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布孝帽子怎么带
Ⅰ 老人去世下八辈孙子各戴啥孝帽
成服
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尽管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许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即将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黄布缝制。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Ⅱ 儿子戴孝的帽子怎么戴
戴在头上
戴孝也叫穿孝。戴孝是死了人的标志。由于辈数不同,“孝”的规格也不一样。死者的亲生儿女谓之孝男孝女都穿重孝(也叫大孝),即头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白筒裤、白绑腿、白布绷鞋。长子的孝帽后缀三大朵籽棉和麻团等。有的后边戴个象征性的麻辫子。闺女和媳妇的孝都用白布包头,头布是用极长的麻丝系着,披上肩上,甚至拖到地上。有的还用孝衫裹身,谓之重孝。孝布长短均有定规,如五服以外都是一个普通孝巾或者只是头上一个白箍。但个别地方也有披麻穿孝衫的。女婿孝只是一根白腰带(有的地方只是一个孝帽)。孙子孙女辈的孝,都是一条白带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缀一块红布,如果是重孙子辈,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缀上一绿布。
Ⅲ 丧礼戴在头上的白布叫什么
丧礼中所着孝服,亦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辈份有别。孝服包括冠、服、鞋及孝衫等。丧服中冠即孝帽,分两种:
一种是用谷草扎成一个圈,圈上扎十字交叉的架儿,用白纸剪穗条缠起来,再缀上核桃大小的棉花球;
另一种用麻布或粗白布缝成口袋形并从后边留一个2寸长的口子,戴头上后再系上“包头”。包头系用白布叠成4指宽的带子,长短尺码不等,一般为6尺。男的系在孝帽外边,活扣儿在左;女的直接系在头上,活扣儿在右,有的以死者性别区分左右。系扣余下部分自然下垂。儿子儿媳的包头系在脑门上两边耷拉着。送纸及送葬时,包头散开蒙在头上。
身上里面穿素服,外边穿“孝衫子”。孝衫子系用麻布或粗白布制成,边儿散着不缝,无扣,身长到脚。有的不剪开再缝在一起,而干脆用一块白布披在身上,腰带均由麻绳代替。布鞋均用白布鞔起来,祖父母、父母均亡则全鞔(有的后跟留一三角形露鞋面),一在世一亡故则鞋后跟留点缝隙,其他关系均留缝隙,且关系越远,留口儿越大。
“入土为安”后,孝衫、孝帽、包头卸下,鞋外鞔的白布不拆,留存时间基本与前述“五服”服期同。丧礼中只有姑爷丧服与众不同,是将“包头”系在腰间,孝帽掖在“包头”下。民国前,有的在丧礼后一年中,亡者儿穿麻衣,女穿黑衣沿白边,缀白扣,白腿带扎腿,腰系白腰带。小孩与死者超过三代,只系白布条或黄布条。
Ⅳ 白事男土的帽子怎么做
帽子就是白布做的圆锥形,圆锥顶部缝一团棉花。
帽子具体做法是首先准备一张报纸,将其展开,将其对折,上下或者左右对齐都可以,将两角折向中线,将下面两个边向上折,从中间打开,然后将下面开口处的两角,向上折起,再打开,帽子就做好了。而帽子的尺寸是孝布的尺寸是用白布,长七尺,宽一尺二至一尺三寸五不等。孝子、孝女可将孝布直接系于腰间,孝女也可以对折后,缝成孝帽子带于头顶,女儿孝帽子右半边长,儿媳孝帽子左半边长。其中长子、长媳也可各用14尺白色孝布做成孝袍守孝均可
Ⅳ 头上的孝布怎么系 急!!!!!!!!!!
