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帽子类别 » 为什么大宋帽子都是椅子形

为什么大宋帽子都是椅子形

发布时间: 2022-06-04 10:41:35

㈠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交椅: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圈椅: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靠背椅:椅子没有扶手的都称靠背椅。

㈡ 宋朝官帽有两根长翅,它们有何蕴意

为了防止大臣在上朝的时候窃窃私语,一旦说话官帽上的长翅就会碰到一起

㈢ 请写出中国宋代到明代椅子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字数左右1500

宋代,高型家具已经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床、高几、巾架等高型家具;同时,产生许多新品种:太师椅、抽屉厨等。宋代家具简洁工整、隽秀文雅,不论各种家具有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最多在局部画龙点睛:如装饰线脚,对家具脚部稍加点缀。但也缺乏雄伟的气概。桌椅:纯仿建筑木构架做法,采用洗练单纯的框架结构,为明清框架家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并出现了以官阶命名的"大师椅
元代是我国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权。由于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华的享受,反映在家具造型上,是形体厚重粗大,雕饰繁缛华丽,具有雄伟、豪放、华美的艺术风格。而切风格迥异:床榻尺寸较大、坐具为马蹄足等。桌椅基本继承两宋的形制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至到明朝为大盛,其中硬木家具最为世人所推崇和欣赏。明式家具用材讲究、古朴雅致。选用坚致细腻、强度高、色泽纹理美的硬质木材
,以蜡饰表现天然纹理和色泽,浸润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朴雅致的审美趣味。
明式家具作为民族的精粹在我国古代家具史占有崇高的地位。从此,我国传统民族家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新纪元
明式座椅:开始采用硬木制造 ,品质精美,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样的官帽椅;
有圈背连着扶手的开光座墩等等
古典家具命名
A、椅、凳类:

一、杌凳:没有靠背的凳叫杌凳,杌凳又分为有束腰杌凳、无不腰杌凳、四面平杌凳。

1、无束腰杌凳:圆材直足直枨是它的基本形式。其结构吸取了大木梁架的造法四足,有“侧脚”。所谓侧脚就是四足下端向外撇,上端向内收。

2、有束腰杌凳:绝大多数用方材,足端有马蹄。

3、四面平杌凳:虽无束腰,但用方材,而且足端多带马蹄。

4、其他形式的杌凳:方形及长方形以外的杌凳作为其他形式的杌凳,如圆凳、椭圆凳、六方凳、海棠式凳、扇面式凳等。

二、坐墩:外形像鼓,又称鼓墩。

三、交杌:腿足相交的杌凳,俗称“马闸”。最简单的交杌只用八根直材构成,杌面穿绳索或皮革条带.比较精细的则施雕刻,加金属饰件,用丝绒等纺织杌面;有的不带踏床

。也有杌面用木棂造成,可以向 上提拉摺叠,它是交杌的变体。

四、长凳:狭长无靠背座具的统称,可分为条凳、二人凳、春凳三种。

条凳:大小长短不一致,最常见的日用品,尺寸较小,面板厚寸许,多用柴木制成,通称“板凳”。尺寸稍大,面板较厚的,或称大样凳,除供坐人外,兼可承物,最为长大笨

重,因放在大门道里使用而被称为“门凳”。

二人凳:凳面宽于一般条凳,长三尺余,可容二人并坐,故名。

春凳:长五、六尺,宽逾二尺,可坐三、五人,亦可睡卧,以代小榻,或陈置器物,功同桌案。

五、椅:有靠背的坐具,式样和大小,差别甚大。除形制特大,雕饰奢华,成为尊贵的独座而应称为“宝 座”外,余均入此类。

靠背椅: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

扶手椅:既有靠背,又有扶手的椅子。常见的形式有:“玫瑰椅”和“官帽椅”。玫瑰椅即江浙一带通称的“交椅”,指靠背和扶手都比较矮,两者的高度相差不大,而且与

椅盘垂直的一种椅子。“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圈椅:因圆靠背其状如圈而得来。它的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似的有梯级式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

