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为什么要娶铁帽子
‘壹’ 《雍正王朝》中如月真是监视邬思道的人吗她和邬思道后来如何
《雍正王朝》中这个如月肯定是派去监视邬思道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因为雍正觉得愧对邬思道才给他安排如月去服侍他。
而且邬思道不笑纳如月也不行啊,不笑纳的话他恐怕出不了京城。但是邬思道是何等人物,连帝王心术都能看明白的人,还摆弄不了一个小女子了,所以邬思道最后和如月当然是性福的在一起生活了。
写在最后
所以说电视剧里面的很多情节在历史上都能找到真实的原型事件,因为《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本身就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这部小说是二月河先生以正史为主要脉络,掺杂了野史和民间传闻而成,所以其中很多内容都能在真实的历史上找到原型事件。
但是邬思道是被艺术加工放大的一位人物,历史上他对雍正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他只是一位非常优秀且有能力的事业而已,所以真正的历史上雍正是不会担心他的,也不会跟他玩这么多心眼,还派人去监视他。
不过最后以电视剧来说,如月、李卫其实都算是监视邬思道的人,邬思道并不是不知道这些,而是他愿意让雍正掌握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像雍正证明自己从无二心。
而且最后邬思道还找到了一位长相酷似年秋月的如月作为后半生的伴侣,他也是于愿足矣,可以说电视剧中邬思道的后半生是既逍遥自在又幸福美满。
‘贰’ 乌先生助雍正上位,成功会归隐,不成功会被杀,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雍正王朝》电视剧与小说还是有略不同的,因为小说的很多情节没有在电视剧上面体现出来,比如邬思道这个角色,邬思道为什么会被康熙下狱,而且一关就是十年,年羹尧又是怎么找到邬思道的,邬思道又为什么要辅佐雍正呢?
我们就只从电视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雍正继位的当天晚上,回到雍正府,是打算杀死邬思道的,邬思道就向雍正提出了三不可用还有半隐的想法,打消了雍正杀自己的想法。
正如,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张良为什么会选择刘邦,刘伯温为什么会选择朱元璋,姚广孝为什么会选择燕王朱棣一样,他们想用毕生所学,成就一番事业,至于功名什么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浮云,另外弘历也是他一手教育出来的。
至于,邬思道是一开始就知道雍正会这样对待他,还是通过十几年的相处,还有通过高福之死而得知的,这个就不好说了,个人比较倾向是后者。
‘叁’ 邬思道为什么让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呢
邬思道让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为何他不听?
只能说邬思道这个人也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邬思道之所以会对雍正表现的很防备主要是从坎儿那里得到的结论,当时他本来是给坎儿设计了一条自认为是活路的路,但是坎儿最终还是让胤禛给灭了口。这使得邬思道以为胤禛也如其他皇帝一样冷酷无情,所以邬思道才会想着奉劝十三爷辞掉铁帽子王,但是显然胤禛并没有那么狠。
雍正是康熙后期重点培养锻炼的,也是有雄心大志的勤政爱民的皇帝,同时心地比较仁慈,热爱汉文化重用汉臣,推动满汉融合,比如曾静留着不杀,还专门写书昭告天下表面自己心志。允详是雍正自小照看长大跟雍正的感情很好,一直都是忠心支持雍正,同时也做了很大贡献,是雍正的左右手,因此雍正不可能杀允祥,更不可能在根基不稳的时候杀允祥(雍正根基稍稳立马清除了八王等政敌)。有人说允祥有兵权威胁皇位,这就更不对了,允祥的兵权是雍正给的,清政府是高度集权的政权,对兵权控制非常严格,甚至清朝一直都没有带兵造反的将领,所以说厚黑学解构九子夺嫡就是自娱自乐罢了
‘肆’ 《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给邬思道送行时为何说“我们对不起您”
十三爷是什么人?他在《雍正王朝》里面的设定是侠王,侠王是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而对于自己有恩,或者有帮忙的人,自然会是百倍奉还,雍正的继位,邬思道起的作用很大,而如今,雍正继位了,十三爷也要被封为铁帽子王,而邬思道却要走了。
邬思道是个有功的人,但是助雍正继位成功之后,他却是什么也没有好处都没有,名与利都没有,还有那个年秋月,十三爷和雍正都知道,邬思道喜欢年秋月,而年秋月也喜欢邬思道,但是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
但其实,十三爷不知道的是,雍正半夜回雍正府是打算杀掉邬思道的,邬思道要让十三爷要推掉铁帽子王,他还不以为意,邬思道就告诉高勿庸那几个为雍正办秘密差事的都被杀了,两个人就看着天上的乌鸦无语,想必十三爷此刻更觉得对不起邬思道吧。
这个也是十三爷后来对雍正的态度上面,有所转变,不再是以前敢说也做的老十三,下棋是一心求和,一些该说,想说的话都都憋在心里,不敢说出来,诺敏的那个天下第一巡抚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与张廷玉一样,都不敢说了。
‘伍’ 邬思道离开雍正皇帝后,为何选择了李卫
皇四子胤禛得以有惊无险地接过大清皇位以后,为了维护皇帝形象,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掌握了自己太多负面信息和阴谋使用的"智囊"邬思道。但邬思道到底是"大智近妖"的人物,一番"功成身退,绝不留恋"的说辞和一个能够让雍正皇帝严密控制和监视自己的"半隐"计划,让雍正皇帝暂时对自己放下了杀心。
而且,早在李卫步入仕途,雍正皇帝登基之前,邬思道就已经对于李卫看待忠诚的态度,进行过了解。
担任四品粮道以后,李卫返回京城述职,来到了四爷府。从高福的房间中出来以后,邬思道和李卫之间有过一次深入的谈话。
邬思道说道:
"多少人十年寒窗,求这个顶子而不可得啊。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啊!"
