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毛線織品 » 怎麼用毛線做簡單的房子

怎麼用毛線做簡單的房子

發布時間: 2022-04-16 10:08:56

❶ 請大家幫幫我呀,我孩子上一年級,老師布置作業讓能個小發明,,知道說幾個呀

我最想發明微型縮小屋了。
因為在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是孤單一人,當要出去很久時,總是放不下心。微型縮小屋就為你解決這個難題。
微型縮小屋是一個仿照屋子。它非常小,只有一個手掌的四分之一大。運用十分簡單,佔用空間十分小,你不用擔心它不見,因為如果你不小心弄丟,他會發出一種異常的波動,這種波動只有那座小屋子的主人才會聽到看到。如果有人撿去了,想把它歸自己所有,並且把它發送波動的儀器弄壞了,這也不用怕,因為微型縮小屋,只有本身的遙控器才能打開。別的遙控器是不可以打開。我希望這種屋能給大家帶來方便。 微型縮小屋有一個遙控器。遙控器上面有七個鍵,鍵的顏色都不同:紅、黃、藍、綠、青、赤、紫。七個按鍵分別有:吸收二氧化碳、開燈、關燈、保暖、保涼、聯網、防護罩。人可以在裡面上網,看電視等。
這種用途非常之廣泛。特別適合經常出門在外的探險家了。有些人也許會問:那你屋內的能源來自那裡?如果有探險家爬到了懸崖峭壁上,房子怎樣安落呢?如果某個地區很熱或很冷怎麼辦?沒有網線怎樣上網?如果在山野里野獸來了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不用怕。因為神秘的遙控器在您手裡,您只要按一下遙控器里的紅鍵,屋子就能為自己存下能量了,屋子的主要能源是二氧化碳。所以就不用那麼浪費能源了。只要你按一下黃鍵,燈就會自動開,但是除了你所在的房間的話,其它地方的燈是不會開的。只要你按一下藍鍵,燈就會關閉。只要你按一下綠鍵,房子就會自動變暖,使你冬天出門在外就不用再受嚴寒了。只要你按一下青鍵,房子就會變得非常涼爽,使你在夏天再也不用面對炎熱了。只要你按一下赤鍵,電腦就會自動跟電信連通。只要你按一下紫鍵,您的房子旁邊就會有透明的防護罩,讓你免受野獸之憂。
雖然這只是想,但總有一天我經過努力發明了微型縮小屋

二、

看看我的小發明
誰都有偉大的理想,而要想實現你的理想,就必須從小,從小事做起。
我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於是我就先開始,看動腦筋,搞小發明了……
今天,我在看電視時,看到電視里,一些人做的裝飾掛品,於是,我就想:我能不能比他們做的還好呢?能!我一定能做的還好!
這時,我就開始准備材料了。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把家都翻了個底朝天,才找出了一塊白紗布,和一些彩色的線。准備好工具後,我就開始做裝飾品了。
首先,我把紗布一對折,用針把其餘的三個面縫起來,在找一張跟紗布一樣大得紙,用彩筆在紙上畫好畫之後,把紙放進紗布里,在把紗布縫起來。然後,再在紗布的另一面用彩筆畫上美麗的畫,之後,我又在上面噴上了香水。最後,我又把編號的才是拴在了紗布上,再在底下掛上一個鈴鐺,就這樣,一個香荷包就做成了。
你瞧!這個就是我的小發明!好看嗎?
三、 每當我上學和放學時,我都會看一下櫥窗里我四年級暑假做的小發明——風鈴。

那是四年級的暑假,我很多作業都已經做完了,只有小製作這項作業讓我很傷腦筋。一次,我無意中看見客廳里有一盒已經過期了的「三精牌藍瓶口服液」,我好奇的走過去,打開一看,滿滿的,只喝了一瓶!我望著這些好喝的口服液,想喝,可是又已經過期了。扔了,又覺得可惜,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我可以把瓶子里已經過期了的口服液倒掉,把外面的瓶子收集起來做成一個漂亮的風鈴呀!」。

說干就干,我先把瓶子從盒子里拿出來,用剪刀在瓶口上刺了一個小洞,然後把瓶口朝下,讓口服液一點一點的倒出來,待全部的口服液都倒完後就把瓶子放在桌子上。從家裡找出一些以前美術課上沒有用完的的卡紙、雙面膠,又找出毛線、剪刀等工具。待一切准備完畢後,就正式開始製作了。

