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帽子哲学中文章想说明什么道理

帽子哲学中文章想说明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2-05-01 22:20:09

❶ 你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可以有两种看法: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罪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罪“再小,也是一件祸害百姓的坏事;“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面对爱因斯坦,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还有,牛顿也是个邋遢,糊涂,闹不清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不过人家偏偏弄明白了“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好家伙,一个连身上虱子都没扫干净的人,居然把天下给扫了,这不是直接打了正方的嘴么?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斗!
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我想说的是,是不是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XXX都没有,将来还怎么XXX呢?”例如我小的时候我妈经常说:“你连刷牙都不刷,将来有哪个女肯嫁给你?”我想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听到这种上纲上线,扣帽子的论调,通常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压根就不以为然。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让人抵触,还不如就是论事的说“不刷牙别人可能会嫌你有口臭”来的容易让人接受。反正,我现在还是常常忘了刷牙,我妈在这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基本失败。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以前我的一哥们追一女孩,他给那个女孩做饭,女孩看他切薯仔丝切的有手指头粗,于是心里暗想:“切薯仔居然能切这么粗的男生,肯定是超级粗心的,怎么可能会体贴入微的照顾人,这种人绝对不能嫁!”于是那女孩跟别人跑了。那哥们悲催啊,于是痛定思痛,苦练刀工,终于把薯仔切的如头发丝一般细。新谈了女友后给人家做饭,那女孩一看:“好家伙,这人把薯仔切这么细,肯定是超级事多并且难缠的,这种人嫁了日子肯定过不舒坦!”于是那女孩也跟别人跑了,于是那哥们彻底悲催了……
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❷ 卖草帽的故事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哲理

就是人要学会灵活应变,因为事情是在发展的。抱着同一种方式去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是要吃亏的。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用

❸ 从这个笑话中感悟到了什么深刻道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今天,看到你叙述的故事,我陷入沉思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的含义,也深陷忧虑中。
前人真是聪明,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明了社会尤其是权力社会的黑暗和复杂!深谙人际斗争的某些人要是想稳固自己的位子或者说还想上到更高的位置(人都想往高处走),或是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利益等,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将一切事件都与想要达到的事情联系起来,转变为打击对手的武器,排除可能造成的阻力;而老实人因不懂得阿谀奉承,自然就不能迎合一些人的亲睐,相反,也许就成为了他的“对手”! 所以老实人总让人“找茬”!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难道“和谐社会”就是这样的?苦思冥想中……

❹ 求有哲理的文章

要永远心系希望,将一切悲观的念头改变成积极的思想,你一定能成为不断追求的那种人,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人活着就要心系希望。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你的梦想和目标,人生就不会是黑白的;永远心系希望,就一定会有多彩的未来。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挫折已经坚持过来,把握现在才是最关键和迫在眉睫的事情。人生之中没有绝对的失败,成功者绝不会放弃,放弃者绝不会成功。只要心系希望,行动起来,那么战胜厄运和灾难之日就为时不远了,胜利一定是属于你的。

一艘轮船不幸在茫茫大海中沉没,大副带着幸存的9名水手跳上了救生艇,在海面上漫无目的地漂流,一个星期过去了,大家依然看不到一丝获救的希望。大副守护着仅存的半壶水,不许那9个人碰它一下--有了水就有了活下去的希冀,没有了水,大家就再也难以撑下去了。

大副是救生艇上惟一带枪的人,他用枪口对着那9个随时都有可能疯狂地冲上来抢水的水手,任凭他们对着自己咒骂咆哮。在这9个人当中,最凶悍的是一个秃顶的家伙,他凶狠地盯着大副,用他那沙哑的嗓子奚落他道:"你为什么还不认输?你无法坚持下去了!"说着,他猛地蹿上来,伸手去抢水壶。大副毫不客气地用枪对准了他的胸膛。秃顶叹一口气,乖乖地坐下了。

为了保护这半壶维系着所有人生命希望的淡水,大副已是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虽然他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否则就会有人用鲁莽的举动亲手把所有落难者推进死亡的深渊。然而干渴和困倦折磨得他再也撑不下去了,他握枪的手一点点软下去。迷糊中,大副居然把枪塞给了离他最近的秃顶,断断续续地说:"请你接替我。"然后就脸朝下跌进了船舱。

黎明再次来临的时候,大副醒了过来,他听到耳畔有个沙哑的声音说:"来,喝口水。"是秃顶!

秃顶一只手拿着淡水壶,另一只手稳稳地握住枪对着其余8个越发疯狂的水手。看到大副满脸疑惑,秃顶红着脸略显局促地说:"你说过,让我接替你,对吗?你是领班,是指挥,你就要对其他人负责,是这样吧?"

