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元世祖忽必烈的帽子是什么帽子

元世祖忽必烈的帽子是什么帽子

发布时间: 2022-05-03 15:36:32

❶ “深檐胡帽”是元朝铁骑中常带的东西,这东西有什么含义



2、帽笠的淡出与夷夏意识的消长

明朝成立后,面对着元代旧部的威胁,相出的解决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举“华夷之辩”的旗帜,明朝认为必须革除蒙元服饰,便发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饰,同时也出现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渐淡出。几十年之后,明朝人对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丽关系确立后,高丽也向明朝表示“慕华向华”之心,革除蒙元服饰。帽笠也随之淡出。

可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文化因为明朝的“华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初横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后也大大削弱。从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么这一小小方面,我们可得知,夷夏意识强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结论:

从小小的帽笠物件却反应出来了大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来起源于女真,元代时期帽笠变化多种多样,并传到了亚洲。新建元朝时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风”。直到蒙古帝国的崩溃,也表示着多种文化融合并存的时代结束,明朝成立后,更是摒弃蒙元文化,并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观念也随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见证了蒙元时代前后的盛衰与文化的变迁。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因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都是我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播于世界各地,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




❷ 涮羊肉是起源于什么时候

涮羊肉起源的三种传说

忽必烈、拔都、康熙谁发明了涮羊肉———

流行最广的说法,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相传,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发现有敌情。厨师知道他正想吃羊肉,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迎敌,获得胜利。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作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成吉思汗孙子发明涮羊肉

也有人考证历史上涮羊肉的真正发明者是拔都。成吉思汗大儿子是术赤,拔都是术赤的儿子。

在西部汗国成立之时,拔都接替了术赤的权力,指挥蒙古铁骑蹂躏了欧洲。蒙古铁骑很强悍,但是吃粮食不抗饿,所以要大量吃肉。蒙古兵一般是大块煮羊肉吃。拔都发现大块煮肉慢,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然后蘸盐吃,这样的吃法很适合于行军打仗。

涮羊肉的铜锅,把锅子盖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蒙古包,而锅子盖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骑兵的军盔。现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锅子的形状。据说《马可波罗游记》里写到,他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所以英文、法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韩国朋友则把涮羊肉直接说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涮羊肉来自清宫“千叟宴”?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在18世纪,康熙、干隆二帝举办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❸ 元朝人戴的是什么帽子啊感觉和越南人的那种帽子很像有什么来历吗