交椅:腿足相交的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以后者是显示特殊身份的座具,多设在中堂显着地位,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语还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都说明它的

尊贵而崇高。

六、宝座:不是一般家庭的用具,只有宫庭、府邸和寺院中才有,较大。

㈣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诗经》中有“其桐其椅”句,“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据考证,椅子的出现,最迟在隋、唐时期,当时椅子又名“倚子”。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高坐椅。到五代和两宋,椅子的使用不断增多,品种渐渐丰富。现在我们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见到的椅子,大多是明、清以来的。明、清时期,椅子的结构进一步完善,主要由椅面、椅背、搭脑、扶手、帮称、托泥等各部分组成。种类进一步丰富,主要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单靠背椅,如:一统碑、灯挂椅,梳背椅、笔梗椅、屏背椅等。另一类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师椅、六方椅、独座、宝座等。众多椅子式样,富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是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型代表。
一统碑:古代一种单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名称。其主要特征是椅背与椅面之间呈直角,椅背上下宽度一致,搭脑两端不出头。称为一统碑是言其形如一座碑碣。南方诸省亦称“单靠”。
明式靠背椅: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变化主要是“搭脑”与“靠背”的不同,有许多式样。例如,比灯挂椅的后背宽的椅子叫“一统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间亦称“单靠”。
灯挂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其搭脑的两端挑出,很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圆梗均匀排列而得名。
屏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风式而得名,常见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
灯挂椅,是单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式样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椅背部分用圆梗均匀排列的一种单靠背椅,因其椅背形如梳篦,故得名。
笔梗椅:是将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转换成若干根圆梗排列而成。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藏家常常将笔梗椅和梳背椅混淆。其实,梳背椅的背梗是均匀排列,而笔梗椅有虚背部分,无背梗。
屏背椅: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单靠背椅。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联屏背”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典型式样。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带两侧扶手的除了宝座、交椅、圈椅外统称。
扶手椅有两种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区称为玫瑰椅,南方地区称为文椅,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其二是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官帽椅:又可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大类。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和扶手前端伸出寸许,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南官帽椅是南方制作的一种靠背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主要区别是搭脑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头。
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其特点在许多处都作曲线处理: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故名为“四出头官帽椅”,又有简称“四出头”。后背板是一块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侧看是s形),与搭脑和椅座相连。椅子的两条圆后腿自扶手处便向后弯曲成一个弧度与搭脑相连。扶手也是弧形的。扶手的前立枨叫鹅脖,也是弧形的。两侧扶手的中间各有一根“联帮棍”,联帮棍也是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俗称镰刀把。椅座之下,迎门的券口牙子采用壶门作法。四出头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43.4cm。一般与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摆放,用来接待宾客。
玫瑰椅:(明式玫瑰椅)
