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乌纱帽子是什么样子

乌纱帽子是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 2022-10-08 00:17:17

① 历朝历代的乌纱帽,样子都是有区别的,意义最深的出于哪个朝代

乌纱帽是中国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人们又把它比喻为古代官员的官位。乌纱帽在不同的朝代中,它的形式有很多种,而且外表看起来也有一定的区别,在不同的朝代,乌纱帽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乌纱帽意义最深远的时候就是在我国的唐朝时期。

三、综述

乌纱帽意义最深远的朝代是在隋唐时期。

② 乌纱帽指的是什么

如今,“乌纱帽”已成为“官位”的代名词。那么,“乌纱帽”为什么会成为官位的别称?这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乌纱帽原本是民间的一种便帽,正式作为“官服”则开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戴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的代名词。
东晋成帝时,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都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就是最早的“乌纱帽”。南朝宋明帝时期,王休仁对这种帽子做了改进。改进后的乌纱帽在当时很流行,官员百姓都喜欢戴。当时的乌纱帽颜色样式都不固定,全看个人喜好。
直到隋唐时期,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但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来显示官职的大小。
宋朝初年,为防止议事期间朝臣们交头接耳,赵匡胤想了一个办法,从此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
这种乌纱帽其实叫幞头,是方形的,上面有一折,幞头后背的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只脚,用铁丝或者竹篾为骨,后来慢慢把脚加长。这种幞头貌似庄严,其实在官员群聚的朝廷,甚为不便。至于地位比较低下的公差等都戴交脚或局脚幞头,乐官则戴牛耳幞头、银叶弓脚幞头等。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下了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
从此,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特有标志。

③ 你知道古代说的"乌纱帽"是什么吗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对此史书上有例证,据说宰相寇准某次微服私访,路遇一老翁,与其攀谈时老翁对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寇准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为何对我如此客气?"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瞒我了,刚才你从狭巷过,左看右看生怕碰你的头颈,说明你是戴惯纱帽的。如今你虽没穿朝服,但我还是能看出你的身份来的。"寇准面有惭色,以后便减少了私访次数。
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别称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④ 乌纱帽是什么

乌纱,为古代官帽名。它始自东晋,那时乌纱并非官员所特有,而是不分贵贱,臣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服。查《唐书·舆服制》可见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燕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是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所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某些着装行业的大盖帽。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用白纱制作,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团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尤其是京剧,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我们见到的是明朝官员们的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上漆。后来官服用乌纱帽,由于纱经油漆后坚固而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支硬翅。这两“脚”,从宋初开始,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如果交头接耳,两支帽翅碍事,很可能会把帽碰掉地上,皇帝可以发现。�
到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子花翎所取代,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上称官员的代名词,在民间使用着。

⑤ 古时候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乌纱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⑥ 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⑦ 乌纱帽是什么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⑧ 明代乌纱帽有什么特点啊

乌纱帽是明代几种典型的官员冠服之一,外形与唐代初期
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但内构、帽饰却完全不同。乌纱帽通常是
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另外,在帽的后下端,
各自左右平展出二翅,翅为妖圆形,也是以铁制丝为框,遂用乌
纱,颇似现在的小型宫扇,但较其窄得多。这种帽子后来常被人
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
延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

⑨ 乌纱帽是什么东西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 乌纱帽
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113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75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94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60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78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83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419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55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71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