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皇帝的帽子为什么是竖着的

皇帝的帽子为什么是竖着的

发布时间: 2022-07-30 02:57:16

‘壹’ 古代皇上的冠冕是不是都是前低后高的

是的。
冕,就其本义而言就是系于下巴的帽子,基本组成部分有冕板、旒、笄、武、充耳等,其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意义。冕冠的顶部覆盖一长形木板,称为冕板。冕板,一般会用细致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圆后方、前低后高。
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关怀天下百姓,这也是“冕”字的本义。在两耳旁边悬挂的玉石称作充耳,目的是提醒帝王不可妄听,误信谗言。另外,在冕板的中间一般会横着一条红带,代表天河,称为天河带。天河带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后消失。

‘贰’ 明朝皇帝的帽子上为什么有两个立起来的兔耳朵

不是兔子耳朵啦,学名应该叫幞头脚。

秦汉时期开始有男子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大约宋代时候开始叫幞头。此后有很多变化,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但是为了美观,有的时期会把软的带子用木或藤撑起来,形成不同状态。比如下图:

‘叁’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为满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再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3)皇帝的帽子为什么是竖着的扩展阅读

清代凡由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

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

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恭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肆’ 为什么清朝皇帝和官员的帽子像斗笠 这个有什么含义吗

其一,清朝服饰,尤其是官服,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马蹄袖、披肩领等等服装配饰,既好似马蹄、弓之类的游牧民族标志,又不似汉民族的宽袍大袖,相反,活动更方便更具有实用性。
满人入关改冠服制后,服饰大多沿用关外时候的模样,后来再慢慢改进的。

其次,满人相比之汉人更重视“帽冠”而不是“头饰”。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点:前清时期满人男子的头发占头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后来慢慢增加范围才形成了晚清时期的“二分之一头”,前清时期就脑后一小小撮(= =)

综上所述,以下关于设计原理的结论为在下一人之言,实乃本人推测,仅供参考:

首先,帽子中间高,从侧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脑袋是圆的……
过去汉人都是蓄发的,男人头上有发髻,头的后面高出一截,包了头巾后后面明显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样,所以汉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圆的椭圆的都是前低后高的形状。而少数民族男子没有这种发髻,所以我们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个倒扣的锅子型,很好的和人头的外形轮廓同步了(LZ有兴趣可以自行网络各朝代的官帽O(∩_∩)O~)

其次,清朝官帽分两种形状: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锅,外檐边儿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这个很好理解,保暖啊,现代的很多帽子也是这样的。
夏天的凉帽是斗笠型,外檐儿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阳,这个是古今通用四海皆准的。

有人说花翎是寓意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状应该确实是实用性比较强。

希望能对LZ有帮助
如满意,请采纳O(∩_∩)O~

‘伍’ 古代皇帝的帽子为什么是倒"山"字形状的

皇帝的礼服在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样的。

以明代皇帝服饰为例,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此图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

古人留发,成年后需把头发绾起,梳成发髻,然后用冠固定。戴冠时用筓横贯于发髻之中,冠有缨下垂而系于颈间。小冠则不用缨只用簪,以筓横贯髻中固定。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戴冠,只有士大夫以上的达官显贵才能戴,而且什么人戴何种冠基本上也都有规定。因此,冠不仅有固发功能,同时也是古代典礼时所戴之礼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或礼仪装束的标志。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北京市昌平县明代定陵时所发现的万历皇帝金丝冠,是迄今为止中国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唯一一件古代皇帝的金冠,弥足珍贵。它为我们研究古代服装冠服制度、明代金银工艺等提供了极为形象具体的佐证。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翼兽的形式,装饰两条用同样的金丝编成的金龙,对称装饰在冠顶的两侧,居中是一颗火焰宝珠。 这顶皇冠全部采用金丝编制而成,色泽纯正、高贵,结构巧妙,制作精细,既具有高贵、华美、富丽堂皇之势,同时又不失儒雅、俊秀之气。万历皇帝金丝冠是明代金银工艺中罕见的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精品,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你所说的好像是秦始皇的冕,又叫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按规定,帝王的旒应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意);山(表示稳重);龙(表示应变);华虫(一种雉鸟,表示文丽);宗彝(一种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洁净);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fǔ)(斧形,象征决断);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红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黄赤大佩,长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画像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

