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帽子上飘带的颜色有什么含义
Ⅰ 苗族戴的帽子在年龄上有什么讲究
我国地大物博,单单民族来讲就有56个民族,而少数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风俗有十分的迥异,例如苗族人喜欢带着多、重、大的银饰。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要带。本期苗族文化就为你介绍苗族人为什么带银饰。
苗族尚银,其银饰追求多、重、大。逢年过节时,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银饰有多达十多公斤的。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银饰,一只绞藤纹项圈重达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银角,高宽均达80厘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四项: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四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
一般家庭在改革开放前为新娘送银在四五十两左右,而近年来都增至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子、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苗青认为:银饰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女人身上戴满银饰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那么如此大量的白银究竟从哪里获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户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从榕江迁徙而来,频繁的商业贸易让苗族人有了打银的原料。
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直接原因。
苗族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变与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Ⅱ 苗族帽子上的鸟的含义
《苗族古歌·十二个蛋》中就记载:“榜生十二蛋,留下十二宝。会生不会孵,会下不会抱,哪个替她孵?哪个替她抱?鹡宇替她孵,鹡宇替她抱……鹡宇抱央蛋,鹡宇孵央宝,回回抱不生,次次孵不出。这回真的生,这回真的出,一个蹬一个,蹬了他就醒;一个拉一个,拉了他就起。”鹡宇鸟是一种具有神力的鸟,它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出了人类祖先姜央和世间万物,又与“蝴蝶妈妈”同源于苗人崇拜的枫木,说明它不仅参与了创世纪,造福了众生,而且还和苗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由此可见,鸟在苗族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Ⅲ 苗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苗族的服装特点: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
艺术价值
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Ⅳ 苗族分红苗、白苗、青苗、花苗、蓝苗都有什么区别,服饰等方面
在贵州各民族中,苗族的头饰、服饰最为丰富,多达数十甚至上百种,这是因为苗族人口众多,支系纷繁,散布极广,各部分人之间的头饰、服饰有较大差别。清代干隆年间曾经编印了一部《皇清职贡图》,第八卷专讲贵州各民族的头饰、服饰,其中几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图》也是如此。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不可能有科
学的民族识别方法,只能按最直观的头饰、服饰来作区分,于是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称。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上苗族的头饰、服饰,这里不妨将原书所记抄录于后,以便研究其发展变化。是书载,贵阳、大定等处“花苗”,“有大头、小花之称。衣以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则花纹似锦。衣无襟衽,挈领自首以贯于身。男子以青布裹头,女子以马尾杂发编髻,大如斗,拢以木梳”;铜仁府属“红苗”,“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缘以锦垂带如佩”;黎平等处“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绾长簪,垂大环,衣裙缘以色锦,皆跣足”;贵定、龙里、黔西等处“白苗”,“男科头赤足,妇女盘髻长簪,衣尚白,短仅及膝”;修文、镇宁等处“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携弩。妇人以青布蒙首,缀以珠石,短衣短裙”;贵筑、龙里等处“东苗”,“以花巾束发,衣衫短不及膝,妇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细褶短裙”;平越、清平等处“西苗”,“衣尚青”,“男妇悉青衣彩带”;平越、黄平等处“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纺织善染……其居陈蒙烂土夭坝者,缉木叶为衣,系以短裙”;清平县“九股苗”,“男女习俗服饰与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铠甲为常服,自膝以下用铁片缠裹”;贵定县“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长裙”;定番州“谷蔺苗”,“男女皆短衣……妇女以青布蒙髻,勤纺织,其布最为细密,有谷蔺布之名”;黎平“罗汉苗”,“衣尚黑,男未室则插羽于首……短衣。……妇人散发,绾插木梳,数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银作连环饰耳,以双带结背、长、短裙,或止系长裙,垂绣带一幅,曰衣尾”;都匀、平越等处“紫蓝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缠以黑布。男子披铁铠、佩刀负枪”;广顺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盘髻、短裙”。其实,无论是《皇清职贡图》或者《百苗图》,所记的都很粗略,而且遗漏不少,只不过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进一步查阅其他史书和方志,掌握的资料就会更多,并可从这些资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头饰、服饰的主要特点。
