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印度人为什么戴白色船帽子

印度人为什么戴白色船帽子

发布时间: 2022-05-10 20:55:04

A. 印度男人的头饰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在印度的某些街巷行走,你会感觉回到了几百年前。来来往往的行人,街头的摆设装置,几乎看不到一丝现代化的痕迹。别的不说,就说印度人头上戴的,身上披的,那就是一绝。其实,保持自己传统服饰的国家,也不在少数,比如阿拉伯国家,但能像印度这样全面保持浓厚传统的国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印度人就是这样顽强而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在服饰上的悠久传统和审美习惯,并且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着。

其实,印度男人的帽子和裙子,都是一块简单的布,但他们能魔术般地缠裹在头上和腰上,发展出多种样式出来。

印度男人的服饰最普遍的叫“托蒂”,是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到脚部。农村男人会用一块布围住腰,一端搭在肩上,天冷时可以再加一件披肩。

印度男人的头巾长达几米,从头巾的不同包法上可以看出他的宗教和地域。如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头巾就有明显的不同。印度教徒缠头巾比较灵活,不愿意缠也可以随时摘下来。而锡克教徒缠头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不缠头锡克男人的机会,基本上和彩票中大奖的机会持平。

重点是【锡克人的一生,是从来不剃毛发的,所以成年的锡克男人,人人都是一头披肩发。但这头披肩发你是见不着的,如果要他们摘下头巾,那是对锡克人的侮辱和挑衅。】

B. 印度人服饰特点

印度人服饰特点:

印度男人的传统服装,下半身是托蒂。它实际上是一条缠在腰部的宽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丝绸制成。它通常长3.6至4.5米,缠绕在腰部。跌落到膝盖或脚下,有些带有滚边。

上身穿着“Gulda”上衣,更厚,膝盖。头巾的颜色不同,包装方法也不同。拉贾斯坦的头巾和锡克教徒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会在头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人一般不穿衬衫,只在他们的肩膀上放一条汗巾,或者用一块布作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们称之为“卡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由一块约6米长,1.1至1.3米宽的布料制成。纱丽从腰部穿,最后覆盖在肩部或头部。纱丽一般分为棉,丝,纱和尼龙。

印度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季,温度可高于40°C,冬季则高于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气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衬衫和裤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装和裤子。

女性仍然穿着更多的纱丽,许多人已经变成了牛仔裤。但是,各地区的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子喜欢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锡克教女性通常穿长膝盖的长袍和一条名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欢穿各种各样的珠宝,如发饰,耳环,额头,鼻子饰物,项链,脑饰品,腕带,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银或宝石产品。在某些地方,人们甚至了解服装中的珠宝。根据传统习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宝是履行职责的责任。女性认为珠宝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寡妇不能带来任何珠宝。

头盔是固定在头部顶部和前额上的产品,带有小链和小钩。鼻子饰品大多是金银制品,是已婚女性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用作阴险的物体。在婚礼上,新郎将新郎带给新娘。只要她不离婚,妻子就会穿这条链子一辈子。印度的乡村仍然有这种习俗。

(2)印度人为什么戴白色船帽子扩展阅读:

印度服饰裹裙和搭帕的历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装是裹裙和裙子现代印度长衬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国,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间,印度男女都穿着三套未经缝合的衣服,如吠陀时代,以及与巴比伦,中国,波斯和希腊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印度处于和平状态。主要是白色棉或亚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带,第三套装是长棉垫。

贵族通常将膝盖的两端放在肩膀上,让中间垂下以覆盖胸部或将膝盖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将它放在背部并用手腕抬起。但对于苦力和工匠来说,lappa更适合贴在头上以阻挡阳光或将其捆绑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为毛巾擦汗。与此同时,女式裹裙与男士不同,从不透明的一开始,裹裙就变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个固定在前带的中间,然后固定在腿之间并固定在背带上。较长的裹裙覆盖膝盖,还有一种方法将布紧紧地包裹在臀部周围以制作裙子。贵族妇女的膝盖由薄布制成,头部饰有边缘。

同时,他们的腰带类似于男士的款式,有时装饰手帕贴在腰带的一端。底部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头巾,与现代印度底部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时会穿着像波斯士兵一样的缝制衣服,包括袖子衬衫和腰带,但他们仍然穿着裹裙而不是波斯裤。与此同时,印度士兵戴着头巾,波斯士兵戴着尖头帽子。这是印度服饰开始发展的标志。特别是在印度北部较冷的地方,波斯服装更适合气候和士兵的功能。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纱丽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印度人