又名“文椅”。玫瑰椅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玫瑰椅一般靠窗台摆放,这种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过桌面的高度。三是因靠背的装饰不同和采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种样式。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结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样式。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样较多,别具一格。
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多,椅背比一般的椅子后背低,靠窗台陈设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靠背和扶手内部装有透雕的券口牙条,做工精细,是明式家具常见的一种椅子式样。
圈椅:圈背连着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适。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注意放法,不是正对着放)。圈椅是交椅的改进。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成为扶手。靠背板向后凹曲。坐靠时,人的臂膀倚在圈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适。从结构上看,四条圆腿略为四挖,前腿的上端叫“鹅脖”承托扶手。扶手下装有向外弯曲的联帮棍(又叫“镰刀把”);座下装壶门券口牙子;腿跟处装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脚枨,叫步步高管脚枨。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
圈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也很费料,讲究的采用“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则采用“五拼”。
从结构上看,明式圈椅有两大类常规做法。第一种,即前腿与鹅脖(扶手下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后腿与靠背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靠背板攒框嵌板而成,其上略有浮雕装饰。座下三面均装有壶门式雕花券口牙子。圈椅的鹅脖(前腿上端)一般是曲形的,在椅圈与立柱、鹅脖与扶手、靠背板与椅圈之榫结处,均装有锼花边的花牙。脚跟处装有步步高管脚枨,其下亦装有锼花边的脚牙。此类椅式,风格简朴,清新雅致。从工艺上讲,此类椅式的四条腿要用长木料,对木料的纹理走向要求很高,制作难度也较大(因四腿略外挖,又是圆腿,榫卯制作难度很大)。
第二类,鹅脖和椅圈立柱与腿足分别制作,是圈椅的另一类结构形式。靠椅座下采用面板、束腰、托腮、牙板、三弯腿、龙爪足、托泥的结构形式。靠背板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靠背板、后立柱、鹅脖均装有曲边花牙。高束腰的两侧有柱,嵌有板式的浮雕螭龙装饰。托腮较宽。三弯腿与壶门式牙子榫接得很好,浑然一体,其上有卷草纹浮雕。龙爪足下有须弥座式托泥。托泥也采用壶门式牙条。此类椅式,风格豪华,气势不凡。从工艺上讲,因此类椅式座与腿是分离的,四条腿只用短木料,对木料纹理走向要求不高,因腿与牙条,管腿枨是垂直相交,故制作较易。
交椅:坐具,亦称“交床”、“胡床”,是古时一种可折叠的圈背扶手椅。宋代陶毂《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条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时称逍遥座。”交椅,原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折叠坐具,叫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其特点是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子的结构上很像马扎,摆放时,采用方框形结构制成的椅腿,沿一个铁轴拉开,呈交叉状而得名。交椅有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服;座面是软屉,椅腿可以折叠,下面有放脚的踏床。交椅在南宋时就已经制作相当完善。交椅在元明时仍然流行。使用时,交椅摆成八字方位,宾主对坐;也可在大堂正中放一把交椅,左右两侧摆放一至数把交椅。到清代中期,由于其他椅子的流行,这种可折叠的交椅便不再流行。交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讲究者是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一般为五拼。
太师椅:是形体庞大、做工精细、设在厅堂上的扶手椅的通称。清代以后多指大型圈椅式交椅。
明式南官帽椅
是流行南方的椅式。南方制作的官帽椅与“四出头官帽椅”稍有不同,即“搭脑”的两端和两个扶手的前端均不出挑,但“搭脑”仍向后凹进,形似官帽,故名“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式样之一。南官帽椅也有几种样式。有一种四出头官帽椅,靠背很高,自扶手处起向后打了个活弯,靠背板也是向后打了个活弯与搭脑相连。正是由于椅后腿有较大的弯曲度,不仅制作工艺较难,而且还费料,但却是明代流行的样式。背板上有浮雕双螭团花纹,这也是明式椅流行的做法。椅座之下的结构与一般椅式相同。靠背较矮的样式,靠背用三根直圆立枨,座下面三面均采用罗锅枨加矮老,脚跟处装步步高赶枨。还有的南官帽椅,椅座为扇面形,搭脑的弧度则向后凸,与大边的方向相反。全器为素浑面,只在靠背板上浮雕。座面下三面安装“洼堂肚”券口矛子,沿边起“灯草线”。
六方椅:椅子的变体做法,往往将座位的前缘加长后做成六角形椅面,故相应地设有六足,扶手前端也不出挑。北方称六方椅,江南一带称之为六角椅。
独座:清代园林和大户人家厅堂上使用的扶手椅。其形体浮重,尺寸较大,有气魄,并常雕刻云纹、灵芝纹等,一般靠背中央还嵌有圆形云石,是江南地区别具一格的坐椅。
宝座:宫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扶手椅,一般都施以云龙彩凤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央,在约两米高的七阶木台上安放着一把镂空金漆雕龙扶手椅,即称“宝座”。

㈤ 那些古代官员头上的帽子,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最近有一些中小学校开学了,尤其是小学生家长实际上是很担心的,你说小学开学之后,小孩子们活泼,经常性跟同伴们打闹玩耍,接触人是很多的。

