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教育為什麼要做毛線娃娃
㈠ 我為什麼要給孩子成長選擇華德福教育
去年,在孩子6周歲離開幼兒園時,我們夫妻面臨著將孩子送去哪裡讀書的問題,之前經過參觀了解,覺得踐行華德福教育的珠海春彤學校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學校,但在下決心的時候還是糾結了很久,因為我們的家庭和工作都在江門,很多現實的問題橫在眼前。
最終,抱著讓孩子過好童年,健康成長的信念,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踏上了異地求學的旅程。時至今日,每當朋友同事問起此事,不明為何時?我總覺得一言難盡,只能龐統簡單地告訴他們:華德福教育不同於應試體制下的傳統教育,它遵循人成長的天性和規律,目的是幫助學生身體、心靈和精神平衡和諧發展。
不過,說真的,對於華德福教育我也缺乏詳細深入了解,靜下來時我不禁自問,我為什麼喜歡、相信華德福教育呢?與很多家長一樣,大家都對目前現實中的應試教育失望又無奈。在當前現實物質社會中,教育也變得功利化,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就把目標鎖定在高考、就業的需要上,把教育當作日後謀生的准備,只重視知識灌輸和技能培養,忽略了對人本身的關注和塑造。這種應試教育的缺陷正正是華德福教育的核心。
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關注孩子的成長還是孩子的成績呢?答案是顯而易見,教育簡而言之叫作「教書育人」。
我小時在農村讀書長大、後來又來到城市讀書工作,一路走來,回首往事。深感人生就像自然四季,每個階段都有它不可取代、無法重來的生長狀態、每一階段的生命都有它成長的使命和綻放的權利。就如春苗之嫩綠、夏花之燦爛、秋果之豐碩、冬葉之嫻靜,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四季才是最完美的,如果人為去改變、或者擱誤了都會導致生命之樹萎縮、甚至夭折。
以此為喻,少年兒童就如春苗初長,人生剛剛邁出第一步,他們的身體、心靈、精神都含苞欲開,稚嫩潔白、教育對他們來說就像陽光雨露。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這些春苗已經要經歷、承擔太多大人寄託的希望、面對太多物質世界的誘惑、感受太多現實社會的殘酷,最常見的是:主動或被動地參加各種興趣班、為升學而不得不完成的繁重作業考試及各種的競賽、身陷誰家有錢、誰的東西好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這些其實都是成年人世界過早地在小孩身上重現。追名逐利、陞官發財是世人的共同追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而優則仕」自古至今就是中國人讀書求學的目的,現代的父母們又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輿論環境中情不自禁地想早早地把孩子全副武裝起來,但這些到底是孩子這個時候需要的養分呢?還是父母大人們出於對現實與未來的憂慮,以愛之名作出的決定呢?
我始終認為,人生於天地間,如同花草樹木和一切生靈,都要遵守自然生長法則,對於剛剛睜開純凈好奇雙眼去認識世界的小孩來說,他們就像是春天的幼苗,成人世界的東西,可不是幫他們健康茁壯成長的明媚春光、和風雨露,而是夏天的驚雷暴雨、秋天的陰霾迷霧,冬天的寒冰冷風,會讓他們覺得恐懼迷失,幼小的心靈難以承受。那種為了讓孩子比同齡人成長得更快、學得更多的做法也是違反自然法規的,古有拔苗助長的教訓,今天我們也看到了因為孩子早熟帶來了很多問題。
所以我想,對於這個階段的小孩來說,拔苗助長式的教育、繁重的應試壓力、過渡物質化的環境對他們成長都是不利的,他們首先需要的是一個天真活潑、自由快樂的童年。看著現在都市中小小年紀就為學業忙碌焦慮的小孩、背上厚厚的書包、以及生意紅火的各種補習社。我不禁懷念起我在農村渡過的小學初中,還有那時的田園生活,就如小虎隊唱過的《紅蝴蝶》:
