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娶媳妇帽子怎么弄

娶媳妇帽子怎么弄

发布时间: 2022-08-01 19:27:20

A. 蒙古习俗的老式婚俗是怎么样的

蒙古族婚嫁风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娶亲: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内蒙族婚俗特点:

多求则贵,少求则贱

蒙古族的婚俗是从求亲开始的,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蒙古订婚送礼多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

娶亲路上巧争先

娶亲路上,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

不拜天地拜炉火

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不同地区蒙古婚俗:

1.厄鲁特蒙古婚俗

厄鲁特蒙古婚俗大致有这样几个过程:相亲,定亲,下哈达,拜天地成亲。首先,男方的父母带问安酒到女方家,以示问安,相认。第二步,男方选亲友中有声望的人,带着酒到女方家提亲,确定婚姻关系,并商定彩礼数目和送哈达日期。此后,姑娘直到结婚不能见男方和其家人。第三步,下哈达,也就是送彩礼。厄鲁特人送哈达,根据定亲酒席上商定的彩礼种数,按所定日期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办小规模的酒宴,确定嫁娶吉日和一些事宜。

婚礼是最高仪式,女婿在大婚的头一天到女方家住,参加姑娘酒宴和娱乐。女婿去时骑马,身带弓箭,也有陪伴者和迎亲队。第二天早茶后,迎亲和送亲队出发,姑娘坐篷车,女婿按一定的目标,射三支箭之后打马先行,到家报信准备。迎亲队伍走到途中时,男方派人送酒肉茶之类,以便途中午餐。姑娘到了新家后,陪姑娘的嫂子给姑娘梳妆打扮,把做姑娘时梳的多条小辫子放开,从正中分梳成两条辫子,戴上银簪等饰品,身着艳服、外套长襟坎肩。然后,在院内设桌,男女新人拜天地成亲,婚宴即开始。第二天早上,新媳妇熬奶茶,喝了新媳妇熬的茶后送亲者回,只有嫂子留住,陪新媳妇至第三天省亲为止。

2.布里亚特蒙古婚俗

先定亲后结婚,其过程是:

求亲:无论父母做主还是自由恋爱,都经求亲这一步。求亲先由男方氏族的长者选吉日,带着哈达早上到女方家,向佛桌磕头问安,接受女方家敬茶之后,讲明来意,并向佛桌讲清,要将谁家的女儿聘为谁家的儿媳妇等。交待清楚后,把哈达献在佛龛上。女方家同意并接受了哈达之后,双方商议婚礼的有关事项。

姑娘走亲戚:婚礼之前数日,姑娘到自己的亲戚家串门作客、住宿。姑娘串亲戚要邀请男友女友各两名,被邀请的男女同伴从姑娘串亲始至结婚,对姑娘进行照顾和服侍。结婚的头天,姑娘回自己家,办姑娘喜宴并联欢,以绵羊荐骨部肉招待,唱荐骨礼仪歌,教导姑娘到婆家后过好日子,预祝幸福美满。

婚宴: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吉祥的日期举办婚宴,男方提出婚礼日期,并经双方商议确定。而后,女方邀请亲友邻居,讲明谁于某月某日娶媳妇敬请光临,或谁于某月某日嫁女儿请您作客送亲。邀请时,要摘下帽子,摊开双手弯腰,以示敬重。婚礼当日,女方送姑娘到婆家,围房转三圈,男方在西南方,女方在东北方分别下马。

这时,男方的男女亲家分别迎接,接马相互问安,行见面礼敬请入席。双方从族亲中选长者为首席胡达(男亲家),并排坐主位,其左侧双方首席胡达贵(女亲家)并排入席,右侧由双方娘舅亲并排入席,其他客人分年长或辈份依次入席。先上奶茶、糕点,而后上熟羊头、马头,羊、马头面向客人敬献,客人用右手拿起刀交换到左手,从右侧动刀割肉,先敬天地,而后向右侧传,传到半圈之后交给献者,他再献余下的半圈,撤下后上羊荐骨部、肋等肉。婚礼一天即可结束,酒用的不多,有礼有序地进行。未被邀请者不允许参加。结束时,女方长辈向女婿赠送服装,男方给来宾赠礼物。

