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帽子什么时候上线
‘壹’ 被废太子事件牵连的老十三胤祥,是被囚禁才消失十多年吗
康雍朝萧墙内那纷繁复杂的政斗漩涡中,有这么一位让女人们为之倾倒,男人们也要为他叫一声“好”的皇子,在父亲康熙眼里他志虑忠纯、嫉恶如仇,在皇兄雍正眼里他公忠体国、才干卓着,在世人眼里他文武双全、侠肝义胆。
他便是粉丝众多的拼命十三郎,满清王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和硕怡亲王胤祥。
老十三胤祥号称“侠王”,这可不是虚的,是真的侠肝义胆,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他的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在老十三胤祥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个皇贵妃的名号是雍正帝在她死后封的。
于是,对于胤祥辛勤的付出以及卓越的政绩,雍正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贰’ 明朝太子平日戴的帽子叫什么
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醮戒时所穿。
‘叁’ 十三皇子胤祥为何去世后被追封为铁帽子王
胤祥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
在他之前,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位铁帽子王都是以开国元勋的身份获得世袭罔替之殊荣。
胤祥,能成为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这离不开他的四皇兄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当然,胤祥也的确担得起雍正给他的这份待遇。
胤祥在雍正朝虽然只有8年的时间,但对雍正朝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胤祥在雍正的各项新政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这么说雍正能够实施新政,这其中胤祥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他,很有可能就没有雍正的新政。
首先,胤祥总理户部期间,一心为公,不论远近亲贵,整顿财务,进行财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追缴亏空,革除弊政,充盈了国库,从而为雍正所实施的各项新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其次,胤祥在负责营田水利事宜,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合理治理河流,利用土地,变劣势为优势,有效治理当地水利,让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最后,胤祥为雍正朝荐贤甚多,像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等,这些都是胤祥向雍正举荐的。这些人才在之后都成为了雍正朝朝堂上的中坚力量,有效地贯彻了雍正所实施的诸多新政,为清朝在干隆朝走上极盛立下汗马功劳。
雍正为君,给胤祥的宠荣无以复加;胤祥为臣,对胤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雍正厚待胤祥,胤祥忠心雍正,两人相得益彰,最终促成“棠棣情深”一段佳话。
‘肆’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时为什么帽子
其实就是代表太子的地位不保啊!
康熙这次南巡已经是他老人家最后一次南巡了,也是第六次南巡。他南巡,留下了太子监国,这种事情也不是他老人家第一次这样做了,只不过这次的太子监国,不同以往的情况是,太子已经被废过一次,这是重新复立以后的太子。
而康熙之所以要复立太子,其实也是因为太子被废以后,剩余的皇子个个都虎视眈眈的看着太子的位置,都想成为储君。康熙不忍心皇子们勾心斗角,也为了保护四阿哥胤禛,所以才又把太子搬了出来,故意让他当了挡箭牌。
‘伍’ 清朝太子属于当时什么等级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拥有明立皇太子的王朝。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二百余年历史上,只出现了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即清圣祖康熙帝的序齿皇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他是清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明立皇太子,也是清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
综上所述,皇太子不是清王朝的一级爵位,因此不能用所谓等级来衡量。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臣,皇太子是储君、是半个君!无论是叔叔大爷、还是兄弟,都必须以臣对待君的态度来对待皇太子,否则便是僭越,是要受到处罚的。如果非要用等级来衡量皇太子,用一句话比较恰当——“老子天下第二!”除了皇帝之外,皇太子最大。当然,祖母皇太后除外,理论上皇帝都得给他妈请安,就更不用说孙子皇太子了……换言之,胤礽如果见到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嫡祖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还是必须行礼的。除了这几位之外,恐怕也就只有他的皇帝老爹了……当然,清圣祖的一众小老婆们好歹也是胤礽的庶母,见面了寒暄一下问个安还是必须的,但不需要行大礼。
‘陆’ 清朝王爷带的帽子和皇帝的一样只是上面的珠子不一样,有什么讲究吗
清朝对于产自东北江河中的珍珠特称为【东珠】,宋、金之时则称为北珠。因为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特别重视东珠,在当时的官定服饰中,男性方面只有皇帝、皇太子、太子、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镇国公、辅国公、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郡主额驸子、镇国将军等可以嵌饰东珠,至于文、武二品及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以下皆不准饰用。女性则是凡男性中准用东珠者,其妻子也可以用东珠为饰;除了民公、侯、伯、子、一品官员、镇国将军等的女儿外,其余父亲准用东珠者,其女亦可以东珠为饰。至于准用东珠者的等秩,则以所嵌饰东珠的数目为分别,例如皇帝的朝冠顶用【东珠十五颗】,皇太子所用者【十四颗】。