咱们知道疫情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人和人之间要有充分的社交距离,能离个一米远、两米远是最好的。

有一个小学很有意思,人家校方号召家长给每个孩子做了一顶特殊的帽子,这个帽子长了两根长长的耳朵。

小朋友们互相交往的时候,由于帽子耳朵很长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训练了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社交距离,离你的同伴远一点,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觉得翅膀短短的不是太好看,能不能给它变长一点呢?咱们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古代也是这样。

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大宋朝慢慢的发展出了一种审美,就是说帽子两边的翅膀,越长越细越挺阔越美。

因此有很多人在做帽子的时候不光拿布巾了,还要用各种竹子、木头来做帽子的两个翅膀,所以才慢慢演化出来了大宋的官帽,这跟赵匡胤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㈥ 求宋代百姓官员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体名称

男子服饰

冠与帻用一块帛巾包头(即“幅巾束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首服。这在《竹林七贤图》、(北齐校书图》与《高逸图》等名画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隐逸之士,每人头上裹的都是帛巾。冠帽的形制颇具特色。汉代的巾帻这一时期虽然还在流行,但已有变革。如将帻后加高,中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头顶之上,称“平上帻”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则成为“笼冠”。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的,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此演变而成。这种冠男女通用,是当时的主要冠式。此外,还有卷荷帽、突骑帽、白纱帽、合欢帽等形制,大多由北方传来。六朝男服这个时期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这种大袖宽衫所以会风行一时,和当时的名士喜欢服用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有关,据说这种药中含有石硫黄等矿物质,有毒,吃下后皮肤会发烧,必须“散发”。因此,为了防止皮肤摩擦,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结果,“一般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当时的名士,在魏晋玄学、佛教、道教思想影响下,还喜欢敞开衣领,袒胸露怀,以表示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北方少数民族男子的服饰,主要则是裤褶和裲裆。裤褶是由战国时流行的一种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汉魏之际主要用于军队。这时期虽还作为戎装,但已成为民间普遍穿着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缚裤两部分组成。褶衣紧而窄小,长仅及膝,有多种样式。至于衣襟,大多采用对襟形式。有的还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两个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个小小的燕尾,很是别致。裤褶的束腰,多用皮带,显贵者还镂以金银作为装饰。缚裤是用锦缎红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膝盖处将裤管扎住,以便活动。北朝以后还出现过褶裥缚裤的形式。裲裆是一种只有胸背两片的服装,用布帛缝制而成。两片在肩部用皮制的搭襻连缀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这种服饰后世沿袭了很久。

洛神赋图,画中曹植戴远游冠穿大袖宽衫武士戴突骑帽,明光铠大口缚裤;文士穿长襦,大口缚裤

军戎服由于战事连年不断,篡夺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人们对武器装备更加重视。加上炼铁技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这一时期的甲胄也有很大发展进步。铠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筒袖铠。这是常用的铠甲,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用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者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筒形的身甲,前后连接,并在肩部配有护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铠”。穿筒袖铠的人,一般头上都戴有护耳的兜鍪。二是裲裆铠。这是南北朝时期通行的戎装,它的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裲裆相近。所用材料,大多为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锁甲的甲片有长条形与鱼鳞形两种,以鱼鳞形较为常见。穿这种甲的,一般裹面都衬有厚实的裲裆衫,头戴兜鍪,身着裤褶。三是明光铠。这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很亮,就像镜子。穿着它在太阳光下作战,会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明光铠”。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繁简不一。有的仅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配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配有数重护肩。身甲大都长至臀部,腰间系有革带。