布里亚特人新婚,男方备新蒙古包,搭在父母毡包的东侧稍向后。包内东半部放碗柜,中间是铁炉等炊具,中心靠后供佛。女方备四季用的服装、床、被褥、枕头、毛胡来车(物品柜车)和备银鞍等马具的马,有条件的还可给一定的陪嫁牲畜。

姑娘省亲:布里亚特姑娘每年正月之后专门回娘家探亲,第一年可以住一个月,以后渐渐减少。当探亲的女儿回去时,娘家煮羊或牛的荐骨部、胫骨为主的熟肉以及奶制品、糕点、糖果等礼品带回去。如因姑娘年岁大等原因不省亲时,娘家将特制肉食、糕点专程送去。

3.巴尔虎蒙古婚俗

在过去,巴尔虎青年男女结成夫妇多由父母做主,即使当事人情投意合,也必须经过父母同意。父母替儿女找对象,主要条件是看对方家庭经济情况,因此,“门当户对”是过去订婚最普遍的。其次是喇嘛看卦。青年男女成婚,一方面要听父母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取得喇嘛的同意,如看双方八字是否合适。万一不合,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便很可能不能成为夫妇了。

父母同意和经喇嘛看卦以后,就是订婚,亦有两个步骤:一是看八字,当某一家的男子看上另一家的女子后,他便请媒人(多半是他们的亲友)拿着男方八字去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也愿意,便也拿出女子的八字,和男方八字统交喇嘛看,是否同意。如果喇嘛也同意了,便仍旧请他择日订婚;订婚这一天,男方的父兄带着酒和缎子来到女方家,请求订婚,并请女方亲友吃酒,共同商议婚事。得到女方应允后,男方把缎子放在佛前作证,并给女方倒酒,订婚即告完成。

以往男女结婚都较早,十五、六岁结婚是普遍的。在缔结婚姻上,多限于亲戚朋友的范围之中,最明显的是表亲婚姻,也就是说舅表兄弟姊妹与姨表兄弟姊妹是很好的配偶。但直系关系、有不治之症、同姓者不能结婚。

结婚仪礼必须花一笔钱,按经济情况不同在仪礼的铺张上也各有差别。较富有者的彩礼多半为牛羊,一般为40多头牛或十几只羊,富裕者有达百余只的。这些彩礼多在结婚以前送到女方家,但也有婚后才送的。女方父母当女儿要出嫁时,必须给她预备出嫁时的东西。一般有牲畜、箱子、柜、床,数目不等。最富裕的家庭甚至给出嫁的女儿预备新蒙古包,以及赠送女婿马匹、衣服等。

结婚前一日,女方亲友早给新娘预备了一件蓝色或黑色的衣服,肩上有旗并有银饰,另外还有一顶帽子。新娘在哭泣中穿上这件衣服。另外有十几个女子陪伴她去向附近亲友家辞行。每到一家便哭一次,表示很留恋。这时,亲友也为她杀羊摆酒,表示挽留,甚至还留姑娘住一夜。这一天在新娘的自己家里,由她的父亲作席,招待来到家里的男方的父兄和新郎。作席的材料多为男方带来,通常以牛羊为主,数目不一定,最多达二、三十只。男方在结婚前一日,由父兄亲友陪着新郎来女方家。除新郎的父兄带羊和酒以外,新郎多半还带上弓箭。新郎进包以后,给佛爷点灯,叩头。继之便向女方父兄亲友叩头,为他们装烟,及至吃酒,还为他们倒酒。

结婚日,即男方到女方家的第二天。新娘坐上马车,新郎在她马车顶上向前射一箭,意思是把鬼怪射走了。在回男方家还有10来里的地方,早有人在迎接。之后,又在男方家的包中作席。新娘在进包时,也向佛爷叩头,以及拜见男方父兄亲友。吃酒时也为他们斟酒。一直到筵席散后,新郎新娘还要送这些亲友至门口。把亲友们送走后,他们才回到包里来吃合欢酒,这时有小孩在陪着他们。

