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古代的帽子分为什么

古代的帽子分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29 18:44:19

① 中国古代头饰,你了解多少

服饰从头开始。

首服,是用于头部的服饰部件。中国古代冠帽始于先秦时期的头衣,即头上用品和饰物的总称。冠帽是我国古人使用的一种束发工具,同时处于礼仪和审美的需要,又是一种头上的装饰品,它被视为“礼教”文化的象征[1]88。自古以来,首服是人们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客观上推动了首服的发展。

在中国的服饰史中,首服在整个服饰中具有的地位,是识别身份与社会品级地位的重要标志。自周朝开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从冠上能够识别出帝王与诸侯、将军与士兵、文武百官、社会诸流的等级区别,然而普通老百姓则无资格佩戴。

各种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场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或俗成模式,以区别人们身份的高低、贵贱。这类等级体制,一直应用到我国封建社会,贯穿整个古代首服的发展史,并且首服的种类日渐复杂,式样愈加繁多,名称有数百种之多。表现形式划分,将近现代汉民族服饰中的首服分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类。

一、帽

帽,亦作“冒”,又称“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之人居而野处……观鸟兽有冠、角及种种胡须,就仿效之作冠冕发髻流苏,从而有了各种发饰。冠冕、巾帕。”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与装饰的需求,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型加以模仿,改制成冠戴在头上,将鸟兽的须胡变化成缨,再用笄贯插在发上使之稳定。帽,需经剪裁缝制成一定形状,覆盖于人的头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头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外观花样变化多端,细部刻画生动有趣,装饰讲究。虎头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现实描摹,而是通过对具有灵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进行创造的。

虎头帽是一种民间模仿动物形态而创造服饰品的习俗延续,是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一定的艺术夸张,希望能让孩童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对未来的祈盼,表现汉民族护生的民俗心理特征。造型稚拙,形象生动可爱,整个造型交织着情和爱。还有一种是以民间宗教内涵为祈佑工具的表现,在小帽上缀上很多的金属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诸神在保护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头之用。古时平民不戴冠,多是在发髻上覆以巾,在劳动生产之时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谓一物两用。古书称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头,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缣帛为之,古尺两尺两寸宽,又常称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样式。巾的造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多样化,更具装饰性,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喜好,成为这一阶层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样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种形制,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变化,构成了丰富的式样。按外观造型将巾类首服分为“纽髻式”“韬发式”和“裹首式”三种形式。

所谓巾类纽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发髻。

巾类韬发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条状包裹发髻。其中形式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从前向后裹的帻;第二种,从由后抄前,系结于前额的“幧头”。

巾类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于首,于颅后系结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头巾和五代之前的幞头。

近代,包头成为在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特色首服。清代叶梦珠在其着作《阅世篇》中对包头作了这样的描述:“今世所称包头,亦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倍之……”。

南地区的包头样式只要是三角包头,它的形式感和构图感都很独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时形似等腰梯形,短边一般为60~70厘米,长边一般为100~110厘米,宽25~28厘米。斜边略带弧形。在上面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宝剑头的带子,或者是有流苏的绳子,长度大约10厘米,目的是用来收缚顶端。

而若将包头缚戴端正,则整个呈立体三角形,头后上方还有一小空心三角形,发髻由此露出;头巾的余下部分则在肩颈部垂挂下来,形成两只又长又尖的尾部开叉、互相交叠、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称之为“三角包头”。

② 古代帽子别称

古代中国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来数一遍

汉服资讯
2018-10-27
关注
古代中国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来数一遍



“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群书考索》记有:黄帝以前以羽皮为之冠,黄帝以后则以布帛为之,饰以冠冕缨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汉统一全国后,历代的礼仪典制对冠式皆作具体的规定,以明其官职与品位,特别在汉高祖八年有“令严冠服之制”(见《汉书》汉高祖本纪的记载),这是对秦以前历代纷乱的冠制作一统一的规定与定.制i以后历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汉制而沿袭下来,只作简化与适当变换,到唐宋两代,在礼仪典祭等大礼上,仍沿用汉制,只作适当修订,但日常的朝事与公服,便服都被巾、幞头与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国后,据元史记载是综合汉、唐,宋与辽金的冠服而制订的,基本上是沿继宋制,明代的礼仪大典仍采用前制,而日常朝事与公服则为折上巾,乌纱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称法冠)
3 .进贤冠(也称儒冠)
4. 鹖冠(又称武冠)
5. 高山冠

