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牛仔为什么消失了
㈠ 迪克牛仔到底死了没,为什么有人说他死了
八卦八卦。。。明显是八卦~~ 迪克牛仔没有死啊~~
㈡ 谁知道《酒干倘卖无》的故事
酒干倘卖无
这是一首年代久远的老歌了,却仿佛经久不衰般地一直传唱到现在。其实是一首很感人的歌曲,却慢慢由歌手们翻唱得变了原味。先是苏芮,唱得还好。然后到现在的迪克牛仔,已经变得越来越趋向于一首单纯的摇滚歌曲了,没了催人泪下的感觉。
闽南、台湾一带的男女老少们,人人都会扯着嗓子唱上几句“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这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说“有酒瓶子要卖吗?”。闽南、台湾一带收购废弃的空酒瓶子,再卖到废品回收站里赚点小钱的人,都是一边走街串巷,一边高喊“酒干倘卖无”。若有谁家里有空酒瓶子要卖,就会叫住这收购废品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在吼着这首歌——“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从不知道原唱是谁,只当是流传民间的民歌;从不知道完整的歌怎么唱,只会这一句最脍炙人口的。
到了再大一点点,上了小学,会听歌了,知道大概歌词了,知道唱这首歌的是个女歌手。但一直想不通,印象中隐隐约约的那些歌词,和这句“酒干倘卖无”有什么关系。单单听这一句,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首劲爆的摇滚歌曲,却没想到它的背后,隐藏了那样凄楚的故事。
我不知道那故事是真是假,但从看过那故事之后,每每听这首歌,我都情不自禁地落泪。
那是一部关于《酒干倘卖无》的电影。片名叫搭错车,你可以去看看
故事说的是一个聋哑男子,是靠拣垃圾为生,只记得在他的家里,墙壁是一个一个空酒瓶子放平了,瓶身叠在一起叠成的。整个所谓的“墙”看过去,就是一个一个圆圆的玻璃酒瓶底。绿色的。整齐的。简陋的。现在想来,他的职业,应该就是收购空酒瓶子的吧。没有妻儿。没有朋友。我隐约印象,因为他不能说话,所以似乎用另一种譬如敲啊打啊的声音来代替“酒干倘卖无”的喊声吧。
穷苦的聋哑男子有一天捡到了一个弃婴。是个女孩。他满脸笑容,高兴地把她抱回家去。一个单身而又穷困潦倒的聋哑男子养育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那份辛苦,可想而知。他每天忙忙碌碌,但看着她一点一点地长大,辛劳化成脸上的喜悦。
女婴终于长大。乖巧,孝顺,开朗,亭亭玉立。男子终于苍老。皱纹,白发,瘦弱,老态龙钟。
不变的是变成老人的男子依然慈爱善良,家里依然不富裕,墙依然是那些酒瓶子。
男子就那样用每日赚得的那一点点钱,养大了一个人。
少女爱唱歌,有一把好嗓子。她后来结识了一个青年,英俊而有才华。只是,怀才不遇,仅仅是个未成名的词曲作者。
他们彼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常常在一起,说些音乐,一起唱唱歌。
少女身体不太好,有一日,老人买了一只小狗准备杀了给少女吃,让她补身子。可少女舍不得,便把小狗留下养了起来,大概是取名叫“旺才”之类的。暂且叫它旺才吧。
青年常到少女家,帮他们家一些忙,和她一起喂喂旺才逗逗旺才。青年几乎成了他们家的一份子。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老人鬓已如霜。当日那留得一命的小狗也已成了威武的大狼狗。