后来,他们终于等来一艘救援的船。令救援者万分震惊的是,虽然这10个人干渴得唇上裂着血口,但大副的手里却握着淡水壶。前来援救的船长从大副紧握的手中接过淡水壶,摇了摇,一种细细的沙沙声通过壶壁传来。船长小心翼翼地拧开盖子,一股细沙从壶里滑落。

可以想象,没有那半壶"水",恐怕是没有人能够挺过难关的。在那样的紧急关头大副明白除了让大家心存希望,没有别的方法能够生还。如果告诉大家淡水已经没有了,无疑是在向大家宣布只有死路一条。只有让大家看到还有那半壶"水",才能看到生的希望。结果正是这种希望和信念拯救了他们的生命。

心里充满希望就能使身体与心灵振作起来。如果把人生比作为杠杆,希望就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生命。

所以,希望就是力量,是一种能激发潜意识灵感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促使我们实现目标,完成梦想。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都遂人愿,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心系希望就可以支撑我们走向胜利。希望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没有希望的生活,人生路上将黯淡无光,一片黑暗。有了希望,即使遭遇任何不幸,都能唤起重新开始的勇气,给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莎士比亚说:"治疗不幸的药,只有希望。"亚尔伯特·赫伯特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宝贵忠告:"收起下颚抬起头,肺里吸满空气与阳光,对朋友微笑点头,真诚地与人握手,不要怕受到误解。不要浪费时间去想自己的敌人。要在心里确切地刻画自己的目的。这样便不会迷失方向,笔直地朝着目标迈进。"希望会给我们带来活力、企图、坚强与生命力。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不要失去勇气、率直。绝不可认为自己"老了"、"累了"或"失望了",更不能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要永远心系希望,将一切悲观的念头改变成积极的思想,你就一定能成为不断追求的那种人,得到你想要的生活。