叫笠子帽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❹ 忽必烈是元太祖还是元世祖

不是
忽必烈 是成吉思汗孙子
是铁木真的特定称谓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着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活动,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东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弭平了中国大陆自唐朝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因此,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词作《沁园春·雪》中,将成吉思汗的与汉民族武功卓着的帝王秦朝始皇帝、汉朝武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并列
忽必烈(1215~1294)
即元世祖。元朝创建者(1260~1294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第四子。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八月廿八(1215年9月23日)生于漠北,自少受祖父、父母影响,尚武喜文,“思大有为于天下”(《元史·世祖纪一》)。初为藩王,广交汉族儒士,论治军理政之道。蒙哥汗元年(1251), 受命掌管漠南汉地军国事务,设府金莲川(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改革弊政,整顿军纪,屯田积粮,加强兵备。二年,向蒙哥汗建策进兵大理国(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回攻宋,被采纳,遂与将领兀良合台率军10万南下。三年,兵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为三路,过大渡河、金沙江, 袭取大理城(今云南大理)。四年初,令兀良合台继续攻取未附诸部,自率一部将士班师。分兵招抚部分吐蕃部落,进而控制西南地区。九年,率东路军十余万,配合蒙哥进攻南宋。他持重用兵,战抚兼施,经大胜关(今湖北大悟东北)、黄陂,占据阳逻堡(今武汉东北)要塞。旋乘风雨破宋水师,横渡长江,进围鄂州(今武汉武昌)。时蒙哥汗卒于四川,弟阿里不哥谋夺汗位,鄂州又一时难以攻克,遂接受谋臣郝经建议,与宋丞相贾似道议和,轻车简从,返镇燕京(今北京)。次年三月,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登蒙古大汗位,建元中统,设中书省,立十路宣抚司。组建武卫亲军,推行正纲纪、安反侧、任贤能、颁俸秩等治军理政安民之法。时阿里不哥亦于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称汗,并发兵两路南攻,忽必烈亲率大军北征,屡战获胜,迫其退往谦州(位于叶尼塞河上游)。中统二年(1261),再次亲征,命丞相史天泽、线真等率兵分路合击,自领诸军追杀,败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儿(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北)。三年二月,得知山东汉将李璮反叛,以一部兵防备阿里不哥的同时,急发蒙古、汉军及临近各路守军前往征讨。五月,又派史天泽节制诸军,围攻济南,于七月平定李璮之乱。后借此事件,削弱汉人世侯权力,实行军民分治,初立枢密院统领军队,加强中央集权。至元元年(1264),将都城移至燕京,称中都(今北京),下诏断绝对漠北的物资供给,迫阿里不哥穷蹙请降。忽必烈在巩固汗位的同时,积蓄力量,准备攻宋。他采纳谋臣、将领建策,改变先前全线出击或主攻四川的方略,于五年命征南都元帅阿术、刘整领军进围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欲突破南宋中部防线,沿江东下。后不断增兵,发展水师,督造回回炮,夺宋军之长。八年,定国号大元。次年,改京师中都名大都。十年春,元军攻占襄、樊后,接受谋臣徒单公履献策,确定乘势继续攻宋。十一年初,诏将帅议授方略,命丞相伯颜为主帅,领军20万进攻,并令其战抚兼施,禁止妄杀。三月,命忻都为都元帅、洪茶丘为副都元帅率军2.5万、船900艘攻日本,因指挥失当,后援不济,又遭暴风袭击,败回。六月,动员全军加速攻宋。九月,命伯颜率军循汉江水、陆进军,同时遣军分别进攻淮西、四川,以牵制宋军。十二年春,元军占领建康(今南京),忽必烈命建行中书省加强统一指挥,又令平章政事阿术分兵进驻瓜洲(今江苏仪征东),断两淮宋军南援。为避暑期进军之弊,诏示攻宋主力就地休整,伺机南攻。时西北诸王谋叛,形势危急,乃分遣将帅巡边,并召伯颜返京,面商进取大计。十一月,伯颜分军三路,水陆并进,直趋宋都临安(今杭州),迫宋廷于十三年初投降。十五年,忽必烈遣都元帅张弘范、李恒及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分别自江浙、江西、湖南追击宋军余部,于次年厓山之战中将其全歼,统一全国。忽必烈令元军分兵镇戍,并在各地大兴屯田,设立驿站,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十八年,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为征东行省右丞,李庭为左丞,率领水、陆军十余万分路攻日本,七月,因遇飓风翻船,又遭守军袭击,败还。次年,派水、陆军远攻占城(今越南南部)。二十一年,发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计与攻占城元军配合,南、北夹击守军,损兵折将还师。二十四年,以东北宗王乃颜集兵反叛,欲联络海都从东、西两线夹攻元军,忽必烈急派兵加强漠北要地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的防务,自率大军往征乃颜,以汉军步兵列前冲杀、蒙古骑兵随后围击之法,大破叛军,擒杀乃颜。次年,派兵破乃颜余部,平定东北诸王之乱。二十六年,闻海都率兵攻占和林,不顾年迈,再次亲征,迫海都西走。后又数次遣军击败海都,留兵镇戍,巩固了西北边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兴等率军2万、战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亦遭守军抗击,伤亡甚多,次年撤还。晚年,数次下诏,命屯田备饷,在边地建立都元帅府,以保证军队供给和国家统一。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廿二(1294年2月18日),病卒于大都,年80岁。葬漠北起辇谷(在今克鲁伦河上游肯特山南麓)。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视建军治军,维护国家统一。他主张政治与军事并用,战抚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两线作战;善于运用远程奔袭、迂回、围歼以及步兵、骑兵、炮兵、水兵联合作战等战法,夺取胜利,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见忽必烈的军事思想)