结婚以后,新娘到亲友家中去串门,介绍自己,让这些人认识她。同时在结婚后不久,有的是在3天以后,有的则在20天以后,去娘家一趟。完成了这些礼节,新娘便和其他的姑娘一样劳作起来。

巴尔虎、布里亚特妇女在未结婚之前,其发式都梳单瓣(布里亚特甚至有编8瓣之风),婚后梳双瓣,新巴尔虎妇女还有在婚后理去前额头发(戴头饰)再梳双瓣的习俗。1949年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蒙古族的婚姻风俗虽还保留着若干旧的习惯(特别是在牧区),但已有了较大改变,趋向简单和比较讲究实际,如去饭店等,并逐步向现代方面转化。

B. 结婚时女方要给男方买一顶帽子是啥意思

这有很多成意思了,看你是咋理解的,可能是当天了,怕南方冷了,然后给男方买一顶帽,也可能是那个意思

C. 出殡后孝帽子怎么处理

下葬时,孝子孝女的麻套都扔到墓穴里,当然包括孝帽一起埋掉。但是黑纱要等到五七以后才摘,随纸货一起烧掉。
丧葬孝服孝帽的规定:
一、儿子儿媳(干儿媳)闺女孝衫八尺,白裤一条,男孝帽一尺半道布五尺,媳妇含干儿媳 ,头孝五尺(布一破二)闺女同。
二、亲叔伯,亲侄,侄女,孝衫七尺半,道布四尺半,孝帽一尺四寸,女的头孝四尺半,一破三。
三、亲叔伯,男孝衣七尺,道布四尺,孝帽一尺。
二、头孝一破三,女的三尺八寸。
四 亲孙、亲孙女,孝衣帽同亲侄一样。
五 不出五服的男 孝帽一尺三,女头孝三尺半一破三。
六 曾孙带黄帽,玄孙红帽
七 亲戚,女婿,妻侄,外甥都有孝帽,女头孝三尺半,一破三, 九寸宽,娘家人的孝不分辈,男女都有头孝。
1、儿子的道布五尺,凡父母有一方健在的,应一边长一边短。父母双亡的道布两边一样长。有父左短右长,有母左长右短。
2、亲戚的头孝,均由长媳发给,发一人磕头一个,客多者就跪到地上发了。但男孝由长子发,也是发给谁给谁磕头。
3、另给大儿媳撕五尺长布,一破二,束腰,背餍食罐用,布归大儿媳。
4、出殡当天媳妇娘家在礼桌上放礼布一块(100尺)两口分开各半,披到身上50尺,事后可做为两条被子里用

