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戴的皮帽子是什么动物
Ⅰ 重金悬赏:皮帽的历史渊源、发展情况~
远古人类在狩猎活动中,“衣毛而帽皮”,后来他们从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发明了冠。(1)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在某些地方当真有自始即作为装饰而出现的衣着,那就是头饰的帽子了。”皮帽子和衣着一样。开始都是为了防御酷暑和严寒而制作和穿戴的。北方各族,在生产力提高以后,到蒙昧中级阶段,狩猎业普遍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制作粗糙的狍皮衣着的同时,可能就制作御寒的狍头皮帽了。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就是从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件装饰品,很有些独特之处。本文试图对它的特点、功能和艺术价值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狍头皮帽的特点
鄂伦春语称狍头皮帽为“灭塔哈”。它的原料就是完整的狍头皮。将狍头皮从鼻子一F部割下,它的半圈形口(因狍子大小的不同)约为40~60公分不等。人的可以制作或年人戴的帽子,小的可以制作儿童戴的帽子。在远古时代,鄂伦喜入是只把狍头皮的原型晒干鞣软,戴在头上御寒。0现在,鄂伦春人的狍头皮帽,是经过千百年,多少代人平勤劳动,不断改进而制成的。这种帽子很有特点:
首先,狍头皮帽是物尽其用的舢范:.在过去狩猎的日子里,虽然猎取狍子是垂手可取的事,但鄂伦春人对狍-十身_卜雕‘皮肉.是片J的尽善尽美的,没有一点浪费。食用部分,从胴体到
头、尾、蹄.内脏,都要利嫡。皮毛部分,除躯干整张皮子外,头和腿皮是制作靴、帽的原料。狍皮帽的头围和人的头围大小相似,用它制作帽子,不需太大的加工就可制成。
第二,狍头皮帽最初只是把头皮戴在头上,头顶不冷了,但耳、脸仍裸露在外,经过改进,在头皮下部接上一圈10~15公分的毛皮作帽耳,把耳朵和两腮也遮挡起来。并在头顶部分的里侧也镶上薄毛皮,使狍头皮帽更加完整和保暖。
第三,用不同狍头皮制作的帽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用冬季牡狍头皮制作的帽子,不带硬角,只带两耳,冬皮毛厚,戴着暖和,不带角,戴着方便。猎人出猎时常戴这种狍头皮帽。儿童的狍头皮帽,是用春季牡狍头皮制作的。这个季节,狍头上刚长出毛茸的两只小角,儿童戴上这种即带耳又带角的帽子,象汉族儿童戴虎头帽一样,既暖和又美观,还有生机勃勃的寓意。初秋时,狍子长出脱去茸毛的硬角,形状笔直,用这种头皮制作帽子,戴在头上很有狩猎民族特点,鄂伦春族青壮年和老年人多在节日和喜庆的日子戴这种帽子。
二、狍头皮帽的功能
鄂伦春人的狍头皮帽,从历史上考察,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保暖功能;二是伪装功能;
三是装饰功能。
首先,鄂伦春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内外兴安岭地区,这里一年中有半年是严寒的冬季,气温达零下40度以下。没有御寒的皮衣和皮帽,是难以度过严冬的。狍头皮帽是极好的御寒工具。鄂伦春人猎取的野兽中。绝大多数是狍子,狍头皮原料非常丰富。
其次,这种狍头皮帽,在早期,它的伪装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远古之时,狩猎工具非常落后,鄂伦春族为了能够猎取到野兽,往往要摸到野兽附近才有把握猎取。如何既能靠近野兽,又不被野兽发现,这就要采取巧妙的方法,把自己伪装起来。他们戴上狍头皮帽,穿上狍皮衣服,很象一只狍子。冬季,白茬狍皮袄和白雪融为一体,在树丛中行走,露着狍头皮帽,活象一只狍子;夏季,狍皮毛短,呈金红色,用它制作夏季皮衣,毛朝外穿,再戴上狍头皮帽,也很象一只狍子。穿上狍腿皮靴,轻巧无声,走到野兽跟前,都不会被发觉。这种伪装,大大提高了狩猎效果。
第三,狍头皮帽,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装饰品和民族标志。鄂伦春族自古以来就戴狍头皮帽,经过长期制作,不断改进,完全体现出狩猎民族的特点。现在他们戴上狍头皮
帽,不论走到那里,人们都会认出他们是鄂伦春族。
三、狍头皮帽的艺术价值
模仿鸟兽的冠角制作头饰,是人类早期的审美情趣。如有的民族用鸟羽作头饰,有的将野兽牙插在头上,有的将鸟头安在头上。台湾有的少数民族将鹿的头皮连耳及角为装饰用的
冠,④它几乎和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一样。
在原始生活中,虽然实用技术与科学还极其幼稚,但审美艺术却大为发达,可以说没有一个民族无审美情感,没有一个民族不晓得装饰艺术。鄂伦春族也是这样。
首先,鄂伦春族妇女象雕塑家拾来奇形怪状的石头或树根一样,他们取来坚硬的狍头皮,
经过加工修饰,就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她们先把晒干的狍头皮喷水鞣软,再在皮里涂上捣烂的狍肝,叠好发酵,然后把残留在皮板上的污垢刮掉,用鞣皮具将皮板揉软;头皮鞣好后,两眼处成为两个洞,先用白皮板从里侧衬上,用狍筋线加以固定,然后用染黑的皮板剪成两个圆形作眼珠,补绣在“白眼”上。狍鼻原样不动,头皮从鼻子以下剪掉,在其周围铋上倒元宝形的带毛狍皮当作帽耳,在鼻下帽耳边缘处,用黑色皮板剪一像嘴形的皮子,补绣在帽沿的皮子上。当帽耳放下时,远看似嘴。狍头皮经过多道加工,就晓为“斛耳挺然,如人生角”0很有特色的皮帽。鄂伦春族不论是儿童、青壮年乃至老年人:、戴上狍头皮帽,都显得英姿飒爽,格外精神。