参考总资料来源:网络-印度民族服

C. 别的士兵都戴军帽,为什么印度士兵却裹着个头巾呢

并非所有印度士兵都裹头巾,只有锡克教教徒士兵才会裹着厚厚的头巾,蓄着浓浓的胡须。裹头蓄须这是锡克教的教规,印度尊重宗教的习俗,因此就出现了印度士兵裹头的情况。锡克教教规禁止教民吸烟,提倡一夫一妻制,不崇拜偶像,教民必须蓄长发、戴发梳、佩短剑、戴手镯、穿短裤、着长衫,并且随时准备战斗。锡克教士兵是印度较为勇敢的士兵,印度军队中有15%的士兵为锡克教徒。仅管裹头蓄须有损军人形象,但别人的传统如此,也没有其它好的办法。

锡克教有五戒:不偷盗、不奸淫、不抽烟、不吸毒、不叛教!因此他们忠诚勇敢,因此被多国皇室聘为禁卫军。他们不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裹头蓄须的传统并没有改变,有的只是裹得薄一点,可以戴下头盔。锡克教士兵Bhullar获准进入英国皇家卫队,打破了英国皇家卫队传承了几个世纪的着装造型,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包头巾、而不是戴熊皮帽的皇家卫队士兵。多年来,锡克教徒都包着头巾打仗,即使以英军身分出征亦然。

D. 为什么有的印度人包头,有的不包头,是区分已婚和未婚吗

印度人包头不是区分已婚和未婚而是由于宗教文化等原因。

印度是个多种族,多宗教,非常多元化的国家,在印度裹头巾的主要是锡克教徒,大约有2000多万人,除此之外还有穆斯林女性也必须裹头巾,这在我国也是很常见的,在我国的宁夏回民自治区有很多伊斯兰教信徒,哪里的女性也都必须裹着纱巾。

根据印度不同种族的相关习俗来看,有些是必须要将自己的头部包裹起来的,不允许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头发,也不能被摸,否则会不吉利。

锡克的男性自出生以后头发是不允许剪的,所以包头巾成了必须的,一旦摘下来,让别人看到了,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

(4)印度人为什么戴白色船帽子扩展阅读:

锡克人包头的风俗和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有关。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渐渐的成为了民族习俗。

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据称他们用的头布一般都有将近13米,绝对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锡克族

E.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戴着白色帽子,感觉像信仰伊斯兰教的,那干嘛与真纳对着干呢

尼赫鲁学习过印度教经典后来加入通神学会,跟伊斯兰教没什么关系。印度的穆斯林多数地位底下,很多是为了避免种姓制度压迫改信的。

F. 印度那么热,为什么还要包严实的头巾,背后有什么神秘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印度人带头巾产生疑问,那么印度人为什么会包头巾呢?


还有的是硬性规定。比如锡克教徒必须戴头巾,据说锡克教徒戴头巾又是被穆斯林的头巾带动的。在印度许多地方,头部都被认为很贵重,不可以轻易被碰,尤其是小孩,如果去碰可能会遭遇敌视,所以戴头巾从而来保护头部。

实际上印度人喜欢戴头巾和英国法国人喜欢戴帽子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戴头巾的习俗更牢固些。

G. 迦思佑的逻辑辨证记忆是什么意思

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概要

英文词汇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即是以理解为出发点的记忆方法,对英文词汇有着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和理解方式。本书第一部分“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概要”主要讲述英文词汇的特点,以及基于此特点的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认真学习这一部分将会为本书第二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英文词汇的特点及逻辑辨证记忆法的基本原理
1.合乎逻辑的造词法
英文是根据逻辑来造词,每一个英文单词以及每一个释义都有自己的造词逻辑。要想充分理解一个英文单词,就必须掌握它的造词逻辑。
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用“古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演绎法,弄清楚了大部分英文词汇的演化过程,也就是研究出了“为什么英国人会把完全不同的众多概念(或者思维)用一个‘单词’或词组来表达”。从这个层面来讲,这种记忆方法解决了单个“词”内部不同词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书的“逻辑辨证记忆法”中“逻辑”一词,正是基于英文词汇的这一特点而来。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fine a. 1. 健康的,舒适的 2.美好的,极好的 3.优秀的,杰出的 4.纤细的,尖细的 5.细微的,颗粒微小的 6.精制的,精巧的 7. 晴朗的
ad. 很好,妙
词义解析:fine的造词逻辑基点是“to be great(极好的)”。“1.健康的,舒适的”←身体好的;“3.优秀的,杰出的”←某人在某方面的能力极好的;“7.晴朗的” ←天气好的;

major a. 1.较大的,主要的,重大的 2.主修的 3.成年的 4.多数的
n.1.少校 2.主修课程,专业课 3.(主修某专业的)学生 4.成年人
vi.(in)主修,主攻
词义解析:major的造词逻辑基点是“to be greater(较大的,较主要的)”。“1.少校”←权力较大的人;“2.主修课程,专业课”←较主要的课程;“4.成年人” ←年龄较大的人;“4.多数的”←数量上较大的。

stock n. 1.备料,库存,现货 2.股票,公债 3.世系,血统 4.汤汁 5.[总称]家畜,牲畜
词义解析:stock的造词逻辑基点是“to keep(保持,保存,时间上继续)”。“1.备料,库存,现货”←保存的货物;“2.股票,公债”←需要保存一段时间才能升值的物品;“3.世袭,血统” ←一个家族在时间上的延续;“4.汤汁”←小火炖相当长时间后而化成的液体;“5.[总称]家畜,牲畜”←饲养牛或马同样需要时间。

