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帽子怎么打
A. 光遇新年虎头帽子多少个蜡烛
66个白蜡烛。
虎头帽子获取方法:
1、去遇境码头找鹿头先祖,两年了他终于回来了,带着感恩季先祖们一起来了。
2、先花费5根蜡烛解锁一个随机魔法,再去旁支那里花费50根蜡烛解锁虎头帽。
3、再和鹿头击掌解锁节点,最后拿到一个彩色的飞行飞翼魔法。
B. 新年为什么要穿新衣戴新帽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C. 过年戴什么帽子好看 拜年穿什么衣服
如果在北方就带针织帽,女生就带红色的狐狸球针织帽,男士可以带套装黑色的针织帽。或者是红色的针织帽、围巾套装,南方的建议就带棒球帽吧,也不冷
D. 各个民族不同的过年习俗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哈尼族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高山族
“围炉”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瑶族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鄂温克族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羌族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东乡族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京族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水族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贵州省,不数散居在广西族自治区。与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农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过春节。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缝制新衣,贴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节期间,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摆上酒席。有的地方摆上箩筐,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冀盼来年生产丰收。祭祀时,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铜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节日期间往往鼓声昼夜不停,整个水族山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E. 有种传统的中国过年带的帽子,红色的,金童玉女图上金童带的那种帽子叫啥
民间叫法,瓜壳帽,地主帽
F. 春节即将到来,男孩子如何挑选一顶特别适合自己的帽子
很多男孩子都想在春节到了之前选择一定特别适合自己的帽子,那么这类男孩子是否能正确挑选一顶特别适合自己的帽子呢?不能的话,就让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男孩子如何在春节到来之前选择一顶特别适合自己的帽子。
1、卡其色图标帽
这顶白色潮流帽让很多喜欢白色的男孩子多了一个选择,这顶白色潮流帽整体是一个白色的样子,然后在帽子的前面印上了一些黑色字母,让黑色与白色显得很分明。而且这顶白色潮流帽在今天成为了很多男孩子的必备单品之一,热度一直很高。所以,很爱干净的男孩子可以选择这一顶白色潮流帽,可以让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干净和简约,使得整个人的魅力大大提升。
G. 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白色的帽子吗线织的全白的那种
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我们那的习俗白色的不好,白色意味着白事一样(就是死了人),如果你们当地也有这个说法,那最好还是别戴了,反正过年也就那么几天,省得老人说三倒四,反而影响心情。咱们年前人倒没啥,我个人也喜欢白色的帽子,如果你特别喜欢戴,其实也没事儿
H. 过年带的帽子叫什么
过年可以戴鲜艳点的帽子,颜色深一点的也不错哦,或者几种颜色混搭在一起的
你可以去淘宝商城蕾媞品牌看一下帽子的,很多不同的款式和颜色的,应该有你喜欢的。你在淘宝商城搜索蕾媞就可以找到的了
I. 过年可以戴帽子吗
如果你不习惯戴帽子,就不要戴了,因为你如果把头发剪短点的话,再戴帽子会把头发压变形的,在室内再摘掉帽子的话,就不好看了。新做的头发难免会感觉不理想,没准长一、二周就顺眼了,你可以耐心坚持一下,也许会有不用牺牲的惊喜。
J. 各地春节习俗
大同春节习俗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已由文化部申报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民俗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各地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枚不胜举,笔者想谈谈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一、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1]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破五”。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黎明各洒扫秽垢,送之门外。又剪彩为人,在街头相更换,名曰“送穷”[4]。民间还留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注: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财神,以求利市。