‘陆’ 《清平乐》里官员的帽翅为何又长又直,不同帽子分别代表什么身份

《清平乐》以宋仁宗和皇后曹氏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部服饰高度还原宋代服饰的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剧里的皇帝、官员,还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们都极爱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着中,帽饰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服饰。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种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状上大有差异。而不同的帽子,则由不同身份的人来佩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种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的确,在我们现在看来,原本轻便的幞头帽,加上两个长长的幞头脚之后,变得笨重且不易行动起来。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为举止更会端正小心,这也更符合文人学士的气质。

《宋史·舆服志》中曾记载宋朝有过好几次的服饰改革,但显然官员的直脚幞头却贯穿整个宋代。这与直脚幞头适应宋代的服饰美学有极大的关系,整个宋朝受儒学影响极大,而拘谨、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则是儒学影响服饰的一个体现。尤其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时候彰显等级贵贱的服饰就流行开来。直脚幞头一方面区分了官员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员中只有高品级官员才能戴直脚幞头,所以更体现了等级差异性。

此外直脚幞头的两个幞头脚既平直又对称,有极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审美文化。

不过等到了元明时期,这种有长幞头脚的直脚幞头就渐渐被时代淘汰了。明代的专属官帽乌纱帽就是由直脚幞头改良而来的,帽翅长度变短。到了清代,官员改成佩戴冠帽,曾经全民戴幞头的景象不复存在,而“幞头”国民之帽的地位也烟消云散了。

‘柒’ 明朝皇帝的帽子上为什么有两个立起来的兔耳

那个不是兔耳朵,那个叫做“金折角”
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服饰特点,代表着那一段时间对美的认识,一种审美情趣,融入了那一段时间的经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以及那一段时间统治者的喜好特点,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投其所好。
那种帽子叫做“翼善冠”
翼善冠是冠的一种,是明代皇帝、藩王、亲王、郡王等所着之首服,也是朝鲜王朝国王及王世子、越南皇帝、琉球国国王的首服。
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
皇帝常服冠戴,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
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捌’ 中国古代戴帽有什么讲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带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寻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则就是杀头灭族的重罪,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才可以戴。

‘玖’ 古代时期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古代时期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历史上你知道古代时期皇帝帽子垂着珠帘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一起来聊聊吧。

冕旒其实是皇帝专属的"帽子",它是由"旒"、"缨"、"冕板"等组合而成,顶端是一块长形冕板,前后垂有多串珠玉,以彩线穿起。其中,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秦汉时期的皇帝帽子造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相传帽饰起始于黄帝,也并不像如今的帽饰是为保暖或装饰,而是权力和尊贵地位的象征,平民自然不能随意佩戴。到了周朝时期,随着礼教等级秩序的建立,也逐渐形成了整套的服饰制度。尤其是在盛大活动如祭祀以及某些大典场合,上至帝王,下至诸侯、卿大夫等都必须带上冕旒。属于一种礼冠。玉珠帘子挡住视线,是在提醒皇帝什么事情不必看的太清,否则会造成法令严苛。耳朵用玉质的黈纩盖住,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轻信溜须拍马之人,也体现出古代对皇帝的要求。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xì,鞋)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据说冕旒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对言行举止有警醒规范作用。因为,冕旒前后的玉珠很容易晃动并发出声响,无论说话时的动作还是走路甚至坐姿都要端庄稳重,若动作幅度太大走路太急,就会被打脸;如果坐姿不端正,头歪身斜则冕旒就会滑落。如此一来,佩戴者就会逐渐养成抬头挺胸大气威严的气派。

经过以上大概了解你明白了吗。

‘拾’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代皇帝在正式场合戴的有两种,吉服冠和朝冠。估计你说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不同于电视剧,实际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时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于大朝会、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场合使用,平时的正式场合多用吉服冠。中国古时候没有帽子一词,中原地区称“冠”,满族人称“顶子”,清代帽子样式设计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下图为雍正像,左吉服,右为朝服。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282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352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964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426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64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648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601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225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53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