2.大量的同源词汇
英文中有很多来自同一词源的词汇。这些词汇虽起源于同一词源,但演化出来的意思各不相同,记忆时极易混淆。同源词汇在英文词汇中占50%-60%。要想记住,就要对具体词汇的造词逻辑进行分析、理解。掌握同源词汇不同的造词逻辑,是分辨同源词汇的最好途径。
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用“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即归纳法,研究出了掩藏在英文词汇背后的英美人或整个西方人的思维,更确切地讲,是相同的思维用不同的文字或符号来表示。从这个层面来讲,这种记忆方法解决了为什么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与词之间会存在本质的联系,从而你会发现一个民族或者文化群体的词汇只不过是在表达这个民族的思维而已。不同民族的思维存在着异同,正是这些不同造成我们对这些不同思维载体(文字)难以理解的直接原因。这种记忆方法,也就是挖掘出了英文和中文之间到底存在哪些本质差异。本书的“逻辑辨证记忆法”中的“辨”字正是由此而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miss、 mit来自拉丁文mittere(=to send派送,发送;to throw 投,扔)及其过去分词missus。
missile n.1.导弹,飞弹 2.投射物
mission n.1.使命,任务,天职 2.代表团,使团
message n.1.信息,便条,口信 2.启示,要旨,寓意
admit vt.1.承认,供认 2.准许…进入,准许…加入
vi.承认
admittance n.进入权, 准入
admission n.1.准许进入,准许加入 2.入场费,入场券 3.承认,供认
admissive a.容许的,(入场、入学、入会等)许可的
admissible a.可容许的, 可接纳的
commit vt.1.犯(错误、罪行等),干(错事、坏事等)
2.(onself)使承担义务,使承诺 3.(to)把…托付给,把…
置于 4.调拨…供使用,拨出
commitment n.1.承诺,许诺,保证 2.信奉,献身 3.承担义务
committee n.委员会
commission n.1.委员会 2.佣金,提成 3.授权,委托 4.(银行等的)手续费
vt.委任,委托
commissioner n.1.委员, 专员,特派员 2.警长
dismiss vt.1.不再考虑,不接受 2.免…的职,解雇,开除 3.解散,遣
散 4.驳回,不受理
dismissal n.1.解雇,开除,撤职 2.不予考虑,不予理会,摒弃
emit vt.发出(光、热、声音等),射出
emission n.1.(光、热、气等的)发出,射出,排放 2.排放物,散发物,排泄物
omit vt.1.省略,删节 2.遗漏,疏忽
omission n.1.省略,删除,免除 2.遗漏,疏忽
permit vt.&vi.1.允许,许可,准许 2.(使)有可能
n.许可证,执照
permission n.允许,许可,准许
permissible a.可允许的
promise vt.1.允诺,答应 2.有…可能,有希望
vi.1.允诺 2.有指望,有前途
n.1.承诺,诺言 2.希望,出息
remit vt.&vi.1.汇付,汇款 2.免除,赦免(债务、职责、惩罚等)
n.职权范围,控制范围,影响范围
remittance n.1.汇付,汇款 2.汇款额
remitter n.汇款人
submit vi.(to)屈服,听从
vt.1.呈送,提交 2.主张,建议
submission n. 1.屈服, 降服,投降 2. 呈送,提交 3.主张,建议,看法
transmission n.1.播送,发射 2.传送,传递,传染
transmit vt.1.播送,发射 2.传送,传递,传染
transmitter n.发射机,发射台
词义解析:由miss、mit演化而来的英文单词围绕着“to send(派送,发送)”造词。这组词有五个演化方向:1)可见物的发送,如:missile、emit、emission、remit、remitter、remittance;2)不可见物的发送,如:message、messenger、transmitter、dismiss(1.不再考虑,不接受 4.驳回,不受理)、dismissal(2.不予考虑,不予理会,摒弃)、intermit、omission、omit、intermission、intermittent、premise、promise、promising、submit、submission、transmission、transmit; 3)人员的派送,如:mission、missionary、dismiss(2.免…的职,解雇,开除 3.解散,遣散)、dismissal(1.解雇,开除,撤职); 4)事务的派送,如:commit、commitment、commissioner、commission、committee;5)给予某人做某事的权力,由“派送”演化而来,如:admit、admittance、admission、admissive、admissible、permit、permission、permissible、remit。
3.字母意义是词汇构成的基础(或者:字母意义影响词汇的构成)
英文中存在很多有着共同特性的词,但词源学家们并没有研究明白。这类词在英文词汇中占20%-30%。
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特别是26个字母作为首写字母构成词汇的特性,从而使很多难以记忆的“小词”变得清晰明白,容易记忆。本书的“逻辑辨证记忆法”中的“证”字即反映了编者对英文词汇这一特点的求证历程。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 首字母为B的很多单词都与“木头”或“阻碍”有关,例如:
bed n.1.床
bench n.长凳,长椅
boat n.船,小船
board n.板,木板
bar n.1.酒吧间,售酒(或食物等)的柜台 2.条,块 3.(门、窗等的)闩,栅栏
vt.1.闩(门、窗等),在…设栅栏 2.阻止,拦阻 3.阻塞,封锁(道路等)
barn n.谷仓,牲口棚
barrel n.1.桶 2.筒,枪(或炮)管
barrier n.1.栅栏,关卡,检票口 2.障碍,隔阂 3.屏障
box n. 箱,盒
词义解析:以上列举的大部分词都指由木头做成的物体。因为起防御或阻碍作用的栅栏是由木头做成的,所以很多跟木头有关的词可有“阻碍”之义。