少女越唱越出色了。后来,她终于成名。由穷苦朴素,变得亮丽耀眼。可却忙得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陪伴老人,没有时间和青年在一起。少女和青年甚至有了争吵。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直到最后,少女成了红透半边天的女歌星,而青年依旧是济济无名地涂写些词曲。
少女出了名,却失去了自由,经纪人不许她回家,不许她和青年来往,更不许她和聋哑的老人见面。因为,一个大明星,怎堪有个贫穷的家,怎堪有个没前途的男友,怎堪有个残疾的老父。那样,说是会影响她在歌迷心目中的形象。
青年劝说少女不该弃那含辛茹苦养大她的老人而去,少女却和他闹翻。
有一日,少女召开记者招待会,青年拉了老人去看她。久已不见,老人颤巍巍、激动地含笑看着女儿,渴望再次看到她叫他一声爸。少女的经纪人在旁边一直阻止少女与这破落的老人相认。镁光灯闪耀,少女在几分痛苦的挣扎犹豫之后,狠下心否认老人是她的父亲。老人虽听不到,但他知道女儿不愿认他。失望的眼神和浑浊的老泪,简直要让人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叫人的心里狠狠地揪紧。
破旧的家中,一下子变得寂静,没有了女孩的欢声笑语,只剩无边的空洞。老人落寞的身影,在路边沉沉移动。身边跟着的,是那只养了多年的旺才,同样低着头,仿佛知道主人的心痛。
突然,一辆摩托车疾驰过来,老人因为是聋子,所以听不见那狂啸的马达声。旺才一个飞奔,扑向老人的背后,把主人推到路边,而自己被摩托车撞飞,轧过,从肚子一碾,翻了个身,躺在路边,腹部起伏,满地是血。
至今我仍在想,不知那个镜头是不是真的,拍摄时是不是真的让一辆摩托车碾过那只狗的腹部。那个镜头那么真,真得让我揪心。
老人把旺才带回了家。兽医摇摇头,意思是没救了。
旺才躺在桌子上,满身是血,身体一起一伏地急促呼吸,一双眼睛凄楚而痛苦地看着主人。老人老泪纵横。总归是要死,与其让它忍受疼痛的煎熬,不如让它痛快地离去。老人痛苦地举起了一根棍子,犹豫着,然后狠狠地朝旺才的头部砸去……
一切变得更加荒凉。老人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是疾病缠身。老人得了绝症。
一边,是落幕般的清冷;一边,是舞台上的喧嚣。
一边,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一边,是好戏开幕的热烈。
一边,是失去的悲伤;一边,是成功的喜悦。
父女俩一直没再见面。少女的成功,阻断了他们的联系。以至于对老父的疾病,少女一无所知。
少女并非冷血,她也在无奈中挣扎和矛盾。
少女要开演唱会了。她开演唱会的那天,正好是老人入手术室的那天。
青年为了唤醒少女,为她写了一首歌,歌名是《酒干倘卖无》。青年在演唱会前把歌送到了她手里并告诉她老人时日不多的消息。也许,若她仍然执迷不悟,青年也会心灰意冷了。
少女看了歌词,痛哭流涕,父亲辛苦抚养她长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涌向眼前。
她不停地学唱那首歌,在演唱会结束的时候作为压轴,演唱了《酒干倘卖无》: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曾开口说一句话/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
虽然你不曾表达你的真情/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
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全场歌迷静静地听,直到唱完,少女也已泪流满面。
演唱会结束后,少女没有卸妆没有换下演出服,便匆匆忙忙赶往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奄奄一息,看到女儿,却辛苦地动了动唇角露出了笑脸。