貝殼爬上沙灘看一看世界有多麼大
毛毛蟲期待著明天有一雙美麗的翅膀
小河躺在森林的懷抱唱著春天歲月的歌
我把歲月慢慢編織一幅畫
………
蝴蝶飛呀就像童年在風里跑
感覺年少和彩虹比海更遠比天還要高
雖然現實中的童年生活並沒有歌里唱得這么詩情畫意,上學也有升學的壓力,但那種相對寬松自在的美好時光確實是當下都市裡的孩子們再難以經歷的。直到見到春彤學校時,再次勾起我對童年的回憶,還有那充滿鄉土氣息的校園生活。當然這種原生態的鄉土校園生活在教育方面無法與已經發展成為科學理論體系的華德福教育相提並論。但那種自由自在、返樸歸真的環境卻是一致的。據說,每一所華德福學校都有一個農園,農園里種有花、菜、果樹,養有雞、兔之類的小動物;有的學校甚至還有一片森林或農場。學生在老師的指引親近自然,體驗生活,真切地觸摸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這簡直就是我在鄉下讀書時的生活寫照,那真的是一段美妙的時光。
除了要有好的環境,教育更重要的是科學理念和方法,在華德福學校教育的早期,兒童通過各種活動進行手,心,腦整體參與的學習,特別是注重藝術、音樂和園藝,在學生年齡較小的年級,所有學科的教學都是以藝術的形式導入的。
我還沒有機會到珠海春彤學校里現場看看具體的教學情景,只見過讀一年級的兒子帶回家的數學、語文作業本,上面用圖畫、色彩表現的數字和內容充滿童真和無窮的想像;而回家後要做的家庭做業包括有跳繩、吹笛子、織毛線,我覺得很有意思,對於這個年齡的兒童來說,這樣多姿多彩、趣味橫生的學習生活比背課本、記單詞的學習任務更加吸引他們樂於去學習,更重要的是符合孩子們這個階段的心智成長需要。每當看到兒子無憂無慮遊玩、興致勃勃地專注於所做事情時,我想這才是最好的成長狀態,不是為了別人,而是讓自己的生命自由地綻放。
扣心自問,作為父母,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這些幾歲大的孩子們興致勃勃的求知眼神和輕松愉快的稚氣笑聲,還是想看到他(她)小小年紀就為了讀書做作業忙個不停呢?一張100分的考試成績單對於一個小童來說真的非常重要的嗎?退一步而言,即使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考個好成績、上個世人眼中的好大學,這個時候的好成績就真的有意義嗎?況且人生意義並不是從高考才開始。
事實上,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國內外形勢發展,大學教育已經越來越普及,而且與工作掛鉤的功利作用將越來越淡化,而成才的道路也越來越多。作為父母,我想真的不用太擔心孩子讀書成績好壞對今後人生的影響。相信孩子,每個人都是天才,都有覺醒的時候,只要讓他根據自然法則走過每個春夏秋冬,找到自我,他的生命力必將迸發出來,實現他自我的人生價值。
可憐天下父母心,焦慮的爸爸媽媽們,為了你們自己的健康平安,請適時放慢你們為生活而匆匆奔波的腳步;也請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心靈和精神平衡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為一個完整高大的人,就讓他們自己慢慢成長吧。而華德福教育正是把啟發孩子尋求自我當作教育的目標,所以我相信,華德福是一個可以守護陪伴孩子們走好這段路的好朋友。感謝您,珠海春彤!感謝您,華德福!
(本文寫於是2013年。原標題:《感謝您陪伴我的孩子慢慢成長》)
㈡ 如何製作毛線娃娃(不是巫毒娃娃)
1、毛線分成長短不等的小段,那一撮中間對折,然後固定在發縫上。建議來回多縫幾次,以免開線。
2、把剩下的毛線段全部固定在玩偶娃娃的頭頂,用線抽緊,固定。
3、頭發做好以後,裁剪適合的長度,用線來回固定(如圖)。
4、針距最好要長短一致,不留縫隙,然後抽緊。注意毛線越密實,針腳越緊越好。
5、都弄好了,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造型了,呵呵,做自己的美發師啦!