2) 以首字母为L的很多单词都与“线状物”或“线形的不同方位”有关,例如:
line n.1.线条,界线 2.条纹,皱纹 3.方针,路线 4.线路,电话线
5.线,绳 6.排,行 7.(行走)路线,航线,铁路线 8.行业,专长
vt.1.使排成一行 2.用线标出,划线于
vi.排队,排齐
lane n.1.(乡间)小路,小巷 2.车道,跑道,泳道 3.航道,航线
lean vt.&vi.倾斜
lie vi.躺,平放
level n. 水平面,水平线
latitude n.纬度,纬线
longitude n.经度,经线
lance n.标枪, 长矛, 矛状器具, 捕鲸枪
light n. 光,光线,光亮
词义解析:L这个字母很可能就是象形字,也就是线形。lean指线状物的“倾斜”,lie指线状物的“平放”;以上其余的词指不同的线状物。

3) 首字母为S的很多单词都与“分割、分开、散开”或“砍、割、刻、剪、划、刮、擦”有关,例如:
sever vt.&vi.1.切开,割断,切下,割下 2.断绝,中断
share(s)(out,in) vt.1.合用,分享,分担 2.(out)分配,均分
vi.(in)分享,分担
n.一份,份额 2.[常pl.]股票,股份
slice n.1.薄片,切片 2.一份,部分
vt.切(片),削
splay vt.&vi.张开,展开
split (up) vi.1.分裂,分离 2.被撕裂,裂开
vt.1.使分裂 2.劈开,撕裂 3.分担,分享
n.1.裂口2.分裂
scrutiny n.详细审查,仔细观察
scatter vt.1.撒,撒播 2.使散开,驱散
vi.分散,消散
spill vt.&vi.(使)溢出,(使)洒落
n.溢出
spray(spring) vt.&vi.喷,(使)溅散
n.1.浪花,水花,飞沫 2.喷雾
score(on that ~) n.1.得分,分数 2.刻痕,划痕 3.二十
vt.1.得(分) 2.给(试卷等)打分,给…评分 3,刻痕于,划线于
vi.1.得分,计分 2.获胜,成功
scrape vt.&vi.刮,擦
n.1.刮,擦 2.刮擦声
scratch(from ~; up to ~) vt.&vi.1.抓,搔,扒 2.刮擦,刻划
n.1.抓,搔,刮 2.抓痕,刻痕
scrub vi.用力擦洗
vt.1.用力擦洗,把…擦净 2.取消(计划等)
sculpture n.1.雕刻(术),雕塑(术) 2.雕刻作品,雕塑品
shave vt.剃,刮,刨,削
vi.修面,刮脸
shred n.1.碎片,细条,破布 2.些许,少量
vt.&vi.1.撕碎,切碎 2.用撕毁机撕毁(文件)
sift vt.1.筛,筛分,过滤 2.(through)细查,详审
slash vt.1.砍 2.大幅度削减
n.1.砍,砍痕 2.斜线号
slaughter n. 1.屠杀,杀戮 2.屠宰
vt. 1.屠杀,杀戮 2.屠宰
slay vt.&vi.杀死,宰杀,杀戮
词义解析:S由腓尼基字母(Phoenician Letter ) (齿状物的形状)演化而来,即 “分割、分开、散开”或“砍、割、刻、剪、划、刮、擦” 是由“用锯状物分割”演化而来。

