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清代孩子帽子上有什么装饰

清代孩子帽子上有什么装饰

发布时间: 2022-07-26 23:22:00

❶ 古代帽子上镶嵌的绿色的圆的东西是什么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称“一块玉”。吴语“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属于帽子上的装饰物。多为正圆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两代使用较多。即过去有德之士镶在帽子上的饰物,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玛瑙等材料制成,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钻孔后缝缀在帽子前端。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清邃园《负曝闲谈》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儿上一块碧霞玺,鲜妍夺目。”其中“一块碧霞玺”,即指“帽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绉纱皮袄。。。。。。头上戴了一顶乌绒女帽,连帽准也没有一颗”。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四十二回:“俚几对珠花同珠嵌条,才勿对,单喜欢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来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现与帽子是分不开的,其本身的实质就是帽饰,民间俗称帽花。帽花是指装饰于帽上的饰物,多用于小孩出生或小孩满月、满周岁等喜庆节日,大小排列成组。还有一些妇女用的帽花,以团花、团寿、团鹤、福禄寿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图案为主。多为老年妇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寿时儿媳赠送的祝寿礼物。

帽正与一种便帽的关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种叫法。如"小帽"、"帽头"、"瓜皮帽"、"六块玉"等等。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因这种帽子是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之含义而盛行于京城了。清入关后,同样取"六合统一"这一吉利之词,同时这种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们喜爱,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宽上尖状,缝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边分有檐与无檐两种。有檐的即在底边上镶上1寸宽的小檐;无檐的只用缎子包个窄边而已。小帽在天热时,多选用黑纱为面;天凉时,则选用黑缎子为面。帽顶是用缎子编成一个"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盘结",颜色有红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钉上一块"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质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则用料器或金属片。 、梅花纹、荔枝纹等等,丰富多彩

❷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种帽子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清朝女子带的是旗头,带旗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也没有品级之分。主要是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常见的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转而为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皆如此。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

(2)清代孩子帽子上有什么装饰扩展阅读:

旗头的发展:

入关后由于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艺术。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 ”、“燕尾”、“高粱头”等等,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

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旗头

❸ 清朝宫中女人头上带的帽子上的花有什么用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于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于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于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着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于发髻之上。随着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干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着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干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干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❹ 钉在清朝帽子上的薄翡翠请问有什么用

那个叫做帽正,又叫帽准,俗称“一块玉”。吴语“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属于帽子上的装饰物。多为正圆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正统王朝都无使用帽正的习惯,只有在清廷帽正才大肆流行。即过去有德之士镶在帽子上的饰物,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❺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那个“顶珠”,究竟是什么

顶戴花翎,帽子最高处的“顶珠”,是清代官员身份的象征

1.八品、九品——镂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镂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不同的是,七品顶珠为素金。

3.六品——砗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员顶珠为水晶。水晶是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结晶,属贵重矿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员的顶珠为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缪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蓝宝石

三品官员使用的是蓝宝石,相比一品官员的红宝石,蓝宝石的产量和种类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红宝石

❻ 清朝皇太子的头饰一般是怎样的

梳辫子,辫尾垂以流苏,或玉饰,这没有固定的等级分别。等级主要体现在帽子上。
帽子主要分为服冠,暖帽和凉帽,因为清朝雍正都都是秘密立储,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只有一位,所以太子的也不清楚,只知道皇子的。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珍珠,红宝石为主。红宝石为冠顶,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
朝冠是上朝或大宴等正式场合佩戴的官帽。皇子冬朝冠:皇子冬朝冠,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皇子夏朝冠:皇子夏朝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绿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

❼ 清朝男子帽子上的那小块玉叫什么

楼主说的是瓜皮帽前面正中的那块玉吧,那个叫帽正,顾名思义就是戴帽子的时候防止帽子戴歪了用的。

❽ 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点: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期还在帽上用捻金线施绣,加缀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变化,帽顶尖的叫做“盔衬”,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浅而缺的叫做“兔窝”,胎软而能折叠的名“军机六折”。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帽檐作多层重叠,有的重叠至七八层之多。


样式:

清代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当时《竹枝词》所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这种小帽式样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但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

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开菊宴双美激新郎聆听言一心攻旧业”中,作者写安公子回到家里,就是换上“一顶片金边沿鬼子栏杆的宝蓝满平金的帽头儿,脑袋后头搭拉着大长的红穗子”。可见这种帽子的式样在当时还是比较盛行和普遍的。

❾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别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装饰比如头巾啊,谢谢

清朝服饰概述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当代拍摄的电影《桃花扇》,就是当时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民族思绪的写照,在清朝时,此剧一度着重于男女主角的爱情描写,刻意减弱民族冲突。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异族陌生的服制。因此,从化妆到衣着,满汉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客观上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强制促使而产生的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改革与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的一种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产物。当然无可否认,有压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人们依旧使用异服的手段以区别于清朝。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内涵,其隐藏重点展示诱惑的作风,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某些自然主义小说里女性服饰的最爱。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着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代皇帝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后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

❿ 谁知道古代帽子前面装饰的那东东叫啥啊

《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龙卷是乡有龙纹的衮服;玉藻是将玉珠穿在五色丝线上做成的垂饰,也叫垂旒。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后各悬挂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颗玉石,共长12寸。周代的玉旒是用红、白、苍(深蓝色)、黄、黑这五种颜色的玉石互相间隔穿成的,汉代以后的玉旒就全部使用白色的珍珠来穿了。冕版要前俯后仰,表示君主有谦恭的美德;12串玉旒是极数,表示君主的地位最高,玉旒则是遮蔽脸靣,提醒君主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涵养,以免政治流于严酷;耳边的垂饰是在提醒君主不可听信谗言,要"充耳不闻"。总之,冕的这些部件表现了古代国君"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而放小过,无求备于一人"的政治哲学。参考资料:http://www.shineblog.com/user1/10257/archives/2005/99116.shtml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242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128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914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424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69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617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574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168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483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