D. 小女孩瓜皮头怎么扎好看

结婚是婚姻三步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结婚典礼仪式这天,男方家称作“娶媳妇”,女方家称作“聘闺女”。同称为喜事。在这天早晨,男女双方各在自家门口贴红喜字,男方家门口贴双喜,女方家贴单喜。男方家要选请2至4人去女方家迎亲。旧时迎亲要提着酒和24个喜馒头给女方家。还有一个押轿的童男子(大多11至13岁),不能空轿去女方家接亲。娶亲的人有骑马去的,也有去抬轿的,动身迟早,根据拜堂的时辰和离女方家远近而定。娶亲人跟随花轿鼓匠,吹打到了女方家后,女方家要端出茶点热情招待,并付给各位喜钱。这些钱都在小红纸包里,一人一份,吃喝片刻,新娘在屋里由亲人(一般是嫂子或姐妹)帮着穿戴凤冠和霞帔,这些凤冠霞帔是男方家租凭花轿时一起租来的。上轿前吃几个鸡蛋,也叫吃喜蛋,一是为了喜庆,也是为了解饥渴。新娘胎穿戴好,脚不再着地,由哥哥或姐夫把新娘从炕上抱到轿子里,有2至4人新亲,送至男方家。当新娘上轿时,男方这边也忙个不亦乐乎,新郎头戴礼帽,礼帽上插象征吉祥的的柏枝,身穿旗袍,外套马褂,口含一块冰糖,当花轿抬放到男方家大门口时,鞭炮齐鸣,鼓乐高奏,主持曲礼式的司仪,手拿芭斗壳子,(柳编小筒),领着两位搀亲的人,和一个端胭脂盘子的小姑娘走到帘前,撩起新娘盖头,先擦颜粉,再用鸡蛋滚两个红脸蛋,并把装有大米小米红豆绿豆和铜钱、银戒指的“宝瓶”递到新娘手中,然后新娘在礼赞声中、抱着有红绸的宝瓶,由一边一个搀亲的人扶下轿,司仪手中拿芭斗壳内装着碎干草节、高梁、黑豆、铜钱、红枣、花生等,边扬撒筒里的东西,边唱“下亲歌”。“一把草,一把料,新媳妇下轿子,新人下轿贵人搀,铺天盖地撒金钱,撒金钱,铺金路,新人双脚踩黄布”。新娘胎下轿后,踩着黄布往前走,歌词随着院子大小快慢连续唱:“新人下轿喜重重,脚踩黄道步蹬云。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青龙把路引,四撒白虎躲藏,五撒盈门喜庆,六撒金玉满堂,七撒福寿安康,八撒麒麟送子,九撒子孙兴旺,十撒撒到桌前,请出新郎拜堂”。当新郎到了高桌前,拜堂开始。下亲人唱道:“远远望见一凤凰,凤凰落在脊柱上级,今天本是良辰吉日,新娘新郎拜花堂”。鼓匠吹着轻快的曲子,下亲人喊道:“就位”、“举高”、“跪好”、“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友!夫妻对拜”!礼毕后,新郎新娘站起来,下亲人所插的东西都放在新郎胳膊下,放一件说一句吉庆话。一拔箭,一元复始;二拔箭,二字平安;三拔箭,三阳开泰;四拔箭,四时如意,“镜子不是一块铜,生下小子坐朝庭,养下女的坐正官。剪子剪,尺子盘,生下小子中状元,养下女子戴凤冠!”“鹿角有福,千年不穷万年富”。“秤杆吊着一串钱,装到我的兜里买包烟。“念念有词之后,新郎新娘按男前女后次序,然后入洞房。挑盖头,方知新娘的真面目。结婚典礼为三天,头一天叫拜堂,第二天叫“认大小”,第三天叫“回三”。在提倡婚事新办中,婚礼较以前从简了许多,花轿不坐了,路近的就由接亲人陪同走到婆家,后来有了自行车,有的新娘就由新娘用自行车接到家中,凤冠不戴了,新娘只需穿色泽鲜艳装即可,新郎新婚的穿着随时代变化,五十年代后期新郎不穿马褂,不戴瓜皮帽子,改穿制服,或中式对襟上衣,新娘穿红衣、花衣者居多,还有穿列宁服的,六十年代末期到“文革”十年,婚礼更加朴素,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典礼仪式简而又简。到了八十年代初,市场经济活跃,生活水平提高,婚礼大办风骤然刮起,热闹非凡,大小汽车接送,迎送亲人增多,新郎多穿西服扎领带,胸前带红花,新娘花团锦簇,满头红色粉色的塑料花、娟花,新娘在典礼仪式上的服饰中西结合,有红礼服、白礼服、红旗袍、红色连衣裙、红色套裙等。过去宣化境内,新娘到,要放鞭炮,到了九十年代,城内禁止燃放鞭炮,办事改为请乐队,乐队有民乐队,有管弦乐队,民乐队一般在迎新娘时跟随,一路吹吹打打,而管弦乐队一般是在举行婚礼时恭候在餐馆门口,新娘下车,步入红地毯,奏《婚礼进行曲》。九十年代后期,迎亲车辆发展使用奥迪、帕萨特,甚至使用奔驰、林肯等高级轿车10多辆,一路上男方还要将所有上下水井盖放上红纸,以示吉利。新娘到达餐馆时有的还要改坐轿子可谓中西合璧,古今结合。过去,宣化娶媳妇大多在家里举办宴席,男方家要提前搭灶棚,请厨师,请人帮忙,如果自家房子不够摆席,还要临时借用左邻右舍的房间,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在家办宴面的渐少,图方便省事,大多在餐馆里办,所以每逢三、六、九,餐馆总是好买卖。随礼,也叫“随份子”,一个人结婚,要告知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这些人得知婚礼举办的具体日期时,都要携礼前往祝贺。随的礼有钱有物,早些时人们要买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大礼有被面、镜子,小礼有脸盆、毛巾,随礼钱由原来每份子几角钱到后来五元,十元涨到九十年代中叶一般礼钱五十元至百元。在农村随礼的礼钱数额要写在红纸贺礼单上,贴在墙上,其目的既有祝贺性,也有炫耀性。婚礼最为隆重的仪式就是筵席,筵席的档次规格丰俭取决于男方家经济条件,通常老百姓大多认可为十二、十六、十八个菜,所谓席面的好坏, 要看有没有鸡、鱼、海味,席面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称“四喜丸子”。一般说,新亲桌的席面要比其它桌的菜要好,另外,新亲桌可点菜、添菜,有个旧习俗就是新亲若招待的不好,要“发桌子”的,所以这一天,新亲挑什么礼,男方都要尽力应承。随着人的思想觉悟提高,“闹席”的新亲已不多。农村还有些遗风。参加婚礼的女新亲,吃罢饭或坐席途中,要主动送厨师一个红包。有时厨师会主动过来问一下饭菜如何,实际上此时也是向新亲索取红包之时。