二、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的价值
1.突破了词根词缀记忆法的困境与局限,提高了词汇记忆的效率
前面已经讲过,英文中有很多来自同一词源的词汇,但演化出来的意思却是各不相同。单用词根和词缀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字总是不断演化的。很多学生把词根、词缀、词源背会了,最后发现很多相关的单词还是记不住。这是因为词根、词缀、词源仅仅是词的演化起点而已。了解词的演化起点固然重要,但掌握词的演化逻辑过程更重要。因为知道了词的演化逻辑过程,就能了解源自同一词源的一组词的内在联系,进而将这组词一并记住,这就提高了词汇记忆的效率。
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正是建立在揭示词的演化过程的基础之上的记忆方法。词的演化过程是不一样的,因此记忆的难度也不一样。一个词若只演化了一步,即通过一步逻辑推理即可知其含义,就很好理解,也就很好记忆。若要通过两步、三步,甚至四步推理,就较难理解,也就较难记忆。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演化一步的词:

predict vt.预言,预测,预告
推理过程:pre-(表示“时间、空间或程度上的前”)+ dict(=to say, tell)→提前说出某事或告诉某人某事→vt.预言,预测,预告。

preview n.1.(电影、戏剧等的)预映,预演 2.(电影等的)预告(片)
推理过程:pre-(表示“时间、空间或程度上的前”)+ view(vt.看,观看)→让大家提前先看看→n.1.(电影、戏剧等的)预映,预演 2.(电影等的)预告(片)
prescient a.预知的, 先觉的
推理过程:pre-(表示“时间、空间或程度上的前”)+ sci(=to know)+ -ent(可作名词或形容词后缀)→提前知道→a.预知的, 先觉的

演化两步的词:

dictate vt.&vi.1.口授,口述 2.命令,支配
n.命令,规定,要求
推理过程:dict(=to say, tell) + -ate(可作动词、名词或形容词后缀)→告诉某人某事→vt.&vi.1.口授,口述 2.命令,支配→告诉某人必须做某事→n.命令,规定,要求

commend vt.1.表扬,称赞 2.推荐
推理过程:com-(=together,with,fully<表示强调>)+ mend(=to think; to speak)→说话,讲话→说某人好话→vt.1.表扬,称赞→推荐某人肯定是为某人说好话→2.推荐

commission n.1.委员会 2.佣金,提成 3.授权,委托 4.(银行等的)手续费
vt.委任,委托
推理过程:com-(=together,with,fully<表示强调>)+ miss(=to send, to appoint)→-ion(可作动词和名词后缀)→大家把很多事情委托给几个人处理→n.1.委员会→按照常人推理,委托对方办理事情肯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4.(银行等的)手续费 2.佣金,提成

演化三步的词:

recipe n.1.烹饪法,食谱 2.方法,秘诀,诀窍
推理过程:re-(=back, again, against)+cipe(=to take)→ 一再地拿 → 一再地拿出好的方法 → 2.方法,秘诀,诀窍 → 一再地拿出好的做菜的方法 → 1.烹饪法,食谱

proficiency n.熟练,精通
推理过程:pro-(表示“时间、空间或程度上的前”)+fici(=to do, to make)+-ency(名词后缀)→ 提前做 → 提前做完 → 和别人同时在做一件事情,若你提前做完,表示你能很熟练地做这件事情 → n.熟练,精通

演化四步的词:

commit vt.1.犯(错误、罪行等),干(错事、坏事等) 2.(onself)使承担义务,使承诺 3.(to)把…托付给,把…置于 4.调拨…供使用,拨出
推理过程:com-(=together, with, fully<加强语气>)+mit(=to send, to appoint)→ 把某人或某事委托给某人 → 3.(to)把…托付给,把…置于→ 把某事物送于某人支配 → 4.调拨…供使用,拨出 → 既然把某人或某事托付给了某人,那么自然使被托付者承担了一定的责任或义务 → 2.(onself)使承担义务,使承诺 → 由有负别人所托之事的意思演化出 → 干(错事、坏事等)→ 犯罪也是一种干错事、干坏事的行为 → 犯(错误、罪行等)

2.揭示了英文词汇的逻辑造词思维,提高了对英文词汇学习与记忆的深度
英文中每一个词都有各自的造词逻辑,每一个词中的每一个意思都有各自的演化过程。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对于一词多义的合理解释是前所未有的。

