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明朝太子戴什么帽子

明朝太子戴什么帽子

发布时间: 2022-10-05 04:18:53

① 古代太子头上戴的冠冕多少珠

古代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同时也是帝王的象征。

② 图片中皇帝头上所戴的带垂珠的叫什么名字

头上带的这个号帽子叫九旒冕,也叫平天冠,“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这东西想来也不好做啊,要工艺技术。有珠帘的,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后各悬挂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颗玉石,共长12寸。


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明朝礼制规定(根据北京定陵出土实物),皇帝冕前后各12旒,太子用11旒。亲王只能用9旒、9珠,共用珠162颗。冕服制度在清代被废除,冕冠形象,现在只能在绘画中见到,如梁武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像,唐代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人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作的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等,但今天能见到的实物,除了袁世凯那件未被国人认可的“皇帝冕”之外,只有鲁荒王朱檀陵出土的九旒冕,所以特别珍贵。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③ 明朝官帽有哪些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乌纱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三、幞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④ 丢官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为何会成为官职的代名词

我们在很多古代连续剧中常看到“丢了乌纱帽”这句话,在很多古典戏剧中也常看到官员头戴这种帽子。“丢了乌纱帽”这句话的意思是丢了官职,现在在民间俗语中“乌纱帽”仍然是官职的代称。

那么“乌纱帽”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为官职的代称呢?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戴乌纱帽的官员,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乌纱帽的形制前后有所变化,明初时是矮冠,后来变得高耸。

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卫指挥解元的先祖画像,画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许,乌纱矮冠”。这则信息说明明朝初年的乌纱帽并不像以后的乌纱帽那样高耸。

从明朝中叶开始,乌纱帽就变得高耸。史书这样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书: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扛,人呼为“三高先生”。乌纱帽作为官帽,在制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铺》的曲子就描绘了它的制作工艺:“窄比宽量,轻漆慢烙,正剪斜裁。乌纱帽平添光色,皂头中宜用轻胎”。

明朝灭亡后,清朝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红缨帽定为官员的法定帽子,乌纱帽不再是只有官员才可以戴的帽子。不过民间仍然习惯地以乌纱帽代称官职。

⑤ 古代太子服饰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服饰,属于礼制问题,是用来分贵贱,别尊卑的,皇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在礼制上仅次于皇帝,体现在服饰上,就是非常接近皇帝,表现在服饰上,皇太子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穿“衮冕”,就是电视上演的那种头上顶个平板,下面垂着一排珠子的那种帽子,身上的衣服则绣上日、月、天、地等各种图案。

这是皇帝的帽子,仔细数一下,是十二串珠子哟
这种衮冕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时穿的,比如祭祀天地、太庙等皇帝才会这么穿,平常上朝啊,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啊,以及休息的时候,是不会穿这玩意的。现在演电视的,皇帝出来动不动就穿成这样,是不对的。

成都武侯祠的刘备像,仔细数一下只有九串珠子,难到武侯祠塑像的时候是想说刘备偏安蜀中,还不够格当真正的皇帝?其实不是的哈,因为按照周礼的理想,衮冕只是皇帝的第二级服饰,在衮冕之上还有一套更高级的礼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就是十二串珠子,但只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时才穿,平时搞活动,不穿大裘冕,只穿衮冕,为了区别,皇帝的衮冕只有九串珠子。不过套规定太繁锁,后来不怎么用了。武侯祠这个塑像倒是很符合周礼的。
衮冕在周代是所有的王公贵族都可以穿的,只是用前后所垂的珠子的数量和衣服上绣的图案来区分等级,但后来因为这套服饰跟皇帝的太像,除了皇帝以外,其它人基本上不准穿了,除了皇太子以及亲王以外,一般大臣都不能再穿衮冕了,当然外国的国王也是可以穿的。

朝鲜的国王也可以穿衮冕
皇太子的衮冕和皇帝的区别,就是皇帝的珠子是十二串,每一串又有十二颗珠子,和皇太子的就降等为九串珠子,每一串也只有九颗,衣服上绣的图案,皇帝是可以绣十二种,皇太子只有九种,便说实话,这种差别完全不影响整体观感,不仔细看,跟皇帝真差不多。

明代皇太子的冕服,数一下只有九串珠子哟

⑥ 明朝皇上的帽子上为什么有两个立起来的兔

这种叫翼善冠。
翼善冠是冠的一种,是明朝皇帝、太子、亲王、皇室成员等所着之首服,也是朝鲜国王及王世子、安南国王、琉球国王的首服。
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唐贞观中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黑纱翼善冠
黑纱翼善冠(4张)
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上》《旧唐书.舆服志》。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
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⑦ 这种冕冠(帽子)只有皇帝能戴吗诸侯和大夫呢

天子十二旒十二珠五色,诸侯九琉,大夫七琉六琉三琉不等,士无琉。图中yan(块版)下面的原来不是通天冠的形制,自西晋武帝开始,底下改成这种形制的。礼记等记录说天子之服有十五,有五冕制度。帝王应该还有武弁等服制。电视剧说句不客气的,真正考据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属于臆造,不足为信。

⑧ 谁能说明一下明朝时期的官员服饰

1.衮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𫄸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3.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服用。

4.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5.常服

洪武三年定制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6.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祛(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内衬黄色袂(袖)圆祛(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但胸、背龙纹与《明史·舆服志》所记不同。

⑨ 请问明代男的戴在头上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个叫方巾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116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78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97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63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81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86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422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58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74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