我的頭腦中閃現出商店裡見過的很多風鈴的樣子,可就是不知該做什麼樣子的風鈴。我找來很多的美術書,終於在三年級的美術書上找到了「海底世界」風鈴。我和媽媽商量了很久,決定就做它。

我先用一張藍色的卡紙,把它剪成了圓形,然後又在圓形上剪掉了 一個銳角,再把剛剛剪掉的那個角的兩邊用雙面膠粘了起來,這樣就成了一個漏斗形狀。接下來,就要做吊墜了。吊墜是各種海底生物。我在一張紅色的卡紙上畫了一隻大螃蟹,舉著大而有力的大腳,鼓著一對大眼睛,樣子好威風啊!我用剪刀細心地剪下來。再剪一條肥肥的大鯉魚、背著厚厚的殼的小烏龜……再准備一些長短不一的各種顏色的毛線,每個生物的背後都粘上一根。其次就是在每個生物的下面吊上一個瓶子,這下可把我難道了,怎樣才能把瓶子穩穩地吊在上面呢?直接套在瓶口上吧,不好看,而瓶子是玻璃的,又不能在下面打個小洞,怎麼辦呢?我望著瓶子發呆。突然,我的視線落在桌上的牙簽上,我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我把牙簽分成兩段,拿起一段,用毛線從中間綁上,再把牙簽斜著放進瓶口,把毛線提起來。瓶子就穩穩地吊起來了。我用同樣的方法把所有的瓶子都吊上了。最後把所有的連著生物和瓶子的毛線從漏斗的中心穿過,擰成一股。這樣一個漂亮的風鈴就做好了。我美滋滋的拿給媽媽看,媽媽也特別喜歡,直誇我做的真好,並和我一起把它掛在了客廳里。

每次我到客廳,我都會看看我的風鈴。每次起風的時候,我的風鈴就會「叮咚、叮咚」地唱歌,在風中翩翩起舞。

❷ 有哪些有趣的手工創意

毛線花花,在紙上畫出一個六瓣花。畫好後,用針在花的邊緣紮好孔,然後穿針引線,先將針線穿過如圖的六個頂點,然後再自己隨意發揮。多用不同色彩的線會更加艷麗好看。等把孔差不多都穿完之後,就基本完成啦,怎麼樣,像不像一副藝術大作。

❸ 手工紙質房子模型圖片(最好是自己做的,還要有製作步驟簡單點)。

您好,所需材料:酸奶盒、硬紙板、簡單、舊鞋盒、包裝紙、雙面膠、膠水、熱熔膠棒、絲帶、小珠子。
把酸奶盒打開,剪掉盒蓋上面的部分,然後用水沖洗掉裡面的剩下的酸奶,晾乾備用。弄乾凈的酸奶盒,用自己喜歡的包裝紙從外麵包好。
找一些不要的舊紙箱,從紙箱上剪下硬紙板做成一個三角形的屋頂。
屋頂同樣也是用包裝紙包好。
在屋頂開一條縫,以便於插入絲帶做的提手。
用白紙、毛線和珠子做一顆聖誕樹。
在屋頂用熱熔膠棒粘一根金色的絲帶作為提手,另外在屋頂的邊角為也用金色絲帶進行包邊。
可以找到一個舊鞋盒,鞋盒表面上銀色的反光紙板,利用這些紙板能做個復古的小吊燈,安裝在小樓的牆壁上。
製作完成的豪華小別墅。望採納謝謝

❹ 手工製作房子模型製作步驟

准備材料:紙皮、膠布、白紙、包裝紙、膠水、彩色馬克筆。

製作步驟:

1.把紙板箱拆開,從上面剪下所需紙板粘成以下左下圖所示的房子外形的小盒子,注意兩側剪出三角形拱起的屋頂,然後用剩餘的硬紙板製作屋頂以及煙囪,用膠紙將屋頂與屋子粘為一體;

拓展資料:

變廢為寶,手工製作。即使是那些再平常不過的物品,經過手工製作高手的一系列簡單的拼接和粘貼處理等,變成了另外一個嶄新的東西:蔬菜做的小動物,雞蛋和紙片做成的卡通人偶……奇跡正不斷地發生,直到它們點亮你頭腦里那盞想像的明燈。你會在手藝網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要准備一把剪刀、一些膠水、雙面膠條等工具,你就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奇跡。

