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网女观众为什么不能戴帽子
Ⅰ 请问四大网球公开赛之首是哪个啊
一般认为是温网
[编辑本段]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介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锦标赛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年度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排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之后,美国网球公开赛之前。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如35岁及以上的男子双打、45岁及以上的男子双打和35岁及以上的女子双打比赛。比赛时间一般为六月底或七月初。
[编辑本段]●历史
温网于1877年首次于全英草地网球和门球俱乐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温布尔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块场地举行。当时仅有男子单打比赛。到了1884年,全英俱乐部增加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双打比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在1913年加入。锦标赛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场地。如同其他3项“大满贯”赛事,温布尔登在1968年网球公开时代到来之前,只对顶级的业余选手开放。英国人对锦标赛甚为骄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闷和幽默的来源:英国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Fred Perry)之后再未获得过单打冠军;而最近一次英国女子单打冠军则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亚·韦德(Virginia Wade)。
[编辑本段]●球场
主要球场叫做“中心球场”(Centre Court),是举行决赛的地方。由于比赛过程中伦敦天气的不可预知性,球场配有可折叠的屋顶,预计到2009年完工。一号球场在1997年经过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邻中心球场的原址搬到了一个新的可容纳更多观众的专用场地。原来的一号球场据说拥有独特的氛围,是许多选手的心爱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对其移址感到悲伤。一号球场通常举办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赛,如单打的四分之一决赛,它还拥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来让聚集在场外亨曼山上观战的球迷欣赏比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球迷在这块山坡上为冲击冠军的本土球员加油助威,但是遗憾的是,1936年之来,英国的球员再没有举起过冠军奖杯。
二号球场拥有“冠军坟墓”的称号,因为在此地进行比赛的种子选手通常被排名较低的对手所淘汰。曾经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轮还差点将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编辑本段]●传统
绿色和紫色是温网的传统代表色。女选手在整个赛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报比分时),而男选手则直呼其姓。 在比赛中,球员的比赛服装的颜色只能是白色。
比赛于每年6月最后一周至7月第一个星期举行,历时2周。从传统上讲,赛事中的周日无比赛。但历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举行比赛。第一周内举行早期赛事,而第二周则举行“16强”、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
男子单打冠军将获得一座18英寸高的镀金奖杯。女子单打的奖品一个为直径约19英寸的银盘,通常被称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还有其他一些活动奖品。2005年比赛的奖金(双打奖金将被平分)为:
☆男子单打:630,000英镑
☆女子单打:600,000英镑
☆男子双打:218,500英镑
☆女子双打:203,250英镑
☆混合双打:90,000英镑
温网和法网的男子冠军奖金比女子较多;而在美网和澳网中,男女奖金则是相同的。但从2007年开始,男女单打实行同工同酬,当年女单冠军大威廉姆斯与男单冠军费德勒获得了相同数量的奖金。
对于比赛观众,草莓配奶油是他们在观看比赛期间的传统零食。此外,对于观众着装规定虽然已经有所减少,但是比赛时男性观众依然不能穿着短裤,女性则不能戴帽子,因为这样可能阻碍后排观众的视线。
下雨也几乎已经成为温网的一项传统:几乎每年的温网都必定会碰上雨天;而且由于是草地球场,一旦下雨必须由球童们拉起雨罩保护球场,这也成了一项年年上演的经典画面(虽然在可折叠屋顶完工后,中央球场将不会再受下雨影响)。
[编辑本段]温网奖金表
列项 2007年(英镑) 2008年(英镑) 增长率