手工玩家小提示:
玩偶娃娃的身體最好用玩偶專用的皮膚布,他的顏色接近皮膚色,質感很好。製作頭發的材料可以選擇毛線,假發,布條,不織布等。玩偶的外貌固然重要,但是製作玩偶的精髓在於,設計要大膽,表情要生動,材料要上乘,最後就是很重要的細節問題,比如腮紅,眼睛,針腳,配飾等,如果以上這些你都達到了,你的玩偶娃娃一定會非常的美麗動人^_^
皮膚布的選擇:
1.盡量選擇棉布質地的面料,顏色越接近皮膚色約好,布料表面不能太滑,太亮。這樣做出來的玩偶不漂亮,而且不利於玩偶其它部分的搭配。
2.布料質量要緊致,不疏鬆,這樣玩偶看上去會很精緻;而且裡面的棉花或者pp棉不容易露出來,影響美觀。
3.布料摸上去手感要好,不拉手為宜。
蕾絲的選擇:
製作玩偶娃娃離不開蕾絲,有了蕾絲的加入才更能突出玩偶的可愛優雅。不同的造型使用的蕾絲也不同,蕾絲有很多種類,歐式的,傳統的,有棉質的,紗質的等。
製作玩偶眼睛注意事項: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玩偶的眼睛是否傳神決定了你的整個作品的成敗。可以用線縫制,也可以用顏料描畫,總之要仔細的選擇和設計玩偶的美麗眼睛,
玩偶配飾的選擇:
配飾是玩偶造型不可或缺的小東西,你可以自己設計製作,也可以買一些現成的裝飾物,如紐扣,發卡,小花,串珠等等。
希望以上有關玩偶製作的小提示可以幫助你製作出最美麗的手工DIY玩偶O(∩_∩)O
㈢ 華德福與蒙氏,哪個好
幾乎不再熬夜的我今天忍不住熬個夜,而且還是在建園的忙碌階段。 今天看到胡萍老師寫了一篇關於芭學園的文章,我忍不住跑去評論了,現將評論內容整理如下: 在深入接觸華德福教育之前,大李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樣(之後就是某某華德福老師了,而且不止一位,全是老太太們。當然,對大李還是很喜歡,只是我職業道路上的偶像換了而已)。因為,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象大李那樣的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大李的書我都看了,非常適用,由於大李工作的用心,案例非常豐富,對家長們非常有益。胡老師我也知道,也經常看《善解童貞》。只是,我實在是忍不住想說幾句,可能讓胡老師和大李都不舒服,但如果不說我也不舒服。在今年的華德福教師華語大會上,老師講到,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一種教育理念沒有吃透就談融合談本土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在四年多以前就接觸華德福,兩年多以前開始在成都參加各種華德福的培訓,一年以前決定做華德福。在我決定做華德福時,我跟張俐老師面談過,她問我是否決定做純粹的華德福,我當時猶豫了很多秒,其實,那時我都不確定我是百分百喜歡華德福。當我再三思考點頭表示決定後,張老師說我很猶豫。是的,因為,我覺得我象大李一樣,我不認為哪種教育一定是最好的,蒙氏數學我喜歡,瑞吉歐的課程讓我感動得曾經蒙生了去瑞吉歐學習取經,華德福那柔軟直抵人心的教室環境以及適合孩子的大自然更令我心動不已。所以,我曾經也融合。但是,融合了一年,感覺很累。我感覺是有一根主線在那裡,但如果何生出枝結來,也就是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活動(課程)才是最符合孩子成長要求的才是最符合自己心中的所謂的理念的——我在做的過程中越來越感覺到茫然。是的,不得不承認,我喜歡蒙氏數學,我喜歡瑞吉歐,但是,沒有一種理念會象華德福教育那樣認真地組織培訓和考核,同時,到自己的園里來指導我們辦學。不,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有,那就是那些培訓老師帶給我們的力量,給我們培訓的老師至少也是任華德福老師十年以上的(印象中只有一個手工老師是只做了八年的華德福教師),有很多二十年左右,更有厲害的,三四十年,還有的老師自己的父母就是華德福的,自己的孩子孫輩也是,我非常感動,有一種教育如此地牽動人心和家庭;有一種教育會讓很孩子從小就樹立了當這種理念之下的老師的理想;有一種教育讓那麼多從事這種教育工作幾十年的老人來中國認真細致地教我們如何將這種教育做下去。