E. 贵州凤冈县红帽子粑是什么做的,怎么流传下来的

红帽子粑是贵州的一种糕点,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是因为它是贵州一个少数民族叫做仡佬族人在摆宴席时吃的一种美食,而且它的颜值非常高,白白的糯米糕上点缀上一点红米,看起来非常有食欲,而且这个红米的红帽子也不是随便戴的,这象征的是清代官员头戴的尖尖的红顶子,在仡佬族人进行婚娶、建房、向高龄老人祝寿时,会吃红帽子粑。

红帽子粑最早就是象征清代官员的红顶子,也是寓意着这家人能出大官、升官发财的意思,但是后来贵州人常常在三幺台的宴席上吃,现在也俨然成为了一种习惯。

F. 父亲戴帽子原文

父亲出身在50年代,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我了解的很少,我只知道父亲兄弟三人,大伯和叔叔都有工作只有父亲务农,在我的家乡二儿子要留在父母身边尽孝,这也就不足为奇了。父亲没读过多少书,只认识简单的一些字。说起他的童年,他会说:“那个时候日子太苦了,到学校去,连一只铅笔也买不起,今天没有这个明天没有那个,最后被老师骂的再也不敢去学校了!”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是惯常的的笑容,好像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内心是否起过波澜。
父亲年轻的时候头发浓密而乌黑,却从来舍不得让自己的头发见见阳光——他一直戴着帽子。 父亲说最初戴帽子是因为十多岁的时候替生产队赶马车,整夜整夜的在路上需要一顶帽子御寒。戴惯帽子之后就不能摘下了,不管多热的天,摘下帽子就感觉头顶冷飕飕的。小时候我与父亲很亲近,常常坐在他的膝盖上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或者故意的扔出很远,然后用手揪父亲的头发,常年藏在帽子下的头发温暖而柔软,像父亲脸上的笑容。懂事之后我也曾试图劝父亲摘掉帽子,让他黑亮的头发得以见天日,可是每次都熬不过半天父亲便又将帽子戴了回去。
我记事的时候虽然已经“包干到户”很多年,我们却依然家徒四壁。父亲常年戴一顶洗的发白的蓝色中山帽,要走亲戚的时候父亲会把帽子摘下来让母亲洗洗干净。夏天帽子晒在火辣的阳光下半天就干了,可是冬天就比较麻烦,母亲晚上临睡前帮他洗了帽子挂在火炉旁边,半夜还要起来翻弄好几次。那时候一顶帽子不会超过两块钱,可父亲无论怎么省都省不出一顶帽子来。
有一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吃光了,父亲带我赶着驴车去十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庄借粮食。父亲坐在车辕上赶车,我坐在后面。父亲跟我讲起他替生产队赶车时候的事。那时候的马车多是进山拉煤,往返一趟要三四天,夜晚在路上不能睡觉,特别是冬天的夜晚非常难熬,实在冷得不行了就停下马车,在附近找些荒草干柴点着了取暖。所幸一切都匮乏的时代漫山遍野却不缺可以取暖的荒草干柴。父亲说这些的时候眼睛望向远处眼神缥缈,好像一切都随他的记忆,穿越时空回到了很久以前。我从车里站起来扶着父亲的肩膀,他头上的帽子因为多年的风吹日晒和洗涤,像他讲述的故事一样带着岁月泛白的痕迹,与帽子下面露出的他的黑发极不相称。注意到我的举动,父亲回过神来,却又说:“那时候我过得是好日子,一天2斤粮票,还给记工分,别人吃窝窝头,我吃的是白面烙饼。”语气里带着一点自豪,末了又带出一点凄迷。
