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唐僧帽子的是什么佛
❶ 唐僧是地藏王菩萨吗
唐僧不是地藏王菩萨,唐僧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是我国着名的经文翻译家。
地藏王菩萨:原名金乔觉,是一名唐朝时期新罗国的王子。新罗王子金乔觉(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力大可敌十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金乔觉出家名地藏比丘,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数年后,于开元末年来到安徽省九华山。
图为地藏菩萨
拓展资料: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着书译经。主要着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僧 (《西游记》人物)》网络
《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网络
❷ 观音菩萨,为什么给唐僧帽子,让悟空带上
《西游记》关于紧箍咒的处理也表明这是一部以心性修养为主旨的小说。第八回,如来委托观音去东土寻一个取经人,并寻找几个保护取经人的徒弟。如来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作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第十四回,紧箍儿戴上悟空的头。只要唐僧念动咒语,悟空便头痛难忍,从此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西去。第十七回,禁箍儿戴上黑熊精的头:
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那妖起来,提枪要刺,行者、菩萨早已起在空中。菩萨将真言念起。那怪依旧头疼,丢了枪,满地乱滚。半空里笑倒个美猴王,平地下滚坏个黑熊怪。
念禁箍咒的效果是明显的:黑熊怪“难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愿皈正果”。“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第四十二回,金箍儿上了红孩儿的头。“菩萨捻着诀,默默的念了几遍,那妖精搓耳揉腮,攒蹄打滚。”“那童子开不得手,拿不得枪,方知是法力深微,没奈何,才纳头下拜。”至此为止,无论是紧箍儿,还是禁箍儿,还是金箍儿,在读者的感受中都是法宝,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法宝。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令我们质疑最初的感受。第五十七回,三藏恨逐悟空,断难回心转意,悟空无奈,去普陀崖求助观音老母,“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菩萨笑道:“《紧箍儿咒》,本是如来传我的。当年差我上东土寻取经人,赐我三件宝贝,乃是锦衣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个箍儿,秘授与咒语三篇,却无什么《松箍儿咒》。”从小说的暗示来看,不仅观音菩萨无什么《松箍儿咒》,连如来也没有。这样的情节设计,又使金箍儿看上去不像法宝,因为,通常的法宝,都不仅有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解除的方法。
《西游记》在最后关头提醒读者,与其将金箍儿视为法宝,蠢不如从象征的角度将之理解为一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范。
第一百回的一段对话,有必要给予足够的注意:
孙悟空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捕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这使人想起大珠慧海禅师的一句名言:“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本来就没有什么束缚,根本不用去求解脱)禅宗佛性说的要点,是把实相、本性、真理,均诉诸一心。心、性、理等,名异实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外求心,佛外求佛,法外求法,无异于南辕北辙。黄蘖希运禅师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他说:只要你有觅佛的念头,便是过失。这好像痴人在山顶叫一声,听到山谷中有回音,便忙不迭地下山寻找声响,待找不到声响,又上山叫一声,又下山寻觅。如此往复循环,千生万劫也找不到声响。离开自身而向外求佛的人亦然,“只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在禅宗看来,“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摄,你若有求皆苦,不如元事”。恰如孙悟空头上,只因向外求佛而未能明心见性,头便被箍住;一旦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大彻大悟,金箍儿也就消失了。一则公案说: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
石头反问:“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反问:“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檠?”
反问:“谁将生死与汝?”
石头以矛攻盾,正言若反,抽钉拔楔,沉着痛快。他的意思是说:既然没有谁绑住你,那就是已经解脱;既然没有谁弄脏你,那便处处都是净土;既然无生死之别,又何必追求涅檠?所以,石头一再强调:“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身外无佛,身外无法,学佛的当务之急是明心见性。金箍只戴在那些未能明心见性者的头上;一旦明心见性,就不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约束,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金箍不是法宝,金箍象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它标志着修养过程中尚未明心见性的那个阶段。
