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帽子后面的东西叫什么
‘壹’ 清朝官员都会“顶戴花翎”,这花翎是什么东西
清朝官员礼帽的顶珠下有翎管,大多用白玉或翡翠制作而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标志,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这可不是一般大臣能够佩戴的。
就像电视剧里面动不动就出现赏赐花翎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是当时被宠上天的和大人也仅仅只是二眼花翎。花翎其实只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真正用来辨别品衔而是管帽上的顶戴。
‘贰’ 清朝官员的帽子顶珠,一品到九品所用材料有何不同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皇帝和官员的服装一纹一饰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而除了官服,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帽了,而官帽的最大去呗就是上面的那颗顶珠。
二品大员:起花珊瑚。二品官员的帽顶为珊瑚,颜色多为红色,以艳红最为名贵。但二品官员所用的起花珊瑚的品质并不相同,有些官员使用的是最珍贵的牛血红珊瑚,价值仅次于红宝石。
一品大员:珊瑚。一品官员往上到子爵级别的官员,用的都是红宝石,这种宝石在如今也是十分稀少和珍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红宝石是一品大员以上的专属了。
‘叁’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那个“顶珠”,究竟是什么
顶戴花翎,帽子最高处的“顶珠”,是清代官员身份的象征。
1.八品、九品——镂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镂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不同的是,七品顶珠为素金。
3.六品——砗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员顶珠为水晶。水晶是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结晶,属贵重矿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员的顶珠为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缪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蓝宝石
三品官员使用的是蓝宝石,相比一品官员的红宝石,蓝宝石的产量和种类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红宝石
‘肆’ 清朝男子帽子上的那小块玉叫什么
楼主说的是瓜皮帽前面正中的那块玉吧,那个叫帽正,顾名思义就是戴帽子的时候防止帽子戴歪了用的。
‘伍’ 清朝帽子上的珠子是干什么用的
清朝官员帽子上面的珠子被称为”顶戴“,这个珠子其实是很不简单的,一般会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决定珠子的材质,品级越高,珠子的质量就会越好的。
顶戴花翎在清朝时其实算是官员的一种身份象征,什么样子的官员应该戴什么样子的帽子,其实都是有标准的,而官员们自然也不敢带错了。如果品级比较低的官员带了品级比较高的帽子,那在那个时间段就算是一种越权的表现,同样也是一种大不敬,被帝王发现了那肯定是要治重罪的。
‘陆’ 清朝官员帽子上的东西叫啥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干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干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干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柒’ 宋朝官帽两边的长翅,清朝官员帽子后的一根羽毛,分别有啥用途
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服饰装扮,尤其是官员的官服就有更多的讲究。譬如现在每个学校的校服也是多有不同的,更何况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不同的礼仪官制,那么宋朝官帽两边突出的长翅,还有清朝官员帽子后面的一根羽毛,都有啥不同的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吧。
清朝官帽后的一根羽毛
说完了宋朝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官帽后拖着的一根羽毛到底是干啥用的?其实对于清朝的服饰来说,要想区别不同的职位以及尊卑地位来说,在官服的图案以及官帽顶珠的不同材质上都是有所体现的,那么这多余的一根羽毛又是用来干啥的呢?
其实这官帽后面的羽毛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的,是需要皇帝赏赐才可以佩戴。而且这根羽毛也不是都一样的,上面的孔雀翎眼的数量也有所不同。三眼的最为尊贵,还有官阶比较低的用的是没有眼的蓝色鹖鸟毛。
所以说到底这个顶戴花翎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比如这个三眼花翎,在清朝时期能够得到的官员就屈指可数。其中比较出名的几位就是傅恒、福康安、李鸿章等,相信大家对于这几位的大名都是如雷贯耳的。而大贪官和珅虽然也是得到干隆的极度宠幸,但也没有获得过三眼花翎。
所以要想得到三眼花翎还是需要综合考量家世背景、个人业绩等各个方面的,能得到皇帝赏赐的也是贵中之贵。所以大家以后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顶戴花翎了,估计在古代看到带着三眼花翎的人,大家都是诚惶诚恐,恭敬有加的,你们说是吧?
不知道通过野云的简单介绍,各位读者对于宋朝官帽的长翅和清朝官帽的羽毛,它们的用途有没有更多的了解了呢?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哦。
‘捌’ 清朝男子帽子上的那小块玉叫什么
男子帽子上的玉叫“顶珠”。
清朝改冠制,礼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玖’ 清朝的官帽后面为什么要插上几根鸟羽毛
花翎,也是朝冠或吉服冠上的饰物,分为蓝翎和花翎两种,因其同顶子相连,往往合称为“顶戴花翎”。花翎起源于满族先人的羽饰,后演化为钦定官阶高低的标志。花翎,是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是指雄孔雀尾翎上的环状圈点,故也称之为“眼”。花翎之外,还有蓝翎。初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其作用类似于当今的奖章,一般是赏给有军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到公元1661年,清廷才规定戴花翎表示官员的品级。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方许戴。并且还规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下戴单眼花翎。由此看来,花翎为贵,蓝翎次之。单眼花翎,是一根带“眼”孔雀翎,双眼是两根带“眼”的孔雀翎。花翎除表示品级外,皇帝还以花翎奖赏那些有功之臣,在电视剧中常可听到“赏双眼花翎”之语。要戴花翎,就得有插翎的地方,于是有了翎管。翎管安于帽顶中央翎位,用来插花翎或蓝翎。翎管是个长约二寸,一端有孔的管状物,翎子插入管中,小孔作为穿带系挂之用。翎管的材料有翠玉、碧玺、珐琅、瓷等,这其中以瓷翎管为最次。至于用什么翎管,那要看这官员的钱多钱少了,钱多者自然要采用翠玉之物制做翎管了。
拔去顶戴花翎,就是摘下帽顶上的顶珠,拔下帽上的孔雀翎,如此,这个官儿就被罢免了。
‘拾’ 清朝皇帝上朝时穿的衣服是龙袍,那么他的那个帽子,和他肩上的那个东西叫什么
帽子叫朝冠,肩上的为披领。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问题问的应该是朝服,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龙袍无披领而朝服有披领。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着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10)清朝帽子后面的东西叫什么扩展阅读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
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