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狗皮帽子指什么民族

狗皮帽子指什么民族

发布时间: 2022-11-12 16:22:58

㈠ 满族人为何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在所有少数民族当中,满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民族,毕竟这片土地被满族统治了200多年,并且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存在。一说到满族,人们能想到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康熙,干隆,慈禧等等。除了有名的人物以外,其实满族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民俗文化,比如说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很多人之前应该没有听过满族竟然有这样的禁忌,但这是真实存在的风俗,至于为何满族人对狗格外友好,主要还得从一段历史说起。

其实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应该也不算遥远,也就是发生在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身上。相传在一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朝的总兵李成梁追赶,努尔哈赤为躲避追兵逃到了一片大的芦苇丛里。追兵难于找到努尔哈赤的踪迹,便放火烧起了芦苇丛。火势太大,努尔哈赤被烟熏晕了,眼看着努尔哈赤身上着火而没有反应,他身边的一条黄狗就跳入河中,把自己弄湿,然后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以扑灭他身上的火。就此努尔哈赤躲过了一劫,但那条狗因为疲劳过度而过世。

这就是关于狗救驾的传说,努尔哈赤感念狗的忠心,由此便立下了满族人不得吃狗肉,不得戴狗皮帽子,不得铺狗皮褥子的规定。其实这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满族有这个习俗确实真的。

除却这一则传说以外,满族人还有其它的理由,也不得不对狗友好。满族人长期以狩猎为生,在狩猎的过程当中,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们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狗的帮忙,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族人都捕捉不到猎物,所以长期下去,满族人便不再吃狗肉,这样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无论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满族人在不吃狗肉这一块应该是做得很地道的。毕竟狗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平常守护我们的家园,如果还被人类吃肉,那实在是太可怜了。

不过从这个习俗中我们也得注意了,以后去满族人的家里做客,千万对狗友好一些,也不可戴着狗皮帽子过去。

㈡ 鄂伦春族服饰是什么样的,鄂伦春族为什么都穿皮质衣服

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比较少见的有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隶属于我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的人们纽扣并不多,但是他们非常喜爱穿皮质衣服,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这些皮质衣服极具民族特色,二是地域气候偏冷的影响。

美丽的鄂伦春物产丰富,山林浓密,水草丰富,很多鄂伦春族人在那里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他们享受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物质,并且物尽其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多少年来,他们人口稀少但是却过着丰富优渥的生活,让人不禁心生向往,愿鄂伦春族人能在物质丰饶的故乡幸福安康。

㈢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满族图腾崇拜中有狗,还有一个传说。
满族有忌食狗肉的习俗。说起满族人忌食狗肉,有一个《黄犬救罕王》的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占卜术士说,东北将出现脚踏七星的混龙。朝廷密令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缉拿归案。于是差兵遣将,四处询查。一天,李总兵洗脚时,沾沾自喜地说:“我全凭脚下三个痦子走红运,做大官。”给总兵当差的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说:“大人三颗是黑的,我脚下长的七颗是红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惊视小罕,心想:“这正是朝廷要缉拿的一条混龙。”他连夜造木笼囚车,准备送京请赏。

出身贫寒的总兵小妾喜兰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静时牵出两匹骏马,并手持出城令箭,让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窜。王杲置靴于路,诱乱误追,待天明逼近时,王杲吊死在树上。李总兵见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见兵追来,急钻苇丛,明军搜寻不见,便放火烧苇。此时,跟随小罕多年的大黄狗跳进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滚,熄灭了大火,然而黄狗累死了。正当明兵前来搜查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为是乌鸦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满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传说在满族中有口皆碑,演绎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实际上,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长期在狩猎中形成的。不少关内重要城镇驻防的满洲八旗,如杭州旗营、成都满城的满族,虽然离开故土几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却一直谨遵未改。

㈣ 满族风俗习惯

1.礼节习俗: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2.婚嫁习俗: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

3.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㈤ 关东有哪些民族习俗

关东地区地处严寒地带,天气十分寒冷,为了适应这奇寒的天气,聪明的关东人“发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实际上,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习惯。

古代关东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是土垒草屋,其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冬天来到时,只好用纸糊上,以挡风御寒。

由于屋内火炕都是靠窗户的,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高温时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而且还会造成窗棂腐烂。

而将窗纸糊在外面,不但可以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保持,而且窗纸又不会被浸湿而脱落。此外,还可以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糊窗户纸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最后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括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

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

关东地区的百姓把草与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块,叫“坯”。在阳光下将这些土坯晾干,然后用来垒屋。土坯的种类分黑土坯、黄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种。

关东地区冬季严寒,夏天又温热。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关东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带盛产柳条、秫秸,篱笆墙往往用这一类枝条为材料。山里产木材,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圆木为樟子。

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墙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

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墙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里的热气。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古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