· 所以,我想,如果大李參加華德福的三年制培訓,或者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那樣接觸華德福十年二十年再談本土化,我相信她一定能將這種教育的優勢發揮得更好對孩子們更有意義。不過,更大的可能或許是,如果大李學了這么多年後,她很可能想一輩子都做華德福教育了。華德福教育博大精深,我經常思考,如果我做一輩子,我能學通不?不,我不太敢相信我能。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讓孩子讀讀經學學蒙氏,我說等我學一些年的華德福後能感覺到不是我期待的了我不喜歡了能結合時再結合吧。但我分明發現,我越學越喜歡,越學越發現這種教育的科學與系統性。華德福教育,提供給孩子的一切都是有理論依據的,這讓我們為人師者不茫然。能夠融合的人,一定是把各種教育的精神全部吃透了的人。上次培訓時,有一位維也納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伊麗莎白老師,她的父母就是華德福人士,她從小就接受華德福教育,她除了大學以外接受的全是華德福教育,大學畢業後就任華德福老師,她的女兒也是華德福老師,她的幾個孫子外孫目前也在華德福學校上學。在培訓中的分享時光,她專門師講過蒙氏與華德福其實是矛盾的,她說,蒙氏教具是具形的,需要專注,為的是學到技能技巧,不喜歡(不希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擺弄教具。在擺弄中讓孩子放棄幻想,為的是學到技能技巧。這種教育培養的不是有創造力的人而是智性的人,不是全人教育。我們既要有清晰的思考,還要有想像力。從兒童的發展進程來看,兒童在生命之初是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之中的,我們不能通過教育的方式去幻醒孩子。 其實,蒙氏和華德福這兩種教育,從本質上來看,應該是矛盾的。但如果在融合過程中,做到形似是非常容易的,況且兩種教育的「形」都是那樣地突出。 我看到胡老師說華德福幼兒園沒有積木,不知道她是如何誤會了,華德福幼兒園是有積木的,而且建議老師自己親手做,甚至和孩子一起做,用的都是粗粗細細的樹干樹枝截斷打磨好的,這種積木更富有生命力,孩子拿在手上會更有感覺。 有的人受不了沒有眼睛鼻子的布娃娃,我以前也不明白,而且也感覺怪怪的——這可能也是我最初不太喜歡華德福的原因。在考慮做華德福前,我專門帶女兒到一華德福孩子家裡去玩,專門觀察女兒對這種娃娃的反應,結果女兒很喜歡。 華德福幼兒園都會演偶戲,孩子們也會用布娃娃做游戲。如果這些娃娃都有眼睛鼻子,那麼娃娃就會有單一的表情,就不能在整個演戲的過程中讓這個娃娃演繹出各種表情來——這確實留給孩子們想像的空間。 華德福教育是我所了解到的最關注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最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教育——這讓很多對其了解比較多的人沒法不喜歡。 有人提到,華德福教育不適合男孩,但其倡導的天人合一對男孩的成長其實更有益,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男孩成長的大環境並不好的情況下。 有人說,華德福教育是外國的,不適合中國。差矣!我有一次特別感動,感動的是華德福老師給我們上課時講,華德福教育就是要你去發掘你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華德福教育來自於德福,但它在世界各地都在教當地的人們如何在華德福理念的指導下把自己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熱愛自己民族的人無法不感動於這一教育理念。 其實,因為我在了解和實踐華德福教育,因此我認為它最好,也因為認為它最好,才會堅定地將其實踐下去。這其中的前提是,我沒有更多的意願去了解其他的教育。聽華德福的老師們講,在國外的很多蒙氏園也做得非常好,他們覺得也非常不錯。瑞吉歐這種教育應該是非常吸引人的,是很適合兒童的一種教育,但是沒有相關的培訓,沒辦法掌握其理念的精髓並加以運用。