总奖金额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军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亚军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军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亚军 350,000 375,000 7.1%
男双冠军 229,000 230,000 3.2%
男双亚军 111,440 115,000 3.2%
女双冠军 222,900 230,000 3.2%
女双亚军 111,440 115,000 3.2%
混双冠军 90,000 92,000 2.2%
混双亚军 45,000 46,000 2.2%
[编辑本段]历届男单冠军
在赛会历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过冠军,而费德勒也六次捧起了银质奖杯。这个奖杯从1887年开始沿用至今,杯上刻着“全英草地俱乐部单打冠军”。
年度 冠军 亚军 比分
2009 费德勒(瑞士) 罗迪克 (美国) [3:2]
2008 纳达尔(西班牙) 费德勒(瑞士) [3:2]
2007 费德勒 (瑞士) 纳达尔 (西班牙) [3:2]
2006 费德勒 (瑞士) 纳达尔 (西班牙) [3:1]
2005 费德勒 (瑞士) 罗迪克 (美国) [3:0]
2004 费德勒 (瑞士) 罗迪克 (美国) [3:1]
2003 费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亚) [3:0]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亚) 纳尔班迪安 (阿根廷) [3:0]
2001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拉夫特(澳大利亚) [3:2]
2000 桑普拉斯(美国) 拉夫特(澳大利亚) [3:1]
1999 桑普拉斯(美国) 阿加西(美国) [3:0]
1998 桑普拉斯(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3:2]
1997 桑普拉斯(美国) 皮奥林(法国) [3:0]
1996 克拉吉塞克(荷兰) 华盛顿(美国) [3:0]
1995 桑普拉斯(美国) 贝克尔(德国) [3:1]
1994 桑普拉斯(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3:0]
1993 桑普拉斯(美国) 考瑞尔(美国) [3:1]
1992 阿加西(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3:2]
1991 史蒂希(德国) 贝克尔(德国) [3:0]
1990 艾伯格(瑞典) 贝克尔(德国) [3:2]
1989 贝克尔(德国) 艾伯格(瑞典) [3:0]
1988 艾伯格 (瑞典) 贝克尔(德国) [3:1]
1987 卡什(澳大利亚) 伦德尔(捷克) [3:0]
1986 贝克尔(德国) 伦德尔(捷克) [3:0]
1985 贝克尔(德国) 库兰(爱沙尼亚) [3:1]
1984 麦肯罗(美国) 康诺斯(美国) [3:0]
1983 麦肯罗(美国) 刘易斯(新西兰)
1982 康诺斯(美国) 马克安诺(美国)
1981 马克安诺(美国) 比约博格(瑞典)
1980 比约博格(瑞典) 马克安诺(美国)
1979 比约博格(瑞典) 塔那(美国)
1978 比约博格(瑞典) 康诺斯(美国)
1977 比约博格(瑞典) 康诺斯(美国)
1976 比约博格(瑞典) 纳斯塔塞 (罗马尼亚)
1975 阿什(美国) 康诺斯(美国)
1974 康诺斯(美国) 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73 科德斯(捷克) 马特维利(前苏联)
1972 史密斯(美国)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1 纽康比(澳大利亚) 史密斯(美国)
1970 纽康比(澳大利亚) 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69 拉沃尔(澳大利亚) 纽康比(澳大利亚)
1968 拉沃尔(澳大利亚) 罗切(澳大利亚)
[编辑本段]历届女单冠军
在赛会历史上女金刚纳夫拉蒂诺娃曾9度封后,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军 亚军
2009小威廉姆斯 (美国) 大威廉姆斯 (美国)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国) 小威廉姆斯 (美国)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国) 巴托丽 (法国)
2006 毛瑞斯莫(法国) 海宁(比利时)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国) 达文波特(美国)
2004 莎拉波娃(俄罗斯) 小威廉姆斯 (美国)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国) 大威廉姆斯 (美国)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国) 大威廉姆斯 (美国)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国) 海宁(比利时)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国) 达文波特(美国)
1999 达文波特(美国) 格拉芙(德国)
1998 诺沃特娜(捷克) 陶兹亚特(法国)
1997 辛吉斯(瑞士) 诺沃特娜(捷克)
1996 格拉芙(德国)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国)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马丁内兹(西班牙)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93 格拉芙(德国) 格拉芙(德国)