李卫回道: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和做官一个理,就是不能忘本。"
然后,就是李卫对于"忠于四爷、以四爷为本"的完美解释,邬思道给予了"孺子可教也"的高度评价。
这是李卫能够在仕途一帆风顺并且步步高升的关键因素所在,更是邬思道看重李卫的原因所在,只有忠于雍正皇帝的臣子,才是雍正皇帝给够给予绝对信任的所在。
而对于年羹尧,早在皇八子胤禩举荐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的时候,皇四子胤禛就已经开始了对年羹尧忠诚度和其站位观望态度的质疑和不满。再加上,年羹尧后来在"血洗江夏镇"以后刻意隐瞒巨额财富的表现;出任陕甘总督后,年羹尧绕开皇四子胤禛,先行拜会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的表现;都让皇四子胤禛将年羹尧这个潜邸奴才当成了一把"双刃剑",时刻提防、刻意管控。
利用李卫上演一出"苦肉计"后,将李卫派往四川监视年羹尧,就是皇四子胤禛对于年羹尧不再绝对信任的最好证明。
邬思道在"半隐"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何才能被雍正皇帝随时掌握,并且深信不疑?
只有从雍正皇帝绝对信任的臣子口中得到相关消息,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雍正皇帝绝对信任的李卫,而决不能选择相对信任的年羹尧。
另外,皇四子胤禛为何硬生生拆散了暗生情愫、两厢情愿的邬思道和年秋月,将年秋月纳为了自己的侧福晋?
注意:皇四子胤禛是在年羹尧刚刚出任陕甘总督之时,在邬思道保媒的前提下,将年秋月纳为侧福晋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皇四子胤禛用迎娶年秋月的方式,拉拢和安抚年羹尧,将其牢牢的绑在自己的大船上。
只是这一个目的吗?
如果只有这一个目的,还需要邬思道"保媒"吗?
当然不是!
皇四子胤禛用"联姻"的方式拉拢和安抚年羹尧的目的,邬思道非常清楚,反正年秋月"早晚是四爷的人",邬思道还不如主动"保媒",做个顺水人情。
但更重要的是,邬思道明白,皇四子胤禛对于自己和年羹尧这"一文一武"可能会结成联盟的忌惮和怀疑,早在自己和年秋月之间发生感情纠葛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
年秋月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如果邬思道和年秋月结成连理,肯定会和年羹尧发生直接亲属关系,一个年羹尧,皇四子胤禛尚需费力费心防范和管控;如果再加上一个"大智近妖"的邬思道从帮协助,皇四子胤禛还能不能应付?还不能控制住年羹尧,可就真不好说了!
所以,邬思道必须用"保媒"的方式,撇清和年秋月,也就是年羹尧之间的关系,证明和年羹尧之间不会结成联盟的可能。
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才完成的自我证明和自我保全,邬思道还会主动选择年羹尧处,让雍正皇帝对自己和年羹尧之间联盟的忌惮和怀疑之心,再度生出吗?
当然不会!
另外,李卫虽然出身江湖,但其秉性正直、一心为国;而年羹尧虽然出身科甲,但其野心勃勃、头生反骨;既然选择做别人的幕僚,食人俸禄、为人出力,如果年羹尧让邬思道给出威胁皇权甚至谋逆乱政的建议,邬思道该如何选择?不照办,又会不会被年羹尧怒而杀之呢?