❺ 小學科技作品製作方法

房子:

5、最後,用一張硬紙板作為儲蓄箱的底板用膠紙包在房子儲蓄箱的底部,再包上一層包裝紙,小房子就做好了。


❻ 哈薩克氈房的結構

新疆哈薩克族的氈房歷史比較悠久。漢武帝時嫁給哈薩克族祖先烏孫王的江都公主劉細君在《黃鶴》歌中唱到:「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食兮酪為漿……」這首詩中就描寫了氈房。看來,哈薩克的氈房最少也有最少兩千年的歷史了。
氈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佔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環形的氈牆,上面是圓形的屋頂。氈房的骨架是戈壁灘上的紅柳木做的;外圍的牆籬是用芨芨草編的;橫豎交錯成菱形的圍牆也是用細紅柳木做的;連接的材料是牛皮繩和牛筋;門框和門用松木製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氈子和毛繩,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牧區的哈薩克族一年要搬十幾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這種氈房。這種氈房不僅具有便於攜帶、堅固和輕便等優點,而且,拆卸和安裝也很容易,一般兩個多小時即可「蓋」起來,所以很受牧民的歡迎。
整個氈房看起來用的東西不多,但建造一個氈房得花很大力氣。因為所有的建材全部是用手工加工而成的。就拿作為牆籬的芨芨草來說,都要長短、粗細一致,每根都繞有紅、黃、綠、白、黑等色毛線,並要排成美麗、和諧的圖案。一座氈房幾乎要用上千根芨芨草,這得花多大功夫啊。
氈房的大小是根據房牆的多少來定的。一般的氈房多用六塊氈牆。每塊房牆寬約2~3米,高約1.7~2米;如果人口多,經濟條件好,可建造8~10塊房牆的氈房。普通的氈房造價在2007年可達到四五千元。
氈房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不僅使氈房輕便耐用,而且富有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扎圍牆用的彩色主帶,寬約20~40公分。全部是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織成的,花紋美麗大方。這種綵帶主要用於捆房牆和房桿的接頭處,不僅起到使氈房牢固的作用,而且使氈房顯得「富麗堂皇」。房門製作的也很講究,並雕有花紋和繪有圖案,吊在門上的氈子也用彩色的絨線,綉出各種鮮艷奪目的圖案,顯得大方,又富有藝術感染力。
也許有的氈房在外表看,不怎麼起眼,但在內部卻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條,試想在一個只有30多平方米的氈房內,既要有「客廳」、「卧室」,又要有「伙房」、「庫房」。要安排得好是不容易的。氈房的門一般朝東開。氈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有時三代人要住在一個氈房裡,他們也會安排得很好。進門左上方是兒子和兒媳婦的床位,床前掛有緞幔;正中上方擺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有的還設有特製的床,一般不允許晚輩在上面坐卧,正中的衣物箱子前,鋪有華麗的氈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擺有食物和飲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獵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鐵皮爐。氈房的四周幾乎擺滿了東西,中間還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來十幾位客人也不顯得擁擠,有時在氈房裡舉行賽歌會、音樂會和舞會,可想而之這草原上的「白宮」容量有多大。

❼ 環保手工作品房子的用途

准備材料及工具:膠布,膠水,紙皮,白紙,包裝紙,彩色筆,剪刀。

1,首先把紙板箱剪成紙板粘成房子外形的小盒子,兩側三角形拱起的屋頂。

利用酸奶盒把夢想里的別墅小屋付諸實現吧,這不僅僅是一個好看的小模型,而且拿掉蓋子還可以作為收納盒或者儲蓄罐使用。

所需材料:酸奶盒、硬紙板、簡單、舊鞋盒、包裝紙、雙面膠、膠水、熱熔膠棒、絲帶、小珠子。以下是怎麼把酸奶盒廢物利用做出上面圖片中的聖誕小屋的做法和詳細步驟:
1、像下面把酸奶盒打開,剪掉盒蓋上面的部分,然後用水沖洗掉裡面的剩下的酸奶,晾乾備用。弄乾凈的酸奶盒,用自己喜歡的包裝紙從外麵包好。

