞布料縫制的袋狀物。夾襯一定硬度、外面 以刺綉,廣泛流行於民間、多用於傳遞友情和社會交往的紀念品。其種類有a、實際應用。如鏡袋、扇袋、表袋、名片袋、煙葉袋、錢褡褳等。此類多為姑娘學綉的作業,也有婦女的製作。蘇州有民俗即姑娘七、八歲便學刺綉、制各種荷包,出嫁時作為嫁妝送予婆家賀喜的親友,既是禮品也顯示自己的心 靈手巧。b、歲時風物。五月端午插艾葉辟五毒,姑娘的制荷包;內封艾葉香草,也叫「香包」,作為應節禮品到贈,佩戴於衣襟角上,兒童則掛於項頸,也有製成動物花果形掛在帳鉤上。c、男女定情。多為女方贈與男方的信物。除小件外還有一種圍腰荷包。
中國娃娃香包的製作 用一小塊絲襪把棉花塞進去,成圓球形,把它捏緊,再用黑線把它繞緊,在它的頂部用簽字筆把要做頭發的位置用虛線點出來,然後用黑線在打好圓圈的對角線上對角穿縫再預留頭發的長度,把它剪斷再重覆直到夠了為止。把頭發繞緊再用針線把它固定,或是綁上一個紅色的蝴蝶結。 接著是做眼睛,用飛行綉做嘴巴,再選用一塊長方形的布料做身體,開始縫邊。用剪刀剪一個開口,把做好的頭部縫上去,要注意線頭不要露出來。再倒入香料,塞入棉花要塞緊。 可以用勾針把四個角的空隙用棉花填緊。再把它縫合,接著再剪一塊布當肚兜,可以在布上貼亮片,或是綉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在背面塗膠黏合,或是用縫的也可以。如果沒有棉花和香末,可以用乾燥花末及人工香精來代替。 潮州香包,是廣東潮汕地區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我國最著名的香包。 潮州是香包的故鄉。相傳南宋時,潮州便已流傳兒童佩戴香包辟暑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製作「扎絨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狀,裹以色彩艷麗的綢緞或布料,名曰「辟暑籠」,供兒童佩戴辟暑驅邪,並以示紀念屈原。當時的「辭暑籠」便是香包的始祖。 潮州香包的製作,工藝較繁復,其吸取了「潮綉」的針法和技藝,工綉重彩,精雅別致。它選用華麗的綢緞或色布,刷上物象輪廓圖稿,然後用五彩絲、絨線或金銀線、珠子等綉上各種花紋圖案,再剪裁、滾貼成片,然後分片緄邊,縫合成型並填充棉絮、香料,再飾以金銀線盤金刁鎖及玻璃珠、膠片、纓絡等飾物。香包的藝術造型大體可分為形象化和卡通化(也有介干兩者之間的)兩大類型:形象化即是物象造型較寫實,物象的結構、比例及裝飾花紋比較形象;卡通化則是物象造型局部或整體誇張、變型,如獅子之頭、松鼠之尾誇張得與身體一般大;卡通化較之形象化造型概括、生動,更富於情趣。香包的藝術裝飾一般採用均衡、對稱,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紋、圖案;其設色大膽採用對比強烈的大紅大綠,套裝的香包往往有6色8色或12色。 潮州香包品種繁多,豐富多彩,且寓裝飾於實用之中。其傳統的品種有:香囊、「粽球」、針包、紐絨、結帶和瓜子雞等,現不僅有用於裝飾新房和姑娘婚嫁饋贈的小品及禮品,也有用作煙袋、荷包袋、眼鏡袋及用於裝飾床帳、宮燈、扇子、匙扣和民族樂器的吊墜等。目前,潮州香包有兩百多個品種、上千個花色,飛禽走獸、蟲魚、瓜果、古錢、器皿、聖誕禮品。
香囊中填充有各種具有多種葯理活性的芳香殺菌類中葯,如冰片、薄荷、野菊花、荊芥、蒼術、樟腦、丁香、高良姜、川芍、桂皮、細辛、木香、白芷、雄黃、艾葉、霍香、辛夷、花椒等等,這些都可辟穢祛濁、強身健體。 如今各種呼吸類疾病肆虐,如「豬流感」、「禽流感」、「非典」等等,據最新研究表明,佩戴中葯香囊對預防這些疾病很有效的哦! 不過現在市面上好像不容易買到正宗的香囊了,只能自己動手製作啦,製作方法如下:材料:碎布、葯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中葯香料粉(從中葯店選取上面所提中葯中的三種以上葯粉即可)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做法: (1)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葯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香料粉根據需要自己選擇。 (5)將最後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⑥ 十字綉棉線和滌綸線有什麼區別

這個我都有綉過,個人的感覺是棉線好。
市面上大多十字綉的綉線是棉質的,但棉線也分很多,質量不同的棉線綉出的綉品也是不同的,一般分別面顯得好壞是看:1.光澤,光澤好的棉線色彩鮮亮,有亮光;光澤差的則會暗沉。2.牢度,有些綉線牢度很低,綉著綉著就會斷,一般這類線的光澤也不怎麼樣,十分容易毛。3.色牢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了,色牢度好的棉線不易褪色。