❸ 唐僧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这个帽子叫毗卢帽、毗卢冠(加五佛冠),因帽上有毗卢佛小像,故而得名。
带这种僧帽的佛,是毗卢遮那佛。地藏菩萨也带毗卢帽。毗卢帽 ,黄檗僧所用之帽子也。
平时毗卢帽多用于装饰佛堂神龛,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装饰物,而在紫禁城中这种装饰也被大量用作宫殿建筑装饰。在重要殿宇的东西暖殿,其垂花门上就常加上毗卢帽作为装饰。一般毗卢帽多为船形,两边略为翘起,中间做成如意头型,或冠叶形。
(3)带着唐僧帽子的是什么佛扩展阅读
毗卢 (佛名)Vairocana,毗卢舍那之略。法身佛之通称。即密教之大日如来也。
碧岩九十九则曰:“肃宗皇帝问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云:寡人不会。国师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大慧普说二曰:“高步毗卢顶,不禀释迦文。”普灯录十八曰:“坐断毗卢顶[宁*页],须是没量大人。”
今僧人于七月中元结盂兰盆会,首座僧装为毗卢佛,诵经施食,戴毗卢帽。因帽有毗卢佛小像,故名。
❹ 唐僧的帽子叫什么
此帽以红色或黄色为丝线为主调,辅以其他七彩颜色丝线缝制。
唐僧所戴是五佛冠加毗卢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级别的五尊神祗 ,唐朝武宗毁佛后宣宗登基后又提倡复兴佛教,但因政治和经济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没有得到朝廷的复兴,民间复兴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称“一佛两菩萨”的民寺,后来僧侣就把代表至高无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称“五佛冠”,民间雅称“唐僧帽”,并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❺ 唐僧的帽子两边的带子上写的是什么
唐僧所戴的帽子应该是“毗卢帽”,应该不是‘五佛冠’,因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师、主持、方丈修法时,戴着像徵五智如来的宝冠,玄奘虽然是大德高僧,不会囿于派别之见,但还是不大可能带这种帽子,而且《西游记》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过:
“ 唐僧 着了一惊--把个毗卢帽子打歪--双手忙扶着那球。”
至于唐僧帽子两边的飘带上写的,正常应该是"唵、嘛、呢、叭、弥、吽 "六字真言,如下图
❻ 头冠上有五位佛的叫什么
那得看是菩萨戴着还是佛戴着了。你说的这顶帽子,叫五佛冠,又叫做“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宝冠”,名称挺多的。特征就是宝冠周边有五方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
——如果是菩萨戴着,那肯定是地藏菩萨,因为只有他老人家经常戴着这顶帽子,地藏菩萨在寺院里出现的几率最大。其次,金刚萨埵菩萨、虚空藏菩萨也戴五佛冠。当然,唐僧也戴着,不过寺院里面很少塑唐僧而已。
——如果是佛戴着,那就是大日如来及诸佛了,他们一般都戴五佛冠。
❼ 道士为什么戴着“唐僧帽
经常来道观里的居士信众们,可能会无意中看到道长们做科仪法事,在度亡道场之“炼度”科仪,会看到高功道长头上戴着一顶仿佛《西游记》连续剧里“唐僧帽”般的头冠,很多人会心里默默好奇,原来佛道果然是一家,不然道长们怎么也会戴着“唐僧帽”呢!
(影视剧形象)
实际上,和佛教无关,这顶“唐僧帽”的真正名字是五老冠,佩戴时围戴头部,无顶,呈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形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
(五老冠)
所谓“五老”,指的是五方五老,即道教尊奉的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盘炀?、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盘炀?、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盘炀?、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盘炀?和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盘炀?,分别为东、南、中、西、北五方之天神。
五老冠和庄子巾、九梁巾等一样,是地地道道的道教服饰,只不过前者多为度亡道场中主坛高功所戴,并非日常服饰。
(“炼度”法事中佩戴五老冠的高功法师)
而之所以会让人误解五老冠为“唐僧帽”,这不得不说《西游记》这部连续剧对我们整整数代人的影响之深远,而实际上,“唐僧帽”名为五佛冠,也只有在重大法会时才会佩戴,而不会像影视剧中的大唐高僧般走到哪戴到哪。
同五老冠一样不为大众所了解的道教服饰中,还有太阳巾。
前几年,小编我随同几位道友云游时,正逢夏日,道友头顶太阳巾,路人纷纷围观,还有好事者自以为是,对旁人讲,“他们是韩国来的”,我和道友面面相觑,一脸尴尬。
(佩戴太阳巾的道友)
众所周知,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同为汉文化圈,太阳巾作为我国明代很普遍的遮阳大帽,和茶道、围棋等相同,传播广泛,在韩剧《大长今》中便频频出现,而道教服饰一直延续了咱们汉文化传统,所以今天,仍然有道长会在夏日中佩戴太阳巾。
也请看过此文的朋友们,下次看到太阳巾时,会骄傲地对人说,这是明代我们祖先常戴的遮阳帽,后来才流传到韩国日本。
(网络资料图)
在道经《道书援神契序》中这样讲:“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
道教服饰,是道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❽ 坐在莲花上打坐头戴象唐僧样的帽子,两手打坐是什么佛
可能是地藏王菩萨!最好有图片就可以确定了!
❾ 带类似于唐僧那样帽子的佛,然后说话声音和观音菩萨一样是女声音,手下有很多弟子,这是什么佛急急急!
是不是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一般寺庙有供奉戴类似唐僧帽子的。。仅供参考。此菩萨头戴类似的帽子,看过地藏经的知道此菩萨以前是女的。手中有锡杖吗?
❿ 带唐僧帽子的是什么佛
这种僧帽叫做毗卢冠、毗卢帽。带这种僧帽的佛,是毗卢遮那佛。地藏菩萨也带毗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