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王戴什么帽子
❶ 赵王的简介
赵王:中国古代王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氏逐渐强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烈侯赵籍正式位列诸侯,建立赵国。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赵国君主赵雍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正式称王,即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赵国灭亡。赵国共历赵王6位。
秦朝末年,起义军将领张耳、陈余于前208年立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后张耳又任赵王。几经波折,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徙其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此后共历11位赵王。东汉时复立,又历7位赵王。
“赵”于是逐渐成为今山西、河北一代的传统地名,后来很多朝代都册封赵王,也有自立的赵王。由于赵地原为晋国之地,故以“晋”作为山西一代的传统地名使用更为广泛,而册封时一般以封地取王号,故后来封赵王的较少。
在中国历史上,2013年已知的赵王一共有92位,其中赵氏8人,武氏1人,张氏2人,刘氏18人,吕氏1人,曹氏1人,司马氏1人,石氏3人,段氏1人,鲜于氏1人,慕容氏1人,拓跋(元)氏2人,宇文氏1人,杨氏2人,李氏7人,王氏4人,罗氏1人,高氏1人,耶律氏4人,萧氏3人,完颜氏4人,元汪古部12人,朱氏13人。
❷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战国初期,各国图强,纷纷进行改革,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等先后倡导主持改革,这是软件上的压力。加之赵国地处列强包围之中,西有秦、东有齐、北有燕、南有魏,还有中山国深入腹地,这些国家对赵虎视眈眈,而且还有东胡、娄烦等少数民族在西北边,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战争屡有发生,光修鱼之战,秦便斩赵军八万,燕与中山也经常大规模入侵,可谓危机四伏。因此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使军民穿上胡服以便骑射。关于此事,《内蒙访古》有提,“只要读一读《战国策·赵策》就知道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这可以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鼻祖。最为难得的是各国改革都是谋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骑射”是诸侯王亲自提出与贯彻。
“胡服骑射”后来成功实施且取得实质性效果,便是使赵招募与建立强大骑兵,出兵消灭中山国,扩地东胡,使赵国领土达到顶点,在诸侯中地位大升。这是意义其一。其二,促进民族融合。此也是赵武灵王的既定方针,《史记·赵世家》中他说:“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对裸国而使裸国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赵国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骑射”取得成效后,齐楚等国纷纷效仿,使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缩短与中原人民的心理距离(当时少数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秦统一各民族的思想准备。胡服骑射因此也成为战国时期与商鞅变法齐名的重大变革事件。
❸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其服上褶下绔,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中心思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主要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3)战国时期赵王戴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文章的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现代社会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着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着《成都文类》记载,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❹ 战国时赵王都佩戴什么名剑
宝剑 呵呵
❺ 帽子的作用有哪些各个朝代君与臣的帽子有什么特点
帽子具有多种功能,例如遮阳,装饰,保暖和保护。按用途分类,例如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行帽,礼帽等。使用对象和使用样式分为男帽,女帽,儿童帽,少数民族帽,恋人帽,牛仔帽,水手帽,军用帽,警察帽和专业帽等,其中包括裘皮帽,毡帽,毛线帽,毛线帽,天鹅绒帽,草帽,竹帽等,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形帽,三角帽,前锋帽,青年帽,披肩帽,帽子,龙江帽,北京帽,山西帽,棉线耳帽,八角形帽子,甜瓜帽,老虎帽等。
从皇帝及其臣民所戴的冠冕来看,它们非常复杂。此时期使用的一些王冠是秦朝统一之前六个王国的前国王所佩戴的王冠,例如楚王所佩戴的法国王冠和赵王所佩戴的军事王冠。秦始皇将这些国王的冠冕交给了他的部长,这无疑是秦始皇宣称自己至高无上的一种方式。除了继承,还有创新。秦在前秦国王戴的高山王冠的基础上创造了天王冠。通天王冠是秦汉时期皇帝使用的主要王冠,但皇帝们偶尔会戴高山王冠。
❻ 战国时期 赵国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1. 男子衣冠在六国中是非常考究的。
2. 赵国之冠——(1)巧士冠。也称为“赵惠文冠”(《后汉书·舆服志》:“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尾为饰”;(2)鹖冠、鵕翿冠。也称为“赵武灵冠”,见于《赵世家》“赵武灵王具带鵕翿而朝, 赵国化之”。意思是赵武灵王冠上插着鵕翿之羽。插有鹖尾的就是鹖冠。鹖鸟因好斗,鹖冠也常为勇士所用。(3)曼胡之缨。冠上饰羽是赵冠的特色,此外,从冠上垂下的葳蕤样“曼胡之缨”,看上去飘逸灵动,颇有侠客之风。(李白《侠客行》有“赵客缦胡缨”)
3. 短衣危冠。赵武灵王改革后,赵人虽不废除深衣,但胡人的“绔褶”短衣在赵人中并不为贱服,武士剑客着“短后之衣”,是一种后裾较短,便于活动和骑马的短衣。(《庄子·说剑》讲到与赵惠文王说剑:“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