少女此时在老人的病床边,再也不管什么记者、媒体、经纪人、歌迷了,她不停地叫着“爸——”,内疚、遗憾、绝望地哭泣……
㈢ 曾经大火的迪克牛仔,后来为何就不红了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娱乐圈竞争本来就很大,而且每年都有新人出来,渐渐的以前很火的人会慢慢消失,不活的人也会慢慢火起来。
㈣ 迪克牛仔怎么消失了
截止2022年3月8日,迪克牛仔并没有消失,只是近几年作品比较少,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2021年12月,迪克牛仔还加盟2022迎冬奥BRTV环球跨年冰雪盛典,与贾乃亮将一起带来歌曲《大中国》。
迪克牛仔之前公开露面是在2016年,迪克牛仔献唱了《蒸发太平洋》的主题曲,该主题曲是迪克牛仔隐退三年复出之后的首部作品,由《蒸发太平洋》导演周文武贝亲自填词。
迪克牛仔的人物评价
迪克牛仔的嗓音沙哑,具有磁性,看起来非常沧桑,他的标志性的长发勾勒出脸部轮廓野性十足。音乐侧重于摇滚风格。他演绎的歌曲和原唱有几分雷同,但他凭借真情的自然流露打动了众多歌迷。
迪克牛仔是大器晚成的,顶着台湾知名摇滚唱将头衔的他,25岁开始登台表演,熬到40岁才在圈内走红,这个过程,他花了10余年时间;因为正是这10余年的沉淀,才让迪克牛仔的声音里,透出沧桑而不失情怀的味道。
㈤ 迪克牛仔怎么消失了
低调的人,在娱乐圈活跃度较低。
1996年,台湾上华唱片出了一张音乐合辑《PUB英雄会》。里面的10首歌,全部由常年在台湾各酒吧驻唱的乐队(歌手)演唱,包括后来走红的动力火车和迪克牛仔。
签约到上华唱片以后,动力火车很快就凭首张专辑《无情的情书》一炮而红,而同时签约的迪克牛仔却没那么好命,公司并没有好好捧他的意思,第二年继续以酒吧歌手身份唱了《PUB英雄会2》合辑,还到香港唱了一张《香港Live Band 乐团》合辑。
迪克牛仔的发展
1998年,迪克牛仔又参与了《香港Live Band 乐团2》,因为在香港有了一定人气,上华唱片让他与动力火车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了“滔滔两岸摇”演唱会,从而引发较大关注,他被香港歌迷誉为“台湾传奇”。
随后,迪克牛仔发行了首张翻唱专辑《咆哮》。里面收录的多首翻唱歌曲,都成为了后面流传的经典曲目,如《爱如潮水》、《梦醒时分》、《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等。
㈥ “草根歌手”刀郎的“消失”,是娱乐圈的“悲哀”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九零年代的朋友们,听到这首歌必定能哼两句。
距离这首歌问世,已经过了十八年了。
经典就是经典,不论过去多久仍能打动人心。
可往回数十五年,这首歌被打上了“只有农民工会听”的标签,歌手刀郎被冠上了“没有音乐审美”的评价。
有人说,因为这些负面评价,刀郎从 娱乐 圈“消失”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红极一时的刀郎,“消失”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01 刀郎的爆火
在走红之前,刀郎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郁郁不得志”。
高中还没毕业,刀郎就跑去歌厅学乐器。
吉他、键盘、打鼓······
只要能上手的,刀郎都想试试。
但总在歌厅混,能有什么出息。
刀郎深刻地认知到这一点,于是他凑了一个草台班子,组起了乐队。
可乐队哪有那么好组?