❺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对元朝贵族服饰设计有什么影响

以蒙古袍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服饰
宽大严实,封闭性强,是蒙古袍最显着的特点之一。领子高,不仅可以抵挡严寒,保护脖颈,而且能够预防风吹沙灌;大襟长,且带里襟,扣子错开顶钉,撩起来不影响干活,放下来暖肚防寒;袖长裉肥,骑马不冻手,套马胳臂可以任意挥动;下摆修长宽松,骑马既不冻膝盖,又能防止蚊虫叮咬。在特殊情况下,如轻装行进不带行李时,蒙古袍还是一件能铺能盖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具,“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
最初的蒙古袍是就地取材,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蒙古人称之为“答忽”,意为“皮袍”、“袄子”。据意大利人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出使蒙古记》记载,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常穿的皮袍(袄),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御冬天的风雪严寒;毛朝里的皮袍由于相对薄些,也柔软些,一般常在帐幕等室内穿。那时候蒙古袍的制作样式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差不多,即袖子窄,腰身紧,在右边扣扣子(右衽)。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为联络王罕与他一起兴兵为父报仇,曾送给王罕一件名贵的黑貂鼠皮做的皮袍当见面礼。王罕收到袍子后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大意是:别的且不说,就为这黑貂鼠皮袍我也得出兵帮你打败敌人,因为它不仅能保护我的腰(“肾之底”)免受风寒,而且能让我的心胸(“腔之膈”)常葆温暖。由此可见,蒙古人爱用动物特别是用珍奇动物的皮毛制作袍服,既不是因为其可以就地取材,也不是因为其珍贵罕见,主要在于它们具有特殊的保暖防寒养生作用。其实,当时大多数蒙古人的“答忽”系羊皮制成,用貂鼠、银鼠、银狐等珍贵兽皮制作的蒙古袍,只有少数贵族才能经常穿戴。随着蒙古人走向世界、入主中原,蒙古人制作袍服的材料日益繁多,所以南宋官员彭大雅、徐霆在其编着的《黑鞑事略》中记载曰:“旧以毡、毳、革,新以纻、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尽管大量使用丝织品、棉制品制衣,但从御寒的需要出发,皮毛制服装依然继续使用并流行。
关于蒙古袍样式设计的由来,布里亚特有一则传说,一对蒙古老人为如花似玉的女儿出嫁做新衣没有现成的样子犯愁时,老太太突然灵机一动,伸出自己的手掌说:“样子就在这里。”她先照着自己右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的左边(穿者的右边)的袖子,左手的大拇指,画了衣服的右边的袖子,拇指的第二关节部分相当于袖子的宽处,第一关节部分相当于袖子的窄处;接着她又用手掌生命纹和感情纹中间宽大的部分,做了腰身,一个蒙古袍的雏形就这样设计出来了。虽然是一个传说,却形象地说明了蒙古服装简洁实用、色彩绚丽等制作样式和特点的形成,是人与自然浑成一体的必然所得。
就像天气随着时序的不同而冷暖各异那样,蒙古袍的款式也视男女老幼胖瘦而有所不同。如:男袍宽而长,女袍细而短;身体高的人,常穿肥一些的袍子,身体矮的人,袍子反而要瘦一些。此外,蒙古人着装讲究配合,即“身若着袍,足必踏靴,腰必束带”。这种搭配并非只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更主要是为了养生。因为足处在人体的最下端,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冻伤,所以需要一双防寒、结实的高筒靴和蒙古袍搭配增加保暖的系数。更何况穿靴子骑马还能防止腿和镫皮的摩擦,上马蹬镫快捷、阻力小等特点。而束腰带不仅可以将一个蒙古袍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通过隔绝空气的流动,增强其保暖作用;还可以保证骑马时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具有减轻疲劳,预防胃下垂发生等作用。此外,蒙古人腰带上还可以悬挂刀、火镰、烟盒等日常必需品。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特别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以后,虽然一度制定了受汉文化影响明显的宫廷和官吏的统一着装服饰,但却依旧保持了本民族传统的服饰风格。欧阳玄《渔家傲南词》中的“汉女姝娥金搭脑,国人姬侍金貂帽”虽然描绘的是大都城过春节时拜年人群不同的装束,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蒙古人与汉人不同着装的历史事实。
严峻而豪迈的草原生活不仅成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防寒保暖、简练明快、结实耐用等特点;而且促使蒙古人在崇尚白色的同时,不局一格地追求衣着色彩的绚丽鲜艳,从而使蒙古族传统服饰既具象征意义又不乏实用价值。
在蒙古人的眼里,白不仅代表着纯洁、美好、神圣,还代表着健康和长寿。大雪是白的,没有冬天的白雪就没有春天的青草;乳汁和奶制品是白的,羊毛、羊绒是白的,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蒙古人的衣装食物。关于蒙古人自古以来服饰颜色崇尚白色,中外人士多有记述。一位名叫张德辉的南宋官员,曾亲眼目睹了贵由汗时代蒙古帝国君臣上下全着白色衣裘,欢庆春节的场景:“比岁除日,辄迁帐易地以为贺正之所,日大晏(宴)所部于帐前,自王以下皆衣纯白裘”。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大年节,也是蒙古族的主要节日之一,由于蒙古族崇尚白色,春节时穿着白色的衣物庆贺节日,所以,蒙古语中春节也称为“白节”。
