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宋朝小孩带的帽子什么样

宋朝小孩带的帽子什么样

发布时间: 2022-11-30 01:04:17

㈠ 宋朝的帽子是什么样官的顺序是从大到小怎么排列

宋朝官帽有两种,高级别官员戴直脚幞头,低级别官员戴交脚幞头。
从宋朝开始,官员穿朝服,必戴方心圆领。宋朝的常服继承了唐朝的衣式,靠颜色区别品级。宋朝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幞头。
唐朝的软幞头在宋朝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交脚幞头。

㈡ 宋朝帽子图片

宋朝官员的帽子叫长翅帽,据说是赵匡胤发明的,为了不让官员上朝时同身边的人说话

㈢ 中国宋代士人戴的冠冕有哪些

长翅帽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赵匡胤发明长翅帽

㈣ 宋代人头上戴的是什么 - 百度百科

您好!宋代男人头上戴的东西叫“幞头”,类似帽子,并且成为百官必备的头饰。文人嫌幞头不够雅致,又开始戴起复古的头巾,各行各业的男人平常都戴着头巾。宋代的女人的头饰是箍在额头上的布带条,中间有颗珠子,布带条打个结就不会掉下来了。谢谢阅读!

㈤ 古代小孩重重的帽子 叫什么

古代称小孩和少数民族的帽子为头衣。 古代把帽子叫做冠、冕,冠、冕是男人戴的,女人戴的不叫冠、冕。女人戴的的帽子一般叫做巾帼.

㈥ 古代小孩满月帽子叫什么

叫虎头帽
虎头帽顾名思义就是如同老虎头一样的帽子,是我国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

㈦ 在宋代,男子的幞头式样是什么形式的

在宋代,幞头是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唐代有明显的不同,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这时的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幞头的式样是不同身份的重要标志。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长如直尺。

㈧ 请问古代各朝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最好有图释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
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
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㈨ 南宋所戴的帽子怎样称呼

幞头
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南宋出土实物——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从图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变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

㈩ 宋代的头盔为什么是带帽檐的

这是一种毡帽,名叫范阳帽,亦称范阳笠。起源于五代十国,一直沿用至明朝。始用于五代十国,后来宋代开始大量使用,叫做“范阳笠”。属于士兵平时训练执勤用戎服的配帽,真上战场打战是要顶盔冠甲的,电视上演的戴“范阳笠”穿布衣上战场是胡说八道。明代的戎帽传承于宋代的“范阳笠”,可能也加入了元代小帽的元素,此帽亦是明朝士兵平时训练执勤的戴帽属明代戎服的配帽。范阳帽可起到遮阳和标示身份的功能,同时也能有效地防御敌军抛射的箭矢,如同马身上的毡布。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025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082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08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175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396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397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325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970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286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