1992 格拉芙(德国) 塞莱斯(美国)
1991 格拉芙(德国) 萨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加里森(美国)
1989 格拉芙(德国)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88 格拉芙(德国)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87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格拉芙(德国)
1986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84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83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安德里亚-耶格(美国)
1982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81 埃弗特(美国)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古拉贡(澳大利亚) 埃弗特(美国)
1979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78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77 维德(英国) 康诺斯(美国)
1976 埃弗特(美国) 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5 比利-简-金(美国) 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4 埃弗特(美国) 莫罗佐娃(俄罗斯)
1973 比利-简-金(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72 比利-简-金(美国) 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1 古拉贡(澳大利亚) 玛格丽特-考特(澳大利亚)
1970 玛格丽特-考特(澳大利亚) 比利-简-金(美国)
1969 琼斯((英国) 比利-简-金(美国)
1968 比利-简-金(美国) 特加特(澳大利亚)
Ⅱ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传统
绿色和紫色是温网的传统代表色,而参赛的选手须穿着“白色”的球衣,是四大满贯赛中唯一有规定球员衣着颜色的。此外,女选手在整个赛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报比分时),而男选手则直呼其姓。
比赛于每年6月最后一周至7月第一个星期举行,历时两星期。从传统上讲,赛事中的周日无比赛。第一周内举行早期赛事,而第二周则举行“16强”、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
温网和法网的男子冠军奖金比女子较多;而在美网和澳网中,男女奖金则是相同的。但从2007年开始,男女单打实行同工同酬,当年女单冠军大威廉姆斯与男单冠军费德勒获得了相同数量的奖金。
对于比赛观众,草莓配奶油是他们在观看比赛期间的传统零食。此外,对于观众着装规定虽然已经有所减少,但是比赛时男性观众依然不能穿着短裤,女性则不能戴帽子,因为这样可能阻碍后排观众的视线。
英国郁郁葱葱的草地是近代网球的发源地,136岁的温布尔顿公开赛在四大满贯中历史最悠久。温网的历史让她特别有厚重感,不过其他网球赛事比,温网的特色非常明显,这在很多人看来甚至是非常怪。
Ⅲ 网球运动员为什么要戴帽子
遮阳。如果球员是面对太阳的,阳光对视线影响很大。可以看到网球队员戴的都是长帽檐的帽子。目的就是遮阳,又不影响前面的视线。
Ⅳ 什么是温网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 资料:
每年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都于6月最后一周至7月初定期举行,紧邻法国网球公开赛。它是现代网球史上最早的比赛,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温网是由全英俱乐部和英国草地网球协会于1877年创办,首次正式比赛在该俱乐部位于伦敦西南的温布尔登举行,当时名为"全英草地网球锦标赛",后来根据赛地的名称而改成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
1884年,大赛
组委会在仅有的男子单打比赛之外设立了女子单打、男子双打,1899年又增加了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1901年开始温网接受外国选手参赛,但是只限于英联邦下属国家参加,1905年温网正式全面开放,包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网球好手才有机会登陆大不列颠比赛。1968年国际网联同意职业选手参加该项比赛。
虽然比赛是在英国本土举行,但是英国选手在温网的成绩一直欠佳,他们一共获得了11项冠军,但是基本上全都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近代的英国网球好手亨曼虽然努力多次,但仍然没有机会稳定男单冠军,而本届比赛,只有一位英国选手参赛,他就是小将穆雷,但是有伤在身的穆雷能够走得多远,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看好。
在百年多的温网历史里,众多的网球高手创造了很多惊人的记录,1980年,瑞典球员博格成为第一个温网五连冠的选手,1985年,17岁的德国球员贝克尔成为温布尔登历史上最年轻男单的冠军,同时他也是第一个非种子选手冠军和第一个德国籍男单冠军。1987年,美国球员纳芙拉蒂洛娃成为第一个女单六连冠的选手,1990年,她的纪录达到了9次夺冠。1996年,瑞士的辛吉斯成为温布尔登123年来最年轻的冠军,她赢得女双桂冠的时候才15岁零282天
