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高帽子讲的是什么

高帽子讲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29 10:11:09

A. 高帽子文言文里的高帽指什么

文中说:“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意思是世俗称恭维讨好别人为戴高帽子。
“高帽”指恭维的话。
用的是比喻手法。用高帽比喻高于实际情况的很受听的美言。

B. 谈谈“戴高帽子”的心理学意义所在,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启示

帽子有多高,人的眼界因仰望而被“引伸”有多远……
所谓“志存高远”,就是因为高远处有顶自己心灵中羡慕并想得到的帽子。

在教育心理学中,这种作法被称为期待效应。也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天神的领袖),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是却说明了一个心理学的原理:期望可以使被期望者向期望目标转化。这个原理常被应用于教育活动。教师较高的期望引起学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教育实践有这样的实例:美国哈佛大学的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训练笨鼠为聪明鼠”的实验。1968年他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他们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自此,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期待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正在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级教师毕竟有独到之处--用“准备100顶高帽子”随时赠戴的方法把赏识教育演绎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佩服!

C. 什么是高帽子,不说好话的人就是这样!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D. 喜戴高帽 文言文悟出什么道理

【原文】
俗以喜人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俗:通常。
面:当面。
谀:奉承。
喜:喜爱,喜欢。
往别:告别。
易:好,容易。为:做。
适:遇到,逢到。
辄:就。
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
怒:发怒,生气。
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
欤(yú):呢。句末疑问语气词。
颔首:点头。
语:告诉。
见:道理。
如此:这样。
止:通“只”,只有。
【译文】
通常把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叫作“喜戴高帽”。有一个在京城朝堂当官要到外地赴任的人,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地方官不好做,应当谨慎地做事。”这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见到一个合适的人就给他一顶,应该就不会与人意见不合了吧。”老师生气地说:“我们读书人应当正直地与人交往,何必还要这样做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是有几分道理。”那个人从老师那里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启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戴上高帽的人。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人们大多数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

E. 英国斗牛士的高帽子有什么历史

英国斗牛士的高帽子有三层历史原因,分别是帽子视为绅士风度的象征、牛仔赛前的脱帽祈祷、征服公牛后的扔帽庆祝。

在欧洲,高帽子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曾经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意大利与奥地利交接的地方发现一具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尸体,而尸体的年代也非常久远了,大概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比木乃伊都还要早1000多年。

这具尸体的头上就带着一顶熊皮帽子,很像现在欧洲流行的牛仔高帽子的原型,不过那时候的帽子主要是御寒用,并非是现在的耍酷。现在高帽子的作用除了御寒,更多的被人们用在遮阳和时尚感上面了。

3、征服公牛后的扔帽庆祝

牛仔在斗牛取得胜利后,都会把帽子抛向天或扣在地上,表示自己战胜公牛,也是对公牛的一种鄙视,告诉保护者自己比赛胜利了,可以把牛牵下场或就地处理了。

对于英国斗牛士的高帽子,你是否有更多了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F. 高帽子讲的是什么

平常把说些让人高兴的吹捧话,叫做给人戴“高帽子”。
有甲、乙二人被任命到外地作官,临行前一起去与老师道别,听听老师还有什么教诲。老师说,现在这个世道,说话不能直来直去,人人都爱听奉承话,逢人送顶高帽子,也是没办法的事呀!
甲说:“老师说得极是,世风日下,做人也难。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天下能有几个人呢?”说得老师很高兴,又留他们多坐了一会儿。
出了门,甲冲乙狡黠地一笑:“这不,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G. 高帽子是什么时候意思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H. 送人一顶高帽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俗话说得好,“高帽子不嫌多”。在关键时刻对症下药地送上一顶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唐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一个叫李义府的人才学出众。于是举荐其才,对策中第,补为门下典仪。由此,李义府便跻身于朝廷。在此期间,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侍御史马周的赏识,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举荐。唐太宗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李义府的咏鸟诗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听后颇爱其才,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与太子司仪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还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