张德辉见到的蒙古官员节庆时所穿的统一着装,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元朝“质孙服”。“质孙”是蒙语颜色的音译,又写作“只孙”、“济逊”等,亦称“诈马”(波斯语音译,意为衣服、外衣)。所谓“质孙服”,其实就是一色的衣服。蒙古人所穿的“质孙服”除了一色白外,还有一色红、一色黄、一色蓝等。如果一个节庆延续几天,参加庆典或饮宴的蒙古官员所穿的质孙服就会一天换一种颜色。蒙古袍制作在颜色上与质孙服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集多种绚丽鲜艳的色彩于一体。甚至将本属女装绣花镶边的专利,在制作蒙古袍时也匀给了男人。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绚丽鲜艳,既是和大草原万紫千红的一种协调,也是对游牧生活单一空旷的一种补充,更是对马背游牧、征战容易发生意外的一种预防。因为绚丽鲜艳的服装色彩,不仅容易将人和猎物分开,避免和减少误伤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在牧人或战士一旦负伤或失踪时方便搜寻和救护。
蒙古族传统服装设计第一人
除了袍服外,蒙古人穿的服装还有“搀察”(蒙语的音译,是上衣的统称)、“比甲”等。据《出使蒙古记》一书记载,蒙元帝国时期的蒙古族妇女身着的蒙古袍外面常系有两块天蓝色的绸带,一块系在腰间,另一块束在胸前。前者是变相的腰带,后者是乳罩之先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蒙古人在着装时,是很注意调摄养护身体的健康的。因此,有利于保健养生最晚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成为蒙古人服装设计时优先的考虑。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早在元代蒙古人就有了自己闻名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这个服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叫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察必设计的蒙古族传统服装估计不会很少,但留在史籍记载中的只有两件。一件是带檐的帽子,另一件是类似现在坎肩与斗篷相结合的“比甲”。
据《元史》、《出使蒙古记》、《黑鞑事略》、《草木子》等史籍记载,蒙元时期的蒙古人“官民皆戴帽”,男子“冬帽而夏笠”,“妇人顶故姑”。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出土的实物,以及故宫南薰殿所藏的历代帝后像,人们对当时人的穿戴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时候蒙古男子常戴的帽子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帽,帽顶为半球形,下有宽檐,很像现在士兵的钢盔顶部。方形帽又名“瓦棱帽”,帽身用四个上小下大的梯形毡片缝合而成,然后加一个方形的帽顶。据《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记载,这些帽子的帽檐都是经察必改革设计后才成为定制的,“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为式”。给帽子增加了一个前檐,不仅射箭、视物不受阳光刺眼的干扰,而且可以保护眼睛的安全和健康。
关于察必发明“比甲”的经过《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记载的亦很简单,只说察必发明这种比甲是为了方便弓马骑射,该设计“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无领无袖,前不开襟,后身比前胸宽长都大一倍,并配有两条腰带的新式服装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保存至今,浓缩于现在牧区蒙古妇女常穿的乌吉(坎肩)的制作设计之中。
在故宫博物院南薰殿所藏的历代帝后像中,有一幅察必皇后头戴罟罟冠的画像。罟罟译自蒙古语,有不同的写法,如顾姑、罟姑等。意思都是指已婚妇女所戴的冠帽。察必皇后画像上所戴的罟罟冠,下部是一个圆形的帽箍,上面是一个筒状的高顶,顶部变大,形成一个倒锥体。帽子用红、黑两色织锦包在外面,顶上缀满珍珠。耸起的高冠上镶嵌有珠宝做的花饰。左右两侧,还挂有大粒珍珠编串的饰串。其实,罟罟冠的流行历史比元朝的建立要早得多。197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的王梁古墓中发掘出几个完整的罟罟冠原物。这些罟罟冠用桦树皮围成,呈长筒状,外面包有花绸,缀以各种珠子。有的顶端还插有蓝孔雀羽毛。考虑到蒙古人的帽子不仅为了防寒、防风,而且还代表着身份与地位,所以察必皇后戴的那种华贵的缀满了珠宝的“超豪华型”罟罟冠,很可能是后来察必皇后个人的创造。据《元史》记载,身为“国母”的察必,虽然设计了许多引导时装新潮流的精美服装,但她本人却衣着朴素,不仅经常在后宫织布,还将宣政院丢弃的羊皮拣来缝制地毯。
虽然元朝时候人们还不可能提出“专利权”的概念,但元成宗铁穆耳在一位工匠为他做了一顶黑细花斜皮帽子后,于大德元年(1297年)特别下了一道圣旨:“今后这皮帽样子休做与人者,与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戴的人交扎撒里人去者。”这顶黑细花斜皮帽成了铁穆耳的专利,私做者、仿制者和敢于穿戴者一律交司法机关惩处。

