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铁帽子王为什么隐藏姓氏
1. 清朝末代铁帽子王是谁,他们在宣统逊位后的经历是怎样的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干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着名学者,着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干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干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干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干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干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2.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谁是什么时候封的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也就是帝王亲子才能称呼为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着,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
1、礼亲王:代善
2、郑亲王:济尔哈朗
3、睿亲王:多尔衮
4、豫亲王:多铎
5、肃亲王:豪格
6、庄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硕塞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岳托为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为礼亲王代善之子萨哈林的儿子。
八大铁帽子王为清代分封的最高赏赐,其王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些王的子孙每一代都有一个人袭封为王。如果袭王犯法,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别的后裔承袭。而其他诸王却要世降一等,如始封为亲王,其子只能袭为郡王,其孙只能袭为贝勒。始封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就不再降了,以此爵传世。整个清代除了八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外,雍正以后的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讠斤),以及清末的庆亲王奕(匡力)、醇亲王奕(xuan)也被皇帝恩准为世袭罔替之王。
以八大铁帽子王为首的开国诸王,人人能征善战,个个勇略过人,为清代创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远不是那些无职无权、养尊处优、碌碌无为的后世诸王能比的。比如,礼亲王代善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封为大贝勒,与后来称帝的皇太极(四贝勒)齐名。他辅助父汗努尔哈赤,带领众兄弟南征北战。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功占辽沈地区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睿亲王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14子,17岁起就跟随父兄转战南北,屡建战功。特别是他亲率八旗兵入主中原,为清王朝建立全国政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清初,他被封为“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掌有清代全国的最高权力。
开国诸王不仅胆略超人,而且享有特权。他们有军事权,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本身就是一旗之主,分掌正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其他一些王也有不少佐领。他们有参政权,礼亲王、肃亲王、顺承郡王、庄亲王等人,都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王”,直接参与清王朝的军政大事。正因为如此,这些开国之王才得到清廷的重视,并且往往委以重任。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成了“八大铁帽子王”。
3. 介绍一下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
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顺治五年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着名学者,着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迎于东直门。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神主祔太庙。后苏克萨哈等攻讦他种种不法,被废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敢论及此事。干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干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日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不计追封者共8王。
豫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5子豫通亲王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无有成规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削爵。
肃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军西征川陕,剿击李白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多不睦,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竟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复原封谥肃武亲王。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白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二人削爵。
