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和官员的帽子是什么词语
❶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1)古代宦官和官员的帽子是什么词语扩展阅读: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❷ 形容戴帽的词语
【褒衣危冠】: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
【鞭丝帽影】: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柴车幅巾】:柴车:粗劣的车;幅巾:用一幅绢束头发。坐着柴车,不戴帽子,用绢束着头发。形容作风俭朴。
【朝衣朝冠】:旧时高级官员上朝的时候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戴高帽儿】:吹捧、恭维别人。同“戴高帽子”。
【戴鸡佩豚】: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
【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❸ 太监戴的帽子叫什么
巧士冠 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礼帽,也是太监专用帽子
❹ 宦官带乌纱帽吗.!
不一定吧,在封建专制的制度下,不同人的身份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服饰。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楚汉传奇》记,宦官(huànguān),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时期开始,均为被阉割失去性能力的人。宦官,也称太监、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❺ 为什么秦汉时期宦官戴的帽子为高祖冠
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
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
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
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
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
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
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
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
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
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
“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在那被贾元
春称为“见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监们肆意发泄着他们变态的性欲、
权力欲、贪欲。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在《甲申记事》中载,
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帝国的国库存银竟不到四千两!而魏
忠贤被抄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以致崇祯多次痛心疾
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
空。”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让人同情,是
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
太监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
来同情太监呢?
然而,君主们依然坚持太监制。既然自诩为“天子”,就得龟缩
在宫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离——让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
的凡人,那还了得!迷宫一样的宫廷内便需要“绝对安全”的奴仆,
怕戴绿帽子的皇帝便与不能人事的太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
同成为庞大的帝国大厦中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里,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十世
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那是唐末封
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他有一套神
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
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
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
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
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刘
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
太监王朝产生了。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
之见。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
然而,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
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终南捷径:读书
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中官
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
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
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政府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
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
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
下有自宫之风,上有体制的膨胀,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
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人们赞美太和殿的精美绝伦,其实,太和殿与净身房相比,只是
小巫见大巫,一座纸扎的房子而已。在皇城中,净身房的地位远远比
太和殿重要。对于万历这样的皇帝来说,在位数十年,在太和殿举行
的朝会不过数次而已,有没有太和殿并不重要,没有净身房就了不得
了——皇帝没有太监的服侍,就连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没办法维持。
所以,净身房才是紫禁城的精髓所在。紫禁城是建立在净身房之上的,
正如帝王制是建立在太监制基础上的。
阉割是一种古典之极。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只不过帮李陵说
了几句话,就被皇帝将卵蛋刨了去了,英明神武的“皇上”的价值观
可能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所估计的相同。狄德罗在评价法国波旁王朝
时说:“在宫廷,‘狂欢的工具’从来与政治媲美。”那么犯了政治
错误的司马迁一生岂非只好以失去“狂欢的工具”,悲苦耻辱而告终?
不然,他完成了《史记》。
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汉朝人将处宫刑的地方称为“蚕室。”一
个诗意十足的名字,一个丑陋的蚕变作美丽的蝴蝶的地方。阉割是文
化的死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阉割侵蚀着文化、吞咽着文化、改造