4. 貂服为贵——貂裘成为朝服一类正式服装。《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 邯郸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
可以这样设想:赵国男子:将军们头戴赵武灵王喜好的“鵕翿冠”,身着“绔褶”,腰间具带,上有“黄金狮比”(狮比:一种胡人的带钩),外罩“貂服”;武士身着“短后之衣”,头戴“武弁大冠”,飘曳着“曼胡之缨”或招摇着鹖尾。赵国女子:着后裾曳地的博带深衣,长袂束发垂肩(这种发型是晋地女子特有的,参见1965年长治出土的战国牺兽立人青铜盘中的女性),
❼ 战国时期 赵国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赵国】
1. 男子衣冠在六国中是非常考究的。
2. 赵国之冠——(1)巧士冠。也称为“赵惠文冠”(《后汉书·舆服志》:“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尾为饰”;(2)鹖冠、鵕翿冠。也称为“赵武灵冠”,见于《赵世家》“赵武灵王具带鵕翿而朝, 赵国化之”。意思是赵武灵王冠上插着鵕翿之羽。插有鹖尾的就是鹖冠。鹖鸟因好斗,鹖冠也常为勇士所用。(3)曼胡之缨。冠上饰羽是赵冠的特色,此外,从冠上垂下的葳蕤样“曼胡之缨”,看上去飘逸灵动,颇有侠客之风。(李白《侠客行》有“赵客缦胡缨”)
3. 短衣危冠。赵武灵王改革后,赵人虽不废除深衣,但胡人的“绔褶”短衣在赵人中并不为贱服,武士剑客着“短后之衣”,是一种后裾较短,便于活动和骑马的短衣。(《庄子·说剑》讲到与赵惠文王说剑:“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
4. 貂服为贵——貂裘成为朝服一类正式服装。《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 邯郸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貂服。
可以这样设想:赵国男子:将军们头戴赵武灵王喜好的“鵕翿冠”,身着“绔褶”,腰间具带,上有“黄金狮比”(狮比:一种胡人的带钩),外罩“貂服”;武士身着“短后之衣”,头戴“武弁大冠”,飘曳着“曼胡之缨”或招摇着鹖尾。赵国女子:着后裾曳地的博带深衣,长袂束发垂肩(这种发型是晋地女子特有的,参见1965年长治出土的战国牺兽立人青铜盘中的女性),
❽ 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曹操居然戴了一顶类似皇冠的帽子,这合乎情理和礼仪吗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国,是可以戴这种帽子的。况且他当时是军政一把手,没人管得了他。
东汉建安元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国。
秦地近西陲,与戎杂处,很难想象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装的烙印。中原列国目之为戎狄,也并非仅囿于其军政礼制上不与华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强化尊卑而已。汉初承秦制,大体沿袭,直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别等级主要标志的冠服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秦汉时期男子主要穿着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为曲裾与直裾。前者即战国时的深衣;后者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它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还有一个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汉代妇女礼服是深衣,还有穿襦裙和裤,这种裤有点像现在的套裤,仅两只裤管。她们一般都将头发往后梳,绾成一个髻,样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以巾裹头。汉代的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古代的服饰制度始终贯穿着礼的“分等级,定尊卑”的精神。《后汉书:舆服志》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所谓“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维护的是古代社会等级中人与人之间贵与贱、上与下的系统排列,身份地位异,则“冠履异,则衣袋异,则环佩异……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尊卑已着,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
历代王朝以帝王冠服为主线、以各级官吏为从属,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严,不得逾越。颁布各种服饰禁令,对下级官吏,特别对平民庶人的服饰做出种种限制 。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纮;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为贵也。
《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纩紞。从冃,免声。古黄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长六寸,前狭圆,上广方,朱绿涂之,前后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纩紞,黄色也,以黄绵缀冕两旁,下系玉瑱,又谓之珥,细长而锐若笔头,以属耳中,无作聪明,虚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后仰前俯,主于恭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浑言之也。此云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则士无冕可知矣。周礼。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纮。诸侯之缫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馀如王之事。缫斿皆就。戴先生曰。实六冕而曰五冕者,陈采就玉之数止于五也。亦以见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无旒也。槩举诸侯又申之曰缫斿皆就者,明九旒至于三旒。其就数九。公侯伯子男无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纩。䆳,深远也。延者,郑云冕之覆。周礼弁师。