③ 中国古代帽饰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④ 古代的帽子是身份象征,里面有哪些门道

古代的帽子它的材质越好就证明他的身份地位越高,像是普通的农民村妇他们是不可能在帽子上带有各种金银之类的饰品的,就是普通的布织帽而已,而且像是普通人家里面如果在帽子上绣金绣银的话那么他们也肯定会被偷,因为根本就请不起人来帮他们看家,所以说像是普通的人家一般是不会在帽子上弄有彰显自己地位的东西的。

我们平时在电视剧中就能够发现像一些当官的人特别是明清那段时间的帽子,他们都是以瓜皮帽为主,像那种帽子都是包裹着我们的整个头的,你可以在他们的帽子上看到一块玉石,或者是宝石有镶在他们的额前,那个就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玉石,如果说你的品级越高那么你的玉石就越好。

⑤ 中国古代男人帽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制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卷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古代贵族使用的束发物,先将长发绾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时,主体只是一条冠梁,不宽而有褶,两端连于冠圈,像弧形带子从前向后覆发。冠圈两旁有丝的缨带,结于颏下。秦汉以后,冠梁渐宽,与冠圈连成覆杯状,其形制渐趋帽形。冠名目繁多,着名的有汉代梁冠。

冕和弁
古代帝王、诸侯、大夫的礼仪用帽。冕是最尊贵的一种冠,冕上面有一幅长方形的版,称?,?前沿挂一排串珠(称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称。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无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五彩玉石。

巾帻
束发裹额而具帽形的头巾。西汉之前只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说,颜色为黑或青。约东汉以后,贵族以幅巾裹发称巾帻,因其前高后低而中间露发,恰可用于冠下。约从晋代开始,巾帻戴用时折出棱角,称角巾或方巾,成为文人学士的象征,后称儒巾。隋代将巾帻定入舆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帻成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间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的东坡巾,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着名的巾帻品种。

幞头
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代幞头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不同阶层都可戴用。


古代的军帽。又称胄。古代以金属或皮革制成,军人作战时戴,起防护作用。现代军队仍沿用,称钢盔。

⑥ 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称为什么

贵族戴冠、弁、冕。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⑦ 清代官员的冠帽分为哪两个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礼冠,一种为便帽。礼冠又称大帽子,其制有二:一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为夏秋所戴,叫凉帽。按礼部规定,换季之日须统一,每年三月、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

暖帽一般多做成圆型,周围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边。檐边的材料多用皮制,也有用呢、绒为之者,视气候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别。据清代叶梦殊《阅世编》记,最初以貂鼠为贵,次则海獭,再次则狐,其下者滥恶,无皮不用、由子海獭价格昂贵,故有以黄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骚鼠,时人争相戴之。

康熙年间,江宁等地新制有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更为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在暖帽的顶部,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或以缎裁,帽纬之中则装以顶珠。

凉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后尚高而小。它的具体做法是用玉草(俗称德勒苏草)或白草编织成圆锥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麦秸编织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黄色的续罗,边缘另用石青色织金边镶沿。

冠内缀有圆箍,圆箍的两旁垂以缎带,使用时缚于额下,以免滑坠。冠前另以金佛为饰,后面缀有舍林。在凉帽的顶部,也装有顶珠及红纬,制同暖帽。

礼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冠顶:朝冠的顶部一般制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间有球型珠宝,下面是金属底座。吉服冠顶比较简单,仅有球型珠宝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在底座和顶珠的中心,都钻有一个5毫米直径的圆孔:从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铜管,然后将红缨、翎管及顶珠串上,再用螺纹小帽旋紧。