❺ 一个人在下雨天头戴帽子并且打雨伞说明了什么哲学意义

雨是性能量,帽子、雨伞,都可以看成安全措施,安全行为、安全思维。

这是你潜意识对于性能量、性行为的一种保守行为思想的暗喻。

❻ 关于帽子的哲理故事

失去可以失去的,珍惜可以得到的。

❼ 老人的黑帽子中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只要是人, 生命(人生)的唯一目的是 永生:就是永远的生命,永远的爱,永远的家,永远的完美。这就是永生,这就是生命的真义,目的。 人生就是 寻找回到永恒的路,回到无限完美荣耀的永恒天堂天家,得着无限完美的永远生命,享受永生天父永远无尽的大爱与丰富。通往永生的路在哪里?永生在何处?答案只有一个:在独一的造物主永生真神并他儿子耶稣基督无限的洪恩大爱里,并他无限大能里,与他在十字架的救赎里。不错,你百分之百出自父母,藉母亲而来到这个世界; 但你更百分之百出自造物主永生真神上帝,藉你父母,更藉母亲而来到世界。 你乃造物主真神藉你父母藉无比奇妙基因在你母亲腹中以食物创造你无比奇妙的身体,并赐予你奥秘奇妙的生命(没有任何人敢声称创造儿女,或创造自己,那么,勿论是无限奇妙的基因,细胞,人是谁创造的呢,不是全能的造物主神又是谁?有谁知道白饭绿菜在母腹中如何变成有生命的细胞与身体呢?)。当你约30万亿细胞约3kg时你从无比奇妙的母腹(子宫)来到这奇妙的世界。 当你能思想这个问题时,大约是600万亿无限奇妙的细胞组成无限奇妙的你。迈开奇妙奥秘的生命来说,你和你的身体,细胞,基因,分子,大脑犹如浩瀚无限的宇宙一样奇妙又奇妙。 还有更奇妙的事呢,生命,永恒,永生,天堂,爱,情感是奇妙的,且无比重要美好。还有真实而可怕的,就是永恒,死人复活,活人改变,永远审判,罪,报应和地狱的永远刑罚。 这是生命和永恒的事,是人生中唯一不可忽视却常被人忽视的事,这是人最可悲的事,凡忽视这生命和永恒之事的人都是要后悔的,且是痛痛的后悔,永远无尽的悔恨。亲爱的朋友,这是绝对而永恒的真理,超越时空,永恒不变。是人生中唯一必须认识相信,且绝对真实可信的事。人对她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每一个人永远的命运与归宿,因为人生根本不是为着几年的吃穿玩乐与所谓的短暂享受,更不是罪恶,痛苦与无奈的死亡,而是永生,就是得着真神天父永远的生命,回到天父永远的家中,回到他永远的怀抱,享受他永远的无尽慈爱与丰富,这是完美而永恒的福分和幸福。在世上,凡自认幸福者,生命,爱和家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世上,生命,爱和家都是有限且短暂的,只有在永恒的造物主永生真神里才能有无限完美的永恒生命,无尽无限的大爱和丰富,并在爱里所造立的永恒世界就是天堂,天家,天国,新天新地,才是真福分,完美而永恒的幸福。人离开永生谈幸福,谈奉献,谈追求,谈奋斗,谈美好,谈享受,无不显得空洞,虚假,犹如死囚寻欢一般显得可怜可悲,因必死的结局将人一切所愿的完全毁灭,何况,人生苦多乐少。其实苦与死还算小事,最可怕的是:死后的问题,就是死后的复活,审判,与永远的报应。因为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人生的结束,因为生命是属灵的,永远的。死亡临到,肉体暂归本质,成为泥土,君王美女与蛆虫无异,而灵魂,也即生命,回到永恒,进入人生前自己所选择的永恒归宿,不是无限完美的永恒天堂天家,就是无限可怕的永远地狱,因为人生是给人选择永恒归宿的权利和机会的时间,一旦死,就不能改变初衷,永无改变的机会,人将进入生前所选择的永恒归宿承受生前善恶的永恒报应。只要是人,无分古今中外,民族肤色,除了对善恶是非没有判断力和对事物没有认知能力的人除外,无人能幸免和逃避。而且根本不在乎人的肤色,民族,地位,外貌,智愚,穷富,而完全在乎人生前的选择和所走的人生道路。但通往永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其它任何道路(道理,观点,哲学,主义,追求)都通往地狱。虽然人永恒的归宿有永生或灭亡,天堂或地狱的两个永恒的极端之分,但生命的唯一目的是永生,误用生命的目的是要后悔的,结局是无限可怕的,勿论是谁,凡误用生命的目的,等待他的将是永远无尽的悔恨,痛苦和哀嚎。生前的荣耀将变成永远的羞辱,一切的罪恶不义败坏之事将受到永远的报应,因永恒里,恩典,才干,都是要人担负责任,而不是让人自傲,放纵和犯罪的,且恩典,权利,地位,才干,能力都和责任与审判成正比,因为神的公义是绝对的。失丧的罪人必将在神公义的审判中灭亡在地狱永远的刑罚里。这是有关生命,宇宙,永恒问题的绝对而永恒的真理,任何与此有关的言论,若不与此相符,无论有多精彩,动听,诱人,或披着科学的外衣,实则是欺骗,蒙蔽,诱惑,误导他人的谎言,为要把一切相信的人带到错误(这错误就是罪和众罪之源,是痛苦,死亡的根源) 的道路上,把人引到今生和永远的黑暗与灭亡中,失丧在地狱永远的刑罚里。 世人今天的迷茫,失落,无聊,孤独,寂寞,没安全感和归宿感并莫名的痛苦,惧怕,正是人失丧的反映和征兆。敬请朋友万分慎思,走正确的路!!!