2、找一些不要的舊紙箱,從紙箱上剪下硬紙板做成一個三角形的屋頂。

3、屋頂同樣也是用包裝紙包好。

4、在屋頂開一條縫,以便於插入絲帶做的提手。

5、用白紙、毛線和珠子做一顆聖誕樹,如圖安放在屋子旁邊。

6、在屋頂用熱熔膠棒粘一根金色的絲帶作為提手,另外在屋頂的邊角為也用金色絲帶進行包邊。

7、可以找到一個舊鞋盒,鞋盒表面上銀色的反光紙板,利用這些紙板能做個復古的小吊燈,安裝在小樓的牆壁上。

8、製作完成的聖誕版豪華小別墅。

❽ 毛線和一次性筷子可以做什麼手工

一次性紙杯 衣服紐扣 棉線 毛線 牙簽 破布 蛋殼 很多豆類等等 瓜子皮 碎紙片也可以啊 看你的需要的 不知你要做什麼

❾ 氈房與蒙古包的區別

蒙古包,蒙舌語稱「蒙古勒格日」,意為蒙古房子。在遼闊的三北邊陲,從西部阿爾泰的雪峰,到東部興安嶺的綠林。從北部的貝加爾湖到南部的萬里長城。都曾經是北方游牧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適合這種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時也把蒙古民族稱為「氈帳之民」,蒙古包或稱穹廬、氈帳。《史記·匈奴列傳》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卧」的記載。隋·唐道衡在詠王昭君的樂府詩中,亦有「皮裘氈帳亦開顏」的句子。清《黑龍江外記》:「『穹廬』國語(即滿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漢語即是音譯,又是意譯。

1、早期的蒙古包有兩種。
一種是載於車上可以移動的蒙古包。另一種是能夠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載於車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載在車上,一頭牛或一匹馬就能拉走,而大的則需多頭牲畜拉載。
蒙古人在尋找適合自己生活居室的時候,經過千百年來的摸索,終於在窩棚的基礎上形成了適用於四季游牧搬遷和抵禦北方高原寒冷氣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這種能夠經受大自然考驗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點
(1)適合自然環境
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涼。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嚴寒,會凍裂三歲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沒聽說凍壞一個人的,因為其一,包里有火,牧區有的是牛羊糞,只要火一生起來,立刻熱浪撲面。其二,冬天氈包外面加厚,裡面又綁一層氈子,隔風性能較好。其三,睡覺的時候,把家裡燒暖,把套瑙蓋上,門堵嚴,蓋上羊皮被、皮袍,怎麼會冷呢?其四,還可以在包里盤座暖炕,從外面燒火。如果包內熱的厲害,還可以通過頂氈調解;在驕陽似火的夏天,在視野遼闊的高地搭上氈包,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涼風撲面,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因為蒙古包形似球體,以白色為主色調,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開天窗,還可以把圍氈邊撩起來,使其八面來風,如坐涼亭。尤其適合製做奶食品,因為不會酸得過勁。現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專門用來做奶食品。

(2)適應游牧生涯
搭蓋迅速: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參加,二人足可。到一個新地方以後,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只需生著火熬好奶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熬茶時還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時候,已經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許多。兩個人拆卸只需十幾分鍾。圍繩、帶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開。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開並折疊起來。

裝載搬遷輕便:蒙古包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不用金屬、磚、瓦、水泥等,同時又是由各部件組裝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個女人就可以舉起來放到車上。
維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無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個部件壞了、舊了就可以把它換掉。蒙古包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不過在心理和習慣上,蒙古人不喜歡縮小。有「與其縮小氈房,不如縮小肚子」之說。

3、蒙古包的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覆蓋物)、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體框架是木質結構,由套瑙、烏尼、哈那、門組成。套瑙為架木的首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決定烏尼的長短、數量。套瑙為圓拱形,如撐開的傘,一般由三個規格有序的圓形木環和四個弧形木樑組合而成,最大的圓木環外側,鑿有方形插口。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連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桿,木桿長約為套瑙直徑的1.5倍,上端較細,下端較粗。上端插入套瑙環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與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繩與哈那連接。

