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線坎肩是什麼樣子的
1. 毛線織坎肩具體方法
材料:棒針線和一股細毛線,順竹的8號針
織法:
1,前片起54針機器邊,織一行一針正,一針反,然後織3針反針後在一針平針上面挑3針,再織5針反針,然後織一針正,一針反,一針正,一針反,一針正,3針並1針,一針正,一針反,一針正,一針反,一針正,五針反,再在一針正上面挑3針,再織五針反,織一針正,一針反,一針正,一針反,一針正,3針並1針,1針正,1針反,1針正,1針反,1針正,5針反,1針正裡面挑3針,5針反,1針正,1針反,1針正,1針反,1針正,3針並1,針5針反,1針裡面挑3針,最後再織3針反針。挑的3針就是葉子花,在反面織的時候要織上針。織好一圈後,要在3針反針的邊上加一針,只正面加,反面不加,要加9次,這9次加的針就是領子,注意只一面加。
9次加完後要一次性加12針,這12針就是袖籠,袖籠織6寸,一次要收掉22針,剩下的針繼續織, 織的時候要減掉4針,然後收針,一個前片就好了。
同樣道理織另外一片,兩片是左右對稱的,注意領子加針不要反了。還要說明一下:3針並1針整個織好後就成了1針正了,在這1針正里挑3針,這3針要挑反針。
2
,後片起40針,織18針正針,1針反,2針正,1針反,18針正。織一圈
17針正,一針反,1針正,加1針,2針正,加1針,1針反,17針正,織1圈......
連續加7次,始終要在2針正針的兩邊加針,7次加完,1針反針就要織成正針
通常織葉子的時候都是減針,在這可是不減的!
坎肩,指的是一種多為女士穿著的外套,它們是開襟的,大多不能閉合,只能開襟著穿,坎肩又分為普通坎肩和「小坎肩」,「小坎肩」指的是短款的坎肩,坎肩在各種季節都很好搭配,可以搭配各種風格的衣裝,非常受時尚女性的青睞。 坎肩又叫披風/斗篷,有時候開衫也算坎肩。
2. 如何diy坎肩方法圖解
① 紅色毛線起6針,織第一行;回頭織第二行時,第一針不織,最後一針前加一針,再織最後一針;再回頭織第三行,第一針不織,此時,已經是7針。
② 第四行開頭,用上黃色毛線,把紅線稍微拉緊一點,拉至背後,用黃線越過紅線開始織。第一針直接取下,不織;第二針開始織黃色線,織到倒數第二針時,加一針,再織最後一針;再回頭織第五行,第一針也不織,此時總共8針。
3. 馬夾和坎肩有什麼區別
馬甲在漢語詞典當中的解釋最初是為了保護戰馬的一種工具,一般是皮質的上面還紋有一些圖案,但是後來逐漸開始應用到人們的服飾當中,一般來說它無領無袖這是馬甲的典型形式。
到了現代之後馬甲主要是與西服相搭配起來的,一種服飾樣式主要起到的是束身或者是在禮儀活動當中它的一個重要的服裝的形式,現在馬甲的這樣一個樣式有多種多樣的,有的薄、有的是單的、有的是純棉的、也有羽絨的。
坎肩是中國古代漢族比較普遍的一種,衣服的這樣一種形式它無袖也是開襟的,關鍵坎肩在過去的服飾當中,它還可以裝一些東西所以坎肩和馬甲容易,造成混淆到底哪一種是坎肩,哪一種是馬甲,在現在來說坎肩和馬甲沒有明顯的區分,但是在過去在歷史當中,坎肩和馬甲其實是有比較細微的一些差別的。
4. 毛線披肩編織圖解及方法
我要編的長時間園型,秋冬季的,長三角型也可以。
5. 小背心是什麼
小背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無袖短上衣,也稱為馬甲或坎肩,是一種無領無袖,且較短的上衣。主要功能是使前後胸區域保溫並便於雙手活動。它可以穿在外衣之內,也可以穿在內衣外面。
民國時期,勞動人民多將背心當作外衣穿。現代生活中穿用背心已十分普遍。背心一般按其製作材料命名,如皮背心、毛線背心等。它可做成單的、夾的,也可在夾背心中填入絮料。按絮料材質分別稱棉背心、羊絨背心、羽絨背心等。
(5)毛線坎肩是什麼樣子的擴展閱讀: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裲襠是背心的雛型,為敞領無袖束腰衣,仿自漢代的裲襠鎧,取其「當背當心」之意。宋代稱作背心。
背心款式按穿法有套頭式、開襟式(包括前開襟、後開襟、側開襟或半襟等);按衣身外形有收腰式、直腰式等;按領式有無領、立領、翻領、駁領等。背心長度通常在腰以下臀以上,但女式背心中有少數長度不到腰部的緊身小背心,或超過臀部的長背心(又稱馬甲裙)。
背心一般按其製作材料命名,如皮背心、毛線背心等。它可做成單的、夾的,也可在夾背心中填入絮料。
6. 毛線坎肩怎麼打 要具體方法
棉的衣服和針織的衣服可以送給要生小孩的人去改成小衣服或做尿布,好一些的給弟弟妹妹,過時的送去鄉下親親家,不是很好的可以給撿破爛的或是來京打工的民工,已經破舊的衣服可以做抹布或撕成布條綁墩布,像絲巾可以改成頭花,也可以做成裝飾品,可以蓋在列印機上(我的舊絲巾現在已經蓋列印機用了正合適)電腦上、電視上等,舊毛衣可以拆向來,用拆好的毛線鉤成坐墊,靠墊、杯套、杯墊、花瓶等,就看怎麼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了,最後一點就是把不要的衣服捐了