滌綸線的材質自然就是滌綸啦,這種線通常都很亮,牢度也挺不錯的,同樣也不易褪色。

個人綉的感覺是,棉線綉出的成品叫朴實,滌綸線的成品艷麗。沒固定的好壞之分,就個人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就行。但就個人經歷來說覺得滌綸線綉的時候易打結,手感不是很舒服。怎麼說呢,個人感覺就是棉線綉的有十字綉的味道,前提當然是用好的棉線啦!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⑦ 端午節香包的由來

一、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二、據考證,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托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綵線纏、綉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系的荷包解了下來。」這里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三、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里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四、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歡迎,
五、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綉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保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⑧ 香囊上秀獅子好還是秀麒麟好

當然是秀麒麟好啦,但是都沒見過麒麟還是修飾的吧,獅子畢竟還是好秀一點兒的。

⑨ 民間荷包怎麼製作圖片

荷包又叫香袋、香囊、香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片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等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一種用綢緞布料縫制的袋狀物。夾襯一定硬度、外面 以刺綉,廣泛流行於民間、多用於傳遞友情和社會交往的紀念品。其種類有a、實際應用。如鏡袋、扇袋、表袋、名片袋、煙葉袋、錢褡褳等。此類多為姑娘學綉的作業,也有婦女的製作。蘇州有民俗即姑娘七、八歲便學刺綉、制各種荷包,出嫁時作為嫁妝送予婆家賀喜的親友,既是禮品也顯示自己的心 靈手巧。b、歲時風物。五月端午插艾葉辟五毒,姑娘的制荷包;內封艾葉香草,也叫「香包」,作為應節禮品到贈,佩戴於衣襟角上,兒童則掛於項頸,也有製成動物花果形掛在帳鉤上。c、男女定情。多為女方贈與男方的信物。除小件外還有一種圍腰荷包。 香包的製作 用一小塊絲襪把棉花塞進去,成圓球形,把它捏緊,再用黑線把它繞緊,在它的頂部用簽字筆把要做頭發的位置用虛線點出來,然後用黑線在打好圓圈的對角線上對角穿縫再預留頭發的長度,把它剪斷再重覆直到夠了為止。把頭發繞緊再用針線把它固定,或是綁上一個紅色的蝴蝶結。 接著是做眼睛,用飛行綉做嘴巴,再選用一塊長方形的布料做身體,開始縫邊。用剪刀剪一個開口,把做好的頭部縫上去,要注意線頭不要露出來。再倒入香料,塞入棉花要塞緊。 可以用勾針把四個角的空隙用棉花填緊。再把它縫合,接著再剪一塊布當肚兜,可以在布上貼亮片,或是綉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在背面塗膠黏合,或是用縫的也可以。如果沒有棉花和香末,可以用乾燥花末及人工香精來代替。 潮州香包,是廣東潮汕地區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我國最著名的香包。 潮州是香包的故鄉。相傳南宋時,潮州便已流傳兒童佩戴香包辟暑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製作「扎絨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狀,裹以色彩艷麗的綢緞或布料,名曰「辟暑籠」,供兒童佩戴辟暑驅邪,並以示紀念屈原。當時的「辭暑籠」便是香包的始祖。 潮州香包的製作,工藝較繁復,其吸取了「潮綉」的針法和技藝,工綉重彩,精雅別致。它選用華麗的綢緞或色布,刷上物象輪廓圖稿,然後用五彩絲、絨線或金銀線、珠子等綉上各種花紋圖案,再剪裁、滾貼成片,然後分片緄邊,縫合成型並填充棉絮、香料,再飾以金銀線盤金刁鎖及玻璃珠、膠片、纓絡等飾物。香包的藝術造型大體可分為形象化和卡通化(也有介干兩者之間的)兩大類型:形象化即是物象造型較寫實,物象的結構、比例及裝飾花紋比較形象;卡通化則是物象造型局部或整體誇張、變型,如獅子之頭、松鼠之尾誇張得與身體一般大;卡通化較之形象化造型概括、生動,更富於情趣。香包的藝術裝飾一般採用均衡、對稱,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紋、圖案;其設色大膽採用對比強烈的大紅大綠,套裝的香包往往有6色8色或12色。 潮州香包品種繁多,豐富多彩,且寓裝飾於實用之中。其傳統的品種有:香囊、「粽球」、針包、紐絨、結帶和瓜子雞等,現不僅有用於裝飾新房和姑娘婚嫁饋贈的小品及禮品,也有用作煙袋、荷包袋、眼鏡袋及用於裝飾床帳、宮燈、扇子、匙扣和民族樂器的吊墜等。目前,潮州香包有兩百多個品種、上千個花色,飛禽走獸、蟲魚、瓜果、古錢、器皿、聖誕禮品。 香囊中填充有各種具有多種葯理活性的芳香殺菌類中葯,如冰片、薄荷、野菊花、荊芥、蒼術、樟腦、丁香、高良姜、川芍、桂皮、細辛、木香、白芷、雄黃、艾葉、霍香、辛夷、花椒等等,這些都可辟穢祛濁、強身健體。 如今各種呼吸類疾病肆虐,如「豬流感」、「禽流感」、「非典」等等,據最新研究表明,佩戴中葯香囊對預防這些疾病很有效的哦! 不過現在市面上好像不容易買到正宗的香囊了,只能自己動手製作啦,製作方法如下:材料:碎布、葯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中葯香料粉(從中葯店選取上面所提中葯中的三種以上葯粉即可)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做法: (1)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葯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香料粉根據需要自己選擇。 (5)將最後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5018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605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4679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512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433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4353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5316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492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425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