㈣ 武漢華德福幼兒園的教學理念
華德福教育認為,當一個人來到塵世,特希望找到一個天堂,一個美的地方,有三種東西是來到人世間孩子所盼望的:善、美、真。在生命的最初7年裡,善的原則對孩子最為重要,他們觀看我們,觀看周圍的世界,他們內心會感到這個世界是善的。7——14歲的孩子接近這個世界,並尋求美,他們享受各種美的事物,他們也發自內心地想要創造美——繪畫、唱歌、朗誦詩…..14歲——21歲期間,他們尋求真,他們在世界范圍內尋找真實和真理。21歲左右的年輕人達到了自身的成熟,現在他們面臨要為別人創造善真美的挑戰。在兒童的幼兒階段,兒童不僅模仿大人們的勞動,也模仿成人們的對待工作的整個態度以及有目的的意志活動,然後他們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轉化到有目的游戲之中。
一個大人正在做一個布娃娃,就會有孩子走過來:你在做什麼,我也要做。當成人工作時,孩子不僅模仿你的工作,還模仿你工作時候的專注神態,以及你投入的熱情,你趕回緊張煩躁,孩子也會變得緊張煩躁。大人們安寧、平靜,孩子也會表現的安寧平靜。(正如惠特曼的詩:一個孩子不斷地向前走,他看到了東西,他就變成了那樣東西,那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在兒童的幼兒階段,我們其實不學要「教』孩子,而只需要成為一名仁慈的,主動的,發揮榜樣的媽媽。如果大人在敷衍潦草的做事,孩子也會變得敷衍潦草。
這種簡單的模仿能力,是神賦予孩子的一種成長的學習方法。他是簡單的,又是意味深長的,非常美麗的。我們總是沒有意識到我們要成為一個主動地善於創造的、仁慈的榜樣。我們總是不停的叫孩子學習字母、電腦、數字,但實際上由許多首先要學會的事情。(這些首先學會的東西是什麼?值得我們發問。)關於完整的人的概念:華德福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完整的人,即全面發展的人,具備最佳素質的人,一個完整的人,意味著它們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為世界上的各種問題找到解決的新的途徑。一個完整的人,意味著他們心地善良。對其他人富有愛心和同情心,樂於為別人和地球著想,並能夠把他們的想法和關愛輔助時間,採取行動。這就是完整的概念。孩子上學就像把他放進了一個盒子。兒童的教育,兒童的智力開發並不是越早越好。就像植物王國一樣,人有一個內在的成長時間表,何時生長,何時開花,何時結果。如果照管一棵樹,給他是大量化肥,他是會長的很快,但木頭的內部會變得脆弱。華德福教育觀認為,孩子中出現的健康問題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家庭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離異、整天外出打工、孩子有規律的生活越來越難,比如用餐就寢、缺乏生活的節奏。第二是媒體電腦對孩子的影響。每天3—5小時看電視做在電腦桌子,3、5個小時的靜坐,長期不動,孩子們不是變得麻木,懶得動,就是過渡活躍,不能以創造性的方式控制他們的意志。
㈤ 如何製作毛線娃娃(不是巫毒娃娃)
1、毛線分成長短不等的小段,那一撮中間對折,然後固定在發縫上。建議來回多縫幾次,以免開線。
2、把剩下的毛線段全部固定在玩偶娃娃的頭頂,用線抽緊,固定。
3、頭發做好以後,裁剪適合的長度,用線來回固定(如圖)。
4、針距最好要長短一致,不留縫隙,然後抽緊。注意毛線越密實,針腳越緊越好。
5、都弄好了,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設計造型了,呵呵,做自己的美發師啦!