女子服饰

六朝梳妆这一时期汉族妇女的发式,也很有特点。在一些贵族妇女中间,曾流行一种名叫“蔽髻”的发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在髻上镶有金银首饰的假髻。这种假髻大多很高,有时无法竖起,只好搭在眉鬓两旁。魏文皇后甄氏所梳“灵蛇髻”也曾名噪一时。当时的普通妇女除将头发挽成各种式样外,也有借用假髻来增加魅力的。有不少妇女则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妇女,将头发挽成单鬟或双鬟髻式,高耸在头顶之上。还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时;受佛教人物服饰影响,妇女大多在发顶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竖的环式,因而有“飞天髻”之称。此外,还有鬓边插鲜花、腕上带手锻以作装饰的。六朝女服汉族妇女的服饰,魏晋时期大体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有间色裙、纬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此外,在一些妇女中间,还有穿一种名杂裾垂髾的女服,这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髾”。所谓髾,是指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像燕子飞翔。北方少数民族妇女,除穿着衫、裙外,还有穿裲裆和裤褶的。只是妇女与男子有所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里面,后来才罩在衫袄之上。穿裤褶的妇女,头上多戴有笼冠。有的同时还身着裲裆,与当时的男子一样装束。

饰品纹样

织品纹样南北朝时期随着胡风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以中亚、西亚风格的纹样最有发展,如天王化身纹、宝相纹等;但这一时期的传统纹样制作技巧远不如东汉精美。六朝饰品1.鞋履这一时期的鞋履,与秦汉时大抵相同。但质料更加考究,有丝履、锦履、皮履等。贵妇还有穿“麝香履”的。履的颜色也有规定:士卒、百工用绿、青、白色;奴婢侍从用红、青色。屐则出现一种便于登山的,这就是传为南朝着名诗人谢灵运所创制的“谢公屐”。2.带具由于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的革带广为流传,这种革带上有挂钩可以挂物,称作“蹀躞带”,自南北朝流行以来对中国服饰有很大的影响,唐代时无论男女都束这种革带,并流传到国外。3.发饰此时发式大致承袭汉代,妇女仍好高髻并在发上插步摇。4.金花饰片出土的北朝金花饰片镶有多种宝石,金花饰片可能是一种头饰。5.指环魏晋时期指环已成为普遍的饰品,其中以兽面式样最具特色。

隋唐时期

男子服饰

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帻、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包括礼帽和礼服。礼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以示不听无益之言。凡是郊祀、朝贺、宴会等,皇帝都戴通天冠,这种皇冠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饰物)。唐代群臣服饰:一品官服衮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𫄨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时服爵弁,武将朝参时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文官朝参时戴进贤冠。进贤冠以梁数多少表示品级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法冠,以铁为柱,饰珠两枚,成獬豸形,是御史大夫、中丞等司法官员戴的。幞头,包头软巾,也叫四脚、折上巾,有四条带,两带系于脑后下垂,两带反系头上,今其曲折附顶。它始于北周。唐代把四脚改成两脚。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唐代中叶,二脚以铁丝做骨架,稍翘。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圆领袍衫是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它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武则天时出现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这可以说是明代补服的发端。唐代文武百官都着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麻靴。到南唐时,便有了比较讲究的“银缎靴”。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反映出五代时的服饰风格

平民服饰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读书人尚末进入仕途时穿的服装。唐代新科进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着是相当粗糙和简单的,勉强遮体御寒而已。唐代农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两旁开衩较高。唐代猎人,戴毡帽,圆领开衩齐膝衣,麻鞋。蓑衣,是用草或棕毛编织而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蔑、竹叶编织而成的帽子。唐代船夫,戴斗笠,着小袖短衣,高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带,长裤,草(或麻)鞋;江南盛产芒草,人们多用它编织草鞋,这种鞋轻便耐水。军戎服剑不仅是用于沙场的兵器,也是古人雅爱的佩饰。隋唐时代佩剑成风,当时的佩剑有金装剑、苍玉剑,有只佩、双佩等品级规定。皇帝佩“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皇太子佩“玉具剑,玉镖首”;侍臣佩剑相当普遍。朝廷上百官走动,佩剑铿锵作响,好不威风。还有一种剑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上方宝剑,也作尚方宝剑。它是皇帝御用的宝剑,亲信大臣得到它,有权先斩后。唐代的戎服,“将军用袍,军士用袄”。延载(公元694年)以后,在将帅袍服上绣狮、虎、鹰等图纹,以示勇猛。当时军队一半以上配有铠甲。甲胄形制有明光甲、细麟甲、山文甲等十三种。最普遍的是穿明光甲,以十字形甲带系结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块圆护和肩缀披膊。腰下部左右各有一块“膝裙”,小腿各加一只“吊腿”。唐高宗时,铠甲前身分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处装有圆形护镜,既可保护自已,又起晃眼作用。铠甲背部连成一片。前后两甲在肩部用带扣相连。两肩披膊作两重,上层作虎头状。