先就发型而言,《淮南子·齐俗篇》说:“三苗𨱏首”,据《苗族简史》考证,所谓“𨱏首”,就是用棕毛、麻丝、马尾之类掺杂在头发里,然后把它盘结在头顶,宛如戴在头上的一个大帽,上文所引的“妇人马鬃尾杂人发为?,大如斗”便属此类。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说,《溪蛮丛笑》中就提到另一种发型:“蛮类既不巾,发皆拳,而苗尤异,照日金色,各黄猫头。”这大概是将头发剃光的一类,即所谓“科头”,不但“男子科头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妇女也有“科头”的。但在明、清的方志中,最常见的还是“锥髻”,即将头发盘于头顶如锥状,谓之“盘髻”、“挽髻”或“绾髻”。如果除去绾发的木梳、长簪、羊角或者头上所插的鸡毛、雉尾以及银角、银冠及蒙在头上的青布、系在头上的彩带,那么,其发型基本同属一个类型。当然,式样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为瓣”,有的“挽成双髻”,有的却“酷似东洋头”。由此看来,苗族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撇开头衣和首饰,主要有“𨱏首”、“科头”和“锥髻”三类,而以“锥髻”最为普遍。
苗族的服装,男子的差异并不太大,无非是右衽、大襟、对襟之类差别,裤脚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头上包套头,脚上缠绑腿之类。差异最大的是妇女的服装,尤以青年妇女的盛装最能表现各自的特点。大体说来,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着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长裤和大襟衣,再次是着汉装,后二者是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与“百越”民族着“筒裙”的习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属于“百褶裙”一类,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拟,色调、花纹、长短、质地各有不同。色调看来是最引人注目的,史书上所谓的“红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无非是以色调来作区分的。纹饰也很醒目,有的是蜡绘,有的是刺绣,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编织,“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从纹饰着眼。裙的长短也有明显差别,有的长达脚背,有的仅及小腿,有的则是在膝盖以上的超短裙,所谓“长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区分的。至于与裙子相配的上装,多以短衣为主,但式样各异,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种是从头上往下套入的所谓“贯首衣”,有领孔而无袖;一种是无领无扣的短衣,左右交叉于胸前,内穿大袖衫;另一种是齐腰紧身的右衽衣或对襟衣;此外,还有“背牌”、“披肩”之类。黔东北一带的苗族妇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归流”以来,逐渐改穿长裤和大襟衣了,在衣缘和裤脚上镶花边或加“栏杆”,贵阳、罗甸、都匀等地苗民,大抵也属这一类型。至于改着汉装的,这里就不赘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区,甚至相邻的村寨,彼此在服饰上并不相混,譬如说,长裙、短裙、超短裙在黔东南地区同时并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区相互并见。反之,原先以某种服饰为特征的苗族,迁往他乡以后,往往还保存原来的传统,例如从黔东南迁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饰与黔东南基本相同。
除了发型、服装而外,首饰也有许多区别,包括佩戴在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装饰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装饰品,表现出一种粗犷、古朴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鸡毛”,有的“男髻则插白鸡尾或锦鸡、野鸡尾以为美”,有的“头用豪猪箭绾发”,有的“首饰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药珠为饰”,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则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后来虽有人工
