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纏毛線的工具叫什麼
『壹』 古代,近代,現代紡織工具的變化
手工、手工機器、動力機器、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時期、紡織工業的後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
中國古代紡織技術起源機理:葛麻--最早的紡織植物纖維原料;絲--最早的紡織動物纖維原料;綿--最主要的紡織原料。另外,中國獨特的氣候和物種,醞釀了古人發明利用野生蠶絲織造的技術,在新石器後期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絲綢工藝技術發展之路,這是人類紡織技術最為重要的創造性成果。從植桑、養蠶、繅絲到織帛,需經過多種工藝程序和操作,古人在桑蠶絲織工藝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植物學、昆蟲學、材料學、化學和機械學的科技知識和經驗,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科技成果。
一、原始手工紡織時期(公元前22世紀及以前),這個時期大體相當於夏代之前的原始社會,即史書上傳說的「三皇五帝」及以前的時代。 這個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1採集原料為主階段:大體相當於舊石器時代。那時人們靠採集野生的葛、麻、蠶絲和獵獲的鳥獸羽毛紡織就地取材,基本不用工具,徒手製作。2培育原料為主階段:大體相當於新石器時代。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們逐步學會種麻、育蠶、養羊等培育纖維原料的方法。那時已利用較多的紡織工具,產品較為精細,並且除了服用性以外,已開始織出花紋,施以色彩。但勞動生產率還極低。二、手工機器紡織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1870年),這個時期所使用的工具,已經逐步改進,發展成為包含原動、傳動和執行機構在內的完整的機器。但是這種機器要由人力驅動,而且人的手、足還參與部分工藝動作,所以叫做「手工機器」。這一時期也分為兩個階段:1手工機器紡織形成階段:大體相當於夏朝至戰國(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2年)。那時,繅車、紡車、腳踏織機相繼發展成為手工機器。人手參與牽伸、引緯等工藝動作,手或腳還要撥動轆轤或者踏動機躡。這樣,勞動生產率比原始手工大幅度提高,生產者也逐步職業化。麻紡織、毛紡織技術也有相應的發展和提_。實現手工機器化是紡織生產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它很早在中國出現,以後通過各種渠道緩慢地傳向境外,與當地人民的創造相結合,使紡織生產水平大大提高。2手工機器紡織發展階段:相當於秦漢至晚清(公元前221-公元1870年)。手工紡織機器逐步發展,出現多種形式。如繅車、紡車從手搖式發展成幾種復錠(2-4錠)腳踏式;織機則形成了普通和提花兩大系列。中國實現紡織生產的第一次飛躍大約在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那時,中國已經推廣了繅車、紡車、織機等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機器。這種手工紡織機器,後來被記錄在漢代的畫像石上其形象得以保存下來。由於這種手工機器的推廣,紡織品的產量、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都大大提高。紡織工藝和手工機器到宋代已達到普遍完善的程度。正規緞紋的出現,使織物組織臻於完全。一家一戶個人使用的手工紡織機器已相當完備,以後一直很少變動地流傳到近代。 南宋以後,棉紡織生產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許多地區的主要紡織生產。棉布成為全國人民日常衣著的主要材料。葛逐步被淘汰,麻也失去作為大宗紡織原料的地位。部分地區出現了用畜力或水力拖動的32錠大紡車,以適應規模較大的集體生產的需要,成為動力紡織機器的雛形。但織造機器仍是由1-2人操作,適於一家一戶使用。三、動力機器紡織時期(1871年以後),這個時期,紡織機器的原動力逐步由畜力、水力發展到蒸汽力和電力,使過去一家一戶或者手工小作坊的分散形式逐步演變成集中性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形式。