唐胄甲样式图敦煌莫高窟武士俑

女子服饰

隋唐梳妆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她们以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作装饰。到唐太宗时,妇女发髻渐高,发式变化多种多样。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种花卉,令人目不暇接。(发式-)(发式二)唐代妇女讲究面饰,有的脸上敷铅粉,有的涂胭脂。用丹脂涂脸颊,色如锦绣,叫绣颊。有的额上画有鸦黄,眼眉处用青黑色绘出各种式样,总称黛眉。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把眉毛画得又短又阔,略呈八字形。独具特色的花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钗,一般用金箔、纸、鱼骨、鱼鳞、蜻蜓翅膀、茶油花饼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缤纷以红、黄、绿为主,有圆形、尖形、花形及各种对称形,把它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唐代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种种图形,有月形、钱形,这叫妆靥。有些妇女喜欢用浅绛的檀色来点唇,据考,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族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来化妆。五代十国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个宫女用帛缠足,足形弯如月牙儿。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轻盈起舞,很受李后主的宠爱。此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金莲”也便成了妇女小脚的代名词。但负担沉重体力劳动的妇女是不裹足的。

敦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头戴桃形金凤冠,广插簪钗步摇,脸上贴着许多花钿

隋唐女服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妇女们着小袖短襦,有的裙长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关于幂篱的形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类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以免男人窥视。有人认为,它是男女通服。开元年间,妇女普遍穿胡服戴浑脱帽。盛唐以后,女衫衣袖日趋宽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还有鸡心领、袒领。袒领,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艳丽,纹饰变化很多。从敦煌莫高窟壁画晚唐供养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妇女裙色有红、紫、黄、绿等,最流行的是红色裙。唐贵族妇女最流行的衣着还有百鸟裙、花笼裙、褶裙。百鸟裙,是用多种鸟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花笼裙,是用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花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图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种短裙,也叫衬裙。还有一种云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唐代中上层妇女中流行过四合如意式大云肩。可以说,唐代女服的质、色、式都胜过以往各个朝代。胡服唐代内地汉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西方各国人民交往频繁,各少数民族迁往内地的不少,于是胡服有了进一步扩散的机会。胡人服饰对唐代影响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来自西域、高昌、龟兹,间接受波斯影响,特点是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透空软底锦靴,外出骑马多戴帷帽。浑脱帽,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浑脱,波斯语谓“苏慕遮”,即披巾之意。帷帽,从隋唐墓室壁画、敦煌壁画人物形象上看,它是一种高顶宽檐、檐下垂一丝网的帽子。高宗时流行的帷帽,帽下的垂网已由长变短,将面部浅露于外。后期则是“时世妆”,是受吐蕃的影响,特点是蛮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颦,脸敷金粉,唇注乌膏。西北少数民族的回纥装也很受欢迎。唐代长安,胡乐、胡食、胡服都很盛行。如果说以往的服饰大交流是南北向的,而唐代服饰的大交流则是东西向的,别开生面,更具特色。

饰品纹样

织品纹样唐代的刺绣为美化女装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盛唐已有了镂空纸花版的使用,这对于提高织物(特别是纱织物)的印染质量是一项重大突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许多唐代丝织印染物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唐代流行的装饰是在绫罗上用金银两色刺绣和描花。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实物来看,唐代刺绣还有锁绣、平针绣,图案多为花、树、禽兽,针法细腻,色彩华美。

