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帽子怎么做视频
①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廉相如爱国思想的名句是什么
《廉蔺列传》实录(一)
同学们大家好,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将进入文言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将通过阅读古人的事迹或者言论,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值得褒扬和赞美的优秀品德。事实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对于美德的理解和褒扬,如果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共识,其实就能够借此理解人类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或许也正是这些人类共有的优秀品德,能够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走得更远更稳。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对于战国时期两位着名的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的记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位着名的历史人物。不过在了解他们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司马迁和《《史记》》这部书,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当然这部书它的原名叫《太史公书》,正是因为这本太史公书太有名了,所以后世就把《太史公书》称之为《《史记》》,而别的记载历史的书籍就不能再叫《《史记》》了。所以司马迁在后世也被称为了史迁和史圣。我们再来看一看跟《史记》有关的相关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以及相关的历史史料的记载。从体例上看,可以分成本纪、世家、列传,表、书5个部分,对后市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和信使,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后人对于他的评价也很高,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就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实际上既从历史学的高度,也是从文学的高度对《史记》做出了精要的评价。那么我们来看,关于《史记》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史记》他全书一共130篇,526,500余字,包括了12本纪,所谓本纪,主要是记录了历代帝王的政绩;30家世家主要记载的是诸侯国以及汉代的诸侯勋贵的兴亡;70列传,主要是记录了在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的一些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另外还有10表,所谓表,就是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大事年表,另外还有8书,这个8书主要记录的是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礼乐音律、立法、天文风扇,还有一些是实用性的,比如说关于水利,那么本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实际上是一个节选,是在列传当中的一个节选,其中它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内容,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后,人对他们有一个概括,这个概括就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将相和。
“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是蔺相如为了保护和氏璧,与秦王巧妙周旋,既保住了和氏璧,也捍卫了赵国的尊严的这样一个故事,“渑池相会”是指在秦赵结盟的外交场合,蔺相如如何捍卫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故事。“将相合”实际上是讲了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不与廉颇争功,同时也讲到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故事。
要欣赏司马迁所给我们描述的这些故事,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常识,这个文学常识就是所谓史家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的写法,也就是在文章的记叙当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通过议论性的文词来表达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司马迁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如何来看这些东西,比如说,我们讲文章的一个开头,对两个人物的介绍,他就很有意思。
第一个我们看
我们先解释一下,这里“大破之”就是指的彻底的击溃齐国的军队,“破”在这儿是“击溃”的意思,“取”是占领的意思,“以勇气”当中这个“以”是“凭借”的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个人物的介绍的过程中,一个详写,一个略写,尤其是对于蔺相如的介绍,特别凸显了他出身寒微。大家都知道舍人是什么?是在显贵的主人家里面生活的门客。那么这个所谓显贵的主人又是谁?不过是一个掌管宦官的一个内侍,官员显贵程度也有限,所以整体上来讲,蔺相如的出身是非常寒微的,但是司马迁在后面的叙述当中又明显的对蔺相如的叙述比较详尽,而对于廉颇的叙述又相对比较简略,这种强烈的对照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欲扬先抑的笔法,也表达了作者的一定的情感倾向。
今天,我们先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了解这个故事,我们不妨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4个部分来看。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秦国这个一贯势强凌弱的国家,他发现了这个赵国有这个和氏璧,他就提出了一个交易的方案,这个交易方案是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你想一个一贯是强凌弱的大国,提出了一个明显对自己不是太有利的交易方案。
这个真的是让赵国的君臣忽然一下子不知所措。文章里讲到,说
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我把和氏璧给了秦国吧,我担心得不到秦国城池,因为这个交易实在是太不平等,如果说给了又没有得到补偿的话,这就白白被秦国欺辱了。但是如果说我不给秦国这个和氏璧,那我就很担心秦国的大军压境,这个计策没办法定下来,对吧?而且还要去招募一个可以去回复秦王的使者,这也找不到。这真是为难之极了。
当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司马迁就是要将另相如放在这样的艰难的处境当中来出场,也是为了彰显其勇气与谋略,这时候当然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就在赵王面前一番分析,定下计策,而且他还主动请缨,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
你看蔺相如是怎么说的,他对赵王说:
什么意思?说秦国用自己的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但是赵国如果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曲在赵”什么意思?就是理亏的是赵国这一方。