剑河苗族头饰制成的木簪、木梳作装饰,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大约在明、清两代,苗族普遍采用银饰,并获得巨大发展,种类之多,制作之精,在国内实属罕见。各地苗族佩戴的银饰不同,显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妇女头上插三枝银花,龙里苗族妇女在青帕后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银泡,紫云苗族姑娘的头上排列着五个锥形银饰,雷山桥港苗族妇女戴的是一种用银花、银链、银铃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妇女则戴着富丽堂皇的银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装时戴银角,如此等等。这些都只是大概说说而已,事实上,无论是项圈、项链、耳环、手镯、银花、银泡、银角、银冠、银帽、银衣片都有若干样式,有多种搭配,这将在工艺美术一章中细讲,这里就从略了。不同的头饰、服饰、首饰结合在一起,苗族服饰自然显得绚丽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献的记载无论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调查,实际存在的差别远远不止于此。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调查之后,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一书中,有一节专写苗族服饰艺术,说得相当仔细。他们根据苗族服饰的款式和苗语方言来划分类型,分为湘西、黔东、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类,除海南一型外,其余4类在贵州均有分布,每种类型之下又细分为若干模式。书中不仅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各种模式的差异,而且点出了几种典型,例如:以刺绣着名的台江妇女服饰,以挑花突出的贵阳地区妇女服饰;以毛织为主的威宁服饰,以蜡染为特点的丹寨、安顺、黔西、织金、黄平妇女服饰,以编织着称的贞丰、安龙妇女服饰,以银饰最多的雷山、台江、黄平、凯里妇女服饰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银饰“黔东型”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是苗族服饰中特色最鲜明、式样最复杂的一大类型。概括地说,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以自织土布为衣料,服装的基本形式为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绣花,银饰特别丰富。属于这一类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脚式、台江五河式、剑河温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桥港式、凯里舟溪式、凯里凯棠式、黄平谷陇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龙泉式、从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为贞丰的苗族是从黄平迁去的,所以他们的服饰也属这一类型。不难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传统最多,样式也特别丰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凯里。台江施洞的服饰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绣和银饰着名,颇能体现“黔东型”的特点。妇女挽髻于顶,用自织的红、蓝、白花格帕包头,帕外围一圈银花带,髻上插高约30厘米的银冠,冠下两侧插有各式银花和银簪,髻后插有银梳,项戴银项圈四五只,银项链二三条,胸前有半圆形的银压领,上衣的后背、前摆、两肩及袖口饰以银衣片、银泡和银铃,两耳戴筒状银耳环,又戴银手镯三四只,全身银饰足有10公斤重,显得精美华贵。刺绣也很出色,两袖中部外侧的刺绣花片为全身最耀眼处,衣领及两肩配有宽大的绣花边,刺绣纹样多为龙、凤、牛、人物及鱼类,色调为红色、深红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脚穿翘尖绣花鞋。银饰与刺绣的完善结合,便构成施洞服饰的特点。
苗家银装迎宾客但台江施洞式毕竟只是“黔东型”的一种,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不同方面显示出独特之处。台江反排苗族妇女也戴银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样长及膝下七十余厘米,而是一种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间系着一块青布的方围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无领、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织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独特的绉绣、瓣绣方法绣成袖花片,有浮雕感,并用青缎或白布绣成长方形围腰。台江岩板式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在发髻上插有一横式银花,一排银锦鸡高高立于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达三四十层、外面罩着一方有黑白织花图案的围腰。台江巫脚式较为简朴,挽大髻于顶,然后用一方紫青布从后向前围髻,交于前额,而巾则披于两肩及后背,可以挡风。台江五河与剑河温泉基本同一式样,头上戴一圈银花,髻上插一只银锦鸡,袖花由六块正方形织花图案组成,两肩饰有花纹,背后有一块呈倒“品”字形的图案,围腰三分之二为大幅图案。雷山西江式以银角最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条花带裙,系由22根绣花的花带组成。雷山桥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长仅20厘米,褶细而厚硬,使臀围显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围腰,后面系一宽大有褶的方彩缎,穿青色紧腿布裤。凯里舟溪式发型与众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状帽檐式发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鉴。