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少女出嫁时戴的什么帽子
❶ 有谁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帽子,图片和文字介绍,谢了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❷ 哈萨克的习俗
哈萨克族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婚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哈萨克族--饮食
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哈萨克族--禁忌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宗教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11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但一部分人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崇拜自然、灵魂和火。
❸ 哈萨克族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一、哈萨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
二、哈萨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40万。全世界的哈萨克人口约1800万。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使用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的少数民族。
三、服饰特色:
男式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女式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❹ 哈萨克族的民族风俗有知道的速度在线等
1、家庭与婚姻:
哈萨克族的家庭组织,是以夫妇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订婚礼,在女家举行,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在男家举行,从而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2、日常生活服饰:
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生活的特点。为了骑马方便,服装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男性喜在腰间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随时切肉食用。男性内衣衣领较高,多绣花边,套西式背心。妇女喜着鲜艳花布,胸前绣纹花,多穿连衣裙。 饮食:由于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因此,在饮食方面带有强烈的特区特点。主食主要地牛、羊、马肉,其次是用面粉制成的馕和面条以及抓饭等。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金特”:用奶油混合幼畜的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喝的主要是牛奶、马奶、奶茶、更喜马奶酒。居住:哈萨克族人民多数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居住是轻便而简易的毡房,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季则居住土房和木屋。
3、喜庆日与游艺:
哈萨克族的喜庆日,有“肉孜节”(通称小年)、“古尔邦节”(通称大年) 以及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拿吾鲁孜节”等。 在游艺方面,他们最喜爱唱歌。青年男子喜欢摔跤、赛马、刁羊,还有青年男女共同取乐的“姑娘追”。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 、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
在新疆北部和东北部森林茂密的丛山峻岭间,土壤肥沃的盆地绿洲里,水草丰茂的草原平川上,瑰丽秀美的湖泊河流旁,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共有11.1万多人。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 与游牧经济活动相适应,哈萨克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他们的吃、穿、住、行都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
饮食: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也吃面食。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骆驼肉。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和骆驼奶。奶茶是牧民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其他奶制品还有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服饰: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族青年男于普遍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叼羊之前,将骑手分成两组,每组各闪出一人一骑对叼。先出场者把羊压在脚与膝之间,两手抓住羊的后腿压在马鞍上。对方出场的人抓住羊的两只前腿用力拽拉,一场人力对人力、马力比马力的较量开始了。力强者先胜,对手不甘示弱,拼命争抢,又是几番对叼。这时,两组骑手一拥而上,持羊者策马飞奔,其他人拼命追赶,激烈的角逐使叼羊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高潮,场外的欢呼声、叫好声、力咖声如山呼海啸。场内数百骑挤成一团,持羊者左冲右突,抢羊人右夺左抢。此情此景真加战场一般激烈。一会儿,持羊者冲出重重包围,一忽儿他又陷入十面埋伏,江山易主,持羊者又变成抢羊人。几经反复,终于有一勇士力挫群雄,叼羊远去......骑手们精疲力尽,望尘莫及。以勇力和韧劲获得冠军的胜利者,高举夺得的羊只,向四周鼓掌欢呼的人们挥手致意。 叼羊,哈萨克人祈求幸福的独特仪式。追求,哈萨克人对美好未来的永远追求!