哈那是以柳木條用皮繩縫編成菱形網眼的網片。將若干哈那連結,形成一個圓形柵框,就是蒙古包的牆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為四、五、六個哈那,也有八、十個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撐力。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觀。製做哈那的木頭一般用紅柳,輕而不折,打釘眼不裂,受潮不變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門,蒙古語稱作「哈拉嘎」。由門框、門檻和門楣組成,門框與哈那高度相等,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一般高約三尺五寸左右,寬約二尺五、六寸,人得彎著腰才能進去。門朝南或東南方向,可避西北風。冬季門一般是雙層的,兩扇里門叫風門,向兩邊開。外門為單扇門,從左向右開,叫封閉門。此外門簾(蒙古語稱「烏德」)也是蒙古包的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兩種門簾:一種是用氈子製做的,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一般多為白色,藍邊,也有紅邊的,上邊吊掛在門頭上。另一種是用蘆葦或白柳條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氈
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牆根、氈幕等組成。蒙古包的苫氈夏季蓋一層,春、秋季節蓋兩層,寒冷的冬季則蓋三層,並在裡面掛簾子。套瑙上蓋的氈子叫頂氈,蒙古語稱「額入和」,是蓋住套瑙的正方形氈子,四周都有扣繩,夜間壓蓋,成正方形,白天揭開一半,變成三角形。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亦稱氈包之帽、頂飾,素來看重。拆卸氈包時最先拿掉的就是頂氈,要放得離人腳遠遠的,防止踐踏和跨越。由於它苫蓋處於最高位置的套瑙,煙火所出,故重視之。遷徙時,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車乘的最前面。

(3)帶子和毛繩
帶子和毛繩(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等)這些東西雖然零碎,卻起著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至下滑,在風中掀不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關系。

蒙古包的搭蓋較簡單,先選擇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後將整個框架固定好,然後用毛氈圍好,再用毛繩拴繞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圖案較多,其裝飾主要在套瑙、額人和、圍氈和門簾上。常常以犄紋、回紋、卷字紋及其他各種引人注目的民族圖案裝飾。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澤潔白,整個形體為圓狀,套瑙與烏尼連接,呈日月射光狀,是蒙古族尚圓、尚日月的審美心理表現。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陳設
蒙古包的內部陳設也別具特色。各種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為爐灶,即火撐。火撐在一個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個家庭存在和延續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家庭興旺繁榮的象徵。蒙古包的西北側是供奉神象、佛龕、祖先的地方。因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後,經過無神論的教育及廣大牧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觀念的更新,現在包內的供奉者大多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機、電視機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擺放男人們放牧、狩獵的用具。如馬鞍、馬鞭、弓箭、獵槍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緊挨被桌的東北方,是放置女人的箱子的地方,東面擺放繪有各種圖案的豎櫃,盛裝碗盞、鍋灶、勺子、茶、奶、傢具等。東南側放置炊具、奶具等。