克勤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着,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死军中。诏封克勤郡王,干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三人削爵。
顺承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3子萨哈磷,萨哈磷兼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3子。顺治元年勒克德浑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削爵。
sq597 2006-06-14 16:46
怡亲王:始封祖为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清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稹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于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干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穆宗(同治)初立时载垣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始封祖为恭忠亲王奕欣。奕欣为清宣宗曼宁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四子奕詝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沂为亲王,文宗奕詝继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欣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诏谥“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曼宁第7子,咸丰年封醇郡王,其福晋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穆宗(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载湉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奕劻是清高宗弘历17子永磷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万寿封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来得及世袭
4. 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拥有很多特权吗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首。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干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5. 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是谁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满清王朝对于在其打天下和统治天下中立下汗马功劳和巨大贡献的皇亲贵族或势力家族的特殊恩遇,是一种地位十分崇高的爵位。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一共诞生了十二位“铁帽子王”。而其中我们听说过的比较有名的莫过于“八大铁帽子王”了,他们都是满清时期功名卓着的八大势力皇族或家族,对于满清的统治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只好用好言好语劝他气渐渐平下去,依旧送了他下马费的,才算安耽无事。但是供支局备办的锡器,已经被这一伙人拿去大半。
吵闹了一番,廿七日起行回北京去了。
这么看来,奕劻不但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而且是个没有真材实料的“铁帽子王”,也是历史上做得最窝囊的“铁帽子王”。
6. 清朝的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
在上述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于恩封。
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6�0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首。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2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为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着名学者,着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不久即遭多尔衮排挤 生生被踹了下来。多尔衮去世后与苏克萨哈一同清算多尔衮,也算是报了仇。顺治十二年去世,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因作战智勇有谋,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崇德7年参加松锦大战,大获全胜。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实际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万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且在顺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顺治顺治六年底为皇父摄政王,在官方文件中与皇帝同格抬写,是“太后下嫁”迷案的男主角。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与济尔哈朗攻击他种种不法,顺治即废其皇帝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鞭尸,家产人员入官,世人即称其“睿王”或“墨尔根王”,此后128年间无人敢议论此事。