刀郎的几个乐队,都是组了散、散了组,什么名头都没闯出来。
1995年,刀郎到了新疆,开始接触新疆民族乐,以此为灵感写了不少歌,但都没什么名气,直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问世。
刀郎写下《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过程很纯粹。
那一天,刀郎走出工作室,看到了外面洋洋洒洒的大雪。
一个穿着少数民族衣服的姑娘站在公交车站台上,长发映着白雪,美不胜收。
刀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歌。
背后没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只是因缘际会罢了。
后来,他又写几首歌、翻唱了几首歌,将其整合成一个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
2004年,刀郎将整合而成的专辑投到了各大唱片公司。
他想要发行新专辑,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拒绝。
彼时的歌坛,火的都是周杰伦、蔡依林这样的流行乐唱跳歌手,《江南》、《七里香》、《欧若拉》这样的爆曲相继问世,刀郎这样的民歌歌手毫无竞争力。
没有公司愿意做赔本的买卖,都不愿意帮刀郎发歌。
幸好,有位老总跟刀郎相识多年,不忍看他的心血白费,帮他发了唱片。
唱片发行的那一分钟,不管是唱片公司的老总还是刀郎本人,都没寄托太多希望。
故此,专辑《2022年第一场雪》上市前,几乎没有宣传。
令人惊讶的是,这张没有宣传的专辑竟然火了,卖了270万张。
用马东的话来说,“270万,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当时的中国乐坛,专辑能卖出几万张就说明这个歌手火了。
而且“270万”这个数字,只是经过统计的正版唱片的数量,在杂乱的市场背后,还有数不计数的盗版专辑的销量。
可见,刀郎歌曲的传唱度有多广阔。
总之,刀郎火了。
认识他或是不认识他的人,都能哼两句:“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那一年的中国街头,大大小小的音像店,都放着刀郎的歌曲。
刀郎火得猝不及防,他自己没有丝毫准备,就开始在各大颁奖典礼上拿奖、收获掌声。
在繁花锦簇的名利场中,刀郎看花了眼。
那时的他没有想到,即使爆红了、专辑卖了将近三百万张,也没法融入已经成型的内地音乐圈。
02 刀郎受到争议
港台的音乐圈跟内地井水不犯河水,内地以京圈为首的歌手们自成一套体系,突然爆火的刀郎就像是没有投名状的外人。
加上刀郎的歌曲写得非常接地气,歌词相当直白,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完全是两个画风。
可偏偏就是歌词毫无文采的刀郎火了,这让他受到了不少文人雅客的抨击。
“粗俗鄙陋”
“难登大雅之堂”
“没文化”
各种各样难听的声音朝着刀郎而去。
更要命的是,就连业界同行,都对刀郎的歌曲保持“怀疑”的态度。
汪峰说:“刀郎会火是业界的悲哀。”
说这话时的汪峰还是个无名小辈,没有火没有代表作,各方面都比不上刀郎的他大放厥词。
与其说汪峰是为乐坛不平,不如说郁郁不得志的他心里不爽。
无独有偶,另一位摇滚唱将杨坤也开腔了。
比起汪峰道貌岸然地披上“为乐坛鸣不平”的外衣,杨坤直白得多:“他那算是音乐吗?”
在杨坤的嘴里,刀郎的歌曲无疑就是口水歌,连音乐都算不上。
到了2010年评选“最具影响力十大歌手”的时候,刀郎凭借超高的歌曲传唱度成功入围。
没想到坐在评委席上的那英直说:“他不具备审美观点。”
这话就有点难听了,这跟砸人饭碗有什么区别?
那英反对刀郎入选,但又在刀郎惊人的专辑销量下不得不闭嘴。
但那姐又说了:“搞艺术,不能只看销量。”
反正,刀郎上不得台面。
大会评委和主办方跟那英保持相同意见的,不止一两个人。
最终,这场评选“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歌手”的活动评出了九个人,还有一个位置空缺。
这事做得挺不地道的,再次将刀郎推向了舆论的风暴眼。
“刀郎当歌手到底够不够格”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那么,刀郎真的是因为受到业内同僚的质疑,才渐渐“消失”的吗?