人力的作用由主要作為原動力轉向主要用於看管機器和搬運原材料與產品,勞動生產率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這是紡織生產歷史上的第二次飛躍。世界上這次飛躍早在18世紀開始於西歐,以後逐步推向各地。工業革命中紡紗技術與織布技術的相互促進在英國工業革命中,紡紗和織布兩種技術創新是互相促進的,從而最終實現紡織工業的巨大發展的。紡紗最早用手搓績,不用錠子,從紡專起,一直到氣流紡,都用錠子或變形錠子,噴氣紡不用錠子。紡專的錠桿豎立使用,手搖、腳踏紡車則錠子卧倒使用。多錠紡紗車到各型動力紡機又把淀子豎立起來使用。加捻與卷繞機_在歷史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見每一種新機具的出現,都否定了它以前舊形式的不足,而繼承了其優良之處。但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以前曾被否定了的東西,有可能以另外一種形式重新加以利用。跳出舊框框的新型紡紗方法,就是在幾千年演變中,由量變發展到質變的飛躍而得到的。可用方框圖表述如下左《紡紗機具發展圖》。由織機發展歷史可見,織紋信息存把器最早是水平排列的綜竿或綜框,以後發展成豎直 的小花本,後來又變為水平環狀的大花本,最後是環狀的紋版鏈。開口的發動器在原始腰機上用手提而無躡,手工織機上則由單躡到雙躡到多躡。在採用_合提綜法後,躡又減少,到 紋版提花機就不用躡了。這些發展可用框圖表示如下右《織造機具發展圖》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時期(1960年~2000年前後),在紡織工業的發展歷史上,曾經歷了三次比較明顯的產業轉移,如下左圖所示,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第三次產業轉移,即由韓國、香港、台灣地區向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中國大陸)轉移。紡織生產重心的轉移是生產、貿易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實際上,在經歷了三次紡織產業轉移後,產業轉移輸出國並沒有完全退出紡織業,他們不斷開發並壟斷高附加值產品,而輸入國則占據了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具體來說,最終會表現為發達國家專注於產業鏈的兩端:前端的原材料開發和後端的深加工和市場渠道。而發展中國家占據了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業鏈中端。產業調整的最終目的在於追求更高的利潤率,發達國家自己不斷開發並壟斷高附加值產品,一些技術相對落後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就轉移到了不發達國家。在產業價值鏈內,存在著利潤從產品的製造環節轉向銷售環節、從價值鏈的中間環節分別轉向上、下游環節的趨勢。五、紡織工業的後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2000年~),發達國家紡織界的科技人員為改變紡織工業勞動密集狀況而不懈努力,並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也正是發展中國家紡織界的奮斗目標。各國都努力把尖端技術應用到紡織上來, 使紡織生產面貌不斷發生改變。可以預見,未來的紡織生產將逐步轉變成技術密集型的生產,其特點是原料超真化、設備智能化、工藝集約化、產品功能化、環境優美化、營運信息化。那時,紡織原料將主要通過工業方法而不再主要依靠農、牧業方法來生產。原料的質量將融合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的優點而克服其各自的缺點。原料的品種將更加多樣化,以滿足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紡織設備將主要通過電子計箅機系統自動凋節和控制工藝,並在單機自動化的基礎上發展成為自動生產流水線。紡織染整冗長的工藝過程將通過技術進步逐步縮短,並進一步連續化.這樣就更容易形成紡織廠的整體智能化生產系統,使人可以進一步從機器旁解脫出來,做到車間里人少甚至無人而自動運轉。勞動生產率由此再一次大大提高。紡織產品將極大豐富。
『貳』 風箏繞線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線軸。
1、用來纏各種線的軸狀物;
2、纏著線團的圓軸形的物體;
3、繞縫衣線的小筒子。
