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为什么要辞铁帽子王
Ⅰ 邬思道为什么要劝老十三辞铁帽子王
雍正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兄弟冷面,这也是为什么邬思道会对十三爷说出了:患难容易,同乐难 一定要辞了铁帽子王
----------------------------------------------------------
您好,答题不易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Ⅱ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在胤禛登基当晚挡下十七阿哥,是为了谁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在胤禛登基当晚挡下十七阿哥,是为了谁?
邬思道
一方面,这是在帮雍正解围,此时见面着实尴尬,身份也尴尬,且也不能答复什么别的事;另一方面,臣主的身份,二人一时都很难扭转,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对老十七来说很是危险。
当然了,历史上很有可能并没有这个场景或者这个事,但安排这个场景出现可能就是在说角色已经改变了,而邬思道和雍正都说了一个错字,邬思道本来说的是“四爷”但是很快改成了“皇帝”,而雍正也是说“我”改成了“朕”。
Ⅲ 乌先生助雍正上位,成功会归隐,不成功会被杀,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雍正王朝》电视剧与小说还是有略不同的,因为小说的很多情节没有在电视剧上面体现出来,比如邬思道这个角色,邬思道为什么会被康熙下狱,而且一关就是十年,年羹尧又是怎么找到邬思道的,邬思道又为什么要辅佐雍正呢?
我们就只从电视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雍正继位的当天晚上,回到雍正府,是打算杀死邬思道的,邬思道就向雍正提出了三不可用还有半隐的想法,打消了雍正杀自己的想法。
正如,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张良为什么会选择刘邦,刘伯温为什么会选择朱元璋,姚广孝为什么会选择燕王朱棣一样,他们想用毕生所学,成就一番事业,至于功名什么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浮云,另外弘历也是他一手教育出来的。
至于,邬思道是一开始就知道雍正会这样对待他,还是通过十几年的相处,还有通过高福之死而得知的,这个就不好说了,个人比较倾向是后者。
Ⅳ 《雍正王朝》邬思道辞行,透露了什么让十三爷大为吃惊
我们来看看,《雍正王朝》里面,十三爷为邬思道送行的,两个人都谈了什么。十三爷拿了酒,说是为雍正为邬思道饯行。邬思道问道:听说皇上准备在元旦的时候,晋封你为铁帽子亲王。
十三爷说:其实当不王,他是无所谓的,不过这个铁帽子王却是十分的难得。确实很难得,因为整个清朝一共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十个亲王,两个郡王,而且有八个是清初的时候,十三爷是清朝中后期的四位之一。
十三爷明白了邬思道的意思了,邬思道说:不过,只要你收敛锋芒的话,那么皇上是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后面,十三爷确实不像以前的十三爷,比如跟雍正下棋的时候,不敢嬴,只和棋,比如在诺敏的事情,也像张廷玉那样,虽觉得不妥,但是不敢说,这个就说明十三爷确实听进去了,毕竟雍正不是以前的四哥了。
Ⅳ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什么也没落下?其实不然,且听小崔细细道来!
一、首先,咱们从邬思道的出场聊起,这个很多人应该没有听过!
这件事要从康熙年间的南闱科场舞弊案说起,邬思道本来才高八斗,识穷天下之人,是无锡有名的大才子,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康熙三十六年他应试南京春闱,三场下来,时文、策论、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考完后他自认为就算不在三甲,怎么着也能稳稳当当的考个前十名。
怎料成绩出来之后,“邬思道”三个字竟然在副榜末尾!邬思道大怒之下仔细打听,才知道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都是捞钱的好手,一概论孝敬取士,谁出的钱多谁的成绩就在前面,名次高下按质论价童叟无欺!邬思道原本就心高气傲,盛怒之下,他邀请了其他四百多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遍城撒了揭帖,指控左、赵二人贪贿收受,破坏考试秩序,并作诗一首,把主考人员骂得狗血淋头,把个南京科场搅得四脚朝天。并作了一首很尖刻的诗,所做诗文如下: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无锡书生邬思道谨赠!
事情终于闹到让康熙知道了,康熙盛怒之下,康熙眉梢一挑,只说了句:“邬思道好一笔字!”
结语:总之是他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邬思道帮助胤禛走上了至尊之位,反过来胤禛也成就了邬思道辅助帝王的理想抱负!邬思道本无心做官,不能说他什么也没落下!