1)同一个英文单词的不同释义由不同的词源演化而来。例如:
susceptible a.1.(to)易受影响的 2.(to)过敏的 3.(of)能经受的,容许的
推理过程1:sus-(=sub- =under或表示坏的事物)+cept(=to take)+-ible(=to tend to)→ 易于接受坏事物的 → 1.(to)易受影响的 2.(to)过敏的
推理过程2: sus-(=sub- =under或表示坏的事物)+cept(=to take)+-ible(=to enable)→ 能够接受坏事物的 → 3.(of)能经受的,容许的

peer n.1.同龄人,同等地位的人 2.(男爵、伯爵、公爵等)贵族
vi.仔细看,费力地看
推理过程1:peer(per, par=equal)→ 相等的事物 → 年龄或地位相等 → 1.同龄人,同等地位的人 → 同样高贵的社会地位 → 2.(男爵、伯爵、公爵等)贵族
推理过程2:peer(per, par=to look,如:appear, apparent)→ 观看 → vi.仔细看,费力地看

2)同一个英文单词的不同释义由不同的逻辑造词思维方向而来。例如:
engage vt.1.雇,聘 2.使从事,使忙于 3.占用(时间、精力等) 4.全神贯注 5.使订婚 6.许诺,担保,保证 7.交战
vi. (in) 参加,从事于
推理过程:en-(使处于某种状况)+gage(=pledge誓约;担保品;象征挑战性的物品) → “6.许诺,担保,保证”;婚约 → “5.使订婚”;老板同雇员签协议,互相许诺 →“1.雇,聘”→ 老板掏钱雇佣你,你就得帮老板做事,因此演化出“2.使从事,使忙于”→ 按照常理来讲,你若忙于某事,必“3.占用(时间、精力等)”→ 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在做某事,即“4.全神贯注”。gage有“象征挑战性的物品”之意,所以engage演化出了“2.交战”。

address n.1.地址,住址 2.演说,讲话 3.寄送,托运
vt.1.(在信封或包裹上)写姓名地址 2.寄送,托运
3.向…作(正式)讲话,对…发表演说 4.称呼 5.对付,处理,设法解决
词义解析:address的造词逻辑基点是“to direct at(针对…而发)”。“1.(在信封或包裹上)写姓名地址 2.寄送,托运”←针对某个地方而发;“2.演说,讲话”←针对某一群人而发;“4.称呼” ←针对某一个人而发;“5.对付,处理,设法解决”←针对某一问题而发。

3.深层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表达思维的载体。一个民族或者文化群体的词汇只不过是在表达这个民族的思维而已。不同民族的思维存在着异同。人类彼此能够相互理解或认同的思维就是人类的共性,也就是所谓的“理性”。人类彼此难以理解或难以认同的思维,及其由这些不同思维直接或间接支配并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创造物的总合,就是所谓的“文化”。因此,我个人认为,研究文字的最高层面是研究“文化”。
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研究、揭示了英文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对英文词汇意义的理解。比如英美人和中国人对于几种颜色的不同偏爱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blue a.1.蓝色的 2.沮丧的,忧郁的 3.下流的,色情的
n.蓝色
词义讲解:英美人用蓝色来指下流与淫秽,如:a blue movie(淫秽的电影)、a blue joke(下流的笑话)等。中国人则用黄色来指下流与淫秽,如****、黄色笑话等。

yellow n.黄色
a.1.黄色的 2. (轻蔑语)黄皮肤的,黄种人的 3.胆怯的
词义讲解:英美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讨厌黄色的,把黄色当成一种禁忌,如yell card(指足球比赛中裁判员出示的黄牌)、yellow line(指交通中禁止超越或停车的黄线)等。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偏爱黄色的,譬如古代中国皇帝的服饰及其器具的颜色都是黄色的。

red n.1.红色,红颜料 2.红色物体3.革命者 4.赤字,亏空
a.红(色)的,革命的,左翼的,激进的
词义讲解:英美人极其讨厌红色,可能是因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这种厌恶甚至渗透到意识形态上,如:red light(指示意车辆停下来的信号)、red card(指足球比赛中裁判员出示的禁止某个球员继续比赛的红牌)、red-light district(指一个城镇中有许多妓女存在的区域)、be in the red(负债,亏空)。中国人极其喜欢红色,譬如结婚等喜庆场合都用红色的物品,劳动模范等先进份子都胸戴大红花,并手持红色荣誉证书。

purple a.1.紫色的 2.帝国的 3.修辞华丽的
n.1.紫色 2.帝王,皇权 3.高贵的社会地位
词义讲解:英美人偏爱于紫色,如:purple heart(指美国军队授予在战斗中受伤军人的紫心勋章)、purple prose/passage(修辞华丽的文章或章句)、Forbidden City(紫禁城)。中国人也不讨厌紫色,譬如:紫气就指祥瑞之气。

candor n.直率,公正,洁白
candid a.无偏见的, 公正的, 坦白的, 率直的
candidate n.1.申请求职者 2.投考者 3.候选人
candle n.蜡烛 拉丁文candis = white