温网男单历届冠军:费德勒四冠 桑天王七冠
2006 冠军:费德勒(瑞士) 亚军:纳达尔(西班牙)
2005 冠军:费德勒(瑞士) 亚军:罗迪克(美国)
2004 冠军:费德勒(瑞士) 亚军:罗迪克(美国)
2003 冠军:费德勒(瑞士) 亚军:菲利普西斯(澳大利亚)
2002 冠军:休伊特(澳大利亚) 亚军:纳尔班迪安(阿根廷)
2001 冠军: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亚军:拉夫特(澳大利亚)
2000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拉夫特(澳大利亚)
1999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阿加西(美国)
1998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1997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皮奥林(法国)
1996 冠军:克拉吉塞克(荷兰) 亚军:华盛顿(美国)
1995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贝克尔(德国)
1994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1993 冠军:桑普拉斯(美国) 亚军:考瑞尔(美国)
1992 冠军:阿加西(美国) 亚军: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1991 冠军:史蒂希(德国) 亚军:贝克尔(德国)
1990 冠军:艾伯格(瑞典) 亚军:贝克尔(德国)
1989 冠军:贝克尔(德国) 亚军:艾伯格(瑞典)
1988 冠军:艾伯格 (瑞典) 亚军:贝克尔(德国)
1987 冠军:卡什(澳大利亚) 亚军:伦德尔(捷克)
1986 冠军:贝克尔(德国) 亚军:伦德尔(捷克)
1985 冠军:贝克尔(德国) 亚军:库兰(爱沙尼亚)
1984 冠军:麦肯罗(美国) 亚军:康诺斯(美国)
1983 冠军:麦肯罗(美国) 亚军:刘易斯(新西兰)
1982 冠军:康诺斯(美国) 亚军:马克安诺(美国)
1981 冠军:马克安诺(美国) 亚军:比约博格(瑞典)
1980 冠军:比约博格(瑞典) 亚军:马克安诺(美国)
1979 冠军:比约博格(瑞典) 亚军:塔那(美国)
1978 冠军:比约博格(瑞典) 亚军:康诺斯(美国)
1977 冠军:比约博格(瑞典) 亚军:康诺斯(美国)
1976 冠军:比约博格(瑞典) 亚军:纳斯塔塞 (罗马尼亚)
1975 冠军:阿什(美国) 亚军:康诺斯(美国)
1974 冠军:康诺斯(美国) 亚军: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73 冠军:科德斯(捷克) 亚军:马特维利(俄罗斯)
1972 冠军:史密斯(美国) 亚军: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1 冠军:纽康比(澳大利亚) 亚军:史密斯(美国)
1970 冠军:纽康比(澳大利亚) 亚军: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69 冠军:拉沃尔(澳大利亚) 亚军:纽康比(澳大利亚)
1968 冠军:拉沃尔(澳大利亚) 亚军:罗切(澳大利亚)
历届温网女单冠军:女金刚10问鼎笑傲群雄
2006 冠军:毛瑞斯莫(法国) 亚军:海宁(比利时)
2005 冠军:大威(美国) 亚军:达文波特(美国)
2004 冠军:莎拉波娃(俄罗斯) 亚军:小威(美国)
2003 冠军:小威(美国) 亚军:大威(美国)
2002 冠军:小威(美国) 亚军:大威(美国)
2001 冠军:大威(美国) 亚军:击败 海宁(比利时)
2000 冠军:大威(美国) 亚军:达文波特(美国)
1999 冠军:达文波特(美国) 亚军:格拉芙(德国)
1998 冠军:诺沃特娜(捷克) 亚军:陶兹亚特(法国)
1997 冠军:辛吉斯(瑞士) 亚军:诺沃特娜(捷克)
1996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维卡里奥(西班牙)
1995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维卡里奥(西班牙)
1994 冠军:马丁内兹(西班牙) 亚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93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纳沃特娜(捷克)
1992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塞莱斯(美国)
1991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萨巴蒂尼(阿根廷)
1990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加里森(美国)
1989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88 冠军:格拉芙(德国) 亚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87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格拉芙(德国)
1986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84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83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安德里亚-耶格(美国)