凯里凯棠式以银项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项圈4只,最小的为圆形,第二层为卷花圆形,第三层为卷花方形,第四层最大,宽40厘米,下端悬吊着排列整齐的银花片和银铃,还挂有一根粗大的项链。黄平谷陇式的大银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层银花堆砌而成,精雕细镂,玲珑剔透,显得璀璨夺目。贞丰式服装款式与黄平同,但衣服颜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为基调,刺绣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种“山”字形银冠,顶端各系一束白鸡毛,所用蜡染袖片均为传统的“涡妥”纹饰。丹寨龙泉式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领、布扣,长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寻常。从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紧身,衣袖细长,系一倒三角形的绣花肚包于腹下,穿青色长裤。榕江平永式最别致的是“鸡毛带裙”,裙长中等,细褶,以竖条蜡染与青布相间,每条花纹呈横向三段,段与段之间用红、黄色或红、蓝色相间隔,并在每条花片的下端系两束白鸡毛,故名“鸡毛带裙”。
贵阳花溪苗族盛装“黔中南型”是指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安顺、长顺及安龙等地的苗族服饰,它兼有东、西部服饰的特点,妇女上装多缀有后披领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蜡染花裙。初步调查,属这一类型的有贵阳花溪式、贵阳—龙里式、龙里式、贵定贵东式、贵定云雾山式、清(镇)平(坝)式、安(顺)清(镇)式、安顺关口式及安龙鲁沟式等。贵阳花溪式可以作为一种典型,这里的妇女用一条彩色挑花带束发于脑后,自髻后向前斜插一排银簪,多达十余根,形如筷子。上装是前短后长的贯首衣,因其领口镶有一条白布边,向外翻露,犹如一面旗帜,故名“旗帜服”。衣片的前后不合缝,两袖仅与衣肩上部连缀,胸前系一条呈交叉状的挑花带,下着多褶青色中裙,饰以长及脚背的挑花围腰,腰带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圆珠,上端系三组银链和银铃,脚缠挑花绑腿,整个服装皆以挑花为特征。在贵阳与龙里、贵定、惠水毗连地区的苗族,妇女束发挽髻于顶而将发际下端剃光,用数幅青布缠头,形成一个硕大的包头,正面看去为圆盘形,侧面看去有如橄榄形状,顶部是一个圆圈,圈内有玫瑰色和浅蓝色的绸帕。龙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种风格,内穿白色衬衣,外面套着一件浅蓝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宽大,袖口长及腕下,披一领绣花坎肩,着细褶短花裙,裙的上段为蓝色织花图案,下段为白色。贵定云雾山式的特点,是姑娘们喜欢将头发四周剃光,而将头顶的长发挽成小髻,然后用红、蓝、白、黑长条布缠成圆盘形大包头,最外层为黑色,帕的两端有白贵州望谟苗族银饰边,帕端外露而呈蝶状。平坝、清镇、长顺一带的苗族,男子也包头帕,里层为青布,外层为黑白竖条布,形成一个大圆圈,上衣为大襟右衽有领长衫,腰部缠宽腰带,带两端有花边及玫瑰红排须,穿青布长裤,并戴有项圈一只,还系一把银锁和一排银铃。安清式苗族服饰,妇女用绣花帕包头,少则两块,多则十余块,呈圆筒状,并用三条红色绣花带依次从前向后包住头帕,挽髻于后,而将头帕两角向上翘起,穿大领对襟衣,后背正中缀一块黑底玫瑰红挑花图案,上衣前后摆依次接有多层挑花衣摆,俗称“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围腰,脚缠挑花绑腿。安顺关口式苗族姑娘的头饰特别,束发于前顶,编成独辫,弯曲成弓状,然后用一条韧性树皮做成一个桥形的发架板,覆在发辫上,并用长银簪将发架板与发辫加以固定,同时将包在发架板上的挑花头巾与包在额上的绣花巾连成一体。安龙鲁沟式妇女的盛装,外衣为“旗帜服”,领口一开在左,一开在右,将内衣的领向外翻起,两条白边相交于胸前和背后,有如旗帜环肩,下着青布中裙,然其套头却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贵州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部分散见于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因为这种类型与四川、云南多有相似之处,故以“川黔滇”相称。这种类型的服饰,色调较浅,女裙多以蜡染布绣花,但银饰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毕节地区式、毕节燕子口式、安(顺)普(定)式、普定长田式、镇宁江龙式、安龙普坪式、贵阳乌当式、望谟乐旺式等。六枝特区梭戛乡的苗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着传统式样,显得原始古朴。女子的发型很特别,用约两公斤重的假发挽成“∞”字形发髻,横卧在头顶上,其宽度远远超过两肩,奇特极了。梳成这样的发型,必须先在后脑部位装上一把长约65厘米的木梳,将沉甸甸的假发支撑在木梳上,然后用一根白毛毡带将发髻系于木梳,再系在妇女头上,称为“戴角”,有了这种标志才能参加社交,表示已经成年。盛装的上衣为三层,在两件衬衣之外再穿一件蜡染的对襟无领紧身衣,衣袖细小,前摆至腰部,后摆达于脚跟,前胸、后背及两袖皆饰以蜡染图案。下穿百褶长裙,终年围着一方用羊毛织成的围腰,造型独特,腿上缠着羊毛毡剪成的绑腿,脚穿形如草履的绣花鞋。男子包青帕数圈,上衣为和尚领、紧身衣,下穿百褶裙裤,宽大而呈灯笼状,腰间缠挑花带,据说花带愈多愈为女子所爱。六枝式的特征,头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着大襟右衽白布长衫,系黑白方格腰带,外披宽大厚实的坎肩,以黄色和朱红色为主,间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绣纹为几何图形。毕节式有两种,一种是赫章、纳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饰,另一种是毕节、大方一带“木梳苗”的服饰,姑娘发式为掺假发和红、黄色毛线缠成的辫状大包头,上衣为对襟无扣胴体衫,并缀有红、黄色织花披肩,下着多节细褶裙,上段及下段为蜡染,中间一段为白色。