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陽江市被稱為風箏之都。
(2)古代纏毛線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故稱為「紙鳶」。
『叄』 古代最早把麻繩的工具叫什麼
家庭手工鞋用的麻繩是用撥楞錘(東北方言)打制的。先把麻苤擰上勁成單股半成品,然後再把兩股半成品合二為一,就製成了麻繩。比較粗的麻繩是用搖把制半成品,然後用合成絞車把三股半成品合成粗麻繩。
『肆』 古代的紡織工具有哪四個
1、紡輪
紡輪主要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直徑5厘米左右,厚1厘米,也叫「紡專」、「專盤」,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
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
『伍』 你知道從古到今有知道有哪些紡織工具嗎
繅車發明以前,繅絲時的繞絲工具,最初大概只是簡單的H型架子,戰國時改進成轆轤式的繅絲軖〔kuang框〕。繅絲軖是手搖繅車的雛形,用竹製成,四角或六角,用短輻交互連接,中貫以軸,使用時放在繅釜上面,用時直接拔動使之不斷回轉,將繅釜中引出的絲條,直接纏繞在軖框上。秦漢以後,成形的手搖繅車才出現。唐代手搖繅車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宋代手搖繅車得到進一步完善,並出現了有關具體形制的記載,其制據秦觀《蠶書》介紹,系由灶、鍋、錢眼(作用是合並緒絲)、鎖星(導絲滑輪,並有消除絲縷上纇〔lei類〕節的作用)、添梯(使絲分層卷繞在絲框上的橫動導絲桿)、絲鉤、絲軖、車架等部分組成。繅前,須將繭鍋里的絲先穿過集緒的「錢眼」,繞過導絲滑輪「鎖星」,再通過橫動導絲桿「添梯」和送絲鉤,繞在絲軖上。繅時,須兩人合作,一人投繭索緒添緒,一人手搖絲軖。元代初年,生產效率遠較手搖繅車高出許多的腳踏紡車開始普及,手搖繅車在各地的使用日漸減少,但由於它結構簡單,易於操作,有的地方仍在沿用。
腳踏繅車出現在宋代,是在手搖繅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標志著古代繅絲機具的新成就。腳踏繅車結構系由灶、鍋、錢眼、繅星、絲鉤、軖、曲柄連桿、足踏板等部分配合而成。與手搖繅車相比只是多了腳踏裝置,即絲軖通過曲柄連桿和腳踏桿相連,絲軖轉動不是用手撥動,而是用腳踏動踏桿作上下往復運動,通過連桿使絲軖曲柄作回轉運動,利用絲軖回轉時的慣性,使其連續回轉,帶動整台繅車運動。用腳代替手,使繅絲者可以用兩只手來進行索緒、添緒等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元代腳踏繅車有南北兩種形制,北繅車車架較低,機件比較完整,絲的導程較南繅車短,可繅雙繳絲,而南繅車只能繅單繳絲。這兩種車效率雖高,但繅絲者都是背對絲軖站著操作,勞動強度偏大,對絲軖卷繞情況的觀察也不是太好。因此,在明代的時候又出現了一種坐式腳踏繅車,這種車繅絲者是坐於車前,面對絲軖工作,克服了元代繅車的缺陷。
絲籰是古代的絡絲工具,漢代《方言》中叫做「楥」〔xuan旋〕。絲籰的作用相當於現代卷繞絲緒的筒管。但兩者的形制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結構和用法是兩根或六根竹箸由短輻交互連成,中貫以軸,手持軸柄,用手指推籰使之轉動,便可將絲線繞於籰上。絲籰雖是一種簡單的機械,但它的發明大大加速了牽經絡緯的速度。
絡車是將繅車上脫下的絲絞轉絡到絲籰上的機具,它有南北絡車之分。南北絡車都用張絲的「柅」和卷繞絲線的「籰」,但絲上籰的方式兩者卻是大不相同。北絡車是用右手牽繩掉籰,左手理絲,繞到籰上;南絡車則是用右手拋籰,左手理絲,繞到籰上。由於北絡車轉籰動作採取了機械方式,絲籰旋轉速度快而穩,所以它的生產效率和絡絲質量遠較南絡車為優,古人所謂「南人掉籰取絲,終不若絡車安而穩也」的評論,正是對此而言。
整經是織造前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其作用是將許多籰子上的絲,按需要的長度和幅度,平行排列地卷繞在經軸上,以便穿筘、上漿、就織。古代整經用的工具叫經架、經具或紖〔zhen震〕床,整經形式分經耙式和軸架式兩種。
經耙式整經是古代整經的主要形式,它出現的年代較早,但有關的圖文記載卻是在元代及以後才有。根據這些記載,經耙式牽經工具的整體結構大致是由溜眼、掌扇、經耙、經牙、印架等幾部分結合而成。
軸架式整經工具始見於樓璹〔shu贖〕《耕織圖》中,那上面所載圖文雖過於簡單,但表明至晚在南宋時就已普遍使用這種整經工具了。其後元代的《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清代的《豳風廣義》等一些書籍記載得較為詳盡,使我們可以知道它的全貌。