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纽。谓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为之。故尙书,论语谓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传作綖。垂瑬,详玉部瑬下。紞纩,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悬瑱也。瑱亦谓之纩。详糸部紞下。据许紞系于延左右。据周礼注。王后之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紞悬瑱。是专谓后服也。然左传。衡紞纮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于冕覆而系紞。从冃。免声。亡辨切。按古音当在十三部。读如问。许书无免字。而俛勉字皆免声。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无免兔之分。俗强分别者,非也。冕之义取前俯。则与低头之俛关通。古者黄帝初作冕。大平御览引世本曰。黄帝作旃冕。宋衷注云。通帛曰旃。应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诸干坤。
大将军官职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义,项羽,为指挥重大战役的临时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日后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设。
西汉直到汉武帝,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又设大司马,作为将军的加官,如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早期丞相的权力过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自汉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汉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西汉末年,取消作为加官的大司马,设立单独的大司马职位。
东汉时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东汉末年,又开始设置大司马作为掌武事最高官员,位在大将军上。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关内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数等。
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
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曾出土了纱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所以汉代又用绶作为官阶的标志,不同等级的官员之绶的颜色、织法、密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这时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但它和西周时佩玉之组实一脉相通。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山述",即在梁与展简之间,高起如山形者。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
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按远游冠汉以后历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废。
《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晋书·舆服志》:“远游冠,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馀但青丝而已。”
《新五代史·刘鋹传》:“ 鋹于内殿设帐幄,陈宝贝, 胡子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鋹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于胡子 。”亦省称“ 远游 ”。
三国 魏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
❾ 春秋战国各个国家的军服是什么颜色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古老的神灵崇拜思想还在影响着那个时代,所以阴阳占卜学说依旧盛行,这直接导致了各个国家的服饰颜色和崇尚的国色都依据天命来定。所以春秋战国各个国家的军服颜色都根据和各个国家所契合的德命来决定,国色要和这个国色的德性相符合,如此国家才能昌盛不衰。
此外楚国也很特殊,尤其楚国是出自“蛮夷”,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的德性,但直到战国,它跟随潮流也推演出了自己的德性,这就是土德,所以楚国的军服颜色为土黄色。秦朝出自极西之地,一直没有跟随中原确立自己的德性,全国尚黑,,并且一直没有改变,所以它的军服颜色是黑色,充满了神秘。
❿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军队武器 以及 服饰! 最好还要附图的!经典战役中的长平之战。
秦国分三类:远射程(弓、弩等)、长兵(戈、矛、戟、锬、镖、钺、钩、殳等)、短兵(剑等)。
秦军服饰
赵国相对秦军弩箭要差些,秦军的步兵弓弩号称无敌,的确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赵国自从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后,把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其实力非常强大了。长平之战真正战场不在长平,而在后方。赵国缺少粮草,而廉颇坚持防守,后方压力很大,士兵甚至吃人肉。赵王派上了赵括,希望打破僵局,结果惨败。而实际上赵军战斗力很强,秦赵伤亡比大约是7比2,但赵国军队少,秦军全国近百万军队。赵国四十万主力死亡后就一蹶不振了。
就武器来说,秦赵两国差不多,秦国的武器图片大多出自兵马俑,而很少有赵国文物发掘出来,所以对赵国武器了解相对要少得多。值得一提就是赵国的骑兵,它是中国最早的骑兵,也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骑兵(由于没有马镫,双手没有解放出来,只能使用一些单手轻武器),赵军的服饰与秦军有很大不同,由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全军都是穿的紧窄的衣服,更利于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