宗教信仰 > 哈萨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哈萨克族草原后,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伦理道德、各种礼仪、节庆和风俗都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准绳。
民族节日 > 哈萨克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都是伊斯兰教节日。
占尔邦节这大早晨,成年男子都必须到清真寺做礼拜,如牧区无清真寺,则由当地的毛拉指定一个山坡,面向沙特阿拉伯麦加方向集体做礼拜。做完礼拜后,即回家宰丰"献牲"。占尔邦节一般过三天,甚至半个月。节日朗间,不断举行各种对唱活动、舞会以及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其中,叼羊和姑娘追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据传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狼对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对狼特别仇恨,一旦猎获了狼,便将它驮于马上奔跑。此时大家一拥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娱乐。后来这种活动就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娱乐形式,并由叼狼演变成叼羊。
建筑风格 > 为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褂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经济活动 > 主要从事畜牧业,也兼营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商业等。游牧是其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所谓游牧,就是"逐水草而居",把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草场,视季节变化将羊、马、牛、骆驼等牲畜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草场去。这样做,可以保持各季节牧场植被的良性循环,可以保证游牧生产在较大地域内进行。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哈萨克族牧民选育出了生长发育快,长膘能力强,体形大,肉、脂产量高,抗严寒耐粗饲的阿勒泰大尾羊;体形高大、体质健壮、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的伊犁马和适应性强、吃苦耐劳、善于爬山、挽乘兼用的小型马--巴里坤马。这两种马与焉眷马并列为新疆三大名马。体质结实,役力强而耐久。适应性强的哈萨克牛更是他们选育的良种。哈萨克族的羊毛、皮革、铁器、木器、食品等各种家庭手工加工业无不和游牧生产方式有关。
重大贡献 >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了大片中国领土后,哈萨克族人民一直坚持反抗沙俄的侵略、压迫及殖民统治。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新疆建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❺ 哈萨克斯坦是什么风俗
哈萨克斯坦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属乌孙国管辖。公无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同乌孙国建立了联系。哈萨克汗国始建于1465年,1822年被沙俄吞并。1918年初,在哈境内建立苏维埃政权,1930年作为国盟共和国加入原苏联。1991年12月12日改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
哈萨克斯坦现有人口1495年,其中,哈萨克族人口为79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53.4%,为哈国主体民族。
哈萨克族自古为游牧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文,目前,哈文字使用的是经改良的俄文字母。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
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姑娘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从事畜牧业的哈萨克人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
哈萨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
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即开斋节。
"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纪念安拉。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招待来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割下右颊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网放进盘子,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哈族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应注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哈族熟人之间见面、送别都行拥抱礼,男人初次见面,都双手紧握,极为热情。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宜,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极为接近。