唐代饰品唐朝人无论男女都非常爱美,因此唐代的饰品工艺比起过去各朝有空前的发展。唐朝时鞋子的款式非常的多,鞋子上的刺绣也非常精致。

宋朝时期

时代背景

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规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及各级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饰与唐代服饰相比,不仅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较为单调,趋向于质朴、洁净和自然。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国内争斗接连不断,加上辽、金相继南下,战争连绵。尤其南宋风雨飘摇,半壁江山,岁月难熬。权贵们只望苟延残喘,无意在服饰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学影响很大,主张“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欲是万恶的”,存天理,必须灭人欲。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男子服饰

宋代官服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的衣着。宋代通天冠与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虽说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嵌在冠上,冠高、宽均为一尺,表青里红。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种:一是进贤冠,用漆布制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帻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蝉冠,也叫笼巾,用藤丝织成,表面涂漆,正方形,左右用细藤丝编成蝉翼形状二片,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各有三只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据说,貂取其“内劲而外温”之意,蝉取其“居高食洁”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涂碧粉,梁数依品级而定。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会、公座之间,常穿公服,戴幞头。这种朴头多用藤或草编织巾里,外面用纱,涂漆。宋代幞头和唐代幞头相比有所改进,以直脚为多,起初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后来两脚伸展加长。宋代文人多以裹巾为雅观。东坡巾相传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戴。这种巾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则有角,介在两眉间。宋代文人以戴东坡巾为雅致。此外,还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遥巾”等等。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间都佩有一个金或银的鱼袋,表明等级差别。官吏的革带,标志着职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带,大臣用金带。元丰(公元1078—1085年)官制,侍从、给事中以可以服金带,得金带又佩金鱼袋,谓之重金。到了南宋,士大夫的服装有所变化,主要有深衣、紫衫、凉衫、帽衫、襕衫等。淳熙年间朱熹提出祭祀、冠婚的服饰,得到了实施,这种服饰“设计方案”趋向质朴,符合理学“革尽人欲,复明天理”的主张。平民服饰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时节各阶层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有的黎民,头戴巾,上穿袄,下穿裤,忙忙碌碌;有的百姓,头戴斗笠,上穿衫,下着裤,四处奔波。笔记《东京梦华录》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着:卖药、卖卦的,都具冠带,士、农、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来角带,有的不戴帽子,行业不同,穿着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下身着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着直领上衣,长短至膝,下着黄裳,方履,礼宾时束大带。军戎服宋代军队作战时穿铠甲。铠甲上面缀有金属薄片,可以保护身体。全副铠甲分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帘等,由皮线穿联。一副铁铠甲,有的重达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制的战衣,叫皮笠子、皮甲,还有战袄、战袍等。宋代铠甲还有用极柔韧的纸做的,纸甲起于唐宣宗时,它是用一种极柔韧的纸加工锤制的,叠三寸厚,在方寸之间布以四个钉,雨水淋湿更为坚固,铳箭都难以穿透。僧道服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盛行于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并驾齐驱。宋代道教盛于佛教。据佛教章法规定,佛教僧侣的衣服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郁多罗僧(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安陀会(五条布缝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盘僧(裙子)。中国古代僧侣穿赤色袈裟。袈裟,是由许多长方形小块布拼缀而成的法衣。僧人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布片洗净后加以拼缀,也称百纳衣。法衣,是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戒期、斋坛时穿的,有霞衣、净衣等。道士常服为黄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经常系青结巾、皂绦,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太平街景图》宋代平民的服装