1982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81 冠军:埃弗特(美国) 亚军: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冠军:古拉贡(澳大利亚)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79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78 冠军: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77 冠军:维德(英国) 亚军:斯托弗(荷兰)
1976 冠军:埃弗特(美国) 亚军: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5 冠军:比利-简-金(美国) 亚军: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4 冠军:埃弗特(美国) 亚军:莫罗佐娃(俄罗斯)
1973 冠军:比利-简-金(美国) 亚军:埃弗特(美国)
1972 冠军:比利-简-金(美国) 亚军: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1 冠军:古拉贡(澳大利亚) 亚军:玛格丽特-考特(澳大利亚)
1970 冠军:玛格丽特-考特(澳大利亚) 亚军:比利-简-金(美国)
1969 冠军:琼斯((英国) 亚军:比利-简-金(美国)
1968 冠军:比利-简-金(美国) 亚军:特加特(澳大利亚)
Ⅳ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特点
六大特点:
1、种子排位
和其他三项大满贯不一样,温网可以不完全按照世界排名来定种子排位,因为这项赛事是由一个私人俱乐部在经营。从2001年开始,温网的种子排位就由一个委员会决定。他们将参考这些球员过去几年的草地表现,再根据其世界排名的高低排出种子位置。
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殊性,2010年温网开赛前当时世界排名跌至第二位的费德勒仍然可以力压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纳达尔成为头号种子。小威在2011年世界排名一度跌至第26位,但仍以7号种子的身份征战温网。
2、雨
正如费德勒所说的"下雨已成为温网的一部分",雨中的温网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温网121年的历史上,曾经有30个比赛日因为下雨一场也打不成。1922年,温网开始在教堂路的女王俱乐部举行,此后有16届比赛在两周内未能完赛,只好拖延到第3周。
3、裸奔
温网赛场上,一代代伟大的裸奔者一次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佬的"特色幽默"。1996年温网男单决赛,正当荷兰人克拉吉塞克和美国人华盛顿为冠军进行激战时,一位美女球迷裸露全身跑入赛场,两名选手立刻停下比赛,这是温网"入侵史"上首位裸奔者。
4、另类动物观众
多年来,温布尔登中央球场吸引了松鼠、鸽子和老鼠等一群群动物的光临,这些"不速之客"们不受欢迎的入侵曾使很多紧张的比赛被迫中断。
5、"几乎全白"的网球服
温网一直保留着一个传统的规定:一律要求球员穿着白色网球服以表示对英国王室的尊重。
温网组委会要求选手必须身穿"几乎全白"的传统运动服,这曾经让很多前卫青年非常反感。前金满贯得主阿加西就曾抵制过这一规定,但当他捧起温网冠军时,他仍然乖乖地穿上了白色运动服。
6、零广告
和法网美网铺天盖地的广告不同,除了几大主要赞助商外,温网的主赛场永远都是一尘不染的,撇开它屋檐底下那些日渐先进的科技产品不谈,从外观来看,这里几乎和一百多年前的温布尔登一模一样。
Ⅵ 为什么戴帽子是不礼貌的
1.在严肃正规的场合,脱帽是一种礼仪。摘掉头盔,来源于冷兵器时代的脱帽礼,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同进到友人家中一样友好。
2.20世纪50年代,西方最早的电梯礼仪准则里曾要求男人们要脱帽。升旗、扫墓、拜祭时,军人都要脱帽,这是各国通行的一种基本礼貌和尊重。教室、会场等正式场合,一般也是不适合戴帽子的。
3.因为戴帽子会遮挡一部分脸面,在严肃正规的场合,要讲究面部形象的完整、干净、清爽,而不宜因为帽子的遮挡而使人有隔离、遮挡的感觉。我们常见在正式的会议场合,军人会将军帽统一整齐地摆放在面前的桌面上,就是一个例证。
4.课堂教学是庄重严肃的,一般也不要戴帽子,这也是对老师教学劳动的尊重。同时,其他一些公众场合,比如在电影院、歌剧院等,带帽子也是不礼貌的。
Ⅶ 为什么电视剧里第一次见别人要把帽子取下来去别人家也不能戴帽子帽子怎么了呀
这就像口罩一样,见面的时候戴着口罩或者戴个帽子,对别人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所以要把帽子拿下来
Ⅷ 网球中所说的温网,什么叫温网,为什么
温网之所以叫温网,是因为和澳网、法网、美网一样,是因为举办地的原因,温网在温布尔登举行,因此成为“温网”。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是网球四大满贯之一。温网举办地在英国伦敦郊区的温布尔登,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年度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排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之后,美国网球公开赛之前,也是四大满贯中唯一的草地比赛。整个赛事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
Ⅸ 哪些场合不适合戴帽子