❻ 哈克萨 族的衣食往行的代表的事物有哪些
与游牧生活相适应,居住的是携带方便、易于搭卸的毡房。大致分两种:一是大毡房,由下部圆柱体,上部圆弧形组成,下半部的圆柱形的骨架为木栅栏,称为毡房墙,一般由红柳木做成,上部弧形主要是撑杆和圆形圈顶作骨架。毡房屋架搭好后,栅栏围墙外围用芨芨草编成彩色的墙篱,墙篱外围以羊毛擀成的围毡,屋顶部分盖篷毡,天窗上盖顶毡,皆为羊毛褂成;二是小毡房,则是用数十根红柳木杆斜撑而成骨架,外围墙篱和毛毡,成圆锥体形,上有通风透气大窗,多用于转场途中作临时住房,一些无力做大毡房的贫苦牧民多住这种小毡房。在冬牧场,往往建有土坯、石块或木头构筑的房子。毡房大小及房内摆设多寡由于贫富悬殊,差别很大。巴依、王公贵族、部落头人住的是用八块或十块房墙搭成的大白毡房,称为“白色的宫殿”。贫苦牧民居住的是特别简陋、矮小的小毡房。
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做法有手抓羊肉、熏肉、烤肉等,《新疆礼俗志》提到:“其俗喜食熏、燔诸肉,而马腊肠为款客上品”。奶茶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奶子除了喝鲜奶、煮奶茶之外,还制成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马奶酒是哈萨克人最喜欢的饮料。面食有馕、包吾尔萨克、馓子、油饼、面条,米食有抓饭、炒小麦、小麦饭和小米饭。贫苦牧民日常一般只能喝羊奶、吃少许肉充饥。
哈萨克族男女服饰各异,而且年龄不同穿戴也不一样。男子戴的帽子可分冬季、夏季两种。冬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可遮风雪;夏秋两季,一般戴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可御雨防暑。冬季男子外面多穿不带皮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袄,下穿大裆皮裤;也有穿带有布面 (多数是黑条绒)的皮衣、皮裤。夏季,喜穿布面皮里,内絮驼毛的大衣,叫“库普”,可防雨。衬衣多用白布或其它布料做成,一般为直翻领。夏天男子喜在衬衣外面穿上棉坎肩或皮坎肩,并扎着腰带,佩上小刀。所穿鞋、靴也是多种多样,有筒长至膝盖的高后跟皮靴。有狩猎时穿的轻便皮靴。一些贫苦牧民还穿用生皮缝制的“皮窝子”。哈萨克族的妇女服饰样式繁多,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和“包头巾”。出嫁时戴尖顶式的“沙吾克烈”,穿红绸子做的衣服。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戴“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用白布做成,大而宽,遮住头肩及腰部,直抵臀部,戴上后仅露出面颊、眼睛、鼻子、嘴),身穿半截袖长襟褡拌,有的也穿坎肩和前襟下摆都绣有图案的皮大衣。脚着皮袜子、皮靴和高跟套鞋。夏天爱穿连衣裙。
主要交通工具为马、牛、骆驼和骡及各种木轮大车。大车多用犍牛拉,主要用于搬迁。
❼ 那个国家猫头鹰祥物
在西方和近邻日本、缅甸
1、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是一只小鸮(猫头鹰的一种,被认为可预示事件),因而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并且猫头鹰是站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的圣鸟,被认为是掌管学问和智慧的鸟儿。所以后来才在民间产生了“像猫头鹰一样聪明”的格言。
人们害怕猫头鹰就认为可以用它来驱除邪恶。据此,残害猫头鹰的多马人,却用猫头鹰的模拟像来镇邪恶。
在英国,人们认为吃了烧焦以后研成粉末的猫头鹰蛋,可以矫正视力。约克郡人则相信用猫头鹰熬成的汤可以治疗百日咳。
这种互相矛盾的概念,在莎士比亚那时也可以找到。他在《尤利乌斯·凯撒》和《马克白斯》剧作中用猫头鹰的叫声预示着死亡;而在《爱的徒劳》剧作中,却猫头鹰唱出“欢乐的歌声”。作为一种文学比喻,猫头鹰可以在古代神话中找到,也可以在旧约圣经中找到,还可以在海明威和米尔恩的着作中找到。
在J·K·罗琳的魔法小说《哈利·波特》中,猫头鹰和蟾蜍等是巫师们宠物。在这些宠物中,猫头鹰是最高贵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主人发放邮件,是个名副其实的“邮递员”,而且它们能够通晓人类的感情和语言,是具有智慧的。
2、在日本,猫头鹰是吉利和幸福的代表。
成为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日本人对猫头鹰的喜爱是世界闻名的。1998年冬季奥运会在日本长野举行,日本人选择四只小猫头鹰做为吉祥物,这是首次以四只动物做吉祥物的奥运会。四只吉祥物取名为 Snowlets ,每只都还有不同的名字,分别取名为 Sukki , Nokki , Lekki , Tsukki,代表火、风、地和水四个不同的森林生命组成要素,此举也代表日本以此届奥运会向世人宣示重视森林保育的意义,而四个名字的英文字头加起来正好拼成Snowlet。。在北海道,你可以看到日本最大的猫头鹰,展开的双翼可以达到1.70米左右!目前这种猫头鹰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当地的阿伊努族人更把它们当作村庄的守护神来崇拜。就连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也曾表示他最喜欢的动物是猫头鹰。
搬新家时的礼物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猫头鹰的身影,例如猫头鹰造型的雕像、挂钟、水壶、牙签盒,甚至还有女士佩戴的胸针。正因为猫头鹰的头可以转动270度,而且有着尖利的嘴和爪子,所以被日本人当成最可靠的看门人。每逢有朋友搬家或是修建新房子,如果你送上一尊“猫头鹰”雕像当礼物,准会皆大欢喜。
此外,很多日本公司也以猫头鹰作为商号,甚至连风马牛不相及的牙科医院也把猫头鹰作为“形象代言”。据说这是因为猫头鹰视野广阔,“在销售上有先见之明,可以保佑商业繁荣”。有一家保险公司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猫头鹰的大眼睛,守住顾客的心;猫头鹰的灵耳朵,听见顾客的意见;猫头鹰转动灵活的头颅,察知顾客的风险。愿猫头鹰为大家把福留住!”