孝带的话按照宽度折叠一或两折,撸平整,直接套过来,跟打结第一步骤一样,或者直接拿曲别针卡住。孝帽的话一般不都是做好的吗,如果只给块布,就对折成三角,然后把三个角用线或曲别针钉住选自然就成了。这是我老家的带法。供参考
Ⅵ 戴孝的讲究
戴孝的讲究挺多的,可以结合你当地讲究的事项和以下常见的主要事项,注意一下;这个戴孝的讲究如下:
1、丧家开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论。长子为主孝,其他儿子、儿媳及女婿次之,家门户族开到侄儿侄女辈。无儿无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认叫的戴孝,不然就无人抱灵牌或捧遗像。主孝孝布与棺材盖齐长,其余的略短一些。戴时用麻丝缠捆,即所谓“披麻戴孝”。孝子对来人要搭礼叩头,若有要事到别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2、烧香是重要的祭拜仪式之一,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化学香、劣质香等香;一般是天然香,同时也是表示你诚心祭拜逝者。这个建议到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好点的天然香祭拜。
3、孝子所执“哭丧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这是取古言“父死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节在内,故杖取乎桐”的说法。现在的城镇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此外,戴孝的人此期间的运势不是那么的好,最好是可以佩戴吉祥物提升一下自己的运气;这个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定无相吉祥物即可。
Ⅶ 白事戴孝帽,第五辈戴红孝帽,第六辈戴什么
子侄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白色孝带;孙辈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蓝色孝带;重孙辈为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红色孝带、孝帽挑红缨;曾孙辈为白色孝服、全红孝帽,孝服扎红色孝带;玄孙为一身红,即孝服、孝帽、扎带全部为红色;再往下数的小辈的就是不穿孝了!以上是亲自经历的!!!
Ⅷ 老人过世晚辈戴孝有哪些讲究
据传统,服丧孝服有辈份之分,不应弄错:
白布——死者同辈、外亲
麻布——子女儿媳;
萱布——孙侄甥
浅布——曾孙辈
黄布——玄孙辈
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成年人头配丧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状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为男配左腕孝球,女结于发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蓝、青、黄四色,待除灵后依次换色,古时称为“换孝”。及至现今,一切已从简。主要看各地风俗不同,一般分为三天,七天,百天.
孝服尺寸规则每个地方风俗不大相同:
儿子儿媳的孝是一样的,闺女的孝是一样的,其余的亲人是一样的
儿子儿媳的孝:头戴孝冒,头系着6尺白布包头,包头从后边向前绕,把扣子系在脑门上,两边自然下垂;身上披14尺白布,用绳子系上。腿上系白布条。
闺女的孝:不戴孝冒,白布包头也是六尺,直接系在头上活扣系在右边,身上披14尺白布,用绳子系上。腿上系白布条。
其余亲人的孝:男的头戴孝冒,白布包头六尺活扣系在左边,身上一样,腿上不系白布;女的不戴孝冒,直接系白布包头,和闺女一样,但是裤腿不系白布。
Ⅸ 孝牌怎么戴有什么讲究
佩戴孝牌要注意上班不能佩戴,讲究男左女右,然后三七、五七、七七这三天也带。
具体内容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丧家或请道士诵经念咒,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亦作“带孝”。
带孝牌讲究男左女右,如果是男老人就带左胸膛,女老人带有胸膛,孙辈的应该带,就是在黑色的外还多一块红布,表示第三代。照道理都应该带的。孝牌上班不能带,带2个星期左右并不是带孝就孝顺,孝在心中。是头七都要带,然后三七、五七、七七这三天也带。但是还是有一带带一年的。
Ⅹ 戴孝习俗
民间要求亡者儿女需要重孝,亦即披麻带孝。中原幅员辽阔,各地多有差异,但"重孝"之说是一致的,即戴白布孝帽,穿毛边白大褂孝衣,腰束生麻,脚穿孝鞋,手持哀杖等。
虽然一概名之"孝帽",但制式颇不相同,郑州一带男的是用一块方布折成,戴在头上,有的还在右额边塞一块白布或白纸,它相当于其他帽所垂的麻球。
孝衣对襟,衣长及膝,无领有袖,无扣有带,腰束一批儿生麻,下穿白孝鞋,双亲死一,孝不煳严,双亲皆故,煳严。媳妇头顶孝布,一般长约三尺,宽约六寸,从额前绕过,系于脑后。
上身穿对襟长孝衣,长可过膝,肩上披一匹生白布,公死披左肩,婆死披右肩。这匹白布是由媳妇娘家专门送来的。下边所煳孝鞋,若婆家和娘家双方四个老人尚未全故,不能煳严。
(10)白布孝帽子怎么带扩展阅读
戴孝注意事项:
1、先死为大
参加葬礼的人,一切都要以逝者为大,无论和逝者生前有着什么关系,都应该肃然起敬。不能对逝者评头论足,谈论生前的是非。
2、身体虚弱、新婚、孕期、升官之人不宜去
农村人去参加葬礼的时候,如果有的人身体非常虚弱,或者是新婚不久、正在怀孕的人,即将升官的人、即将远行之人、均不适合参加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