手工玩家小提示:
玩偶娃娃的身體最好用玩偶專用的皮膚布,他的顏色接近皮膚色,質感很好。製作頭發的材料可以選擇毛線,假發,布條,不織布等。玩偶的外貌固然重要,但是製作玩偶的精髓在於,設計要大膽,表情要生動,材料要上乘,最後就是很重要的細節問題,比如腮紅,眼睛,針腳,配飾等,如果以上這些你都達到了,你的玩偶娃娃一定會非常的美麗動人^_^
皮膚布的選擇:
1.盡量選擇棉布質地的面料,顏色越接近皮膚色約好,布料表面不能太滑,太亮。這樣做出來的玩偶不漂亮,而且不利於玩偶其它部分的搭配。
2.布料質量要緊致,不疏鬆,這樣玩偶看上去會很精緻;而且裡面的棉花或者pp棉不容易露出來,影響美觀。
3.布料摸上去手感要好,不拉手為宜。
蕾絲的選擇:
製作玩偶娃娃離不開蕾絲,有了蕾絲的加入才更能突出玩偶的可愛優雅。不同的造型使用的蕾絲也不同,蕾絲有很多種類,歐式的,傳統的,有棉質的,紗質的等。
製作玩偶眼睛注意事項: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玩偶的眼睛是否傳神決定了你的整個作品的成敗。可以用線縫制,也可以用顏料描畫,總之要仔細的選擇和設計玩偶的美麗眼睛,
玩偶配飾的選擇:
配飾是玩偶造型不可或缺的小東西,你可以自己設計製作,也可以買一些現成的裝飾物,如紐扣,發卡,小花,串珠等等。
希望以上有關玩偶製作的小提示可以幫助你製作出最美麗的手工DIY玩偶O(∩_∩)O
㈥ 這4點判斷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
這4點判斷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
這4點判斷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孩子的教育問題幾乎每位家長都是非常重視的,幼兒園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事關以後的成長,下面我分享這4點判斷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方法。
這4點判斷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1
1、孩子的情緒狀態好嗎
孩子的情緒容易外露,他不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在幼兒園過得不開心,他可能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爸媽應該多關註:
不合群,很少和小夥伴交流,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兒;
不讓爸媽提「幼兒園」三個字,更不願意說幼兒園的事情;
不喜歡吃幼兒園的飯菜,並且有嘔吐現象;
常從噩夢中驚醒或哭泣;
開始變得頤指氣使,情緒暴躁;
當然,剛開學的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不願意去幼兒園的,這是正常的。但如果這樣的情況一直出現,則可能說明他在幼兒園過得不開心。
2、放學後孩子願意逗留嗎
如何孩子放學後不想走,想在幼兒園多玩一會兒,說明孩子是喜歡和依戀幼兒園的。
因為孩子心裡有個很簡單的排序,幼兒園的吸引力>家的吸引力,就說明孩子在幼兒園里過得很開心。
3、孩子幼兒園里願意大便嗎
孩子願意在幼兒園大便,至少說明:
一是孩子可以適應幼兒園;二是孩子可以適應老師的教育方法。
對於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大便是一件非常令人害羞的事情,如果沒有放鬆的環境,他們寧願憋著。如果這時候,老師透露出不耐煩,孩子就更不敢大便了。
所以,如果孩子能在幼兒園里順暢地大便,至少能側面說明,孩子的內心是覺得有安全感的,精神狀態是放鬆的。
4、孩子的睡眠規律嗎
除了剛上幼兒園的那會兒,孩子心理緊張,睡覺時可能會出現驚醒、哭泣等現象。
進入幼兒園後,通常很快就能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規律了。
如果孩子長時間表現出中午不願午睡、晚上晚睡、早上不起等現象,家長就要引起重視: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能融入幼兒園的生活呢?