❻ 蒙古族的哈达颜色都代表什么

哈达的颜色为蓝、白、红、绿、黄,蓝色喻为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江河水,红色象征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

蒙古民族崇尚的哈达是蓝色的,这与其民族宗教信仰有关。白色和黄色哈达原本不属于蒙古民族。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全面渗透,白色哈达和黄色哈达也随之出现在蒙古草原。

但是,因为几种哈达的使命和寓意不同,在使用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色哈达仅限于在丧葬场合使用,黄色哈达只是拜佛时使用,这两种外来的哈达无法取代固有的蓝色哈达。

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的习惯。

(6)元世祖忽必烈的帽子是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哈达的种类和尺寸

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

一般而言哈达可分为四种:

1、第一种哈达叫佐达尼莫德勒或纳库哈达

而纳库哈达又分为“吉祥八瑞”、“有寂安乐”、“巴(化)日呈祥”、“长寿哈达”等四种。

其中“化日呈祥”哈达中央织有隐花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幛、宝瓶和金鱼等八祥瑞图,上下两端为二龙戏珠;左右两边为相互连接,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在万字符号和藏文偈句“白昼吉祥夜吉祥、日照中天亦吉祥、日日夜夜呈吉祥、愿得三宝赐吉祥”字样。

这种哈达的规格为300厘米或600厘米长,66厘米宽左右。这种特制哈达一般敬献给活佛和喇嘛等高僧。

2、第二种哈达叫阿喜哈达

长100~200厘米,上织有吉祥八瑞或菱形图案,这种哈达一般敬献给长辈、先生和父母。

3、第三种哈达叫素喜哈达

长66~99厘米,宽40厘米,哈达的两端印织有吉祥字样,一般在亲朋好友互赠时用。

4、第四种哈达叫素达哈达

长99~132厘米,宽24厘米左右,质地不太好,纺得稀疏如网,用在大众场合互相认识或交际时用。

❼ 元朝皇帝的服装是什么样的啊

元元代皇帝和皇帝亲属穿缠身大龙纹的龙袍,当时民间街市也有这种龙袍出卖,元世祖发现后,立即下令禁止民间私自织绣这种龙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舆服志中,说龙是指五爪两角,这就使龙和蟒有了区分的标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否则,制作工人就要处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个黑羔细花儿斜皮帽,责令监司官承直传话,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个金翅雕样皮帽顶儿,传令别人不许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给验马做的皮帽样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许戴,缝帽子的也要治罪。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栀子红、胭脂红等颜色。帽笠不许饰金玉,靴不得制花样。因此,民间服饰只好向灰褐色系发展,《南村辍耕录》卷十一写像秘诀中,记述了服饰颜色,罗列的褐色名目,就有砖褐、荆褐、艾褐、鹰背褐、银褐、珠子褐、藕丝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葱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白褐、丁香褐等等名称,说明褐色在当时是很重要的服装色彩。 