❽ 分析下 孟子 许行章 的论辩特色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为了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他曾游说诸侯,历经邹、齐、鲁、宋、膝、梁(魏)等国,但都未被重用。晚年着书立说,教授弟子,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将其学说整理成《孟子》七篇。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这部书。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富文学性。“对齐宣王问章”和“许行章”又是《孟子》的代表篇章。
“对齐宣王问章”记述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讨论争辩的是“王道”和“霸道”的问题,齐宣王主张实行“霸道”,孟子则竭力宣扬“王道”。“许行章”记述了孟子和农家学派陈相的谈话,实际讨论的是社会分工问题,陈相引许行的观点,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子则主张劳心者不劳力,劳力者不必劳心。
与齐宣王的辩论中,齐宣王本意要听孟子关于“霸道”的看法,所以,开头即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孟子立意要谈“王道”,于是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紧接着用“无以,则王乎!”引出了自己的论题。这就使本来想谈“霸道”的齐宣王,不由地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而步入了孟子设置的机关。此后,孟子又一路主动,颇富情趣而又极畅达详尽地表达了自己关于“王道”的政治主张。
这种论辩中的主动性,在“许行章”中也有表现。当农家陈相见孟子,转述了许行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损害)民以自养也”的话以后,孟子问:“许子是种粟来吃吗?”答:“是。”问:“许子是织布来穿吗?”答:“不,许子只穿粗布麻衣。”问:“许子戴帽子吗?”答:“戴。”问:“戴什么帽子?”答:“生绢做成的。”问:“自己织的吗?”答:“不,用粟换来的。”问:“许子为什么不自织?”答:“因为妨碍种田。”问:“许子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答:“是。”问:“自己做的吗?”答:“不,用粟换来的。”经过如此因势利导的问答,孟子就进一步说:“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这是说,许子用粮食来换耕器和釜甑,不是损害陶工铁匠,陶工铁匠用釜甑和耕器来换粮食,难道就是损害农夫吗?这是何等痛快淋漓!逼出了陈相“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答语。
有人评“许行章”的这种写法,叫作“善设机巧,使人入彀”。其实,它和“对齐宣王问章”的写法共同之处都在于,时时掌握论辩中的主动权。即是说,由于孟子思考敏锐,对问题有总体认识,善于掌握问题的矛盾变化,能够从容驾驭论辩过程,驰骋自如。
《孟子》散文从容、自信的特点,与孟子的禀性有密切关系。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比较自由,人的个性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共通的、普遍的特征。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个性似乎表现得更为强烈。比如,强调保持人的尊严,他自己就有尊严的人格。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即使是游说人主,也绝不阿谀逢迎,即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这种凛然不可犯的傲骨和藐视权贵的勇气,渗透进文章之中,也就表现为气势充沛、高瞻远瞩、从容不迫、烛幽洞微的风格。
孟子这两篇文章,都结构完整,并富于腾挪变化。
“对齐宣王问章”的内容可分四部分。首先说宣王的“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正是实行仁政、王道的基础。宣王高兴地说出“于我心有戚戚焉”时,第一部分内容结束了。有这样的基础,却未能实行“仁政”,那原因何在呢?于是,在第二部分集中解答了宣王之所以“恩及禽兽、功不至百姓”,是对“仁政”的不为而非不能。第三部分,转到论述求霸必定失败,而实行仁政、保民而王,则必能成功。宣王孜孜以求的是实行“霸道”,因此,不讲清“霸道”的难成、“王道”的易致,要宣传、劝说宣王实行“仁政”,是根本不可能的。此段,孟子有的放矢,痛下针砭,致使宣王说出了“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我志,明以教我”的话。霸业难于期,王道易于成,那么,究竟如何实行“王道”呢?这自然是第四部分也即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了,有养、有教,有“恒产”、又有“恒心”,这就是实行仁政的根本措施。

请看,文章讨论的是极严肃的政治问题,但却谈论得极轻松自在。文章论述的是“王道”、“霸道”的大道理,但却又并非一开始即长篇大论。作为议论文,写得平稳、严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有的文章更胜一筹。它们看似信笔驰骋,实则不离规矩;在好似不经意、不用力中,款款道出了事理的真谛。开阖自如,笔走龙蛇,在先秦,唯独《孟子》和《庄子》能够做到这一点。
《孟子》将议论文章写得有感情、有情趣。例如“对齐宣王问章”,不仅写出了对话时双方的感情色彩,甚至还从对话中,表现出了对话人的内心活动。对于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孟子非常清楚,偏偏要明知故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齐宣王自然也明知道孟子要他回答的是什么,却又偏偏“笑而不言”,于是就引出了孟子“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的问难。当逼迫宣王不得不说出“否。吾不为是也”的话后,孟子再一语破的,指出宣王的“大欲”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并严正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这样连“潜台词”都表达了的对话,真可谓妙趣横生。
通过语言变化,表现生动的情趣,可以“许行章”为例。为了驳斥许行的“与民并耕而食”说,一连用了三段文字。这三段文字都是通过讲尧舜的功德,宣扬儒家的主张。第一段,说舜举益烧山泽赶野兽,开荒种地;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虽欲耕,得乎?”作结加以反驳。第二段,说后稷教民种五谷,契掌管教育,使民知礼守礼。最后用“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作结加以驳斥。第三段,说“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在引孔子赞颂尧、舜的话后,又归纳为“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这三段文字,作用相同,写法也基本相同,而反诘之语,却不断出新,这就自然使文章富于情趣了。
最后要说明的是,孟子的散文已体现出某些进行自觉的艺术创造的趋向。在这方面它似乎不同于早期语录体的《论语》。这因为《孟子》七篇有孟子自己的劳动和心血;还因为《孟子》七篇中的不少篇体现出了孟子写作时的总体构思;同时,他自己宣布过的“善辩”、“知言”等某些属于写作方面的见解,确实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哲学内容的《孟子》实际上已经是我国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作品。它的论辩艺术以及其它方面的成就,对我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538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2049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221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720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908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1298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489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79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