其次,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已创造出三种类璎,均经美观,不失为一件工艺美术品。其
一,狍头皮帽顶端既带原来的耳朵,叉带硬危。有的硬角和耳朵一般高;有的硬角还高出耳朵。这种类型的帽子,民族特点强,人们一藕,便知是狩猎民族。直到现在,鄂伦春人在节日里、集
会上还是戴这,呻帽jf;其:二,姓用春季狍头皮制作的帽子。耳朵很大,角很小,刚露出头顶,且毛茸茸的,整个头型看来很稚气,这是用小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鄂伦春族儿童多戴这种帽子。
狍头皮帽和孩子们的胖脸融为一体,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其三,是用冬季狍头皮制作的帽子。秋季,硬角已脱落,狍耳虽然带着,制作帽子时,将它剪掉,另用皮板制作一对剪有皮穗的耳朵,
重新镶在原来的耳根上。这种帽子制作好以后,看上去虽然还象狍头皮帽,但由于耳朵是人工制作的,又没有硬角,同原型狍头皮帽有很大不同。这是一种变形的狍头皮帽,它是为猎人在
猎狩时特制的帽子。它对野兽同样可以起到伪装作用,同时,它能保护猎人自己。猎人在寻找猎物时,在远处看到这种帽子,就知道是猎人,不是猎物。如果不戴变形的狍头皮帽,就有被当
作狍子而被打伤或打死的危险。
第三,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是一种原始艺术的遗留。这种帽子,看来虽然是利用狍头皮加工制作的,但作工精细,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它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狍头皮帽可以看出鄂伦春族原始的审美观念、高超的制作工艺和美化自己生活的良好愿望。
悬赏分在加点还有许多论文!QQ:87041989
Ⅱ 少数民族代表戴“小鹿头”,“小鹿头”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4次会议上,在内蒙古代表审议团中,其中一位少数民族代表头顶小鹿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注意。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位代表是鄂伦春族人,其头上戴的小鹿头并不是真的小鹿,而是袍子。这个帽子被称为狍头皮毛。该代表表示狍头皮毛是鄂伦春族的民族特色,只有出席重大节日活动才会佩戴。
3、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尊重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自觉履行这一义务,我们就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有网友认为代表佩戴小鹿头与当下保护野生动物不相符。但是我要说的是,该代表已经明确表示鄂伦春族人已经不再捕猎狍子。截至2021年鄂伦春族已经不足1万人口。我们各民族应加强互助互爱。给这个可爱的代表点赞。
Ⅲ 鹿头帽子是哪个民族
鄂伦春族。其实不是鹿头帽,那个是狍子头帽,现在鄂伦春族有养殖的鹿跟狍子,是鄂伦春族的传统习俗,鄂伦春族在重大会议跟重大节日的时候都是要穿民族服装。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Ⅳ 鄂伦春族服饰是什么样的,鄂伦春族为什么都穿皮质衣服
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比较少见的有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隶属于我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的人们纽扣并不多,但是他们非常喜爱穿皮质衣服,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这些皮质衣服极具民族特色,二是地域气候偏冷的影响。
美丽的鄂伦春物产丰富,山林浓密,水草丰富,很多鄂伦春族人在那里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他们享受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物质,并且物尽其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多少年来,他们人口稀少但是却过着丰富优渥的生活,让人不禁心生向往,愿鄂伦春族人能在物质丰饶的故乡幸福安康。
Ⅳ 少数民族代表头戴“小鹿头”,这帽子有什么来头
人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庄严的会议场合,居然有代表头上戴了一定“小鹿”帽子。因为看上去非常可爱,所以霎时间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很多人都想要代表头上戴的同款帽子。
其实这种帽子,名字叫做“狍头皮帽”,是部分少数民族专有的帽子。这种帽子很早之前就存在,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用来取暖,二是用来狩猎,三是用来当装饰品。而狍头皮帽出现在会议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会议上,蒙古代表就头戴狍头皮帽,和如今一样引起了网友关注。