后来开始流行鸭舌帽(那个时候“万元户”正在兴起,大家又将这种帽子称之为“万元户帽”),五块钱一顶,父亲很想买一顶,却总是觉得一顶帽子没有家里柴米油盐重要,也没有儿子说媳妇、女儿读书重要。这样拖了很久,几乎街上都是清一色的鸭舌帽,很难再看到中山帽了,父亲才狠下心为自己买了一顶新帽子。我清楚的记得那个下午,我放学回家,一顶深灰色的鸭舌帽戴在父亲的头上,我指着他说:”新帽子!”他蹲下身子将帽子摘下来戴到了我头上,像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他说:“来,丫头也戴戴万元户的帽子!”他脸上的笑容在闪光,好像戴上那顶帽子就真能成了万元户,事实上是父亲的日子没有因为一顶帽子而变新,一切都还是旧样子。
哥哥结婚那年,父亲又为自己买了一顶新帽子,毕竟娶儿媳妇是顶大的一件喜事。哥哥婚礼前一天晚上突然下雪了 ,父亲彻夜未眠,请人搭帐篷,搬桌椅,料理一切,第二天新帽子下是一双布满血丝的双眼。雪一直没有停下,厚的没过我的膝盖。新媳妇接进家门后,去邻居家接我回来吃饭的父亲,在路上拉着我的手说:“结婚的日子下雪是个好兆头,将来你哥哥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他疲惫的声音里跳跃着期盼,雪一片片落下来,落在他的新帽子上,像是一种无声的回答。
哥哥有了自己的新生活,我还在读小学,家里的生活因为哥哥娶亲而变得更加拮据。父亲的新帽子一直放在柜子里,走亲戚或者出去办事才会拿出来戴一次,平时他依旧戴着那顶洗的看不出颜色的鸭舌帽。那几年为了还清哥哥娶亲欠的钱以及支付我的学费,父亲几乎整日奔波在外,凡是能挣钱的事都得出去做,修路、下矿、淘金,他希望的新生活没有为他换上一顶新的帽子,反而让他的头顶头发慢慢变得稀疏。我上初三那一年的暑假,出去勤工俭学,半个月时间里,每天工作九个小时,回到住处已经累的筋疲力竭,我无法想象父亲在矿井里的生活。拿到钱之后,第一件事是给父亲买一顶新帽子。当父亲接过我递上的新帽子和剩余的钱时,他没有戴上新帽子,而是把头上的帽子帽檐往下拉了拉,我看不见他的表情。
父亲一直的期望是我能考上中专院校(那个时候的中专是分配工作的)吃上国家饭,他也一次次的暗示我,如果上不了中专就只能在家劳动了。中考我以几分之差落榜,最终没能按父亲的期望走过那根“独木桥”。当学校老师在父亲面前说不让我上学就可惜了的时候,父亲只是沉默着,或者苦笑着。老师的思想工作和我的眼泪都败给没钱的事实,没有为我争取来继续求学的机会。那段日子与父亲在一起我总感觉我的天空飘着乌云,压得很低,压得父亲的帽檐总是遮着眼睛不敢与我对视。
后来我辗转离开家乡,一年回一两次家,每次回去父亲还是戴那顶帽子,只是帽子摘下来的时候,头顶的头发已经寥寥无几了。帽子下的那张脸日趋衰老,额头和眼角的皱纹轻易的就掩藏了他一生的故事。父亲很少再讲起他的过往了,与人聊天,若我在场定然会说起那时候,没能让我好好读书,定然会说起当时条件是如何不允许。我能从他的话语里听出深深的愧疚和歉意,每当这时我就笑着说:“那时候如果你让我上学,我可能还过不上这样的日子呢,现在我可以工作读书两不误了!”而父亲总是摇摇头,吐出一个拖着长长尾音的“唉!”
前几日,父亲来乌市看我,火车到站是早上六点多,先生开车去接父亲,我在家陪女儿。女儿醒来第一句话是:“妈妈,外公来了么?我刚梦见他来了,我还问外公好了!“我诧异,女儿出生之后和父亲就见过一次面,那时候她才六个月大,定然不会记得父亲的样子。”是吗?那你梦见的外公长什么样子?“我笑着问。“妈妈,你别笑,我真的梦见了,外公戴着帽子!”我不语,也许女儿这么多年一直看父亲抱着她的照片,心中还是有些印象的。父亲来了之后,向来见到生人胆怯的女儿居然第一时间迎上去说:“外公好!”我赶紧拉过女儿问:“梦到的外公跟你看到的外公一样吗?””其他都一样,就是帽子不一样!“女儿笃定的说。我看看父亲,忍不住笑了,父亲戴了一顶大红色的太阳帽,显得他那黑黝黝的脸庞更加的黑,但是也更加有精神了。我把女儿的话转告于父亲的时候,父亲有些难为情的说:“年纪大了,头顶头发也掉光了,过完年我就买了顶红色帽子戴上了。”后面的话欲言又止,我知道父亲的意思,红色帽子当然是取鸿运当头之意。
父亲的帽子从他十多岁开始,伴他走过了半个世纪,每一顶帽子都写满故事,好多故事就像那些旧帽子一样被掩埋在时光长河里不知所终,却总有那么几个故事伫立在生命之路上,任岁月亮出风霜刀剑它自岿然不动。