通過以上4點,我們就可以大概判斷出孩子在幼兒園過得是否開心。
爸媽們不要覺得把孩子放到了幼兒園就做起了甩手掌櫃,孩子有些訴說和暗示是否正在被你忽略,孩子過得是否開心,作為他非常信任與親密的人,你應該得是十分了解的。
而任何地方,心存惡意的幼兒園老師終歸是少數,大部分老師都是有師德、有愛心的。
願,世上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這4點判斷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2
傳統幼兒園、引進幼兒園有何區別
傳統教學模式
大部分公立幼兒園都在使用的教學模式是,同齡孩子被分到一個班級,由幼師按照既定的課程和科目,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向孩子灌輸知識。由於中國的教育制度,傳統幼兒園更偏向於教會孩子的某項能力,比如學習數字1-100怎麼寫,教孩子怎麼寫字,教孩子畫畫等等。
國外引進教學模式
包括幾種理念,核心思想是,讓孩子自由發揮,自己尋找教室中感興趣的材料。但是不同的教學模式也有一些區別:
1、蒙氏教育
蒙式主張在2歲半或3歲開始進行一些有目的的教學。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哲學認為,年幼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區分現實與想像,涉及到想像的活動應該推遲到孩子在現實中打穩了基礎之後。因此蒙式的教具偏理性。孩子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規律,比如從大到小,比如方和圓。但是對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比較少,沒有洋娃娃,沒有玩具,只有教具,這樣對孩子想像力比較有限。
蒙氏教育比較注重規則,比如作為教學的老師常常會重復「請等待」「輪流玩」「拿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等規則,除了「不能傷害別人身體」幾乎孩子在園里什麼都可以做。
2、華德福
華德福教育偏感性,覺得玩具能幫助孩子重新感受從現實中來的體驗,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越是簡朴的玩具,越具有開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此在華福德幼兒園會有圓木頭、有海邊的貝殼,有用於服裝或蓋房子的長條絲綢或棉布,布娃娃很多是沒有五官的,華德福認為製作特別精細的玩具有損孩子的想像力。華福德幼兒園里沒有任何教具。教室里甚至見不到圖書,老師們有意地避免孩子過早地接觸抽象的文字。
華德福認為蒙氏教育中「誰先拿到誰先使用」使孩子偏離了游戲的初衷而醉心於對物品的佔有,一場自由游戲變成了占玩具游戲,看似保護孩子的物權,實則誤導和喚醒了「佔有」;華德福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商量解決的辦法,如果還是在爭搶就把玩具收走,告訴他們這樣拉扯會讓玩具很不舒服。
3、瑞吉歐
瑞吉歐的教育者認為,對孩子的正確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瑞吉歐理論中,孩子是一個擁有充分的生存和發展權利的人,他們是主動的學習者,而學習是一種互動的、以某種相互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建構過程。對於瑞吉歐來說,教育是一種通過共同的探索進行的社群活動和文化的分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人數較多,比如當老師發現幾個孩子對某件事產生了共同興趣,那麼老師會這對這個興趣點設置課程,之後進行小組,讓興趣相同的孩子合作研究。
㈦ 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有哪些
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有哪些
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有哪些,大部分公立幼兒園都在使用的教學模式是,同齡孩子被分到一個班級,由幼師按照既定的課程和科目,以老師的講授為主,下面分享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有哪些。
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有哪些1
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
1、 教育方式的改變:
幼兒園教學中,孩子更多的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與周圍環境產生互動、學習知識。升入小學後,以文化學習為主的授課方式往往讓孩子很難快速進入「角色」。
2、 教師的角色轉變:
幼兒園倡導「保教並重」,因而大多幼教都承擔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角色。升入小學後,隨著孩子身心發育不斷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漸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漸增加,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多體驗「等」的感覺。比方,帶孩子去超市購物,讓他體驗在收銀台前排隊等待的滋味,讓他體驗「慢慢熬」的感覺。
2、有始有終地玩。