毕节燕子口式,妇女以红毛线盘头,并将掺有黑毛线的长发绕头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体白色披肩,其上有几何纹织花,下穿数条花褶裙,裙上段为青色,下段为白、青、灰三色横条,围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装饰。安普式妇女的发式颇有特色,仅掺少量假发,绾红色月牙状木梳,盘髻于顶,外用细银链绕髻数圈,而将银链一端的方银片及银铃垂于脑后。普定长田式的头饰又别具一格,将长发盘成辫子,以青色长头帕折叠起来,绕成大圆盘形,外围一条缀穗须的花带。镇宁江龙式妇女的发型特别,将一根两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红色竹片,一端固定在发髻内,另一端则悬挑于头的左侧70厘米,然后将长发分为三股,分别绕在竹片上,形成一种呈长角形的蓬松发型。安龙普坪式妇女上衣,两襟从左向右交叉于胸前,前襟长至脚背,后摆长过臀部,两侧自肋下开衩,衣领及两襟为深红、白色织花边,前襟为横向的五段细几何蜡染花,段与段间以织花边相隔,两袖亦分三段,系黑围腰,下穿蜡染细褶中裙。贵阳乌当式,妇女盛装时,头顶横插一只木质月牙形的角,将长发和假发绕在角上以为头饰,上衣为胴体长衫,衣领叠为两三层,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两层衣状,穿蜡染细褶中裙,有的穿裙数条,形成向外扩散裙式。望谟乐旺式妇女的盛装,在平盘于顶的头发上,裹以青帕,帕上缀五只圆锥形银花泡,泡上垂一根细链和银铃,穿白色对襟衣,领后缀红、黄色几何纹样的背牌,下穿蜡染细褶花裙,系青布长围腰。威宁“大花苗”的男装颇有特色,头用布包成套头,身穿麻布长衫,披一件用羊毛织成的披肩,其上布满几何图形,而背后的一块尤异,为回纹背牌,下缀四根带子。
属于“湘西型”的服饰在贵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东北地区,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带。这一部分苗族,因为长期与汉族交往,服饰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妇女已不穿裙,改穿无领大襟上衣和宽腿长裤,头帕盘于头顶呈圆筒形,仅见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这些特点,头包蓝、白相间的小方格帕数圈,上大下小,高达33厘米。戴细耳环,环下垂梯形银片及四五只细银链。上衣为大襟右衽,无领,衣袖宽大,衣袖四周镶深蓝布边,中间镶一条细蓝花带,袖口饰以花边。戴胸围,上呈圆角三角形,正中镶有一块呈三角形的蓝光缎,上角饰云纹,再于蓝光缎上绣有几朵鲜艳的荷花,上缘边上嵌有两排白花,衬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阴丹蓝布长裤,裤腿宽大,膝以下镶有花边,花边下为青布,绣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与松桃式大同小异,但少女的发式为单辫,缠白色长头帕,发辫由后往前缠于帕外,而婚后则挽髻于顶,呈圆锥形,罩以青帕,帕两端垂于脑后。
以上所述,大体可以看出苗族服饰的若干特点、若干样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应当说上面所举的只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形式没有提及。尽管如此,共同性还是存在的,譬如头饰以“锥髻”为主,服饰以“百褶裙”为主,首饰以银饰为主等等。
Ⅳ 苗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
(5)苗族帽子上飘带的颜色有什么含义扩展阅读
苗族服饰-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腊染而咸。
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服饰价值
1、艺术价值。
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
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
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
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
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的离去,传统的苗族服饰渐渐变得越来越难。
Ⅵ 黑苗族和白苗族的区别是什么
白苗族和黑苗族的区别在于:
一、服饰上的不同
黑苗族喜欢银色的头饰,头饰制作精美复杂,而白苗族没有这个风俗。
二、语言不同
黑苗族的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而白苗族和彝语一样,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三、对应的民族不同
“黑苗”对应的彝族和“白苗”对应的白族。“黑苗”和“白苗”应该和现实中的彝族和白族有很大的联系,即游戏中的“黑苗”来自彝族,“白苗”来自白族。
Ⅶ 阿拉伯头巾的颜色都有什么含义
头巾的颜色有等级之分,多为白色或素色,王室人员用红,蓝,黄三色为基调的特制头巾,其他人们禁用。
阿拉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
(7)苗族帽子上飘带的颜色有什么含义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男子穿大袍,戴头巾被认为是对伊斯兰教虔诚、笃信的表示,既显得文质彬彬、落落大方,又体现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感情。因此卡塔尔,巴林等海湾国家,规定公务员上班必须穿长袍、戴头巾。
在一般老百姓看来,身着长袍、戴头巾还是成熟、稳重和有教养的表现,能够博取异性的好感。因此很多时尚的年轻人在相亲时为了给姑娘留下好印象,专门脱下西装,穿上大袍,戴上头巾。
头巾伴随着阿拉伯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功能已经从原本的挡风遮阳、防晒御寒等,变成了一种装饰,甚至演化出一种头巾文化,头巾政治。阿拉伯男人的头巾已不单单是服饰的一部分,它还具有涉及荣誉、地位甚至关乎文化和政治的内涵。