那如果赵国给了和氏璧,但是秦国不把城池给赵国,那么是秦国理亏,权衡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这里当然省略了,省略了一个什么内容,答应了秦国之后,如果秦国不给赵国诚实的话,那么要让就会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在蔺相如出现之前,赵国的君臣都是从实际利益,也就是说在买卖的双方有没有吃亏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蔺相如却能够跳出实际利益的考量,而从道义的角度,从国际影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蔺相如这是打破了一种惯性思维,这样一个个别的事件放到国际形势的角度去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蔺相如思维的高明。
从写法上看,赵国的君臣举棋不定,不过是为蔺相如的定计做了铺垫。而且蔺相如还向赵王做了完璧归赵的承诺,从这里面更可以看出,蔺相如他不是一个随便答应别人的人,他能够做出这样的承诺,一定是深思熟虑,体现出了他的胸有成竹。当然这里有一个词要大家要注意,“王必无人”的“必”,在这里应该解释为“如果”表示一个假设的关系。
到了故事的发展的阶段,司马迁也非常善于营造这个波澜,蔺相如一到秦国就将何氏被献上,但这个时候秦王的表现却十分的傲慢。我们看秦王是怎样做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章台在秦王宫当中是一个普通的宫殿,并不适合举行国家之间正式的外交活动,将一场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安排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这其中可以看出秦王的倨傲。
另一个方面我们再看秦王拿到了何氏密以后,首先做了件什么事情?传给了簇拥着他的嫔妃,然后又传给左右站立着的大臣,大家都在向秦王三呼万岁,以示庆贺。这里就没有令相如什么事儿了,这完全忽略了赵国使臣的存在。那么从外交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这种表现当然可以说是表现出了对于赵国的极端的侵蚀,这在外交上是肯定是不合理的。
但是问题是现在这个和氏璧已经在秦王手里,所以这是一种波澜。在这里面对情形,这个情形对于蔺相如和赵王都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看蔺相如的表现,那么蔺相如是怎么做的?他这个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说法,说“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个“请”大家要注意,意思是“请允许我”。还有一个“指示”这个词语应该是“指出给……看”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那么既然有瑕要看,那当然还是还给他了,还给蔺相如以后,你看蔺相如做了个什么事情?相如因此必确立以助因趁这个机会他拿到和氏璧这个机会,“却”是退后,“倚”是“靠着”;注意,司马迁是非常注重在危急关头的一些细节动作的一种描写。
在这里确已实际上照应了下面他讲到的
为什么这里有这个问题?只有拿了,往后退了,退到靠近柱子了,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做这个下面这些动作。所以他当他把这个和氏璧诓回自己手中,而且占据了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的时候,他就为自己和秦王进行周旋,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细节的描写。
拿到了以后,当然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词语,我们要专门拿出来讲一讲,这个词语就叫做“怒发冲冠”。我们平时背诵岳飞的满江红,第一句就是怒发冲冠,但是因为诗词朗诵的节奏,它造成了因为我们读“怒发/冲冠”,其实“怒发冲冠”这样的读法并不符合语义,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蔺相如十分的愤怒,愤怒到什么地步?头发一根根的竖起来都要把帽子顶开了。如果这么来理解的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应该是:“怒/发上冲冠”。
蔺相如用这样气愤的行为,接下来干什么事情?他接下来例数了秦王的失信的历史,你们历史上就不讲信誉,陈述了赵国恭敬端述的态度,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之后,秦王哑口无言。
所以,蔺相如是既有智谋,又充满了正义,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气,最后秦王也没有办法,那么就以十五都予赵,加以敷衍,同时舍相如广成传舍。大家要注意司马迁的用词,十五都与一般所说的十五城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一看关于“都”和“城”的这个解释,在历史上“都”这个字的解释,实际上更多的指的是大的城市。秦王说拿出15个大城市来交换,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所以蔺相如这个时候识破了秦王的缓兵之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国。在收回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完璧归赵”的承诺。所以说“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个“绝”字是呼应了我们讲到的十五都的。使其从者怀其璧,从近道亡,归璧于照。
“负约”就是“违背盟约”,“衣褐”就是穿着粗布的衣服装扮成下人的样子。古人穿衣服上下等级是非常分明的,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他要穿这个粗布的衣服,“怀”是名词作动词用,“怀里藏着”。故事到这个地方,就可以感受到蔺相如这种勇于担当的高贵的品德。尤其是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更能够感受到他的机敏和智慧。
这种机敏既表现在行动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对于秦王的承诺的敏锐的判断上,当然了,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还没有到来,所以还有待下一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欣赏。
总结一下的话,在这堂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是一个勇于担当,大智大勇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个形象是怎么得出来的?作者是只做客观描述,但是在字里行间蔺相如的担当精神,气定神闲的智谋决断都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春秋笔法的一个生动的体现。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投稿和稿酬|妙门轩的意义世界征稿函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②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
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
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
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2)蔺相如帽子怎么做视频扩展阅读:
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历史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赵国由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和睦,内部团结紧密,在很长一段时期,秦国始终不黧出兵侵吞赵国。这说明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本文节选的是廉颇、蔺相如的合传,但主要是在写蔺相如,对廉颇则写得比较简路。