女子服饰

宋代梳妆宋代妇女发式以高髻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发编成各种样式戴在头上,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卉鸟类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面,有的用漆纱、金、银、玉等制成两鬓垂肩的高冠。宋代贵族妇女用罗、绢、金、玉、玳瑁制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发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时称“一年景”。据说当时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风气的影响,皇帝、大臣也有戴花的。宋代妇女喜欢戴真花,以牡丹、芍药为多。她们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鹅黄衣服簪紫花,穿红衣服簪黄花。闹娥,是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乌金纸剪成蝶形,以朱粉点染。玉梅,是白绢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纸或绢制成的迎春花枝。还有一种“梅花妆”,据说,南北朝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桧下时,梅花落在她额上,仕女们觉得非常美丽,争相效仿,在额上画梅,于是“梅花妆”流行开来,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宋代女服宋代妇女冬穿袄,夏穿衫,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绿、蓝、白、杏黄等。妇女外出或成婚,头上戴盖头。盖头有两种,一种是在唐代风帽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种是一块大幅帛巾;多为红色,在结婚入洞房时用它遮面,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宋代青年男女离别时常以香囊、罗带互赠留念。香囊,是装有香料的小袋;罗带,即是丝带。

饰品纹样

织品纹样宋代服饰纹样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趋向写实,构图严密。宋代的纹样风格与唐代截然不同,而对明清时期的影响非常明显,无论从题材到造型手法,几乎都形成了一种程序。宋代饰品宋代饰品出土实物,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来看,不如前代丰富。

辽金元时期

时代背景

辽、金、元(公元947—1368年)历经四百二十余年。这三个朝代由不同的少数民族执政,他们同汉族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饰上互相影响。辽代初期地处我国北方,属契丹族。五代时,得后晋十六州,契丹服与汉服并行。金原为女真族,曾附属辽二百余年。金代服饰大体保持女真族形制,法定服饰承辽代样式。得宋北部领土后,参酌宋制,金代服饰具有女真、契丹、汉族三合一的综合特征。蒙古是中国北部一个部落集团,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声势浩大的质孙宴可以说是元代服饰的大展览;全国大量织造金光耀眼的金锦,令人目不暇接;妇女头戴姑姑冠,别出心裁。

辽代服饰

辽代服制辽太租在北方称帝时,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后晋领土以后,受汉族影响,创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饰,汉族官吏仍穿汉服。干亨年间服制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辽兴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由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穿红袄。辽代规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级官吏、平民百姓私戴违法,这点和唐宋时期大不相同。辽代男子发式、妇女面饰辽代男子发式很有特点。依契丹族习俗多作髡发,头顶头发剃光,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作为装饰,有的额前留一排短发,有的耳边披散鬓发,有的把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成特殊形状,下垂至肩。辽代妇女常以金色涂面,叫佛妆。据说,是在冬月以括蒌(蒌蒿,花淡黄色)涂面,到第二年春天才把它洗掉。

《侍从荷伞图》穿左衽袍、护胸铠、长裤、革靴辽代人物图,辽代男子皆髡发

㈦ 宋代官帽的设计意图,真是为了防止臣子交头接耳吗

不是为了防止臣子交头接耳的。宋代官帽的发展,早就在隋唐时期就有,经过了隋唐,明朝等朝代的发展,到了宋朝就形成了当时的官帽。

㈧ 赵匡胤把宋朝官员戴的帽子加上了两 根长翅,这种做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㈨ 宋代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翅这帽子又是谁发明出来的呢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官员上朝的剧情,每个朝代官员所穿的衣服都是不同的,因为统治者的思想和喜好不同,所以讲究的习惯也就不同,但是在这么多朝代中,只有宋朝官员的帽子最特别,他们的帽子两边都有一根长翅延伸出来,这种帽子叫做长翅帽,其实在官员日常生活中是不会穿戴的。

据说这种帽子的由来还要追溯到赵匡胤时期,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朝廷上的氛围是十分严肃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皇帝也会有镇不住场的时候,毕竟这么多人在同一个地方,还都会有自己想要说的话,因此朝堂纪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正因为赵匡胤轻视武官,后来的皇帝都不敢违背先帝的命令。才导致朝中不满声渐大,发生了后来的"靖康之耻",外族入侵,朝中却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皇帝都被掳走,这便是赵匡胤只顾及拉拢文官的后果,或许唐朝藩镇之乱是一个极端,但赵匡胤的做法完全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不过真正能做到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皇帝,在历史上又有几个?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497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4495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178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3646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288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2870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3732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440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275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