Ⅵ 雍正王朝:邬先生辅佐老四15年,差点被兔死狗烹,到底图个什么呢
邬先生继续对老十三提醒道:“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意思是知道秘密的肯定要被杀人灭口。而老十三从此以后性格大变,从此变得小心翼翼,说明邬先生说的很对,所以自己就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因此可以看出老四在登基当晚,的确对邬先生起了杀心,不过还好邬先生及时急流勇退,老四又念着旧情,才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当然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度解读,但其实古代的宫廷政治斗争就是这般残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诸如历史上邬先生的原型人物戴铎,替雍正出谋划策不少,结果在雍正登基以后什么也没捞到,反而被雍正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处死。电视剧中这般演绎,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雍正没有对邬先生起杀心,那是不可能的。
再来说说为什么说邬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人。
邬先生离开北京的时候,老十三特意过来送行,这个中滋味恐怕老十三最清楚。同样辅佐老四多年,如今他老十三马上成为铁帽子王,而邬先生却落幕的离开了北京,所以老十三很是愧疚,甚至对邬先生说道:“我们对不起你呐”。
Ⅶ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在离京前,为何让十三阿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
邬思道是四阿哥胤禛派心腹家奴年羹尧在江南四处寻访的避世高人,在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事件中,邬思道替胤禛出谋划策,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雍王府上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邬思道对十三阿哥吐露肺腑之言,是一种排遣内心苦闷的方式。他深谙雍正刻薄寡恩,阴鸷残忍的性格特征,却不敢说也不能说,在大功告成之后选择离京隐居也属无奈之举,并且还时时刻刻受到雍正心腹的监视。这番内心困苦,邬思道趁十三阿哥送行之机向他建言,既给他人提了醒,也排遣了一丝心中苦恼,可谓是一举两得。
Ⅷ 《雍正王朝》邬思道辞行,透露了什么让十三爷大为吃惊
十三爷是全剧之中唯一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皇子,他正直善良,扶弱济贫。相比于老八的“贤王”之称,他的“侠王”之称更加难能可贵。只可惜这样一身正气,又能在战场之上建功立业的侠王,却在最能建功立业的年纪被自己父亲圈禁起来,足足关了十几年。康熙爷声称是要保护他,而十三爷捉了十几年的蝈蝈,心中难免愤懑不平。十几年后,很多人都变了样,而十三爷依旧是侠肝义胆,一出现就能重新夺回兵权。而正在他想要和刚刚登基的四哥一起建功立业、富强国家的时候,邬先生一句话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如若这个铁帽子王的位置是个招黑的大旗、是安在身边的不定时炸弹,那么对于没有心机的十三爷来说,还不如不要。邬先生提醒十三爷旧邸之中已有人因为知道得太多而丢了小命,希望十三爷能多多保重,时时低调,那么雍正就会保他平安。十三爷听邬思道这般分析十分惊恐,却又茅塞顿开,可以说邬先生无形中为十三爷挡下一灾,这也是对十三爷义气相送的回报吧。
Ⅸ 《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古往今来的文化属性,刘邦、朱元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为人臣者,只有具备大智慧才能避免被帝王卸磨杀驴的悲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就深谙此道。雍正继位当晚,回到潜邸准备“清理门户”,邬思道以“半隐”暂时脱离龙潭虎穴。
“科场舞弊案”、“山西诺敏案”出现时,胤祥也不敢过多发表意见。凡是雍正交代的事,他都兢兢业业地办理。虽然位置很高,但胤祥时刻都留意到君臣权力的边界,不敢跃过雷池半步。不管是对待雍正的态度,还是本职工作,胤祥已经做到了公忠体国,让雍正都不忍心下手。
Ⅹ 雍正王朝:为何邬先生只教老十三如何自保,却不教年羹尧呢
老十三表现的可以说很愧疚,邬先生当时也有所犹豫,问到雍正要封老十三铁帽子王之事,老十三说了以后,邬先生转身就要上车走人,并没有想着教老十三如何明哲保身。老十三这时候来了一句:“邬先生,我们对不起您呐”。意思是老四也对不起邬先生。
邬先生一听老十三是真心愧疚,所以自然是感动,因此才下定决心要教老十三如何明哲保身。所以对老十三说道自己的肺腑之言,让老十三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因为老十三至今尚未勘通世情,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受难啊。
邬先生的潜台词是你不懂人情世故,雍正现在不只是你的四哥,更是皇帝。你不懂得与皇帝如何相处,所以早晚会出事,因此你现在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以这种低调方式来保全自己。
老十三不相信,说道雍正不是那种鸟尽弓藏之人。邬先生又继续说道怕是四爷府里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明天就要被杀人灭口了,老十三才沉默下来。
邬先生继续说道只要老十三收敛锋芒,皇上就不会拿他怎么样的。意思是你只要低调点,收敛锋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