5、蒙古包內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寢
自古以來,蒙古人對於坐包就有清楚的劃分。很古的時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在東面。當時在東面是尊位。古代蒙古人有過一個母權制的氏族社會時代。那時的人崇拜太陽,把太陽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別神聖。因此把東方讓給了占統治地位的女性。當社會發展到父權時代,又把西方當成尊位。這樣雖然男女的座位沒變,尊卑關系實際已顛倒過來。家中的男人們,按照輩份高低,歲數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東面的女人也如此類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劃分:氈包的正北喚作金地,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於正北或西北。只有當他成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的時候,才能繼承或取代父親的座位。如父親年事已高,就要把家裡的權力交給已經成家的兒子,讓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果父親早逝,兒子不論大小,母親也要讓他坐於正面。蒙古包的門口處一般情況是不坐人的,尤其是客人,只是有時家裡人多,孩子們可暫時坐在那裡。
客人在蒙古包的座次,與上面家裡人的坐法相同。普通客人和年輕人不能越過套瑙橫木以北,長者則一定越過橫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請上座的話,則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過一般不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頭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神佛、祖先、香火、門庭。女性來客從東面繞過灶火坐於東北面。東面一般留給女主人燒火做飯用。客人在包中分東西落座的時候,要按年齡大小,出身尊卑、親戚遠近等,從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間格言說:「不學書也要學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歷來被看作是學問和大事。不論什麼客人,來到別人家一定要單腿盤坐。包西就座者,應屈左膝;包東就座者,應屈右膝。不僅客人要這樣坐,主人看見客人進來以後,也要採取這一坐姿,坐於迎客的座位上,以不彼此尊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採取一蹲一跪的姿勢,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在自家睡覺,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長者睡西面。如果睡不開,需要在東面睡的話,一般讓女人睡,客人來了以後,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讓給他們睡。
就寢時不論客人和家人,不能將腳伸向佛像、灶火。睡在西面的人頭朝北,睡在北面的人頭朝西,睡在東面的人頭朝北。睡時,須給來客專門鋪新氈,准備好枕頭被褥,請客人人睡。來客、長者、主人睡下以後,其餘家庭人員才擇隙而寢,不得先於客人而睡. 氈房,哈薩克語之為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布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它是哈薩克族先民的重要創造。 [編輯本段]氈房的歷史 幾千年來哈薩克族是逐水草的游牧民族,為了適應游牧生活,就創造了氈房,以便於其游牧遷徙。遠在西漢時,遠嫁至烏孫的細君公主就說其生活是「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穹廬就是指的氈房,從中可知,氈房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編輯本段]氈房的類型 哈薩克族的住房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春季、夏季、秋季住的氈房,另一類是冬天住的土房或木房(俗稱「冬窩子」)。氈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佔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環形的氈牆,上面是圓形的屋頂。由於春、夏、秋三季牧場的經常遷徙,因此牧區的哈薩克牧民一年要搬十幾次家,必須有易於拆卸、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的特點就是攜帶方便,易於搭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整個氈房和生活用具,用毛繩綁扎停當,幾乎每戶牧民都練就了一手「綁馱子」的絕技,在崎嶇山路的長途顛簸中,也毫不鬆散。到了目的地兩個小時左右就可搭起來。如果氈房選擇的地方不太合適,只要幾個人抬起來,擺到合適的地方就行了,因而氈房可以十分恰當地稱之為哈薩克牧民的活動房屋。
氈房的大小決定於房牆塊數的多少,一般分為四種:簡易小氈房,4塊、6塊、8塊房牆的氈房。簡易小氈房,哈薩克語稱「闊斯」(kos)。這種小氈房為圓錐形,沒有房牆,房桿是直的,用數十根木桿斜撐而成骨架,木圈頂一般是正方形或圓形,房桿直接插入木圈頂的洞眼內,房桿周圍不圍芨芨草牆籬,只圍帲氈。這種小氈房輕便,易於拆卸、安裝和攜帶,只是裡面空間太窄,住人不多。多用於轉場途中的臨時住房,特別適用於野牧駱駝、遠征、打獵和游覽等。