不少词汇和猫头鹰有关
在日本,猫头鹰也是学问的象征,可以作为新生入学时的礼物赠送。
日本人之所以把猫头鹰作为福鸟,还和它的发音有关系。猫头鹰在日语里可以写作“福老”,表示富裕长寿的老人;还有“福笼”的说法,寓意是把福关在笼子里,多多地留在身边。猫头鹰对日本文化的广泛影响还反映到了语言方面,比如夜间活动的警察部队,就被日本人称为“猫头鹰部队”。更有趣的是,高知县的农民见面时说“猫头鹰叫”,意思就是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可以进行农耕的准备了。
3、法国第戎的吉祥物也是猫头鹰
4、 加拿大温哥华印第安人的后裔现在仍保留猫头鹰的图腾舞,不但有大型木雕的猫头鹰形象,而且有舞蹈,舞者衣纹为猫头鹰,全身披挂它的猎获物老鼠。
5、缅甸是猫头鹰为吉祥物,一般观光客到寺庙多多少少都会购买一对塑胶的,或是更昂贵也更能保存用漆器做的猫头鹰.
❽ 对于哈萨克族的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
哈萨克民族在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
一、哈萨克族的居住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毡房是春夏秋从一个栖息地搬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简便的活动房屋。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一般30分钟内就可支撑拆除装卸完毕。
富裕家庭的毡房很讲究,里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围毡都加以修饰。格栏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满花毡,绣花毡、地毯。富有的人家毡房格栏、辐柱上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
不过以上是指在草原上的居住所,现在绝大多数的哈萨克族都是居住在城市里,在天气凉爽的季节会选择和家人朋友一起在草原的毡房里休息作乐。
二、哈萨克族的生活习俗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在冬季来临,大雪即将封山的时候,哈萨克人要宰杀一些马、牛、羊,再把部分肉加工成马肠子、牛肉灌肠和熏肉、炒肉片等作为冬储肉,这样加工出来的肉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有谚语说:“奶是哈萨克的粮食”。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鲜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马奶酒等等。传统面食主要有烤饼,油饼、炒小麦、“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块覆盖在面条上的一种手抓饮食)、“包尔沙克”(baursak)等。
15、不要跨越拴牲畜的绳子,他们认为跨越拴着牲畜的绳子,是侮辱了使他们致富的神灵。他们认为,牲畜的增多和肥壮,都是由主管拴绑各种牲畜的绳子的神灵赐予的。
16、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行,不要骑马从羊群中穿过,不有用脚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头部。
17、不要用手或棍棒等指点人数,否则会被认为是把人当作牲畜清点。
18、借用的马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示。
19、儿媳妇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坐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
20、妇女坐月子、小孩出疹子的房子,新婚夫妇的房子、青年妇女单独住的房子,不要随便进去,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或赤膊进别人的房子。
21、妇女不能在长辈面前走过,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和抽烟。
22、当哈萨克族做礼拜时,不要从他们面前走过,也不能脚踩礼拜用的布单子,更不能模仿他们的动作和大声说笑。
23、哈萨克族房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睡觉时不能脚西头东,厕所门不能向西开,这是因为YSL教的圣地MAI加在西边。
24、每礼拜二和礼拜五为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
25、住房附近、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准大小便。
26、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要说话。
27、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
28、忌讳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
❾ 怎样从服饰上判断哈萨克女性的年龄与婚姻情况
哈萨克族结婚服饰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结婚服饰特点:男子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哈萨克族结婚服饰特点:女子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