看来,李义府正是一个厚黑大师,自己本就是一个佞邪之辈,却能大义凛然地发表一篇宏论,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层仁义道德的作法。太子将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赏,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其实这是一种最高明的“捧”和“恭”,因为这里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我是一个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这样的正人君子,那么,你的德行修养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继帝位,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后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洎、马周引荐而来,又与许敬宗等相连结,虚美引恶,曲意奉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

于是,李义府马上行动,当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时,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闻后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止不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谢。不久,李义府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输等人结为武昭仪的心腹。是年七月,李义府又超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

向皇上奏报“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这顶“高帽子”送的正是时候,真是一条妙计得逞,立即青云在上。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说过,切不可只听到“厚黑”两字,便却实行,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此,还不如作个斗升小民更自在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你的脸皮的厚度,因为,拍马献媚确实有侮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看来,这一策略能否管用,关键看你能否彻头彻尾地“厚脸黑心”。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达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竞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人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

尤其是高力士,由于从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高力士财产之多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乎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虽是太监,却硬要过娶“妻”之瘾。一次,他看到京城小吏吕玄晤的女儿特别美貌,就要“娶”她为妻。吕玄晤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吕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后,果然吉星高照,官运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儿子们也纷纷沾光,占有了肥缺要职。只是苦了他的女儿,在屈辱和压抑下,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高夫人”的死讯传出,真如丧了国母一般,举国为动,争相前往祭吊的人们相望于路。举行丧礼这一天,从高力士的家到墓地,路上拥得水泄不通,真可谓是千古一景!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于是,一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一条妙计,在高力士生母死时,他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欲绝之状,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多送高帽子”不是没有风险的:送的时机对不对?“帽子”大小合不合适?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晚唐时,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出生时即瞎了一只眼睛,他生性残酷,人称“独眼龙”。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孙源的画家替他画一幅肖像。画家想了想,画成一幅右臂执弓,左手捻箭,歪着头,闭着一只眼,好像正在检查箭杆弯直的样子。这张画一则表现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则掩盖了他一只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见,厚黑处世者必须懂得乖巧,必须学会脑筋急转弯,必须有应变之才。

清初的高士奇,浙江钱塘人,出身微贱,人很聪明,学问也很好。他在科场不得意,仅仅是个秀才,因为成绩优异,随后又取得了监生的名分。但他既没有考上举人,更谈不上考取进士,又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当了大官为他援引。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在封建官场中飞黄腾达,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后来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宠臣,势倾朝野,招权纳贿,积累了万贯家私。他的发迹一方面靠的是机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学问,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这个穷监生自己背着行李来到北京。他想找个家庭教师当当,维持生活。但他根本无法接近那些达官贵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写了几十副对联,分送给那些达官贵人的仆人。这一招果然见效。当时有一个满洲贵族,姓纳兰,名明珠,任内务府总管大臣。高士奇写了副对联送给明珠的门房,这个门房见高士奇的字写得很好,又是一个穷监生,要求不高,于是就请高士奇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信给外省的官员,匆促之间找不到代笔的人,这个门房就向明珠介绍了高士奇。明珠对高士奇的文笔非常欣赏,于是就让高士奇到内务府充当书写。以后二十年间,明珠的官职由总管而尚书,由尚书而内阁辅臣;高士奇也随着明珠的升迁而升迁,由充任书写事务,而正式供俸内廷,由供俸内廷又被任命为詹事府录事,由录事再升任内阁中书。他不是进士出身,却被康熙特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又转正式翰林院侍讲学士,入值南书房,兼《大清一统志》副总编。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

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士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五百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副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摔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顶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

I. 戴高帽子什么意思

戴高帽子,意思是吹捧、恭维别人。现在也指诬陷他人。

出处:

《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道晖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喜欢戴高帽”,讽刺了一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

(9)高帽子讲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戴高帽也叫扣高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抬高别人,不管是故意的还是实在的。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造句:

①你少给我戴高帽子了,对了,今天你叫我来应该不是为了追忆去年的那些事情吧?

②就知道给自己戴高帽子,说说看,以后打算怎么办?

③刘老师,你竟会给我戴高帽子,咱可说好了,要是我完成不了您老交给我的任务,您可别怪我啊。

参考资料:网络-戴高帽子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081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42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62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29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48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50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386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24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3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