而李卫就断然不会有这样,超出邬思道辅助范围的要求。
所以,离开雍正皇帝而选择投奔李卫处,乃系邬思道基于雍正皇帝、年羹尧、李卫三人的过往了解和秉性掌握做出的理性选择,其目的只有一个——保命!
‘陆’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在离京前,为何让十三阿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
邬思道是四阿哥胤禛派心腹家奴年羹尧在江南四处寻访的避世高人,在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事件中,邬思道替胤禛出谋划策,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雍王府上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邬思道对十三阿哥吐露肺腑之言,是一种排遣内心苦闷的方式。他深谙雍正刻薄寡恩,阴鸷残忍的性格特征,却不敢说也不能说,在大功告成之后选择离京隐居也属无奈之举,并且还时时刻刻受到雍正心腹的监视。这番内心困苦,邬思道趁十三阿哥送行之机向他建言,既给他人提了醒,也排遣了一丝心中苦恼,可谓是一举两得。
‘柒’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后来怎么样了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前脚刚即位,后脚邬思道就要遭殃,通过双方一晚上的较量,最终君臣达成一致意见,邬思道提出半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邬思道就迫不及待地出城了,刚走一段路,就听到后面马蹄声起,原来是老十三胤祥追了上来。
那么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要追上邬思道,又为什么送了他三件大礼呢?
三、
这一句话是发自老十三胤祥自身的,但他用了“我们”二字,也就表明,他不是奉雍正帝命令而来。
他只是觉得,雍正帝的做法有点想不通,也确实对不住邬思道,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前面也讲了,本来三个人共事,共谋大业,结果功成了,两个享受胜利果实,而出力最大的邬思道,却要浪迹天涯,从内心有点对不住他。
第二个原因则是老十三胤祥的难言之隐,他号称“侠王”,遇到不平之事,都想打抱不平。想当初为了魏东亭,他不惜跟老四胤禛翻脸,张五哥刑部冤案,他一怒之下甚至找到康熙帝,就连太子胤礽犯案,他都不肯落井下石,被牵连。
而这次邬思道归隐,他却没有做什么,或者说他曾经找过雍正帝,但是结果失望。他是为自己不能留住邬思道而感到抱歉,不是抱歉归隐这件事,而是抱歉雍正帝不能留他,留他就是害他。后来雍正帝发愁无人可用之时,老十三胤祥还提到过要是邬思道在就好了,结果被雍正帝白眼。
第三个原因就是隐藏比较深的原因,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那就是,对不起邬思道的爱情。邬思道跟年秋月的爱情,第一个看出来的恐怕不是老四胤禛,而是老十三胤祥。那一次他到雍亲王府吃饭,谁去叫邬思道都叫不出来,还是年秋月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那时候起,他就知道他们有戏。
可是,随着老十三胤祥被抓,时局变化,想不到再出来之时,四哥成了皇上,年秋月已经成为了年妃。
‘捌’ 邬思道让十三阿哥辞掉铁帽子可保一世平安,但胤祥做了铁帽子王,为何没有被问斩
十三爷不愿意辞掉铁帽子王,主要是因为铁帽子王相较于其他的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有着众多特权,特别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是非常的难得,不仅对于自己是一份莫大的荣耀,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孙后代。
其四,雍正也需要自己有这样一位信得过的兄弟,位高权重并且德高望重,既能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又能树立起朝中重臣的榜样,平衡朝中势力,特别是平衡与八爷党的势力平衡,进而有利自己政策的执行。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位近乎于“神”的人物,但是他的神在于能够通晓康熙内心的想法,做的是康熙一面镜子坦露康熙心中的想法,而雍正一直就是自己做自己,所以也就只有雍正才能了解自己吧。
‘玖’ 邬思道让胤祥辞去铁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为何胤祥做了却没事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之后,封胤祥为铁帽子王。这一点,剧中与历史有所差别。历史上,胤祥的铁帽子王是在他死后,雍正允许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属于追封的。电视剧中,胤禛顺利继位之后,邬思道为了防止鸟尽弓藏准备跑路,胤祥受雍正之命前来送行(同时也是为了在邬思道身边安插钉子,送了一个与年秋月八分像的丫鬟伺候邬先生)。
胤祥是雍正最信任之人,是雍正的创业合伙人,也是雍正最得力的帮手。他能知进退、识大体,始终坚定与永恒雍正同一阵线。
‘拾’ 邬思道为什么要劝老十三辞铁帽子王
雍正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兄弟冷面,这也是为什么邬思道会对十三爷说出了:患难容易,同乐难 一定要辞了铁帽子王
----------------------------------------------------------
您好,答题不易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