词义讲解:英美人也偏爱白色。在古罗马时期,白色象征权力。candidate最早指身穿白色衣服到处拉选票的政客。如今印度仍保留这种习惯,政客们都身着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再如美国的总统府就是白色的建筑,即the White House。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对白色是很忌讳的。中国人在办丧事的时候要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孝布,点白色的蜡烛。与此相对,按照西方的传统婚礼要求,新娘要身穿白色的礼服在教堂举行婚礼,即white wedding。

如果在英语学术研究领域中有个“英文词汇记忆学”的话,那么“英文词汇逻辑辨证记忆法”就可以看作是英文词汇记忆学中的一个理论,通过英文逻辑辨证记忆法讲解的每一个英文词汇的记忆方法就是这个理论的研究成果。但可惜的是至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英文词汇记忆学”或“词汇记忆学”这样一个学科。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创建一个新学科,可以把这个学科命名为“词汇记忆学”。这个学科主要从事两个领域的研究:1)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古希腊文、俄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梵文、印度文、日文、汉文、满文、藏文等各种语言的词汇记忆研究,推动人类语言的交流与发展;2)开展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比较研究课题,进行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研究。相信这样一个学科的建立及其研究成果,必将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率的词汇记忆方法。

H. 亚洲不同国家有哪些风情文化、

1、马尔代夫
民风民俗
然若由旅游文化的发展基础来看,马尔代夫似乎又得天独厚了,支离的小岛俨然独树一帜,每一座岛屿皆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渡假旅馆风格。整个马尔代夫的旅游景观全在一个渡假岛屿饭店所经营的休闲气氛,雪白晶莹的沙滩,倒影在水中婆娑的椰影,热带鱼是马尔代夫不时出现的“动画”景观,色彩鲜艳,而且平易近人,站在岸边的人偶一接触水面,就没料着有一群美丽的访客翩然游来,除了增添风情,鱼 - 在马尔代夫称得上是最丰饶的物资,故渔业和观光业并列为两项主要的经济收入。捕鱼对当地居民而言是一项传统且永不过时的谋生方式,他们乐天知命,生于水湄,长于水湄,早已把鱼类当作是生命延续的活泉,视为阿拉所赐与的宝藏。
连结岛屿之间的交通工具是俗称(Dhonis)的传统多尼船。船只从船体、帆桁、钉、缆绳到帆都取材自椰子树,原住民两千年与海相处的历史,孕育出绝佳的造船技术。
2、泰国
民风民俗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的人信奉佛教。几百年来,无论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3、新加坡
民风民俗
鱼尾狮公园( MERLION )新加坡着名的鱼尾狮像就坐落于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该塑像高 8 米,重 40 吨,狮子口中喷出一股清水,是由雕刻家林南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于 1972 年共同雕塑的。
狮头鱼身坐立在水波上的鱼尾狮,其设计概念是将事实和传说合二为一: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
据古书记载,古时新加坡叫做淡马锡,在爪哇语中为海城之意。公园 14 世纪时,传说有一个古印尼的王子发现了这座小岛,他在这里看见一头神奇的野兽,后来得知是头狮子。就此,王子就将这座小岛命名为“ Singapura ”--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狮子 (Singa) 城 (pura) 。
4、土耳其

