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翅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Ⅰ 《清平乐》里官员的帽翅为何又长又直,不同帽子分别代表什么身份
《清平乐》以宋仁宗和皇后曹氏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部服饰高度还原宋代服饰的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剧里的皇帝、官员,还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们都极爱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着中,帽饰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服饰。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种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状上大有差异。而不同的帽子,则由不同身份的人来佩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种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的确,在我们现在看来,原本轻便的幞头帽,加上两个长长的幞头脚之后,变得笨重且不易行动起来。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为举止更会端正小心,这也更符合文人学士的气质。
《宋史·舆服志》中曾记载宋朝有过好几次的服饰改革,但显然官员的直脚幞头却贯穿整个宋代。这与直脚幞头适应宋代的服饰美学有极大的关系,整个宋朝受儒学影响极大,而拘谨、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则是儒学影响服饰的一个体现。尤其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时候彰显等级贵贱的服饰就流行开来。直脚幞头一方面区分了官员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员中只有高品级官员才能戴直脚幞头,所以更体现了等级差异性。
此外直脚幞头的两个幞头脚既平直又对称,有极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审美文化。
不过等到了元明时期,这种有长幞头脚的直脚幞头就渐渐被时代淘汰了。明代的专属官帽乌纱帽就是由直脚幞头改良而来的,帽翅长度变短。到了清代,官员改成佩戴冠帽,曾经全民戴幞头的景象不复存在,而“幞头”国民之帽的地位也烟消云散了。
Ⅱ 明朝的官帽 圆翅是文官的 方翅是武官的 对吗
两旁插着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如果在帽子两旁插着尖翅,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如《四进士》中的顾读;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标志。
清初顺治入关,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但等到清室统治巩固,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即顶戴花翎。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时至今日,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故事
寇准戴乌纱留习惯
微服私访被识破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
当他和一个老者谈话时,老者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说:“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者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可想当时戴长翅帽的感觉一定很难受。
链接
纱帽最早分乌白
戏剧里面有典型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用白纱制作,称白纱帽,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乌纱。至唐代改用乌纱制作,但有时仍称白纱帽。
唐代规定官员上朝听诏或宴见宾客时须戴乌纱帽,配穿白裙子、白袜子和黑皮鞋。明代规定戴此帽时须穿圆领衫,束腰带,此即为当时官员的朝服。明代乌纱帽的形制为前低后高,脑后有二翅,整个帽形状浑圆,戴此帽时先要用网巾束发。
乌纱帽在文学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表现为:帽形微圆,前低后高,是纯黑色的。两旁插着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如果在帽子两旁插着尖翅,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如《四进士》中的顾读;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标志。
乌纱帽从布制到藤制
乌纱帽最早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简简单单一块布,百姓们也戴得起。后来正规的乌纱帽用藤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然后涂上漆。再后来作为官服用的乌纱帽,由于纱布经油漆后坚固而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硬翅。
Ⅲ 古代文官帽子和武官帽子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武官和文官的帽子,相对来说是有不同的区别的
在清代时,官帽珠子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级别: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帽顶,唐宋明的官帽上对称的两支就叫翅。举例清朝: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乌纱帽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
Ⅳ 知识考场:1-京剧表演中,戴加上套翅的帽子的是哪类人物
京剧戏装的样式(节选)
头盔分冠、帽、盔、巾四类。
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种。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是驸马。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Ⅳ 古戏帽下翅的意思
帽翅功俗称闪帽翅,在戏曲中,纱帽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正式名称叫做幞头。帽翅是纱帽上的一种装饰,分为方翅(为正派官员所用)、尖翅(为凶残奸诈官员所用)、圆翅(为昏庸糊涂官员所用),附属在相纱(古代宰相专用头盔)上的扁长帽翅,又称扁担翅。 戏曲演员利用耍帽翅来表达角色心理活动,称为帽翅功。耍帽翅完全由脖颈及后脑勺控制,需刻苦磨练方能运用自如。此外,帽翅上的弹簧也要长短软硬适度,便于演员控制。蒲剧五大名家之首的阎逢春先生首创的·以后由阎更平先生移植到秦腔里,在<<徐策跑城>>里首次运用.为婺剧,晋剧等剧种也曾效仿。
Ⅵ 京剧白蛇传里的法海角色头戴什么帽子
京剧各行角色头上戴的,总称“头盔”,包括帽、盔、巾、冠四类。单以帽 来说,又可分许多名目,常见的有天官帽、乌纱帽、罗帽、毡帽等。天官帽两层平顶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装满珠玉缄球点缀,是大臣中位居 极品的名相戴的,如《逍谣津》中的曹操。
乌纱帽黑色,上下两层,前矮后高,左右加翅。 由于帽翅的式样不同,又 分“方纱” “尖纱”、“圆纱”。“方纱”的翅是尖形,一般用在正派生角方面, 所以又称“忠纱”。《群英会》中的鲁肃和《贩马记》中的赵宠戴的就是“忠 纱”。
“尖纱”的翅是方形,一般用在奸诈的净角方面,所以又称“奸纱”。如 《一捧雪》中的严世蕃戴的便是。 “圆纱”的翅是圆形,是给小宫中的坏人用的, 如《刺汤》中的汤勤。罗帽帽面分素与花,帽胎分软与硬。
毡帽是京剧中老百姓戴的。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戴的便是。
Ⅶ 宋代官员佩戴官帽,帽子两边为什么会有长长的两根翅膀
宋朝的官员之所以佩戴官帽有翅膀,是因为这个翅膀可以防止大臣们窃窃私语,让他们之间不串通,从而不会祸乱朝政。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在一些大臣还有皇帝上朝的时候,他们都会佩戴管帽,管帽又被称为乌纱帽,是通体黑色的,然后两边有翅膀的一个帽子。这样的帽子在古代可以说是自己官位的一个象征,如果有了这样的帽子,就可以说明这一个人是在朝廷有官职的。
当时的宋太祖是有比较大的权利欲望,他看到大臣不顾他在下面窃窃私语,当然是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帽子。官员们戴上了这样的帽子,既可以保证了宋太祖的颜面,又保证了朝廷的纪律。
Ⅷ 戏曲中的奸臣带什么帽子例如曹操
戏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为是奸臣,就要违背规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戏曲中,曹操所带的帽子称为“相纱”,是权利很大的官员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严嵩等也是这样。
Ⅸ 宋朝的乌纱帽为什么两侧各有一根长翅
这叫:方翅乌纱帽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宰相寇准去河南开封一带体察民情,微服私访。然而,当恭敬温和,毫无官架子的寇准向一位老汉问话的时候,老汉却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说不出话来。寇准不知为啥,对他说:“我不过是个平凡的书生,老人家何必如此惧怕,不妨随便一些。”老汉回答道:“相公是位官爷,草民怎敢无礼呢?”听到此言,寇准一惊,连忙审视自己,不觉得自己何曾露出“马脚”。问清后才知道,原来自己走过窄巷的时候,总是侧着身子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帽子。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老汉看到了。如果不是当官的常戴长翅的官帽,不会有这种动作。
所以说这两根小翅倒是帮了赵匡胤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