干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干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其身后有一女东莪,无子,以同母弟多铎5子多尔博之后孙淳颍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使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一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干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干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干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6�0。奕�6�0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詝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6�0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6�0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6�0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过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劻。奕劻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干隆17子永璘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各系的承爵系表
1、和硕礼亲王(承序: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图、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崇安弟,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2、和硕郑亲王(承序:济尔哈朗、济度、德塞、喇布、雅布、雅尔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丰讷亨、积哈纳、乌尔恭阿、端华、承志、庆至、凯泰、昭煦,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3、和硕睿亲王(承序:多尔衮、多尔博、淳颖、宝恩、瑞恩、仁寿、德长、魁斌,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4、和硕豫亲王(承序:多铎、多尼、鄂扎、董额、德昭、如松、修龄、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5、和硕肃亲王(承序:豪格、富绶、丹臻、衍潢、蕴着、永锡、敬敏、华丰、隆懃、善耆,历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着: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懃: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懃子,和硕肃忠亲王
6、和硕庄亲王(承序:硕塞、博果铎、允禄、永献、绵课、奕镈、绵护、绵深、奕仁、载勋、载功,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7、多罗克勤郡王(承序:岳讬、罗洛宏、罗科铎、纳尔图、纳尔福、纳尔苏、福彭、庆宁、庆恒、雅朗阿、恒谨、恒元、尚格、承硕、庆惠、晋祺、崧杰、宴森,历十三代十八王)
岳讬:代善长子,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罗洛宏:岳讬长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改号衍禧)
罗科铎:罗洛宏子,多罗平比郡王(改号平)
纳尔图:罗科铎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纳尔福:罗科铎子,纳尔图弟,多罗平悼郡王
纳尔苏:纳尔福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福彭:纳尔苏子,多罗平敏郡王
庆宁:福彭子,多罗平僖郡王
庆恒:纳尔苏孙,多罗克勤良郡王(复号克勤)
雅朗阿:纳尔图孙,多罗克勤庄郡王
恒谨:雅朗阿子,多罗克勤郡王(后革爵)
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弟,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尚格:恒元子,多罗克勤简郡王
承硕:尚格子,多罗克勤恪郡王
庆惠:承硕子,多罗克勤敬郡王
晋祺:庆惠子,多罗克勤诚郡王
崧杰:晋祺子,多罗克勤顺郡王
宴森:崧杰子,多罗克勤郡王
8、多罗顺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浑、勒尔锦、勒尔贝、扬奇、充保、布穆巴、诺罗布、锡保、熙良、泰斐英阿、恒昌、伦柱、春山、庆恩、讷勒赫,历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浑: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
勒尔锦:勒克德浑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勒尔贝:勒尔锦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扬奇:勒尔锦二子,多罗顺承郡王
充保:勒尔锦三子,多罗顺承郡王
布穆巴:勒尔锦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诺罗布:勒克德浑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
锡保:诺罗布子,和硕顺承亲王(后革爵)
熙良:锡保子,多罗顺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罗顺承恭郡王
恒昌:泰斐英阿子,多罗顺承慎郡王
伦柱:恒昌子,多罗顺承简郡王
春山:伦柱子,多罗顺承勤郡王
庆恩:春山子,多罗顺承敏郡王
讷勒赫:庆恩子,多罗顺承质郡王
9、和硕怡亲王(承序:允祥、弘晓、永琅、奕勋、载坊、载垣、载敦、溥静、毓麒,历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10、和硕恭亲王(承序:奕欣、溥伟,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11、和硕醇亲王(承序:奕譞、载沣,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12、和硕庆亲王(历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孙,永璘孙,绵性子,和硕庆密亲王
