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的帽子叫什么
A. 什么日本人的帽子上面也有一颗五角星呢
最近一部《风筝》可谓是红透了,跟它一样红的抗日剧还有《亮剑》。那么,经常看抗战剧的朋友,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日本人的帽子上为啥有一颗五角星呢?五角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应该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象征,那为何日军也有这么一颗五角星呢?
要纠正的是,这里不是五角星,而是五芒星。这颗星是有来历的,相传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大约1200年左右前),在日本有一位着名的阴阳师(巫师)叫安倍晴明,当时盛行阴阳道,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除魔咒符就是五芒星,当时的日本军队,皇家,幕府,诸侯(大名)都会在帽上绣上五芒星,目的就是要除去恶魔。
事实上,五角星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五角星的设计理念含有胜利的含义,所以就被很多的国家军队作为军官的军衔标志了,看各个国家的国旗就知道,很多国旗都采用了该设计,只是颜色不同而已。同样,许多国家军队也有使用。在十九世纪,许多欧洲国家有一个这样的帽子,有些国家使用蓝色,其他国家使用不同颜色。苏联成立后,苏军最初的帽子只是一颗红星。
在19世纪时,西方大规模的军帽上出现了五角星的样式,这也是一种潮流吧,在明治维新时,日本大规模的照搬西方法国的一切东西,所以当时军服,军帽都照着法国的制作,甚至是制度,编制,全部都和法国的一样。如果我们有时间看一下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期的纪录片的话,就会发现此时小日本的军服已经换成了法国的式样。在军帽上绣着一颗金黄色的五芒星。小日本此举完全是在模仿西方。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芒星代表樱花花瓣,而樱花代表的是日本,因为日本的国花是樱花。另外附注一句:日本皇室的象征是菊花。
B. 亮剑中的张大彪一共摔过多少次帽子分别是哪些情节
张大彪在电视剧中大概一共摔过三次帽子,第一次是独立团围攻山崎大队的时候,张大彪把帽子扔了,然后抱着一挺机枪就上去突突了。第二次是独立团集结的时候,张大彪没有戴军帽。第三次是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意大利炮轰平安城门之后,张大彪帽子一扔,表现出了对敌人的憎恨。
C. 老亮剑中,李云龙帽子藏枪,警卫员裤裆藏雷是哪一集
《新亮剑》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出品近代革命电视剧,黄志忠、果静林、任泉、甘婷婷、甄锡等领衔主演。 第36集
李幼斌版可没有
D. 亮剑里面同样是华野,李云龙的2师,为何跟有些部队的军装颜色不同
这是因为李云龙所在的华野军队是由新四军和八路军组合起来的,又加上当时的战略物资缺乏,就造成了李云龙的部队服装跟其他的不一样,部队不一样服装的军队也有很多。华野的全称是华东野战军,其实它是由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组合起来的,里面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有,新四军多一点。
其实这也是《亮剑》导演们对细节的把握,充分的展示了当时抗战时期,国内的情况是多么的不完善和条件简陋。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华东野战军作战勇猛,打败了敌人。
E. 为什么亮剑彭德怀叫阎锡山总司令员阎锡山不是军阀吗
1937年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协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总司令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八路军下辖第115、第120、第129三个师。既然被改编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就必须要穿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军)的军装。于是红军的八角帽变成了国民党军样式的山地作战帽,帽子前面有两颗纽扣,纽扣上面还要镶嵌国民党的“十二角星徽”。