顶珠又叫顶子,以颜色及材料的不同,来区别戴冠者的品级:

朝冠顶子,文武一品官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顶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镂花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阵碟,以下官品的顶子质料与朝冠相同。官员若触犯法律,在被罢免之时必须将帽子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在顶珠之下一般还装有一根两寸长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质为白玉、翡翠或珐琅,也有用料器制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当初多插在遮阳帽上,染天鹅翎为之,贵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蓝翎两种。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制成的,俗称孔雀翎。其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鲜艳的斑纹。按清朝礼仪,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别等级。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贵,惟宗室贝子可戴;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二眼;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蓝翎则以鹊羽所制,其七无眼,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三等护卫等戴蓝翎。

明清两朝的翎枝差别,主要在它的装法:明朝是将翎枝插在帽顶中间,呈直竖状,而清朝却将翎枝拖垂于脑后。

在清朝初期,花翎极为贵重,很少有汉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有军功的人,几乎都能得到赏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后,这种礼仪已不甚严格,与花钱捐官相适应,也可花钱捐买花翎、蓝翎,甚至可以随意选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这种雨帽多制成尖顶,形如覆锅,以细竹为胎,外蒙油绢、油纸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缎,也以颜色辨别等差。如干隆朝规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红色,四至六品官用红色,加青边,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红边。皇帝身边的侍卫、起居注官,及奏事处、批本处的行走人员,即使不够下品品级,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红色雨帽

⑧ 古对帽子的称呼

1、“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

2、“冕"是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帽子;

3、“弁”是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

4、“帻”最初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

5、“胄”是古代战士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则多称“盔”;

6、“巾”是用来裹头的,以葛或缣制成 , 尊卑共用;

7、"陌头"是一种平民的头巾,也称“络头、绡头、幧头”等;

8、”笠“是用竹子做的帽子;

9、“头衣”是古代称小孩和少数民族的帽子;

10、“幞头”是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把巾制成有四个角的形状的帽巾。

⑨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9)古代的帽子分为什么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⑩ 帽子有几种分别叫什么

帽子的种类帽子的品种繁多, 按用途分:有风雪帽、雨帽、太阳帽、安全帽、防尘帽、睡帽、工作帽、旅游帽、礼帽等;接使用对象和式样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儿帽、少数民族帽、情侣帽、牛仔帽、水手帽、军帽、警帽、职业帽等;

按制作材料分,有皮帽、毡帽、毛呢帽、长毛绂帽、绒绒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点分,有贝雷帽、鸭舌帽、钟型帽、三角尖帽、前进帽、青年帽、披巾帽、无边女帽、龙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头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号”来表示。帽子的标号部位是帽下口内圈,用皮尺测量帽下口内圈周长,所得数据即为帽号。“号”是以头围尺寸为基础制定的。

帽的取号方法是用皮尺围量头部(过前额和头后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转动,此时的头部周长为头围尺寸。根据头围尺寸确定帽号。

(10)古代的帽子分为什么扩展阅读

帽子的由来:

原始人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产生了帽子的雏形。《后汉书·舆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的记载。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见图)。世界各国帽的历史也很悠久。

欧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无边帽,女子多戴面纱和头巾。古代欧洲和小亚细亚农村,习惯戴家庭制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纤维编的帽。雅典和罗马的传统手工艺者常戴椭圆形帽顶的毡帽。

在罗马,这种帽子是庶民的一种标记。海狸皮帽14世纪在弗兰德斯流行,以后流传到法国和英国等地。英国的圆顶硬礼帽,创始于1850年。

19世纪后半叶美国流行软毡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国西部流行阔边帽,它是一种帽边在边缘处向上卷起的高顶毡帽或草帽。

地中海东南岸一带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顶,无帽檐,圆锥形。阿拉伯人传统头饰是色彩鲜艳的穆斯林头巾。日本有传统的丝质涂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热带地区,人们戴软木盔以免日晒。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160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411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2837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3315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2560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2541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3343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111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2421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