在室内的交际场合不能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时,如戴着手套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向人致意时,应把帽子取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在自己的家里举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着帽,自己也决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礼服时当然不能戴帽。
Ⅹ 温布尔顿 网球公开赛的由来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介
[编辑本段]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或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锦标赛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年度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排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法国网球公开赛之后,美国网球公开赛之前。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如35岁及以上的男子双打、45岁及以上的男子双打和35岁及以上的女子双打比赛。
●历史
[编辑本段]
温网于1877年首次于全英草地网球和门球俱乐部(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管理之下在温布尔登Worple路附近的一块场地举行。当时仅有男子单打比赛。到了1884年,全英俱乐部增加了女子单打和男子双打比赛。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在1913年加入。锦标赛在1922年搬到了如今的Church路的场地。如同其他3项“大满贯”赛事,温布尔登在1968年网球公开时代到来之前,只对顶级的业余选手开放。英国人对锦标赛甚为骄傲,但它也是其民族苦闷和幽默的来源:英国男性自1936年的佛瑞德·佩里(Fred Perry)之后再未获得过单打冠军;而最近一次英国女子单打冠军则是在1977年的弗吉尼亚·韦德(Virginia Wade)。
●球场
[编辑本段]
主要球场叫做“中心球场”(Centre Court),是举行决赛的地方。由于比赛过程中伦敦天气的不可预知性,球场配有可折叠的屋顶,预计到2009年完工。一号球场在1997年经过一次大型重建,由比邻中心球场的原址搬到了一个新的可容纳更多观众的专用场地。原来的一号球场据说拥有独特的氛围,是许多选手的心爱之地,所以有很多人对其移址感到悲伤。一号球场通常举办一些非常重要的比赛,如单打的四分之一决赛,它还拥有一座外置的巨大屏幕,用来让聚集在场外亨曼山上观战的球迷欣赏比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球迷在这块山坡上为冲击冠军的本土球员加油助威,但是遗憾的是,1936年之来,英国的球员再没有举起过冠军奖杯。
二号球场拥有“冠军坟墓”的称号,因为在此地进行比赛的种子选手通常被排名较低的对手所淘汰。曾经的受害者包括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和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2005年的第一轮还差点将蒂姆·亨曼(Tim Henman)拉下水。
●传统
[编辑本段]
绿色和紫色是温网的传统代表色。女选手在整个赛事中,其姓之前被冠以“小姐”或“夫人”(如主裁判宣报比分时),而男选手则直呼其姓。
比赛于每年6月最后一周至7月第一个星期举行,历时2周。从传统上讲,赛事中的周日无比赛。但历史上有3次周日(最近一次为2004年),因天雨而被迫举行比赛。第一周内举行早期赛事,而第二周则举行“16强”、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
男子单打冠军将获得一座18英寸高的镀金奖杯。女子单打的奖品一个为直径约19英寸的银盘,通常被称作“Rosewater Dish”或“Venus Rosewater Dish”。还有其他一些活动奖品。2005年比赛的奖金(双打奖金将被平分)为:
☆男子单打:630,000英镑
☆女子单打:600,000英镑
☆男子双打:218,500英镑
☆女子双打:203,250英镑
☆混合双打:90,000英镑
温网和法网的男子冠军奖金比女子较多;而在美网和澳网中,男女奖金则是相同的。
对于比赛观众,草莓配奶油是他们在观看比赛期间的传统零食。此外,对于观众着装规定虽然已经有所减少,但是比赛时男性观众依然不能穿着短裤,女性则不能戴帽子,因为这样可能阻碍后排观众的视线。
下雨也几乎已经成为温网的一项传统:几乎每年的温网都必定会碰上雨天;而且由于是草地球场,一旦下雨必须由球童们拉起雨罩保护球场,这也成了一项年年上演的经典画面(虽然在可折叠屋顶完工后,中央球场将不会再受下雨影响)。
温网奖金表
[编辑本段]
列项 2007年(英镑) 2008年(英镑) 增长率
总奖金额 11,282,710 11,812,000 4.7%
男子冠军 700,000 750,000 7.1%
男子亚军 350,000 375,000 7.1%
女子冠军 700,000 750,000 7.1%
女子亚军 350,000 375,000 7.1%
男双冠军 229,000 230,000 3.2%
男双亚军 111,440 115,000 3.2%
女双冠军 222,900 230,000 3.2%
女双亚军 111,440 115,000 3.2%
混双冠军 90,000 92,000 2.2%
混双亚军 45,000 46,000 2.2%
历届男单冠军
[编辑本段]
在赛会历史上桑普拉斯曾七次摘得过冠军,而费德勒也五次捧起了银质奖杯。这个奖杯从1887年开始沿用至今,杯上刻着“全英草地俱乐部单打冠军”。
年度 冠军 亚军