阎锡山家里是个地主,算的上一个有钱人家,因此从小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在长大后,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思想。在回到山西后,积极参加政事,并与山西的官员搞好关系,一直活跃在山西的上层,后来受到了梁善济的青睐,在山西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官职也一升再升。当时的阎锡山明白清朝已经快要结束了,于是自己私底下也结交革命人士,并逐渐把山西的军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F. 二战中日本士兵们的头盔帽上为何都会有一层网干什么用的
学名叫“军帽垂布”。近代日本佩戴帽垂一说是受法国影响,日本陆军军装受法国风格影响。日本帽垂可以拆卸,平时不带。在野战的时候和战斗帽(日本正式名称是略帽)配套使用。实际作用是在战斗中保护颈部。对一个身穿军服、头戴钢盔的士兵,皮肤露在外边的部位,除了手和脸之外,还有的一个部位就是颈部。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除了和其他部位同等概率的中弹几率,颈部还容易受到其他形式的伤害,也就是被弹片、或者炸飞起的碎石等划伤。原因简单分析下很简单,作战时士兵主要的姿势是弯着腰或者趴着等,大部分的作战姿势姿中颈部要向前探出,又无法被钢盔和军装覆盖住,于是颈部裸露的皮肤,就很容易被弹片、碎石等划伤。而人的颈部又比较关键,最关键的是左右两侧有着血管大动脉,一旦被弹片崩到颈动脉上,那么人肯定就完蛋了。虽然只是一层布,但因为是强度较高的帆布,而且是软垂下来的,挡不住打到脖子上的子弹,但是对弹片、或者炸飞起的碎石,还是有着相当有效的防护作用的。另外在近身战中,这种军帽垂布也有防护作用。比如被刺刀侧面刺刀了脖子上,有这层软垂着的布阻挡,有一定概率能让刺刀刺不入脖颈里。再入如果被大刀砍到脖子上,如果刀不是很快的话,则看不透这层军帽垂布,能够阻挡住对脖子的致命伤害。此外在一些精锐部队,除了这种军帽垂布,还有这一种蒙面巾,能够从眼睛下蒙住下半张脸,可以防止爆炸、燃烧的有毒气体,以及被炸弹炸起的沙尘等,同时对脸也有一定防护作用。另外大家如果仔细,可能留意过二战时有的美国兵,配发有一种很短的围脖。如在电影《集结号》里,八连战士从美式装备的国军身上抢下来的军装,就有这种短围脖。这种围脖不光是防寒的,另外一种作用,就是想这种日本兵的军帽垂布一样,保护颈部尽量不被弹片碰伤。更形象了解鬼子军帽垂布的作用,大家可联想下小说《亮剑》里的一个情节。李云龙新婚之夜去查岗,结果突遭遭到日本突击队袭击,战斗中李云龙躲到了磨盘后,被子弹打到磨盘上崩起的石头茬,在脖子上划出了伤口淌出了鲜血。如果当时李云龙也有这种军帽垂布,或者美国兵那种短围脖,那么就能避免受这种伤了。这是用来进行伪装的伪装网。由于钢盔在光线的照射下容易反光,从而被敌方发现。钢盔上套伪装网后可以插上如树叶、杂草等,既可以防止反光、也便于和环境融为一体,更好的隐蔽自己。另外还可以防止钢盔之间互相碰撞发出声响。当时主要国家如美、英、德、日等国军队钢盔上都装有类似的伪装网。太专业了,感激!大神,请问这是什么东东?子弹当然是可以打穿钢盔的。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钢盔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也可能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而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造成带着钢盔的日军士兵死伤反而比不带钢盔的日军士兵多。在中国战场,日军也常有被一枪爆头的情况,这算是这铁帽给日军带来的悲剧吧。不过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逐岛争夺,日军才用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的方式多少改进了其反光性能。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第392号敕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陆军进一步修改现有军服并定名为“九八式”军服。略帽:九八式军帽为略帽又称战帽,战斗帽等等,是一种简便的作战制帽,可以戴在钢盔的里面,夏季还可以在后面加挂三片用来遮阳防晒得垂布,略帽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种军帽,这里就不作详细描述了。上头是尖的,第一,可以直接在上面带上钢盔。第二,比军帽更加容易防水防雨。
G. 八路军的军帽上有两个扣子,有什么含义吗