Ⅷ 苗族穿什么衣服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着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
(8)苗族帽子上飘带的颜色有什么含义扩展阅读:
中国的分布
中国苗族世居地分布于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及其毗邻的黔东南的苗岭、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广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乌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个省区,居于这8省区的苗族达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过百万的有三个省份,其中贵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32.24%,占全省人口的12.2%,为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数民族人口的29.97%,占全省人口的3.04%,为仅次于汉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云南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云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的7.37%,占全省人口的2.46%,次于汉、彝、白、壮、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庆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级行政区,集中居住于东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阳、彭水四县,重庆的苗族大多与土家族杂居,占重庆少数民族的46%。随着工作就业带来的迁徙流动,广东、浙江与江苏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这类人口以杂居为主。
其余1.07%的苗族人散居于其余20个省份(含现役军人)。
中国有135个世居苗族人口过1万的县市区,其中有58个苗族人口超过5万,24个苗族人口超过10万,5个苗族人口超过20万,(贵州)凯里、(重庆)彭水、(湖南)麻阳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个县市,松桃、沅陵、花垣、凤凰、绥宁5县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过2%。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统极为复杂,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个特点是具有大量繁杂的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密仪、密轨、传说、太阳历法、咒语、草药。
可以说人类早期曾经有过的各种神秘宗教仪式,在苗族的传统风俗里基本占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这些宗教仪轨只是为敬祖、驱鬼、拜天、婚嫁等淳朴的生活目的服务。
苗族风俗不仅繁复,并且可以在艰难生存条件下自成体系,维护族内生活秩序的习惯法非常完备,各种生活矛盾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在苗族习惯法里找到。
并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可以口舌相传,长期维持一个小规模族群的稳定,这也是他们长期隐居山林而能保持风俗的原因。
同时为了维护这些风俗并做到世代传承,是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饰费用就相当昂贵,更不用说那些耗费的宗教仪式了,它们对苗族这样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帮助并不多。
这些特点,也使得苗族至今成为最贫穷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来而不解体,且人口数量还是不少,类似的瑶族和畲族的情况就远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续的外部经济支持,那苗族的风俗系统则是非常完美的,这也很难解释它们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纪无数欧洲人进入苗疆,对苗族的风俗发生了极大兴趣,进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恶灵的存在,很多传说中都包括世仇与委屈的情节,将恐惧与仇恨的力量潜在地埋在心底。
尽管是以美好的传说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触发点就会起作用。同时,苗族宗教密仪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还包括大量草药学。
所以保护苗族的传统风俗的意义非常之大,对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个博物馆。
Ⅸ 苗族服饰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劳。
1、苗族服饰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3、苗族妇女认为,苗族服饰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
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9)苗族帽子上飘带的颜色有什么含义扩展阅读
苗族服饰有地区差别,分为黔东南型、湘西型、云贵型:
1、黔东南型: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3、云贵型: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紫云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