氈房以4塊房牆為最多,一個小家庭,有4塊房牆就夠用。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多住8塊或8塊以上房牆構成的氈房。 [編輯本段]氈房的材料 氈房的主要構件都是由專門的工匠精心製作的。氈房的材料幾乎完全是就地取材,骨架是戈壁上的紅柳木做的,外圍的牆籬是用芨芨草編的;橫豎交錯成菱形的圍牆也是用紅柳木做的,各連接處都用牛皮的繩子和牛筋連接固定,既輕便又牢固;門框和門用松樹製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氈子和毛繩,整個氈房構架不用一枚釘子、楔子等金屬工具。
氈房所用毛氈,都是勤勞聰慧的哈薩克族婦女手工製作的。製作毛氈時,先用木棍將羊毛敲打鬆散,灑水打濕,鋪在平整的地上壓實,再由多人反復卷壓而成。 [編輯本段]氈房的搭建 氈房由圍牆、房桿、頂圈、房氈、門組合而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下部圓柱形四周是用橫豎交錯相連而成的紅柳木柵欄構成的圍牆。柵欄一般可分兩種:一種是寬眼柵欄,稱為「風眼」。這種柵欄輕便,但經不起風吹。另一種是窄眼柵欄,也稱「網眼」,雖然較笨重,卻經得起風吹雨打。這種柵欄都是用方形的細紅柳木桿橫豎交錯而成菱形,交錯處用牛皮繩串進扎緊,搬時可收攏。每塊柵欄寬約3.2米一3.5米,高約1.5-1.7米。
哈薩克氈房的機構和材料 柵欄的圍牆外圍上一層毛線編織的芨芨草簾。這種芨芨草都要長短粗細一致,每根都用紅、黃、綠、白、黑等彩色毛線編成和諧的圖案,使氈房美觀漂亮。一座氈房幾乎要用上幾千根芨芨草,還要把它編織起來,單這一項就得花很大功夫,然後在牆籬外面用毛繩攔腰扎緊,包上毛氈。扎圍牆的主帶(毛繩)是用染成黑、紅、藍、黃、綠色的絨毛編成的,寬約25-40厘米,捆在房牆和房桿的接頭處,既能保護圍牆和房桿不受損壞,又能使氈房更加美觀。
氈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幾十根撐桿搭成骨架,一般四塊圍牆的氈房,有房桿65根左右,木圈頂有65個洞眼。8塊圍牆的氈房則有房桿90根左右。房桿由紅柳木做成,長約3米一3.2米。靠氈房牆的籬一頭彎曲呈方形,這是與蒙古族的住房主要不同處。而「蒙古包」靠牆的籬不是弓形,而是直的。房桿的上頭則筆直光滑細圓,房桿的下端有1米多長的細毛繩捆在房牆上,頂端插入直徑1米左右圓形圈頂眼內,形成穹形,圓形圈既是氈房的屋頂,又是天窗,它是用三截弧形的水頭加工做成的圓形,接頭處用牛皮包紮,上面打洞眼,作穿房桿用。還用4根(或6根)圓細木交叉窩成半圓形,嵌在圓形木圈頂上,呈鍋底朝天形。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
氈房屋架搭好,柵欄圍牆外的芨芨草簾也圍好後,再圍氈,撐桿上圍蓋篷氈,頂部中央開一直徑1尺左右的天窗,上安一活動氈蓋,白天通風,接收陽光及排除屋內炊煙,夜間和雨雪天蓋上。所有圍氈、篷氈和頂氈都是用羊毛擀製成的,邊上系有連結固定的繩索。最後用毛繩在外面攔腰扎緊。氈房門較小,是雕刻著花紋的雙扇木板門,哈薩克語稱「斯克爾菜烏克」,一般高1.5米,寬0.8米,離地面較高,以防積雪和嚴寒,門多開向東南,以避北風,氈房門外掛有用芨芨草草編織的夾有一層花氈的門簾,冬春天放下門簾擋風雪,夏天捲起,通風涼爽。氈房內都備有長木桿,用來預木圈頂的頂氈。
氈房上半部的穹形是由幾十根撐桿搭骨架。撐桿是下部彎曲、上部筆直的小木桿。當把柵欄拼合綁紮成圓形圍牆後,把撐桿的下端綁扎在柵欄的上端,撐桿頂端插入直徑一米左右的圓形圈頂眼內,形成穹形。圓形圈頂既是氈房的屋頂,又是天窗。
氈房屋架搭好之後,柵欄圍牆外圍上一圈五顏六色的、用毛線編織成的芨芨草簾,然後再外圍圍氈。撐桿上圍蓋篷氈,天窗上蓋頂氈。天窗的作用是通風透光,排除屋內炊煙等。天窗蓋是活動的,白天打開,晚上或刮風下雨,下雪時蓋上。圍氈、逢氈和頂氈都是用羊毛擀製成的,邊上系有連結固定的繩索。 [編輯本段]氈房的使用 一頂氈房,以最通常的4塊房牆為例,可算作為4間房子來使用,進門靠右的第1塊房牆是廚房;第二塊是主人的卧室;第3塊是客廳或禮拜處;第4塊是兒媳的床位或死人的靈位。
一個氈房高有3米多,佔地面積約有二三十平方米。氈房內的陳設與布置都有一定的規矩,嚴格分成住宿和放物品兩部分。進入氈房中間對著天窗安設做飯的火塘,有的用鐵爐。多用牛糞代替薪柴,也有燒爬地松的。做飯煮肉支鍋架,燒奶茶支三角架,冬天烤火,晚上照明。氈房上半部鋪有一塊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撐桿上掛有帷簾,地毯上白天是吃飯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鋪上被褥作為條鋪。
氈房雖小,用處卻很多。它不僅是供人住宿待客的地方,還是從事生產的地方。春天接羔時,氈房是護理病弱羔犢的「醫院」;夏季要釀制酸奶,提取奶油,氈房又是牧民們生產乳製品的「車間」。特別是在隆冬時節,盡管外邊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氈房裡卻溫暖如春,它是抗禦暴風雪襲擊人畜的「堡壘」。氈房內還是孩子上學的課堂和娛樂的場所。熱情的婚禮、忘情的歡歌時,他們的笑聲、歌聲回盪在座座氈房內外,撒滿哈薩克草原。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2717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3589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239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287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214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2095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2818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2678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1985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