『陸』 古代織布的線怎麼做的
古代織布的線早先是單純用手捻,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工具——紡輪、紡錘、紡墜。
織布的線,很古時代用撥吊(兩頭大中間細的一種依靠旋轉擰繩線的工具),紡線很慢。後來有了紡車,歷史上的黃道婆在這方面是有貢獻的。
純棉的概念:純棉織物是以棉花為原料,通過織機,由經緯紗縱橫沉浮相互交織而成的紡織品。目前按照實際加工的棉花來源又區分為原生棉織物和再生棉織物。
(6)古代纏毛線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純棉的缺點:
1、容易皺,而且皺了以後比較難撫平。
2、易縮水,純棉衣物的縮水率是2%到5%,經過特殊加工,或洗水處理例外。
3、易變形,缺乏彈性,純棉衣物都會容易變形,尤其是夏裝,因為面料比較薄。
4、易粘毛,較難徹底清除。
5、耐酸性,特別怕酸,當濃硫酸沾染棉布時,棉布被燒成洞,當有酸(比如:醋)不慎弄到衣服上,應及時 清洗以免醋酸對衣服產生致命的破壞。
『柒』 繞毛線的那個東西叫什麼
繞線團的叫纏線器。繞毛球的叫絨球器
『捌』 古代纏針線東西名稱
金銀線容易散亂,且易折損,需將其纏在線板上使用。方形纏線板比圓形的用起來方便。最早的纏線板都是正方形和骨牌型,上層社會的婦女開始在纏線板上鑲嵌彩角和螺鈿,裝飾日益華麗,形狀多樣。纏線板就是將人們如此看重的線纏在上面的工具。婦女喜歡用刺綉和裝飾品把它裝飾得精美華麗。從美麗的刺綉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婦女在一針一線上傾注的真誠與精心。----纏線板
『玖』 纏風箏線的那個軲轆樣的東西叫什麼
線軸或線轆。
風箏製作工藝聚集多種手工技藝於一體,由扎作骨架、裱糊、彩繪等環節組成,其中扎作骨架最為關鍵,骨架扎不好,風箏便無法飛起。裱糊除用綾、絹外,一般常用堅韌受風的綿紙。彩繪在風箏製作中也十分重要,不少彩繪精巧的風箏已被作為藝術品收藏。彩繪顏料中可適當加入桃膠,使色澤更加光亮,同時還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9)古代纏毛線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放風箏首先注意的就是天氣。風力在一至三級的時候,可以放飛硬翅沙燕、軟翅鷹之類的;如果放比較大的風箏或者是桶形風箏之類的就要在三四級的風力下,如臉譜;如果風力在持續4-5級時,可以放飛龍類、桶形類風箏。
風箏放起來後千萬不要將線軸上的線都放完,一定要留點「看家線」,那樣遇到大風時就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不至於風箏線被刮斷。
『拾』 古代的紡織工具有哪些
古代紡織工具有紡輪、紡錘、紡墜、原始腰機等。
1、紡輪:紡輪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也叫紡專。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
2、紡錘:紡輪是紡錘的主要部件。在紡輪中心小孔插一根兩頭尖的木質直桿,即是紡錘。紡錘是紡輪與直桿結合後的產物。紡錘也稱「專桿」,將野生麻等剝出的一層層纖維連續不斷地添續到正在轉動的紡錘上,一根根植物纖維紗條便產生了,這種紗條合並捻製成的線可以編織漁網、套索、籃子、系罐、制衣乃至建房。紡錘是紡織手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紡墜:紡墜是紡錘的發展形式。早期的紡錘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得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紗。紡墜的形狀也由單一的圓形變為多種形狀,如圓形、齒輪形、球形、錐形、台形、蘑菇形和四邊形等。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4、原始腰機:原始腰機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已出現。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機的零部件,如打緯刀、分經棍、綜桿等。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許多紡線用的陶紡輪,用陶紡輪紡好一定量的線後即可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