今天偶来给大家讲讲八路的服装,八路军军服的样式是固定的—国民革命军的款式,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军”、“新四军”布臂章以示区别。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干部多缝了2个口袋,抗战初期,八路军戴的直筒加围的圆顶帽上佩有国民党军队的小帽徽。
可实际早不是这个样子,按常例说,一名八路军正规部队的士兵的装具应包括八路军军帽、军衣、鞋、绑腿、子弹带、手榴弹包,腰带和棉被,一般都是两双鞋。附属的装备还有干粮袋、碗袋。可实际上能配的标准的很难。
军官还能多发挂包或马搭子,或者时髦点说叫图囊一个,这勉强也算官兵不一样的体现。
咱们从头说起,八路军的军帽可能是最普遍的八路军装具,很多士兵进入部队开始都是只发给一个军帽和一个臂章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佩戴的臂章为长方形,其标准尺寸为8.5厘米?.5厘米,白布底,用蓝色印制,中间为“八路”二字。臂章这个大家都熟悉,为何军帽是八路军士兵最普遍的装具。首先,个人揣摩,军帽当时与国民党的军帽是统一的,无非把青天白日的帽徽改成扣子,这个库存量大,仅八路在山西接管晋军丢弃的几个被服仓库就有很多。也很奇怪,不过也简单,当时的仓库主管把被服很多都盗卖了,惟独留下帽子,难道他未卜先知,知道八路缺军帽?玩笑而已,主要是军帽没有人要。最关键,是八路军军帽节省原材料,并且醒目,尽管是个人之见,但八路之穷,天下闻名,县、区的地方武装干部能戴上个八路军帽都是标准的干部形象,当时八路军奖励配合作战有功劳的地方部队也是奖励军帽2顶,2顶,我反复看看,此仗是山东鱼台地区的八路的出手,消灭日伪军80余人,如此奖励,一个能拿的出手,而另一个欢天喜地,八路之穷,确实名不虚传。
接着,我们说说军服,八路军军服的样式是大体固定的,但用料和颜色的区别则比较大。抗日战争时期,环境十分艰苦,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军装,而每个根据地所接触到的布料和染色剂都有区别。有些敌后游击队甚至没有军服,群众的便装就是他们的军服。八路的军服装具大体上来源有二个渠道,一是军队与地方被服厂生产,二是缴获。八路军军服常用的是当地农民自己生产的粗土布,染色是标准的“八路灰”,这是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经常见到的八路的打扮,而实际,实际就不是这么会事。
综合我手头的资料,八路的军服颜色起码有黄、黄绿、草绿、灰等4种被普遍使用的颜色,至于面料,那更是八仙过海,各根据地自己说了算,有代表性的就是——山东军区的4大军分区的军服颜色就很鲜明,绝对混淆不了。
比如黄绿色军服,将春季收获的槐花碾碎,和染料拌在一起调匀,这样染出的布色调鲜艳,洗后不褪色。聂荣臻把选择黄绿色的理由说成:黄色寓意着我们是黄河的子孙,中华民族的脊梁;绿色,则是生命长青的象征。扯淡,他做梦也想染成灰的,可原料那里也没啊,草木灰也不容易弄啊。在山东,渤海军区和胶东军区的部队会师,部队就分的很清,颜色都不一致。
八路军还有一种敌后武工队式样的制式服装,中山装上衣,灰色裤子,服装近似便装,易于普通人穿着,适合化装侦察和抵近尖兵,不过这种服装生产数量不多,只能在少量老照片上看见曾经的风采。
现在的影视作品上的八路军服整齐,统一,实际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八路总部和八路军总部骑兵团、警卫团等总部直属部队与北方局、边区政府党委、抗日军政大学、新华社等机关能近水楼台的装备到八路总后勤部被服厂的被服装具,总算还能上得了台面,后来留下的照片、电影资料又多取材于他们,没给八路丢多大人,一线的作战部队,跟叫花子区别不是很严重。国民政府当局歧视杂牌的名声还是很响的,这个有个比方,中央军是正室夫人养的,如晋绥军、东北军是小妈养的,八路军是后妈养的。
中国有句老话,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中央军和部分有人罩的地方军,上级都高看两眼,国府当局损失多少补充多少,枪弹粮饱足足的,不说小康,最起码能混个温饱。八路军可不行,贫还来不及脱,在38—39年的国共蜜月里,枪弹粮被服多多少少还能补充点,有的时候,地方当局还给,后来八路军一线团队彻底成了没娘的孩子,只好出门找日本鬼子要饭啦。