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馀皆与皇子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九】。服与嫡福晋同。并按崇德元年,定亲王嫡妃冠顶嵌【东珠八】,侧妃嵌【东珠七】。顺治九年,定嫡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侧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嫡妃同。
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
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缀为带。顺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亲王侧妃。其侧妃冠顶嵌【东珠八】。服与嫡妃同。
‘柒’ “乌纱帽”这个词什么时候出现的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捌’ 康熙诸皇子怎么组团作战,他们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其中杰出的皇位候选人总共有九名皇子,史称这场皇位之争为“九龙夺嫡”,那么,这九位皇子是最终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
一,八爷党
“九龙夺嫡”中的候选人,分别是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胤禵。
这九位皇子,并不是一个个上阵单挑的,而是几个人结成一个小团体,展开团队作战。其中,太子团队和八阿哥团队的势力最大,双方为了皇位多次交手,祸乱就此起于萧墙之下。
八阿哥团队中,包括了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其中胤禟,,胤禵都是八阿哥团队的核心成员,算是不折不扣的“八爷党”。
于是旧的矛盾尚未解决,太子策划逼康熙退位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康熙被儿子们弄的心力交瘁,不得不在1712年再次废了太子。
三,四爷党
太子再次被废后,原本的太子党成员四阿哥胤禛知道太子大势已去,于是拉着十三阿哥胤祥另起炉灶,成立了“四爷党”。
四阿哥吸取了一众失败者的经验,专门表现出自己对皇位一点兴趣也没有。他自封“天下第一闲人”,又做了一枚“四时优游”的章,以示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不想夺权。
他还特别孝顺康熙,晚年的康熙被一群儿子弄的心情抑郁,突然遇到胤禛这个又听话又能干的孩子,更难得的是胤禛既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还能抵抗住皇位的诱惑,康熙自然对胤禛好感度爆了棚。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夺取皇位的道理,胤禛一向都懂。
一切都如胤禛所愿,康熙最终选定了胤禛即皇帝位,史称“雍正皇帝”。
四,诸子下场
雍正继位后,再也不用上演友爱兄弟的戏码,他举起手中的屠刀,毫不客气的挥向自己曾经的政治对手。
主要政敌八阿哥和九阿哥,被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就是“猪”和“狗”的意思,二人后来都凄惨死于监所。
至于其他的兄弟下次也大多不好,原本被康熙圈禁的胤禔,胤礽,雍正并没有放出,而是将他们圈禁至死。
三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后来也都被圈禁,只有一直支持雍正的十三阿哥被封为铁帽子王,算是雍正兄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结局了。
‘玖’ 清朝皇太子的头饰一般是怎样的
梳辫子,辫尾垂以流苏,或玉饰,这没有固定的等级分别。等级主要体现在帽子上。
帽子主要分为服冠,暖帽和凉帽,因为清朝雍正都都是秘密立储,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只有一位,所以太子的也不清楚,只知道皇子的。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珍珠,红宝石为主。红宝石为冠顶,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
朝冠是上朝或大宴等正式场合佩戴的官帽。皇子冬朝冠:皇子冬朝冠,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皇子夏朝冠:皇子夏朝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绿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
‘拾’ 古人说的丢了乌纱帽,何时开始乌纱帽成了官职的代名词
我们在很多古代连续剧中常看到“丢了乌纱帽”这句话,在很多古典戏剧中也常看到官员头戴这种帽子。“丢了乌纱帽”这句话的意思是丢了官职,现在在民间俗语中“乌纱帽”仍然是官职的代称。
那么“乌纱帽”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成为官职的代称呢?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戴乌纱帽的官员,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乌纱帽的形制前后有所变化,明初时是矮冠,后来变得高耸。
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卫指挥解元的先祖画像,画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许,乌纱矮冠”。这则信息说明明朝初年的乌纱帽并不像以后的乌纱帽那样高耸。
从明朝中叶开始,乌纱帽就变得高耸。史书这样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书: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扛,人呼为“三高先生”。乌纱帽作为官帽,在制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铺》的曲子就描绘了它的制作工艺:“窄比宽量,轻漆慢烙,正剪斜裁。乌纱帽平添光色,皂头中宜用轻胎”。
明朝灭亡后,清朝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红缨帽定为官员的法定帽子,乌纱帽不再是只有官员才可以戴的帽子。不过民间仍然习惯地以乌纱帽代称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