民风民俗
土耳其人尚武。人们称土耳其为“尚武之国”,“武士重武,不重食”。在土耳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大都是希腊人和以色列人,土耳其人自认为是欧洲人,商场买东西应注意不要以同为亚洲人的态度去行事。
土耳其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禁忌紫色和黄色,因为黄色标志着死亡。在土耳其应慎用绿三角,绿三角是免费用品的标志。他们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忌用花色,因为民间一向认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欢吃牛、羊肉,喜欢骆驼。禁忌吃猪肉,及把猪、猫、熊猫作图案。按当地的习惯,到乡下时,有时必须脱鞋才可进入房子。
土耳其人有时也请客人到家里做客,他们通常是在饭馆里招待客人,轻松愉快地吃顿晚餐。如果你被邀请到家里吃饭,可以带上一束鲜花,一些糖果或点心做为礼物,主人会喝酒的话,也可以带上一瓶酒。土耳其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切记,进入伊斯兰教寺院时务必脱鞋。
5、马来西亚
民风民俗
马来西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回教国家在亚洲并不多见,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之一。第二大特色在于多人种的混合,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第三特色是马来餐厅,包括多种族的名菜、马来菜、印度菜、中国菜、热带水果等应有尽有。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锡制品多而精致且价廉物美,还有许多色彩丰富的蜡染印花布,具有传统的民俗色彩,这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特色。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气候全年炎热潮湿,年平均温度在21°C~32°C之间。全年可以穿夏装,因其是伊斯兰教国家,女性不要穿得过于暴露。
马来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尊重长者。马来人的习俗与我国相异处甚多,所以必须加以留意,以免无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礼,或引起误会与无谓的纷争。交往切忌用左手,传统上马来人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象征。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更不可随便以食指指人。马来人忌讳摸头,除了老师和宗教仪式外,不可随意触摸马来人的背部。在相互交往时,衣冠必须整齐。如果到访别人家中而穿着拖鞋,则必须脱掉,放在门口。参观回教堂须注意非回教徒入堂前需脱鞋。到寺庙参观时,女性注意穿着不可暴露手臂和双脚。不得从正在祷告的回教徒面前走过。未经许可,不得拍照,不得触碰《可兰经》。
6、菲律宾
民风民俗
·衣着·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前,菲律宾人穿用棉纱、麻纤维制成的衣服。男人穿的上衣称“康岗”,无领、短袖,下身用一条叫“巴哈”的布裹着腹部,上衣下摆略低于腰。衣服的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只有尊长着红色的衣服。现在菲律宾人的服装变化很大,西装在中上层人士中广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着则比较简单。男子上身穿衬衣,喜用白色,下身穿西装裤;女子喜欢穿无领连衣裙。大部分青年着西式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头、麻或草做成的拖鞋。
菲律宾穆斯林男子着短外衣和宽大的长裤,围一条“沙隆”(一种花围裙)作为腰带。到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围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一顶白帽子。妇女穿紧身的短袖背心,钉上两层金属钮扣,穿紧脚口的宽大裤子,或穿裙子。妇女象马来人一样结发型,有时裹着颜色鲜艳的头巾,他们戴手镯、项链和耳环。
少数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围一条T形花布;女子穿着类似裙子,颜色鲜艳。丁冈人衣服极为简单,男子普遍仅在腹部围一块布,有的也穿前襟分开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缠绕腹部,矮黑人的服装最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树叶围于腰间。
·饮食·
菲律宾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农民在煮饭前才舂米。米饭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饭进食。菲律宾人最喜欢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饭,然后用香蕉叶包饭。玉米作为食物,先是晒干,磨成粉,然后做成各种食品。城市中上层人士大多吃西餐。菲律宾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时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兰教教规,他们不吃猪肉,不喝烈性酒。他们和其他马来人一样喜欢吃鱼,不喝牛奶。烹调很简单,喜欢使用刺激性的调味品。进食时用手抓。咀嚼槟榔的习惯在菲律宾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
·婚姻·
菲律宾各个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差异很大。一般菲律宾人多半是自由恋爱结婚。在广大农村则流行男青年弹吉他用歌声向他所倾心的姑娘求爱。在恋爱中,男子多赠女方以化妆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颜色则以白色和桃色为佳,茶色和红色乃属禁忌之色。结婚仪式均在教堂中举行。菲律宾穆斯林的婚姻由父母决定。男方须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并交付聘金。婚礼仪式由伊斯兰阿訇主持,并举行盛大宴会款待客人。菲律宾实行早婚制,少女十二三岁便被视为已达结婚年龄。
土着人的婚俗多种多样。居住在北吕宋高山地区的伊戈罗特人的婚姻主要有两种方式,父母主婚或自由试婚。一般来说,较富裕的家庭,为了使自己家庭的财产、地位不致旁落,在儿女幼时即由双方父母作主订婚。到了十四五岁时,便正式成婚,如果婚后一方表示不满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随时可以分开,男女另找对象。不能生育的,也随时可以分开。由于这些民族认为结婚的最大目的就是生儿育女,因此,在青年男女正式结婚前,接连试婚好几次的现象屡见不鲜。巴交人允许多偶婚,堂兄弟姐妹则禁止通婚,如具有后一种关系的人要结婚,必须作一些“预防”措施和仪式,如将一些贵重物品丢入海中等。矮黑人的男子求婚,必须以弓箭射女子在远处安置的竹筒,如果没有射中,说明男子没有能力养活妻子,就难以达到求婚的目的。

I. 印度人为什么戴头巾

印度人特别是印度男人戴头巾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宗教信仰

印度有些地区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头巾的习俗的,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

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2、传统观念

印度人包头则是和他们的传统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印度人认为,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们非常在意头部,认为不能随意触摸。如果小孩子被摸头,会被认为是不吉利,如果大人的头被摸了,那就等于受到了侵犯。

(9)印度人为什么戴白色船帽子扩展阅读

印度的概况

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

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

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1533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2030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1218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1716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994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905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1277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1484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791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