主要是八路军总部后勤部被服厂的生产工艺、设备实在不行,无力满足八路军广大一线团队的需要。在1939年后,庞大的八路军后勤系统的被服部分几乎被日军彻底破坏,残留的现代化生产能力迅速被疏散到延安,各根据地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来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八路军士兵不得不客串裁缝,自己做自己的衣服,一群大老爷们,放下枪拿起针,干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粗布是面料,但根据地的生产工艺无法满足八路军部队的需要,日军以战养战,在中国大肆掠夺粮食棉花,而老百姓也需要棉花,关键是当地妇女的生产数量远不能满足八路的需要,用杯水车薪说一点都不过分,起码纺织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想换点钱来得到油盐以及其他必需品,八路的一线团队穿的破破烂烂像叫花子,一到冬天就犯愁,国民政府连身棉军装都不发,冬季大练兵不是独创,但也是无奈的无奈,部队缺乏御寒的棉衣,不活动活动就会冻死人。很多连队只有一两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岗才能穿,有些部队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岗位,潜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里取暖。八路的将领们觉得与其让部队冻得都挤在炕上发抖,不如练练兵,投投手榴弹什么的,既御寒又提高了战斗素质。
八路就开始为了生存而战斗,缺枪少弹的八路就得自己琢磨收拾鬼子汉奸,有本事的,吃香喝辣,没本事,只能在寒风里颤抖,不过鬼子汉奸有的八路很快都有了,要是没有就从日伪手里夺他娘的。摸营、伏击、挖陷阱、打闷棍,反正只要是对着鬼子汉奸,你爱干什么干什么,能缴获布料就运回根据地组织地方政府生产被服。
中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可穷八路可不这么干,夏天多少还给敌人留点,在冬天的伏击战后,鬼子就不说了,扒光,他们有毛衣,八路最喜欢,就连汉奸的尸体上基本也只剩下一个裤头了。没想到,当汉奸也不容易啊,临死连件衣服都没有。
日伪军的军服就穿在八路身上,不穿没法子,冷,警察的黑制服也饥不择食,上,扒他娘的。有条件地部队还能就着染色,没条件的,就披上鬼子皮过冬,反正八路也是隐蔽作战,偷袭为主,很多时候,猛的看上去,那不是八路,整个叫花子集中营,要不是头上顶个八路军帽并且有地方组织带领,弄不好被不明真相的地方部队伏击都不好说。
44年时,山东东平的日军偷袭八路,日伪军清一色的八路灰军装,装具齐全,可惜地方武装见惯穷八路,富八路着实没见过,马脚一下子就发现了,正规老八路冲出来,一顿手榴弹披头盖脸,倒让八路穿上新军装感觉了一把。
一年一套军装,做梦去吧,八路只好发动地方缝补,老区甚至参军的自己带被服,不让后勤伤脑筋。两年能发件衣服都不错,艰苦点的部队,数九腊月穿单衣在寒风里与鬼子拼刺刀,五月端阳披着棉袄打工事,旧的不敢扔,新的没下来。
皮带,统统的缴获大大地,头戴八路帽,腰间系皮带,敞开衣襟,腰里插驳壳,典型的八路地方干部。
咱们说说鞋,鞋是地方组织生产的大宗,这个制作隐蔽,谁都可以做,敌人发现也不要紧,就说自家纳自己穿,可是,八路的游击战特别费军鞋。
平原地区稍微好点,一双布鞋能穿一个多月,山区,一双布鞋不过坚持400多里山路而已,一旦有战斗结束,八路就立马把自己的布鞋脱下来,从敌人的尸体上脱下胶鞋或皮鞋,一双胶鞋能抵5双布鞋,至于鬼子的皮鞋,尽管很笨重,但走山路省,耐磨损。
八路在平地或不爬山,很多士兵都把鞋脱掉,光脚走路,无他,节约。实际还是穷啊。
鞋为八路装具里唯一能超标准发放的,基层政权也多给八路这个,至于袜子,基本不用想,只有裹脚布,就连裹脚布,也是承担绑腿的功能,个别时候还的应急做绷带什么的。
干粮袋、手榴弹包是八路军士兵的标准配置,其式样更是五花八门,有的长,有的短,上面还有字,如杀敌报国等,有的甚至上面还绣着花、鸳鸯等。地方动员参军的一般都自己携带绑腿、子弹带、手榴弹包,腰带、干粮袋和棉被。这些附属玩意就不提。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外援以及合法购买基本断绝,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敌人经济封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部队的供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穷八路,穷八路,三个字道出了在60年前八路军当时斗争环境的艰苦。但军装中凝聚着的血与火的历史和民族精神,是用言语所无法比拟的。
H. 遍地狼烟为撒国军是两套军服 204团是大盖帽 那个上面的怎么就是像八路的帽子呢 军衔标志都不一样!
你说的这个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于国军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所以有些部队的军服和武器装备都是美国送的,就是导致不一样的原因,如果细心的话在李幼斌版的《亮剑》中,楚云飞在抗日战争快结束时穿的也是这种军服,当然,楚云飞之前穿的和中央军也不一样,因为他是属于晋绥军序列,说白了一开始是阎锡山军阀的下属,在美式军服中梅花代表校官以上军衔,这个军衔就不用多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