G. 怎样用孝布折帽子的

纸和孝布的折法一样,下面是以纸张代替孝布折法:

1、首先准备一张报纸,将其展开。

H. 用一块布做帽子的做法

前几天石家庄突然降温,可是我还没有来得及给二宝准备帽子和围巾。家里有的只有一顶带沿帽,这个帽子后脑勺露着,感觉有点冷。怎么办啊?因为下雨,也不方便带着小宝去店里买,突然灵机一动,趁小宝睡觉给他做一套吧。

量好头围,头顶到耳朵下面的长度。准备好两块布以头围为宽,头长的二倍为长,都留出缝份。做围巾的可以稍微宽松点,长度可以稍微短点。

现在告诉大家制作方法。

1、两块布都分别合起来,从反面把作为帽长的二倍那边缝合起来,成一个筒状。围脖的就算完成了。

2、再拿做帽子那块的一边宽缝合起来。另一边宽度开口初缝边。如图:

3、把帽子布翻到正面,把缝当成一点平分出四个点。我当时分出八个点,做成了八个角感觉不好看,就变成了四个角。亲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去做。想缝几个角就平分几个点就可以。

4、把四个点相邻的合并,把布的开口处缝合。最后出来四个角。

5、把平着缝合的一端往角的那一端从里面塞进去,如图

6、塞好了,漂亮的小帽子就完成了。

7、围脖也是对折把正面朝上塞进去。

帽子围脖都做好了,是不是既简单又漂亮。妈妈们还可以用自己不喜欢了的纯棉背心秋衣直接剪裁,还可以用大宝穿小了的背心秋衣改造。做手工既让妈妈心情愉悦,有成就感,也可以旧物改造,最主要宝宝戴上妈妈的爱心牌帽子不用受冻啦,真的很不错啊。

嘻嘻,突然觉得我真是个好妈妈好媳妇啊,不出门,宝宝有帽子戴了,关键还给老公省钱了。正好做好了,宝宝醒了,给大家上个真人秀吧,我家林宝可爱吗?

5258阅读
搜索
自制新生儿帽子
欧式婴儿帽图纸教程
婴儿帽尺寸对照表
80个帽子缝制图谱
儿童帽子布兜做法图解
海盗帽裁剪制图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273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342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951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417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63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637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592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215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52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