03 同行声援刀郎
非也非也。
的确有不少歌手反感刀郎的歌曲词,但也有不少歌手公开表示欣赏刀郎。
音乐教父罗大佑在节目中对刀郎予以超高的评价:“他的嗓子天生就是用来唱歌的。”
迪克牛仔在节目上说:“听到刀郎的歌很嫉妒。”
嘴巴里是这么说,但迪克牛仔的眼里却是毫不掩饰地欣赏。
之后,迪克牛仔还在演唱会上唱刀郎的歌曲。
不难看出,迪克牛仔是非常认可刀郎的。
从当时业内人的态度来看,只能说刀郎受到了争议,而非受到圈内音乐人的排挤。
人生来就是处在是非之中的,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刀郎对这一点看得很开。
他曾在采访中谈起过外界的质疑,没有愤怒,只是淡笑着说:“质疑也好、掌声也好,都不重要,我们终将会被大家遗忘。”
他写歌本来就不是为了讨好同僚,得到他们一句不痛不痒的赞赏。
刀郎写歌的初心也只是希望家人能够喜欢自己的歌。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到歌声展露了一个笑脸,他就会觉得无比满足。
后来刀郎长大,成为了一名歌手,他就希望歌迷们听到歌声能感到快乐幸福。
“只要大家唱得开心,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许多“艺术家”喜欢用华丽的歌词、空灵的旋律将歌曲填得满满的,逼格是有了,但离老百姓十万八千里。
在刀郎的眼里,民歌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唱的歌曲,就是一种单纯的、质朴的民间乐曲。
将民歌塑造得得多么高大上完全没必要。
这也是刀郎的歌曲接地气的原因。
他想要的不是逼格,而是老百姓的口碑。
这也是刀郎能大火的原因。
那刀郎到底为何在 娱乐 圈失去了踪影呢?
04 刀郎惨遭蹭热度
正是因为他太火了。
一个冷知识,刀郎的本名叫“罗林”,“刀郎”二字取自少数民族“刀郎族”,为了和曲风相呼应,他才取了这个艺名。
既然是少数民族的名字,那代表着“刀郎”二字并非刀郎一个人独自拥有。
刀郎可以叫“刀郎”,别人也可以叫“刀郎”。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叫潘晓峰的歌手顶着“西域刀郎”的艺名出道了,唱着民歌哼着曲杀入了内地乐坛。
虽说这个歌手名气不大,但专辑卖得不少。
为什么?
因为专辑正中央印了两个牛大的字——刀郎。
而“西域”两字缩在一旁,不仔细看及其容易忽略。
在这样的印刷排布下,第一眼看到这张专辑的人会以为是刀郎的新专辑,随即慷慨解囊为专辑销量做贡献。
当歌迷发现自己被蒙骗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西域刀郎是谁”,而是“刀郎这次的歌怎么这么难听”。
不明就里的观众只会下意识的对埋怨刀郎。
这对刀郎的口碑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纵使是好脾气的刀郎也忍不了,委托唱片公司起诉该歌手。
在法律的铁拳之下,“西域刀郎”被勒令道歉、赔偿。
可这点钱有什么用呢?
刀郎被消耗的口碑已经回不来了。
刀郎很无奈,名气就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刀郎火一日,这种事就无可避免。
今天是西域刀郎,也许明天就是北域刀郎。
这样的事避无可避。
即使闹上法庭也不过是赔偿了事,这点赔偿金比起对方踩着刀郎赚的钱,不过是零头罢了。
就是这个时候,刀郎开始冷静的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将来。
刀郎火得太突然了,突然到唱片公司和他自己没有半分准备。
从“默默无闻的歌手”转换成“声名显赫的明星”,刀郎没办法一下就调整心态。
他习惯当一个默默歌唱的人。
对于走红后的掌声与风波,他疲于接受。
可哪有这么美的事情呢?
刀郎只能选择接受这条规则,亦或是放弃名气。
刀郎选择了后者。
他不再频繁的发歌、接受采访,退到了幕后,开始为人写歌作曲。
有人不解,刀郎怎么舍得下 娱乐 圈的泼天富贵?
因为刀郎是个纯粹的人。
他只是爱音乐,没那么爱钱。
刀郎没有想过要发大财,简简单单能有吃有住就行了。
所以,他急流勇退,离开了那片名利场。
当然,在许多人眼里,刀郎是过气了、被时代淘汰了。
他成了那个被那英排挤走的“可怜虫”。
这样的说法太片面了。
刀郎的“消失”从来不是被谁“排挤”,而是他自己的选择。
唯一可惜的是,中国乐坛失去了一个如此优秀的歌手,
在流量横行的现在,不知所云的歌词套入几个旋律,就能成为一首“歌”,放在各大音乐平台污染观众的耳朵。
当然,也有人发“接地气”的歌词,但歌词粗俗不堪,难以入耳。
像刀郎这般为老百姓写歌的歌手,少之又少。
其实,这两年刀郎都有发新专辑。
他秉持着自己一贯不炒作的习惯,几乎没有宣传。
在热度全靠炒作的流量时代,明星换件衣服都要上热搜的大背景下,刀郎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
这也导致刀郎发新专辑的事,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
故此,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刀郎“消失”了。
哪里是刀郎“消失”了,而是现在的内娱不靠炒作火不起来,像刀郎这样老老实实写歌唱歌的人,根本就混不下去。
刀郎的“小时,”不知打了多少贪图名利歌手的脸?