7. 这个清朝末代铁帽子王,为何宁可当人力车夫,也不投降日本人
清朝的王爷里面,“铁帽子王”不多,其中一个名叫克勤郡王。
别看只是一个郡王爵位,然而来头却不小,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大贝勒代善长子,也就是说是努尔哈赤的长子长孙,如果清朝当时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那么第一代克勤郡王说不定就能够继承皇位了。
第一代克勤郡王战功赫赫,与其父大贝勒代善一起掌管正红旗、镶红旗,曾经带领一支清军入关,攻下六十余座城,一直攻破济南城。
所以克勤郡王这一支得以“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到了清朝末年,克勤郡王的传承依然没有断绝,1910年,清朝灭亡前两年,一个名叫晏森的十几岁孩子继承了克勤郡王爵,成为末代克勤郡王。
于是,北京市民给这位末代王爷一个“车王”的绰号。
后来,消息传到了溥仪那里,当时溥仪已经在伪满洲国当了傀儡,专门派人请晏森来东北,不要在北京继续丢爱新觉罗家的“脸面”了。
然而,晏森到了东北,发现溥仪做了汉奸,便坚决不做伪满洲国的官,坚决不投降日本人当汉奸,很快便回到了北京。
溥仪也无可奈何,给了他一笔赏赐,送他回去,又很快被他花光,继续拉洋车。
有人觉得他是丢了清朝皇室的脸,有人说他不当汉奸是有气节,有人说不管怎样他都是败家子,还有人说他自食其力挺好的,真是复杂的人啊。
8. 大清王朝“铁帽子王”到底有多牛呢
相信看过清朝相关的影视剧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个头衔叫做"铁帽子王"。
宣统帝名溥仪,也就是后来世人皆知的末代皇帝。他是光绪帝的侄子,但是于铁帽子王醇亲王而言,是光绪帝的儿子继承大统还是由光绪帝的侄子继承大统皆不重要,因为他们都是醇亲王的孙子。
作为光绪帝的父亲、宣统帝的祖父,铁帽子王醇亲王可谓是将铁帽子王的权利和身份驶入了顶峰者了。
9. 清朝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那么在溥仪退位时他们都是什么态度
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位皇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年幼的溥仪名义宣布退位。但是要知道清朝 历史 上可是有十二家铁帽子王,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也意味着这十二家铁帽子王的特权和利益也就没有了,也包括很多八旗贵族的特权和利益都没有了,肯定是这些人都会有反对的,下面就来说说以十二家铁帽子王为首的这些满洲贵族对于溥仪退位持何种态度。
清朝 历史 上的十二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而这十二家铁帽子王对于溥仪退位的态度大致分为反对派和赞成派以及不发表看法的中立派。
反对溥仪退位
反对溥仪退位的十二家铁帽子往里主要是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为主,而其实本质上溥仪的生父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也是反对退位,但是载沣是被局势所迫,不得不同意了溥仪退位。
溥伟和善耆都是最为强烈反对退位的满洲贵族。溥伟是第一代恭亲王奕的孙子,奕当初由于与慈禧太后相联结,发动了辛酉政变,他帮助慈禧搞掉了咸丰临终留下的顾命八大臣,让慈禧开始掌权,因此后来他的恭亲王爵位也被授予世袭罔替的待遇。
溥伟是皇室成员和满洲贵族中最为反对溥仪退位,并且是一直坚持复辟的满洲贵族,他联合善耆、溥仪的叔叔载涛、康熙第十五子胤禑五世孙载泽、干隆长子永璜五世孙毓朗、努尔哈赤侄子巩阿岱七世孙良弼、军机大臣铁良等为宗社党,就是专门反对溥仪退位的满洲贵族和皇室成员。
宗社党就算是当时满洲贵族最大的反对溥仪退位的组织。在溥仪退位之前,袁世凯早就谋划准备与南方同盟会妥协,他正好借助同盟会的力量逼溥仪退位,届时他在动用北洋军队的力量控制同盟会,自己从而操控大权,因此袁世凯命得力干将段祺瑞扬言要进京找隆裕太后讲道理,明面上是讲道理,实际都知道,段祺瑞带兵进京就是要逼宫。
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两下子,头发长见识短,她很快就被袁世凯唬住,她带着年仅6岁的溥仪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溥伟等宗社党每次觐见隆裕太后都是力主不要让溥仪退位,大清最后的底线就是君主立宪。甚至毓朗此前出国考察,特意参考了当时的德国和日本君主立宪制度,并写好了清朝君主立宪制度的规划。
因此宗社党对于一再逼隆裕太后和溥仪退位的袁世凯十分不满,所以溥伟、良弼和铁良以及载泽都主张发动兵变暗杀袁世凯,然后由善于处理政务的毓朗和载泽出面组织战时皇族内阁,由在军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良弼和铁良出面组织忠于清政府的军队与南方革命军对决。
不过袁世凯是何等人物,岂能被他们所算计,于是袁世凯没等他们动手暗杀自己,他已经偷偷得到这个消息,然后他就决定利用同盟会收拾宗社党。袁世凯通过汪精卫与南方同盟会取得联系,暗示同盟会只要暗杀掉宗社党一些首脑,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届时就更方便逼迫溥仪退位。
同盟会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刻就派出了杀手暗杀宗社党骨干成员,他们选择了在禁卫军中影响力极大的良弼。
1912年1月26日,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杀手彭家珍出手暗杀良弼,他向良弼投掷炸弹,良弼被当场炸断左腿,身受重伤,彭家珍也因为爆炸中的碎片被击中后脑当场牺牲。但是彭家珍没有白死,良弼最终还是重伤不治而亡。
良弼在临死前感叹:“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将亡矣。”
良弼被暗杀后,果然极大地震慑了这些宗社党成员,溥伟虽然还坚持要与同盟会一决死战,但是他跑得却比谁都快,良弼被暗杀后,他早早跑到京郊村庄躲了起来,连隆裕太后想找他议事都找不到人。
铁良避居天津,善耆避居旅顺,载泽、载涛和毓朗等人虽然没有避居外地,但是也纷纷深居简出,对于隆裕太后咨询当前这种情况如何应对时,他们都纷纷选择了沉默。尤其是毓朗受刺激最大,他之前曾写过君主立宪的制度规划,这时当隆裕太后再问他时,他则选择了一问三不知,默不作声。
所以彭家珍没有白白牺牲,他牺牲半个多月之后,隆裕太后以6岁的溥仪名义宣布退位,清朝至此灭亡。
清朝虽然灭亡,但是溥伟并不死心,他对溥仪退位十分不满,在溥仪退位当天,溥伟高喊:“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
溥伟此后并没有光顾着喊口号,他一直致力于复辟,溥伟和善耆一直为了复辟奔走,他俩为了复辟散尽家财,而且还不惜投靠日本人。希望借助日本力量推行满蒙独立运动企图复辟。
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第一代肃亲王豪格的九世孙,他也是皇室成员中比较能接受先进思想的人。