把烟囱安在山墙边,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延长火炕里的热气跑到外面的时间,保持炕内温度;二是可以节省燃料;三是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如果房上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容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

另外,将烟囱安在山墙外边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地坐在房山头,远远望去十分美观。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关东当地称坐地烟囱,它们使房屋显得整齐,像一座座小塔。

还有一点更有意思,那就是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柱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木材,掏空其心做烟囱,这在关东山区随处可见。

这种烟囱制作简便,由于屋内火炕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烟火走到烟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关东地区,蔬菜很难保鲜,聪明的关东人就发明了将白菜腌渍起来的办法。

关东地区腌渍白菜,先是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然后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盐,然后浇灌凉水。凉水要瞒过白菜,最后用大块石头将白菜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多天就可食用。

在关东地区,孩子出生后,要把孩子用一种叫“悠车子”的工具把孩子吊起来,让孩子在里面玩耍、睡觉,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其实就是摇篮。

过去,关东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据说睡悠车子的孩子大多聪明英俊。

实际上,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就应运而生了。

关东地区满族人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粘豆包也是满族人喜爱的食物之一。

每至腊月,关东地区家家户户包粘豆包,先把大黄米碾成面,做皮。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做馅。有的馅里面还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后,上锅蒸熟后就可以蘸着白糖吃了。

从腊月开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至正月,这已经成为关东地区农村过年的习俗。

关东地区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的猎人都把皮袄反穿,这样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久而久之,反穿皮袄成了关东地区一个习俗。

过去,关东地区一到冬季,天气奇寒,人们在户外活动时,男人们几乎都要头戴一顶狗皮帽子。

一些身份高贵或者有钱的人,则戴其他动物的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獭皮等。由于这些动物的皮毛十分稀少,因此也比较金贵,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戴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优点,一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细长柔软,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净整洁,结实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极佳。

关东地区的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去田间劳动,就利用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于是,就请“大神”、“二神”等人,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

旧时关东地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猪时,把猪的“嘎拉哈”摘下并积攒下来当玩具用。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共有4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嘎拉哈”的玩法是事先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口袋里装上粮食,然后把“嘎拉哈”放在炕上。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至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4个方向为止,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玩者玩时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表演一般。

㈥ 头上一个罩罩,耳朵上两个吊吊,腰上两把扫帚是什么民族

哈萨克族。一个狗皮帽子,还两个耳朵。

㈦ 满族风俗特色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新媳妇不能同公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妇女怀孕后,不能到别人的产房去,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洗三”,请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给孩子沐浴,也称沐浴礼。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那个这个民族有着怎么样的特色及习俗呢?接下来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个民族吧!

首先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的。看看以下的风俗习惯就知道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满族人也有着不一样的忌讳,大家有幸到他们家的做客的话,可千万别冒犯了。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也是爱狗人士,他们忌杀狗、不允许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是他们认为的忠心好友,不允许被冒犯,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非常不高兴。

许多人对乌鸦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还是爱鸟人士。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㈧ 为什么东北军都是带狗皮帽子

东北军带狗皮帽子主要用于头部保暖。

东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还经常刮西北风,风刮到脸上就如同刀子割一般的痛,所以头部保暖是重要的事,而头部保暖最好的东西就是狗皮帽子。

狗皮的毛暖和,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狗皮帽子戴在头上厚重、舒服,压风。同时狗皮经济便宜,几乎家家养狗,狗皮主要是用于做帽子,节约成本,货源充足。

(8)狗皮帽子指什么民族扩展阅读:

因为地域的不同,东北军冬装的军帽与其他解放军部队冬装的帽子不同,是狗皮帽子。因此,狗皮帽子成为东北军的一大明显特征。

在东北,冬天天冷,一般都用动物的皮毛做成的帽子来保暖,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但价格高昂,老百姓负担不起。

战斗特殊时期,经济条件不稳定,负担不起士兵昂贵的帽子,狗皮价格低廉同时资源充足,为节约成本和保护士兵,故通常都是戴狗皮帽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北八大怪(狗皮帽子)

㈨ 狗皮帽子指的哪个民族

东北那边的

㈩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满族诸多风俗中,有一个禁忌风俗:即满族人对犬(狗)特别敬畏。 在民间有“狗救驾”和“鹊救驾”的故事。 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眼看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滩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纵火烧芦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喜鹊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喜鹊在叼啄尸体,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了,于是撤兵回朝。 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身上落着喜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这才明白是黄狗和喜鹊救了他。 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对过去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来说,狗是左右臂,是猎取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工具。满族人出猎时以狗为向导,跟踪追捕野兽。好的猎犬,不但能寻踪报讯,还能直接捕获露野味,所以满族人对狗十分偏爱,有的地方在满族姑娘出嫁时,还有把狗作为陪嫁的习俗。 所以满族人不戴狗皮帽子。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058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21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40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08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27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29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365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01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1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