2008 纳达尔(西班牙) 费德勒(瑞士)
2007 费德勒 (瑞士) 纳达尔 (西班牙)
2006 费德勒 (瑞士) 纳达尔 (西班牙)
2005 费德勒 (瑞士) 罗迪克 (美国)
2004 费德勒 (瑞士) 罗迪克 (美国)
2003 费德勒 (瑞士) 菲利普西斯 (澳大利亚)
2002 休伊特 (澳大利亚) 纳尔班迪安 (阿根廷)
2001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拉夫特(澳大利亚)
2000 桑普拉斯(美国) 拉夫特(澳大利亚)
1999 桑普拉斯(美国) 阿加西(美国)
1998 桑普拉斯(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1997 桑普拉斯(美国) 皮奥林(法国)
1996 克拉吉塞克(荷兰) 华盛顿(美国)
1995 桑普拉斯(美国) 贝克尔(德国)
1994 桑普拉斯(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1993 桑普拉斯(美国) 考瑞尔(美国)
1992 阿加西(美国) 伊万尼塞维奇(克罗地亚)
1991 史蒂希(德国) 贝克尔(德国)
1990 艾伯格(瑞典) 贝克尔(德国)
1989 贝克尔(德国) 艾伯格(瑞典)
1988 艾伯格 (瑞典) 贝克尔(德国)
1987 卡什(澳大利亚) 伦德尔(捷克)
1986 贝克尔(德国) 伦德尔(捷克)
1985 贝克尔(德国) 库兰(爱沙尼亚)
1984 麦肯罗(美国) 康诺斯(美国)
1983 麦肯罗(美国) 刘易斯(新西兰)
1982 康诺斯(美国) 马克安诺(美国)
1981 马克安诺(美国) 比约博格(瑞典)
1980 比约博格(瑞典) 马克安诺(美国)
1979 比约博格(瑞典) 塔那(美国)
1978 比约博格(瑞典) 康诺斯(美国)
1977 比约博格(瑞典) 康诺斯(美国)
1976 比约博格(瑞典) 纳斯塔塞 (罗马尼亚)
1975 阿什(美国) 康诺斯(美国)
1974 康诺斯(美国) 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73 科德斯(捷克) 马特维利(前苏联)
1972 史密斯(美国)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1971 纽康比(澳大利亚) 史密斯(美国)
1970 纽康比(澳大利亚) 罗斯沃尔(澳大利亚)
1969 拉沃尔(澳大利亚) 纽康比(澳大利亚)
1968 拉沃尔(澳大利亚) 罗切(澳大利亚)
历届女单冠军
[编辑本段]
在赛会历史上女金刚纳夫拉蒂诺娃曾9度封后,格拉芙也曾7次笑傲群芳。
年度 冠军 亚军
2008大威廉姆斯 (美国) 小威廉姆斯 (美国)
2007大威廉姆斯 (美国) 巴托丽 (法国)
2006 毛瑞斯莫(法国) 海宁(比利时)
2005大威廉姆斯 (美国) 达文波特(美国)
2004 莎拉波娃(俄罗斯) 小威廉姆斯 (美国)
2003 小威廉姆斯 (美国) 大威廉姆斯 (美国)
2002 小威廉姆斯 (美国) 大威廉姆斯 (美国)
2001 大威廉姆斯 (美国) 海宁(比利时)
2000 大威廉姆斯 (美国) 达文波特(美国)
1999 达文波特(美国) 格拉芙(德国)
1998 诺沃特娜(捷克) 陶兹亚特(法国)
1997 辛吉斯(瑞士) 诺沃特娜(捷克)
1996 格拉芙(德国) 桑切斯(西班牙)
1995 格拉芙(德国) 桑切斯(西班牙)
1994 马丁内兹(西班牙)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93 格拉芙(德国) 格拉芙(德国)
1992 格拉芙(德国) 塞莱斯(美国)
1991 格拉芙(德国) 萨巴蒂尼(阿根廷)
1990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加里森(美国)
1989 格拉芙(德国)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88 格拉芙(德国)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1987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格拉芙(德国)
1986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5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84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83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安德里亚-耶格(美国)
1982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81 埃弗特(美国) 曼德利科娃(捷克)
1980 古拉贡(澳大利亚) 埃弗特(美国)
1979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78 纳芙拉蒂洛娃(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77 维德(英国) 康诺斯(美国)
1976 埃弗特(美国) 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5 比利-简-金(美国) 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4 埃弗特(美国) 莫罗佐娃(俄罗斯)
1973 比利-简-金(美国) 埃弗特(美国)
1972 比利-简-金(美国) 古拉贡(澳大利亚)
1971 古拉贡(澳大利亚) 玛格丽特-考特(澳大利亚)
1970 玛格丽特-考特(澳大利亚) 比利-简-金(美国)
1969 琼斯((英国) 比利-简-金(美国)
1968 比利-简-金(美国) 特加特(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