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满清妇女两片帽子叫什么

满清妇女两片帽子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07 17:55:35

Ⅰ 清朝妃嫔头上顶的是什么

两把头。

两把头是中国清代皇后、妃嫔、公主、宫女等在宫内生活的女性,以及贵族妇女、命妇、官员妻妾等入阙时头上常用的装饰物。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参入假发。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1)满清妇女两片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清朝后妃的旗头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

软翅头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梳全发于头顶,束之以绳,分成两缕,各用红线绳缠成两把,长约三至五寸,呈八字形双垂于脑后,后来由竖垂脑后逐渐演变成横卧头顶,于是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

清初,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干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

Ⅱ 清朝年间百姓女人戴的帽子帽扣是什么做的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点: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

Ⅲ 清朝宫廷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叫什么。 她们脚上穿的鞋叫什么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征显着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至于她们穿的是特制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间,这种鞋叫花盆底鞋,这些鞋子由于底部厚而且面积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须要慢且稳当,无形中增添了从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Ⅳ 清代后妃头上带的圆帽叫什么

或者是朝冠、吉服冠

Ⅳ 清末老太太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等,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汉朝即已出现,明清时代比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发,二装饰,三防寒。起源于防寒,盛行于审美。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额。比如唐朝李贺描写武士的诗《画角东城》有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宋朝军队中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用紫绣抹额。直到清朝,男子剃发蓄辫,不必再用抹额。

明清时期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抹额,尤其是北方更为普遍。这个时期抹额的形制有多种:用布条围勒于额;用彩锦缝制成菱形扎于额;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使用时绕额一周系于脑后。

冬天所用的抹额另有特点,通常以绒、毛皮等厚实的材料制作;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饰以彩绣;富贵人家的妇女还缀上珠翠宝玉,两端则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脑后。

抹额的长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间,最宽处11厘米,最窄处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种:等宽或者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两边上翘的波浪形;中间细长,两边稍宽并逐渐变尖的哑铃型;中间窄两边宽的八字形。

清朝抹额上绣有多种图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比如绣蝙蝠表示有福气,绣凤凰表示吉祥如意,绣牡丹表示花开富贵。还有很多装饰了福、禄、寿、喜等吉祥文字。

Ⅵ 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点: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期还在帽上用捻金线施绣,加缀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变化,帽顶尖的叫做“盔衬”,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浅而缺的叫做“兔窝”,胎软而能折叠的名“军机六折”。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帽檐作多层重叠,有的重叠至七八层之多。


样式:

清代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当时《竹枝词》所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这种小帽式样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但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

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开菊宴双美激新郎聆听言一心攻旧业”中,作者写安公子回到家里,就是换上“一顶片金边沿鬼子栏杆的宝蓝满平金的帽头儿,脑袋后头搭拉着大长的红穗子”。可见这种帽子的式样在当时还是比较盛行和普遍的。

Ⅶ 清朝时宫里的格格和妃子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那是一种发髻。

大概演变流程是:

清入关前:辫长盘髻、髻 。 清初:小两把头。清中期:高髻、平头髻。清晚期:一字头。

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 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到了干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这时候高髻开始流行了。

随后又开始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宫后妃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 发型,也就是一字头的一种简单的说,“大拉翅”就是一顶华丽的假发。 《清宫词》形容道:“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Ⅷ 清朝格格头上的是什么东西

是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

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8)满清妇女两片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两把头”的发展越来越高大,所以后期的“两把头”几乎已经不可能用真发了,便用假发仿制,真是用青缎制作(这种也是我们现在电视剧里最常见的),街上甚至出现了制作两把头的营生。

在清宫戏里所熟知的正中一朵超级大花两把头造型从何而来呢?首先,这样高大的两把头必然已经是进入民国后的产物,而普通旗人是不会在路上戴一朵如此引人注目的大花走来走去的。此时的两把头不仅更为硕大,花朵与下面的装饰也更为戏剧化了。

而现在清宫戏里的两把头造型绝对是追溯不到民国的,因为她们就是活生生来自于京剧。京剧一直有旗装表现异族番邦的习惯(不论什么朝代,一律穿旗装)。由于“两把头”生活造型到民国后期在现实生活中就几乎不复存在了,所以京剧造型也就一直停留在这个时候了。

Ⅸ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什么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于明朝,流行于明、清、民国三代的一种首服。又称六合一统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壳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一寸多宽的小檐,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后,大部分汉族男子的首服都随着“男从女不从”的政令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时,只有瓜皮帽不仅得到延续,而且愈发流行。


(9)满清妇女两片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文化特征

明代瓜皮帽的帽顶虽没有严格的标识等级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质的好坏同样也反映着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为了区别身份,一些无阶级地位的富商巨贾往往在瓜皮帽的装饰材质上选择贵重的帽正、帽珠作为身份的标志。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中晚期,服饰的奢靡之风也随之产生,相关的服饰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层之间在穿戴上的鸿沟被打破,很多无官位商贾也开始用上等官员才可使用的贵重玉石做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贾服饰风格的影响,官员士人一般在居家、会客等非正式场合开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亲贵胄在皇宫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笔记《松下杂抄》载:“皇子戴玄青给纱六瓣有顶圆帽,名日‘瓜拉帽’。

Ⅹ 清朝格格的各种帽子是代表什么意思啊

清朝女子带的是旗头,带旗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也没有品级之分。主要是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常见的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成一条长辫,盘转而为髻,这种发式简洁、利落,便于骑射远行,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皆如此。区别贵族与平民处只是髻上所插簪饰,贵族女子髻上装饰颇多而平民女子仅插木簪。

(10)满清妇女两片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旗头的发展:

入关后由于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艺术。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 ”、“燕尾”、“高粱头”等等,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

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旗头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178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24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860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327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54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548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488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121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43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