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无论是老人、成年人或者儿童,全都会戴着狍头皮帽。一是用来取暖,二是用来狩猎。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狍头皮帽的数量正在减少,只有部分人还会戴着它。
以前可能是生活必需品,现在更多是用来当装饰品。经过加工后,狍头皮会变成艺术品,这也象征着鄂伦春族的审美情趣。
另外可能会有人提到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注意的是,狍子利润非常高,在养殖技术过关、有相关许可的情况下,是允许家养的。代表头上戴的帽子,并不涉及到“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Ⅵ 介绍鄂伦春民族服装的作文
鄂伦春民族服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为长袍式,狍皮“苏恩”(皮袍)样式讲究,大襟、袍边、袖口用浅色薄皮镶边,女式皮袍上绣花。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去毛的狍皮衣是夏天的上装,冬季袍的下摆常镶上黑白相间的皮毛做装饰,有的镶上猞猁和狐狸皮领边,既耐磨又美观。为了便于骑马,狍皮衣都有开衩。纽扣早先用鹿、犴骨或硬木等制成。腰间男子扎皮带,妇女则扎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带。
“额勒开依”(皮裤)冬季是带毛的,是用冬天打的狍皮制成,春秋季穿的皮裤一般用秋天猎获的狍皮制成,夏天穿的皮裤无毛,多为皮板,膝部饰以图案绣花。
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服饰图案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
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多半依个人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
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
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鄂伦春族的皮帽
鄂伦春人头上戴的“密塔哈”(狍头帽)是用狍头皮原样缝制的,保留了狍角和双耳,眼珠部位嵌以黑皮。妇女多喜欢戴猞猁皮帽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制作时,把耳朵剁掉,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然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袍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鄂伦春族的鞋
鞋主要有三种:“奇哈米”、“奥劳其”、“温得”。“奇哈米”是用狍腿皮做靿儿、狍脖子皮做底的半高靿皮鞋。“奥劳其”是布靿儿皮底的,布靿是多层布缝制而成。“温得”是鹿腿皮做靿儿,鹿皮或靿皮做底,靿至膝的高靿皮靴。冬天,脚上常穿带毛的“道团安”(狍皮袜子)。
鄂伦春族的手套
“给巴黑”是鄂伦春族冬季戴的用狍皮缝制的五指手套,还有一种类似手闷子的叫“考呼路”。手套一般很讲究,边口多镶有灰鼠皮边和花边,手背上绣有各种花纹。“考呼路”一般很长,可以套在衣袖上,然后用皮条扎住。春秋季则戴皮板五指手套或皮巴掌。
Ⅶ 少数民族代表头戴“小鹿头”,可可爱爱萌翻网友!这帽子什么来头
在3月5日下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中,一位少数民族代表的“小鹿头”引起了网友的注意。 据悉,这位代表是鄂伦春族,其头戴的“小鹿头”其实是狍头皮帽。
Ⅷ 鄂伦春族的狍皮制作有什么技艺鄂伦春族狍皮文化是什么样的
鄂伦春族的毛皮制作是很费功夫的,第一个就是要将狍皮做成熟皮,也就是将狍皮软化了,这个功夫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复杂的,这个时间要三五天,具体事如何软化的,那就要看个人各家的技巧了,作为一个成熟的狍皮制作者,这个是一个最基本的技术活,也是制作一件上好狍皮的根本。
狍皮制作的工艺,代表了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有的狍皮帽子实际上就是狍子头直接制作而成的,这个加工工艺更加艰辛,一个狍皮帽子有的时候甚至是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毕,可见他们对狩猎文化的尊重,也是他们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传承。你喜欢狍皮服装吗?
Ⅸ 人大代表头带“小鹿帽”走红,这是在体现地区特色吗
- 这是一种尊重文化宣传文化的方式。
人大代表戴着小鹿的帽子参加会议,这也是一种宣传文化的方式,因为戴着帽子的人穿着其实就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服饰。
因为狍子已经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面对这样濒危的动物,我们更多的是要保护他们。也有网友质疑人大代表怎么可以戴着动物的帽子进入到会议当中,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民族特征,以及民族现在已经在保护这些动物,并且现在鄂伦春族已经不再捕猎狍子,这也说明了民族和时代都在进步,大家越来越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