在孩子專心玩積木時,不要叫他去收拾書桌;拼圖還沒拼完時,不要叫他去洗澡,在平時的游戲中,讓孩子學會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情。
3、學會遵守規則。
規則性游戲最適合用來培養爭強好勝孩子的耐性,在規則的約束下,慢慢提高耐性。
4、學會自己解決與夥伴間的沖突。
鼓勵孩子和不同年齡的孩子接觸,當孩子們之間發生沖突時,家長不要充當調解員,鼓勵他們自己解決。
培養孩子的口語能力
訓練孩子學講連貫性語言
6歲孩子的詞彙已非常豐富了,還掌握了不少短句。應引導孩子把各種詞連起來,連貫地用口語描述某一事物或情景。
愉快地交談
親切、自然地與孩子交談是發展孩子口語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可結合孩子的年齡,父母從簡單到復雜與孩子進行交談,並做恰當評定,按孩子發展情況進行引導。
游戲
孩子最喜歡玩游戲,游戲中的問答和自言自語,就是練習口語的好機會。孩子所熟悉或理解的事,都會自然而然地在游戲中通過他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說繞口令
教孩子繞口令,有助於發展語言。開始教時正確示範,一句句慢慢學,不可操之過急,待完全學會並習慣後,要求說快就不會錯了。繞口令要有一定的速度,說的慢就不稀奇不好笑了。
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有哪些2
傳統幼兒園、引進幼兒園有何區別
如今中國幼兒園的教育模式非常豐富,有傳統的同齡教育、蒙氏混齡教育、華德福、瑞吉歐。。。先了解一下這些早教機構的特點,為選擇幼兒園做參考。
傳統教學模式
大部分公立幼兒園都在使用的'教學模式是,同齡孩子被分到一個班級,由幼師按照既定的課程和科目,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向孩子灌輸知識。由於中國的教育制度,傳統幼兒園更偏向於教會孩子的某項能力,比如學習數字1-100怎麼寫,教孩子怎麼寫字,教孩子畫畫等等。
國外引進教學模式
包括幾種理念,核心思想是,讓孩子自由發揮,自己尋找教室中感興趣的材料。但是不同的教學模式也有一些區別:
1、蒙氏教育
蒙式主張在2歲半或3歲開始進行一些有目的的教學。最終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哲學認為,年幼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區分現實與想像,涉及到想像的活動應該推遲到孩子在現實中打穩了基礎之後。因此蒙式的教具偏理性。孩子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規律,比如從大到小,比如方和圓。但是對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比較少,沒有洋娃娃,沒有玩具,只有教具,這樣對孩子想像力比較有限。
蒙氏教育比較注重規則,比如作為教學的老師常常會重復「請等待」「輪流玩」「拿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等規則,除了「不能傷害別人身體」幾乎孩子在園里什麼都可以做。
2、華德福
華德福教育偏感性,覺得玩具能幫助孩子重新感受從現實中來的體驗,這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越是簡朴的玩具,越具有開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此在華福德幼兒園會有圓木頭、有海邊的貝殼,有用於服裝或蓋房子的長條絲綢或棉布,布娃娃很多是沒有五官的,華德福認為製作特別精細的玩具有損孩子的想像力。華福德幼兒園里沒有任何教具。教室里甚至見不到圖書,老師們有意地避免孩子過早地接觸抽象的文字。
華德福認為蒙氏教育中「誰先拿到誰先使用」使孩子偏離了游戲的初衷而醉心於對物品的佔有,一場自由游戲變成了占玩具游戲,看似保護孩子的物權,實則誤導和喚醒了「佔有」;華德福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商量解決的辦法,如果還是在爭搶就把玩具收走,告訴他們這樣拉扯會讓玩具很不舒服。
3、瑞吉歐
瑞吉歐的教育者認為,對孩子的正確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瑞吉歐理論中,孩子是一個擁有充分的生存和發展權利的人,他們是主動的學習者,而學習是一種互動的、以某種相互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建構過程。對於瑞吉歐來說,教育是一種通過共同的探索進行的社群活動和文化的分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人數較多,比如當老師發現幾個孩子對某件事產生了共同興趣,那麼老師會這對這個興趣點設置課程,之後進行小組,讓興趣相同的孩子合作研究。
㈧ 華德福未完成的玩具有什麼特點
外形簡單,例如娃娃只有個別的感官,沒有表情。
華德福學校有一些特殊玩具,叫作「未完成的玩具」。這些玩具外形簡單,例如娃娃只有個別的感官,沒有表情,也不做太多的裝飾;教師講故事時,都使用平淡的語調和語氣,而將想像的空間留給孩子;孩子們經常開展一些富有創意的活動,如手工製作、布偶戲、蜂蠟捏塑、故事表演等等;教師的教學通常採用擬人化手法,避免簡單講授和說教,而是賦予教學內容以生命,注入情感,讓兒童在其中體驗情感和寓意,滋養靈魂深處的想像力。
華德福教育非常重視教學內容的生命意義,反對將原本具有生命意義的事物脫離生命而孤立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而且在12歲之前通常不給孩子們講無生命。教育應該促使兒童在身體和心靈上與自然協調,所以,兒童所用的材料都應該是自然的。成人還要教導兒童尊重大自然,關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