天子质孙服,冬服十一等,有金锦暖帽、七宝重顶冠、红金答子暖帽、白金答子暖帽、银鼠暖帽等。夏服十五等,有宝顶金凤钹笠、珠子卷云冠、珠缘边钹笠、白藤宝贝帽、金凤顶笠、金凤顶漆纱冠、黄雅库特宝贝带后檐帽、七宝漆纱带后檐帽等。都是镶珠嵌宝的贵重冠帽。冬服所用紫貂、银鼠、白狐、玄狐、猎猁皮毛和金锦等,材料也极珍贵。据虞集《道园学古录》所记,金锦系镂皮敷金为织文者。指的为羊皮金,即将金子捶成金箔,胶贴于羊皮上,然后切镂织成金锦。但据实物分析,实际上多数系将金箔贴于纸上镂成细条,用以织锦,这种用法,宋代称为“销金”。金世宗时,因忌讳销字,改称“明金”。也有将金镂捻卷于丝线外层,捻成捻金线织锦的,称为捻金锦。元代称金锦为“纳石矢”。纳石矢也作衣服或棚帐等用。南薰殿旧藏元世祖忽必烈像,穿白衣,戴银鼠暖帽,照例这种帽应与银鼠袍、银鼠比肩配套来穿,是帝皇大朝会质孙冬服中最重要的服装。 元代皇室的帽子镶宝石。《南村辍耕录》卷七回回石条说,大德年间,有商人卖官府一块重一两三钱的红剌(宝石叫作剌子,又叫回回石头),价值中统钞十四万锭。红剌即红宝石,红宝石有四种,即刺、避者达、昔剌泥、古木兰。绿宝石有三种,即助把避、助木剌、撒卜泥。猫睛石有猫睛、走水石两种。绿松石称作甸子,回回甸子称你舍卜的,河西甸子称乞里马泥,襄阳变色的称荆州石。还有一种名叫鸦鹘的宝石,有红亚姑、马思艮底、青亚姑、你兰、屋扑你兰、黄亚姑、白亚姑等七种。元代蒙古族征服欧亚广大地区,宝石来源除购买之外,还来自掠夺和贡献。

❽ 蒙古帽是什么样的元朝皇帝的帽子是什么帽子

这就是蒙古帽啊

❾ 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忽必烈,是哪件事打死他也不做的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王位后引起了大蒙古国的分裂。四大汗国相继脱离忽必烈的统治范围,而后忽必烈继续南征北战,最终于公元1279年,在南宋政权最后一位小皇帝跳海自尽后,元朝统一中原全境。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做了不少改革,但有一个习惯始终保持未变,那件东西他也绝对不敢碰,那就是杀狗吃狗肉。


可是现在狗肉火锅比比皆是,很多人争着抢着吃狗肉,吃的不亦乐乎,甚至有的人偷别人家养的狗来吃。忽必烈不敢碰的事情,现在很多人却经常做。

❿ 元世祖忽必烈有什么故事

孛儿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хаан,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财赋。阿蓝答儿等从河南经略司、京兆宣抚司的官员中,罗织一百余条罪状,旨在除灭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这年十二月,又亲自去朝见蒙哥。蒙哥见忽必烈来朝,相对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538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2047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221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720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999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908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1294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489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794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