当初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入狱,正是善耆救了汪精卫,善耆认为同盟会这些志士虽然行为激进,但确实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所为,是救国的一条出路,因此善耆主张对同盟会采取怀柔拉拢之策,虽然善耆最后没能说服汪精卫,但他最终还是将汪精卫释放。
不过别说善耆和汪精卫二人确实很有共同点,他们俩都非常喜欢依靠日本人。善耆在与日本方面交流时期结识了翻译川岛浪速,他将川岛浪速引为至交,甚至不顾皇室身份与其结拜为兄弟。
善耆更是将自己的第十四女爱新觉罗·显玗送给川岛浪速做养女,而这位显玗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女汉奸川岛芳子。
此后善耆更是依靠川岛浪速联合溥伟实行满蒙独立运动,企图分裂中国,实现复辟的计划,不过第一次满蒙独立运动被奉系军阀吴俊升给剿灭在萌芽状态。善耆和溥伟都不甘心,于是在1915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后,善耆和溥伟再次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组织收买了东北大部分土匪发动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
结果袁世凯在一片骂声中死去,善耆和溥伟突然失去了对付的目标,而此时日本看到了中国人民对帝制的反对,怕复辟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于是开始压制善耆,让他不要轻举妄动,因此第二次满蒙运动也宣告失败。
此后张勋复辟,虽然善耆和溥伟没有直接参与,但也都派人参与其中,结果张勋复辟仅12天就失败了。因此善耆在这些失败之后开始心灰意冷,抑郁成疾,并于1922年抑郁去世。
善耆去世后对溥伟打击也很大,他也明白复辟的想法很可能成空,此后溥伟移居大连苦闷度日。
到了1931年日本准备筹划建立伪满洲国,但为了诱迫溥仪早日来到东北,因此日本最先找到了溥伟,命溥伟到沈阳祭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陵寝。溥伟一听说这消息,立刻颠颠赶过来当傀儡,果然溥伟一过来,溥仪就着急了,他怕溥伟抢走他的皇帝之位,于是他赶紧答应了做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后来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皇帝,他始终怕溥伟抢走他的皇帝之位,因此对溥伟很猜忌,也不让他出任伪满洲国的官职,更不给溥伟生活费,于是溥伟最终在穷困潦倒之下病死在了大连新华旅社,享年56岁。
其实除了溥伟和善耆两人坚决反对溥仪退位之外,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也反对退位,第一代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儿子,咸丰异母弟,也是溥仪的爷爷,奕譞的嫡妻是慈禧太后妹妹,因此奕譞得以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溥仪三岁继位,六岁退位,在这三年中实际上大清的掌权者是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但是载沣后来被袁世凯排挤,最终被迫交出了摄政王权力,因此载沣在最后手中无权,只能被迫无奈的承认了溥仪退位。
但是载沣非常有气节,他在溥仪退位后从来不参与复辟,也不参与日本人扶持的傀儡伪满洲国事件,而且还劝阻儿子溥仪出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这是非常难得。
所以十二家铁帽子王中其实算上载沣是有三人反对溥仪退位,表现最为激进的就是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
赞成溥仪退位
虽然说溥仪退位会让这十二家铁帽子王和满洲贵族失去既得利益和地位,可能大家都认为这其中应该不会有人赞同溥仪退位,即使有胆小的人也都是默不作声,总不会有人还赞成溥仪退位吧,不过这其中还真有人赞同溥仪退位,这个人就是庆亲王奕劻。
其实庆亲王这个爵位最初是嘉庆册封给同母弟也就是干隆最小的儿子第十七子永璘的爵位,而永璘也算是 历史 上着名的不爱江山爱豪宅的王爷,他曾经对嘉庆说过,自己不愿意和哥哥争江山,只要哥哥将来继位后收拾大贪官和珅后,能把和珅的豪宅赏赐给他就心满意足了。
于是嘉庆亲政收拾和珅之后,果然将和珅豪宅送给了永璘做庆亲王府。不过永璘的庆亲王爵位并非世袭罔替,按照清朝的降级承袭爵位制度他的孙子奕劻最初承袭的是辅国将军爵位,因此由于奕劻承袭爵位后失去了王爵,所以庆亲王府被内务府收回转赐给了恭亲王奕当恭亲王府。
奕劻在后来被赶出豪宅之后,他就认识到了权力地位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财富的重要性,因此奕劻后来使劲巴结慈禧太后,靠着谄媚讨好慈禧太后,才又被晋封回了庆亲王爵位,并在1898年被慈禧太后授予了世袭罔替的待遇。
奕劻的庆亲王爵位是清朝最后一家授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的亲王,奕劻在获得权力和地位之后,就开始大肆敛财。
奕劻曾出任军机大臣,掌管清朝财政和人事大权,奕劻在任期间从没想过革新强国,他除了谄媚慈禧太后之外,就是利用手中职权大肆敛财,卖官鬻爵,当时去他府上行贿的官员络绎不绝,庆王府门庭若市,因此民间称其府邸为庆氏公司。
奕劻主持军机处时,袁世凯曾经重金拉拢他,他也因此成为袁世凯在朝廷内最大的支持者。在后来又是奕劻一力主张启用被罢免的袁世凯,因此才有了袁世凯逼溥仪退位的事情发生。
奕劻收了袁世凯两百万的重金贿赂,他就替袁世凯说好话,而两百万的贿赂也葬送了两百多年的大清江山。因此溥仪曾说: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拿了袁世凯的钱,当然竭力劝说隆裕太后和溥仪退位,溥仪退位后奕劻又潇洒富贵的活了五年,在1917年奕劻才去世,终年79岁。
有意思的是奕劻死后内务府给拟谥号为“哲”请溥仪定夺,溥仪恨透了奕劻,当然不肯给他好的谥号,他就不同意这个谥号,内务府只得请溥仪给拟谥号,溥仪给出了“谬、丑、幽、厉”四个恶谥,让奕劻家人四选一。
最后溥仪的父亲载沣看不过去,劝溥仪网开一面,因此奕劻最后才得到了“密”字谥号,这是一个平谥,其意为追悔前错之意。
奕劻是清朝 历史 上第二大贪官(第一大贪官当然是和珅啦),他也是大清第一“裸官”,奕劻利用职权纳贿,他也非常善于理财投资,尤其格外青睐外国银行,奕劻将毕生积蓄全部存到了英国的汇丰银行之内。
据英国《泰晤士报》曾经报道,奕劻在1912年溥仪退位时,在汇丰银行存款高达约713万英镑,要知道那个时代达尔文在英国买一幢带花园的豪宅别墅也不过2000英镑,而奕劻的713万英镑能买多少幢豪宅。
所以说奕劻如果生到现代,那绝对是一个家小全部在外国,见首不见尾的“裸官”。就这么看来清朝就有像奕劻这样的当权者,想不灭亡都很困难。
不表态默不作声的中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