刀郎的“消失”是大环境造成的,也是他本人“不争不抢”的性格造成的。
但细品品,你会发现,刀郎从 娱乐 圈消失,是内娱的一种悲哀。
有热度的是靠炒作的无能之辈,而刀郎这样的实力派却无法出头。
竖子当道,何其悲哀啊!
㈦ 迪克牛仔本名叫什么为什么叫迪克牛仔为什么不叫迪克狗仔为什么叫老爹、
本名林进璋
迪克牛仔以前是一个组合,叫迪克与牛仔,后来解散后老爹就把两个人名子合起来了——迪克牛仔
为什么叫老爹:因为当时作为乐队主唱已经有30岁而其他成员只有十七八岁,年轻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就叫他老爹
㈧ 迪克牛仔怎么消失了
没有消失。
2018年6月30日,已经59岁的迪克牛仔出现在活动现场,他依旧留着标志性的长发,只不过在他的脸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岁月痕迹,他在现场给大家演唱了三首经典老歌,引起了台下的一片欢呼声,不过当年的摇滚巨星,如今却沦落到街头商演的地步,实在让人感到唏嘘。
像迪克牛仔这样的歌手,在当年都是凭借实力说话的,但是现如今,这群人却已经被时代所淘汰,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确实让人感到心疼,此时的迪克牛仔早已褪去了所有的光环,虽然他演唱的歌曲仍然可以引起现场的轰动。
是看到他努力的配合着商家做宣传的样子,不免让人感到心酸,最近,迪克牛仔的近照被放在了网上,网友们在看到之后,不禁想起了他所演唱的那些经典歌曲,当看到迪克牛仔沧桑的样子之后,网友们也直呼他终于变成真正的老爹了,也有歌迷感叹,迪克牛仔的落魄,其实也是娱乐圈的悲哀。
(8)迪克牛仔为什么消失了扩展阅读:
迪克牛仔是大器晚成的代名词。他乐手出身、中年出道,便以标志性的卷曲长发、磁性嗓音征服了华语乐坛,这个一开口就能让人血脉喷张的硬汉,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歌星。
现如今,摇滚乐已经很少再出现在荧屏之上,最多也就是出现在音乐节上,那些始终坚持着摇滚的歌手,出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摇滚歌手都是一些非常纯粹的人,他们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自己钟爱的音乐之上,不愿意为了眼前的苟且而做出改变,这也让这群人慢慢的被时代所淘汰。
㈨ 为什么迪克牛仔被叫做老爹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迪克牛仔,原名林进璋,歌迷通常亲切地称他“老爹”。迪克牛仔从25岁开始舞台生涯,曾组团演唱,历尽坎坷,直到40岁时机遇来临,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歌星。
你喜欢这样一个老爹么?
㈩ 之前非常火爆的迪克牛仔,为何现在很少出场了
演艺圈中有很多披荆斩棘很多年的人,从朝气蓬勃的年青人熬变成一脸沧桑的老年人,但有整体实力的人终归不容易被磨去。
如同金马影帝张涵予,凭着高超的表演拿到好几个荣誉奖,获得光辉的考试成绩,但以前一直是技术专业的配音员,改行到娱乐圈后,从群众演员逐渐,凭着安稳的勤奋一步步来到今日。
像他这样纯粹唱歌的歌手令我们致敬,希望迪克牛仔永远的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