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晋代官员的帽子是什么

晋代官员的帽子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30 00:38:24

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与汉代有什么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基本上是延续汉代的遗制,但是在小的细节方面也就是形制上有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汉代冠帽,它一般是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也就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带不同的帽子。首先是长冠,又称为“刘氏冠”是刘邦在秦朝朝廷是当官的时候所佩戴的。汉代时期各个武官所戴的帽子称为武弁大冠,这些帽子上通常会带有貂尾做装饰。而那些文官们带的帽子就称为进贤冠。其中汉代帝王们所戴的帽子种类是最为繁多的,比如月正朝贺时的通天冠。

总得来说,冠帽的演变能够体现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汉代时多以汉族文化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是胡汉文化的碰撞。

⑵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2)晋代官员的帽子是什么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⑶ “乌纱帽”是中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

官位

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自东晋开始,到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废止,在中国风行一千余年。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⑷ 五梁冠是什么意思,词语五梁冠的解释,汉语词典

五梁冠:古代的一种帽子,因为帽子上有五道“脊梁”,叫做“五梁冠”。

从“梁”的数量能看出等级,各个朝代对官帽的规定不同。以宋代为例,一品、二品官可戴五梁冠。

如图:

⑸ “乌纱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乌纱帽会成为官员的标志

“乌纱帽”就是有两翼的帽子,就像孙悟空做了弼马温时戴的帽子。其次乌纱帽是民间很常见的帽子,到了东晋时期就有官员陆续的带乌纱帽,直到到隋朝,乌纱帽才成为官员的标志。

⑹ 在古代,官帽又被称为“乌纱帽”,代表了怎样的象征和权利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那是很强大的,即便是日本都要学习我们国家的制度等,后面因为国家的衰败闭关锁国等,导致国家开始慢慢后退,甚至出现了被打压的情况,所以我们国人一定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古代的时候官员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感到疑惑在古代,官帽又被称为“乌纱帽”,代表了怎样的象征和权利?这就是一个黑暗的象征,也有好的但是很少,同时权利也是无限的。

这个确实也有道理,官帽这样的“乌纱帽”,可以让一个凡人瞬间得到很大的权利,很多时候就可以开始有了欲望的想法,慢慢走上一条贪婪的道路,所以很多时候“乌纱帽”也象征着一条黑暗的道路,也是现在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这些事情才开始慢慢消失,这是很艰难的。

⑺ 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有何寓意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在多数人的眼里,“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这就是封建时代官僚阶级的标配。

因此,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它自然是寓意着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自夏开启了“家天下”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君主专制,都喜用服饰来对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划分,借助允许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而禁止被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继而加强被统治阶级的服从心态。如西周,朝廷不允许百姓带冠冕,所谓“士冠,庶人巾”;西汉,朝廷不允许商人穿丝制的衣服,也不允许百姓穿有颜色的衣服(西汉末年,允许百姓穿青绿色的衣服);唐代,朝廷不允许百姓穿黄、紫色的衣服。

到了唐代,唐初,乌纱帽曾短暂的被唐高祖所限制,只允许皇帝以及皇太子使用。但是,到了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随着唐太宗李世民下诏:“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宫士庶皆同服之”,乌纱帽就不再限制,依旧允许民间戴乌纱帽,唐白居易在《感旧纱帽》一诗中曾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此时的乌纱帽都可以用作亲朋好友之间的馈赠。同时,这时无论是何种人,只要喜欢,他或她就能戴上乌纱帽,就连娼妓亦可以,如白居易在《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就写道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头戴乌纱帽的歌妓。

当然,为了区分官员的品级,太宗还是将乌纱帽分为多种样式,其中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重要机构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时可佩戴“重戴” ,即在幞头之上再加戴垂纱帽,而垂纱帽也分席帽、裁帽两等,最高等的席帽为尚书左右仆射、内史、同中书门下等宰相佩戴,即帽檐周围垂吊一圈长薄纱;剩余的较低级别的官员则可戴裁帽,即在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帽子。

到了宋代,文武百官所用的乌纱帽的样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且在使用上也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首先,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群臣在上早朝时,出现交头接耳这种有失朝仪的事情,所以他就对乌纱帽进行改革,《宋史》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他在原有乌纱帽的基础上,在两边加上长翘,这长翘是由薄铁片或竹篾做成的长一尺以上的骨架,这样,佩戴的官员只要在交头接耳,帽子两边的软翅就会互相碰撞,忽悠忽悠的颤动,而此时,皇上居高临下,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其次,原本朝廷只是规定官员能带的乌纱帽,却并没有硬性规定官员一定要带乌纱帽,只要他想戴就戴,不想戴就不戴。但是,到了淳化年间,随着宋太宗下诏:“命公卿皆服之(裁帽)”,自此在宋朝上至宰相,下到吏目,无论其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须要戴上乌纱帽。而之所以宋太祖要硬性规定官员必须带乌纱帽,其最初是为了体恤群臣,当时北宋东京汴梁常年风沙弥漫,有时生活在这里的人若不以物掩面,根本就出不了面。因此,太宗为体恤臣子,让他们可以更加安心的替朝廷办差,遂就硬性规定官员必须要戴上乌纱帽,也就是之前唐代给予五品以上较低官员所佩戴的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裁帽。

元代时,因元代统治者为北方少数民族,再加上他们并不重视汉族的礼仪,所以此时对于“乌纱帽”,元廷并未禁止民间使用,是听之任之,只要你想戴,你就戴。

到了明代,随着汉人重新掌权,而朱元璋又热衷于恢复汉人“冠冕”制度,及加强君主专制,因此“乌纱帽”顺其自然的就被朱元璋定为了官员专属的帽子。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自此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员的标配。

当然,明代的乌纱帽,完全有别于唐宋的乌纱帽。首先,它的样式被规范:“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其以藤丝或麻为材料,并涂以漆,待漆胶硬之后,帽固定成形,再外裹黑纱,同时其形制与唐宋的乌纱帽相仿,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分有后山高起,两旁有展角。

而对于乌纱帽的品级之分,《明史》载:“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明代,一品、二品官员的乌纱帽,其帽顶、帽珠可用玉装饰;三品至五品官员,其帽顶用金装饰,帽珠除玉外,皆可用;六品至九品,帽顶只能用银装饰,而帽珠则只能用玛瑙、水晶,或香木装饰。

此外,需注意的是,明代的官帽可不只有乌纱帽,它只是明代官员上班常戴的官帽。在这之外,还有梁冠、幞头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及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重大节日,所戴的官帽;幞头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所戴的。

⑻ 古代的官帽为什么叫乌纱帽

“乌纱帽”在现代社会的含义是权势的象征,这一点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然而,今天人们对“乌纱帽”的理解和古代“乌纱帽”的含义是否相同?“乌纱帽”起源于什么时代?“乌纱帽”又是怎么变为官帽的呢?

乌纱帽的起源

退出历史舞台

清兵入关后,由于人们发型发生了改变,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作为权力象征的乌纱帽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至今人们仍习惯性地将“乌纱帽”作为权势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削职为民了。

⑼ 请问古代各朝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帽子是什么样的最好有图释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
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
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⑽ 古代官员的帽子为什么称为“乌纱帽”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乌纱帽始于南京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228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4191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2906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3382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262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2607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3421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176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248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