作者在写蔺相如这个主要人物时,则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其一生的全部经历中,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从不同侧面集中笔力着意加以描述。
无论写他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的决策上,和在出使时与秦国君臣激烈斗争而又能完壁归赵的事情上,或者写他在主张赵王赴渑池之会而又能在赴会时辱秦君臣,维护赵国的尊严上,无处不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
尤其是写他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能忍辱退让,维护团结,更表现了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识。作者写蔺相如在这三大事件中,无处不施以浓墨重彩,进行精心细致地刻画,使其形象鲜明,个性十分突出。
然而在写蔺相如时,却又无处不有廉颇这个人物的影子,处处都显示出他的作用,这样就既能做到主次分明,又能全面兼顾。如写蔺相如在秦廷上的斗争,他使人怀璧归赵,秦国君臣因中计而盛怒,却不敢加害于蔺相如,这是因为赵国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在。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之所以敢于侮辱秦国君臣,针锋相对地斗争,秦国做为战胜国而不能在会上加胜于战败的赵国,它的恃强胁迫赵王的如意算盘被蔺相如挫败之后,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主要是因为有廉颇送赵王和相如于边境,并盛设兵以待秦,来作为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的强大军事后盾。
在廉、蔺矛盾中,虽然主要是写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有远见的高贵品德,但对廉颇能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美德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写廉颇,在全篇中文字虽然不多,但由于选材典型,处理得当,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另外,本文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颇具特色。作者所选写的这三个事件,它们又各具首尾,各具中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秦、赵矛盾与廉、蔺地位的变化及其冲突的发生、解决为线索,以廉、蔺交欢为落脚点,依次写来,环环相套,丝丝入扣,互为因果,又组合成一个大故事。
完整而统一,没有半点斧凿的痕迹,由此可见文章结构紧密严谨,和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的匠心。
③ 古代男子为啥都喜欢戴帽子关于帽子的礼仪都有哪些
帽子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满大街都是很常见,但主要功能就是装饰品,可有可无,有时候的作用就是防晒、遮住没洗头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在古代,帽子可不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穿搭,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潮,是人人必备的物件,是体现“礼的象征”。
在早期的古罗马,帽子甚至成为合法公民的象征,可见头部饰品的重要性。而在古时候的中国,帽子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它除了装饰作用,又能遮风挡雨防晒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是为了辅佐其它意义而出现的。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子女在观念上有了新一层的增进,虽然贵族阶级社会还是很严重,但是对于当时的风气而言,“礼”的重要性,最终成就了帽子在中国粉墨登场。都知道中国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举行冠礼,就要戴帽子,表示自己成年了,那帽子究竟对古人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一、 帽子的发展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
帽子的重要性,从中国古代成语中也能体现,比如衣冠楚楚、华冠丽服、怒发冲冠。这其中的冠字就是帽子的意思,当然有时候也可以充当头名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冠就是帽子的意思。
帽子的种类发展大致就如上,虽然每个时代流行的帽子款式不一样,但是官员们、在乎礼的男子们,生活中几乎都会佩戴帽子。帽子从周朝开始流行,一直璀璨到清朝,是社会风尚的标志物,不得不说影响力之远。
最后,帽子作为一种服饰,一直以来都被我国各个朝代作为“礼”而推广,在周朝之后,帽子的实质意义就不完全是一种装饰品了,更多时候帽子充当的是社交、地位、意义。
除此之外,帽子的功能变化,是在宋朝以后,才有了各式各样,防晒、抵御寒冬、装饰性足的帽子出现。在不断地文化传承中,帽子俨然成为中国古人们的装束规范,礼仪标准,源远流长至今。
从覆满神秘色彩的陶盆到“冠礼”的推崇,帽子在历史片段上就一直占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发展片段,更有着别样的意义。
在后代的不断改良中,那一块披在肩膀上擦拭汗水的毛巾,最终形成头顶上的四角、草帽等多种样式,帽子也星光熠熠的在历史上,成为历史文化里独特的一员。
④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骗局后怎么做的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⑤ 请问,蔺相如为什么喜欢带相帽
这是儒家的特点。衣衫帽子整齐。
⑥ 请问,蔺相如为什么带相帽
渑池会后大王封他为首相,所以要戴相帽啊。
⑦ 智能学堂小学视频中介绍的成语故事叫什么
完璧归赵
【拼音】: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举例造句】: 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完璧归赵。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拼音代码】: wbgz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支离破碎
【歇后语】: 蔺相如护璧使秦
【灯谜】:物归原主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英文】: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成语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就会收留您?'' ''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这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⑧ 《将相和》蔺相如带相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名字里带有“相”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的贡献。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大上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望采纳,谢谢!!
⑨ 请问,蔺相如头上的帽子重吗
不重的,那盔头是用纸做的,就是老以前做鞋垫的那种纸,干了以后特别硬,然后刷漆,点翠。
黄金可能是特制的盔头吧,一般演员都带的是纸的,杜月笙当年唱戏,手底下的人也给他做了一个盔头,一般黄天霸的盔头都是水钻,就是假钻,他手底下的人为了显示他的身份,给他镶了大大小小九十多颗真钻,唱了一幕差点没把他累死。黄金的没演员能盯下一场来。
所谓特制的京剧行头,旧社会是宫里面或是富家子弟捧的。比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的衣服,就用了二两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