着文化,当阉割内化为文化的本质的时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阉割的焦
虑,而在特别的快感之中陶醉。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说:“一部文化史
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是由阉割与被阉割
两种不同性质的快感写成的。”
从被阉到自宫只有一步之遥,从身体的残疾到心灵的残疾也只有
一步之遥。当“去势”成为奴隶们的义务时,那么口口声声说“连受
之于父母的毛发也不应该损伤”的圣人们只好装作没看见。装在瓶子
里的太监们的“命根子”是保证皇帝的妻妾们的贞操的“证件”;而
大大小小的圣人们对“命根子”的沉默,则是保证皇帝们的权力畅通
❻ 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根据意思写成语
现也用来形容来来往往的人多.(络绎不绝)
2.集中精力仔细听.(倾听)
❼ 汉代人带什么帽子
今天来说说男人,说说男人头上的东西——帽子。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头衣”,或者“元服”。所谓“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着,故曰元服。” 古人对冠颇讲究,如衣一样,等级明显,也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冠的别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专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说。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没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样,戴巾帻(zé)。帻,古代的头巾,冠的代用品,“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这里根据《中国服饰画史》一书,一一列出汉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让大家开个眼界,“学习”一下。记熟了,再看秦汉时期影视作品时心中就有谱,如果导演、服饰顾问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你轻易就能辨识出来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总称。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谓旒就是悬挂的珠玉串饰,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称为冕,冕之前后有旒。以旒之数目的不同来分别。帝王旒最多,为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汉制皇帝十二旒,白玉为珠。垂旒一表明等级,显示尊严;二遮当视线,令戴冠者目不斜视,表示不偏听偏信。 长冠又叫斋冠,其重要性仅次于冕冠,因为为刘邦亲自创造,又称刘氏冠。高七寸,宽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为 祭祀宗庙时所戴的帽子,属于礼冠。委貌冠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丝织特制成,与皮弁同制,上小下大,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华冠乐人参加祭祀天地活动时所戴的帽子,上较大,下较小“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好像当年妇女用的一种盛丝的笼子。方山冠汉代祭祀天地时,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进贤冠,以五彩彀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礼帽,也是太监专用帽子。通天冠皇帝专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为皇帝上朝时的礼冠。始于秦,终于明,期间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远游冠诸侯、官员外出游玩时戴的帽子,好比现在的休闲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侧注冠,本为齐国国君之冠,汉时为中外来使者、客人拜见帝王时专用帽子进贤冠又名缁布冠,文官、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级法冠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获其君冠,赐御史”。后来为秦御史及汉使者、执法者所戴的帽子。术氏冠即鹬冠,掌管天文的官员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鹖冠、赵惠文冠,武弁大冠,为武将所戴的帽子。以金属做成,厚重、坚固,可以防兵器的砍击樊哙冠前殿司马、卫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属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汉时大将樊哙所戴,故名。樊哙鸿门宴时听说项羽意杀刘邦,就是戴着这种帽子,持铁盾闯入项羽军帐中的,立汉王一侧盯着项羽,最终使项羽放弃加害刘邦的计谋。却敌冠卫士所戴的帽子,制似进贤冠。前向四寸,后高三寸。 却非冠守卫宫殿的侍卫所戴的帽子,“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制似长冠,下促。 从上面列出的一顶顶帽子来看,汉代的帽子是不能乱戴的,规制很多。刘 邦定下的规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谒者、仆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卫士戴却敌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汉朝,戴的应该是哪顶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顶不适合你,一顶是通天冠,另一顶是十二旒,还有巧士冠。前两顶可能每个人都想选,但只有一人能戴,选了也戴不上;第三顶与前两顶相反,可能每个人都不想选,选了也不戴,也没有一人能戴——现在太监绝种啦,弄“巧”成拙不得。
❽ 大太监二品宦官,顶戴花翎是官的帽子吗反正有第二种
太监到头是四品
❾ 古代的宦官是什么意思
宦官(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人。又称寺人、奄(阉)人、俺人、奄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官,也称太监、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中国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以往朝鲜、越南的皇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待,中东国家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贞节、皇族血统而设。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监,名为诸女领班,也有白人太监,但黑人人数多,势力也较大。
❿ 为什么太监要戴帽子
太监戴的帽名为巧士冠,是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礼帽,也是太监专用帽子。
而帽子上的并不是红色流苏,而是是顶戴花翎上面的红色帽纬。
太监的服饰是清代宫廷中的制度。太监所穿戴是有等级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着亦不相同。一般来说,赏有太监顶戴的称为老爷;无顶戴的称为师傅。太监头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为。大小太监,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钩黑带。
(10)古代宦官和官员的帽子是什么词语扩展阅读:
太监隶属内务府管辖,担当扫洒传膳杂役,各领头太监都按制授予品级。太监不得越四品,凡系人员,非奉差遣不得出皇城,职事之外不得干预一事。
太监按等级分为: 大总管 副总管 带班首领 御前太监 殿上太监 小太监
而历史上有名的太监有:赵高 高力士 李辅国 董贯 张让 王振 魏忠贤 李莲英等。
参考资料链接: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网络
参考资料链接:清朝宦官-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