7. 如何用粗毛線編織披肩
工具/原料:毛線、毛線針。
1、准備好粗毛線,起40針我們做示範用。分配在3根針上,織2針上針,2針下針。
8. 想織一個毛線的黃顏色的坎肩織對襟還是套頭的好嗎
對襟坎肩,因為對襟坎肩的襟線在人體正面的中心線位置,兩襟左右對齊,不重疊,用紐扣或帶子系結,是一種對稱型襟式,穿著方便,男女通用。清晚期綠色緙絲雲鶴紋對襟夾坎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坎肩前胸及開裾處飾如意雲頭,通身鑲仙鶴紋緙金寬邊及朵花絛,用料華貴,緙絲工藝平整細致,紋飾秀雅,製作精美,是清代晚期後妃於春秋兩季所穿之便服。清光緒,黃色緙絲蘭花紋對襟坎肩費城藝術博物館藏,坎肩主體面料為黃色素緞,在之上前後對應緙織出三株蘭草紋,十分生動形象,整體給人感覺極為精美。
9. 黑色毛線馬甲怎麼搭配圖片
馬甲是一種非常好搭配衣服的外套,內搭T恤、襯衫、毛衣或者外搭西裝、夾克衫、風衣無袖上衣,也稱為馬甲或坎肩,是一種無領無袖,且較短的上衣。主要功能是使前後胸區域保溫並便於雙手活動。它可以穿在外衣之內,也可以穿在內衣外面。 現代男士馬甲款式按穿法有套頭式、開襟式(包括前開襟、後開襟、側開襟或半襟等);按衣身外形有收腰式、直腰式等;按領式有無領、立領、翻領、駁領等。男士馬甲長度通常在腰以下臀以上,但女式馬甲中有少數長度不到腰部的緊身小馬甲,或超過臀部的長馬甲。 一般女式馬甲為緊身形,男士多為寬大形。男士馬甲一般按其製作材料命名,如皮馬甲、毛線馬甲等。它可做成單的、夾的,也可在夾馬甲中填入絮料。按絮料材質分別稱棉馬甲、羊絨馬甲、羽絨馬甲等。隨著科技進步和服裝材料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起還出現醫療馬甲、電熱馬甲等新品種。 西服、馬甲、襯衫搭配合適領帶。西服套裝少了馬甲,整體的造型就少了貴族氣質。它低調地出現,看似不起眼,卻絲毫馬虎不得,無論在材質還是剪裁上都要與外套保持一致的高水平。黃色襯衫、馬甲搭配牛仔褲。
10. 坎肩是什麼意思
坎肩,無袖短上衣。傳統的坎肩,套在夾衣、毛衣、薄棉衣外面,有棉坎肩、皮坎肩等,增強肩部禦寒,多無領。後來的西服坎肩、時裝坎肩,緊身無領,又稱馬甲,名稱來源於騎兵甲胄。
解釋
指不帶袖子的上衣(多指夾的、棉的、毛線織的)。古時也稱半臂,南方多稱背心。
《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只見 珍哥 猱著頭,上穿一件油綠綾機小夾襖,一件醬色潞紬小綿坎肩,下面岔著綠紬夾褲,一雙天青紵絲女靴。」《紅樓夢》第四十回:「有雨過天青的,我做一個帳子掛上。剩的配上里子,做些個夾坎肩兒給丫頭們穿。」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穿著一件月白色的上身,外面套了青直貢呢的坎肩。」
歷史發展
古代人們把「馬甲」稱為坎肩,不過這一說法已經不存在了,馬甲就是馬甲,坎肩就是坎肩。
坎肩也稱背心,源於漢代。漢末劉熙在《釋名·釋衣服》中稱:「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襠者即背心,這在王先謙的《釋名疏證補》中講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時之半背,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義也。」徐珂的《清稗類鈔·服飾類》也說:「半臂,漢時名綉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由此可見,至少在2000年前的漢朝背心就面世了。
隋唐時期,叫做「半臂」,只作為婦女的便服,似乎還有一點短袖,但這個短袖不是後上的,僅是依布幅的寬窄自然下垂的。至宋代便演變成男女都穿的已經無袖的背心了。開始只在武士群體中流行,後來官員或有身份的人只作為便服穿,所以《珩璜新論》中說:「今之衣半臂非禮服也。」就是說,穿上半臂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作為休閑時穿。在邵博的《邵氏聞見錄》卷二十中載,「東坡自海外歸毗陵,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這是說宋代大詞人蘇東坡從嶺南流放歸來,因病,坐在小船里,頭戴著小冠(便帽),穿著件半臂(背心),完全是一種休閑的打扮。另外,「背心」一詞的出現,是在《西湖老人繁盛錄》中,據載:「街市衣服中有薴布背心,生絹背心,撲賣摩候羅者(賣泥人塑像)多穿紅背心。」當時這種背心,結構很簡單,就是對襟,無領無袖,南方人也有叫「搭護」的,也有叫「卡兩襠」的,就是前後兩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