正月初八,俗称“八仙日”。全神下凡,人们上街游百病,上庙进神、还愿。清道光十年刻本《大同县志》记载:初八日,俗唤“八仙日”。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成为传统民间习俗。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由此可见元宵节俗与岁首的密切联系,它是春节习俗的又一高潮。观灯、猜谜及各种娱乐活动构成了一卷绚丽的民间传统风俗画。大同地区“元夕自十四日至十六日,竞张鳌山灯,间放火树,以庆太平。”[5] “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傩礼”[6]。
正月二十、二十五,民间俗称“小添仓”、“老添仓”。“是日凡贮米面处则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籴米面以添贮者。”[7]代表填满粮仓,盖好窖子;一年有吃有穿,家庭富裕。添仓之举意在祝祷、祈求丰收,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二月二,龙抬头。扶龙头、引钱龙是主要的习俗活动。该日早晨,人们到水井内担水、提水,用水壶装水且内放一枚硬币,从井台开始滴水,一路滴到屋内,滴水画个圆圈,然后将水倒入水缸,表示引到钱龙,预示着财运亨通、发财致富。《大同府志》记载:“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龙’。”
二、 节日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农业文明和岁时礼俗的渊源。
腊月初八的腊八粥,预示着年节的开始。岁前的年货置买是个重头戏。其中,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各色蔬菜、干鲜果品、烟酒饮料等食品都要购置齐全。大同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尚好的白面馒头,供奉神灵。烧、煎、烤、炸、蒸各种食品均需准备,节前的枣馍、豆包、豆腐、豆芽和粉条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人们购物方便,讲究新鲜食品,多已不做了)。一应俱全,就等过年了。
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是春节饮食的象征。年三十早餐的捞年饭,一般人们都要多捞点(即多做点),因为古人有个说法:初一至初五,生米不下锅。中午的黄糕表示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举国同庆的时刻,晚上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每位家庭主妇都要挖空心思地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菜肴中必备丸子、鱼肉,象征完完全全、团团圆圆、年年有余。虽然饺子早已普及大江南北,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的饺子馅内藏一枚硬币,尤其带有“招财进宝”、“大吉大利”的吉祥含义。吃年夜饭时,不仅家人欢聚共饮,而且要将祖先及亡灵请回团年。驱鬼避邪、送天神、请祖先,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饭店、酒楼吃年夜饭了。现代人观念的更新,折射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
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大同地区吃饺子也颇多讲究。年三十的饺子藏制钱,图的是一年有福气;初一的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初二请财神,吃饺子名叫“捞元宝”;正月初三吃饺子,当年生个胖小子;破五的饺子一定吃,为的是填补穷窟窿;十支(即初十)的饺子供麦穗,象征来年大丰收······。除饺子外,油炸糕、油饼也是节日主食,十五的元宵更是必不可少。
三、 节日禁忌和娱乐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王充在《论衡》中认为:禁忌虽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劝人为善,使人慎重行事。长期以来,禁忌也就成为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春节的禁忌很多,除了对神、鬼等的敬畏而滋生出的封建迷信外,更多的是让人们特别是妇女在正月里过清闲自在的日子。这从正月里诸多忌针线、剪刀便可看出。如:初一忌针,古人说:初一不忌针,一年穷忙碌;初五忌针,是怕扎破穷孔;初八忌针,是怕害眼病;初十忌针,是怕生恶指;正月二十、二十五日忌针,是怕针穿粮仓漏掉粮食;二月二忌针,是怕挑了龙眼;等等。“懒老婆盼正月”、“过了老添仓,羞死懒婆娘”的俗语便是佐证。
此外,大同地区有关过年的禁忌还很多。俗话说:荤年素腊八,腊月初八的早饭要在日出前做熟、吃完,忌动腥荤,要吃素菜;否则,恐得“红眼病”。正月初一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年节忌打碎器物,忌烛火熄灭;小孩儿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许吵架,不能请医生、吃药;从初一至初四,不能扫地、倒垃圾,认为这样会财源外流。所有这些多是为了图个一年的喜庆、吉利,讨个顺气。现在许多禁忌已被人们所摈弃。
大同地区从初五至十六,各种娱乐活动走街串巷、文艺演出搭台唱戏。扭秧歌、小车灯、跑旱船、踩高跷、挠搁、舞狮子、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春节的晋剧、耍孩儿等地方戏种也是人们传统的娱乐项目。此外,还有许多广受欢迎的文体活动。
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狂欢节。特别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伴着元宵节的威风锣鼓、彩车、花灯、花会表演使娱乐活动达到了最高潮。全市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观看表演。其中,南关的耍龙灯是最精彩、最有名的。元宵之夜,家家户户灯笼高挂,孩子们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观灯场所人头攒动,各色花灯争奇斗艳;猜谜活动,其乐融融;焰火照亮大地,火树银花竞相开放。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良宵美景,好一幅“闹元宵”的狂欢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