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正一品官戴的帽子叫什么
A. 清朝高官的帽子叫什么,级别帽子怎样分的
区分级别看帽顶的珠子材质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二种,一是凉帽,一是暖帽。凉帽,像斗笠样的是,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B. 清朝如何从官帽判断官员等级
近年来,清宫剧比较受欢迎。女人戏有《甄?执?罚?痘怪楦窀瘛贰D腥讼酚小犊滴醮蟮邸罚?队赫?王朝》。其中许多观众对清朝官员所穿戴的衣服感到好奇,好奇清朝官员所佩戴的帽子上的宝石都是不一样的。另外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所佩戴的官帽上面的宝石和所有官员的都不一样,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学问呢?
清朝的统治者是中华民族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他们的武力远胜于汉族政权,但是在文化上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清朝初期就主张效仿汉族文化,尤其是汉族的官员文化,其中汉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受到满清政权的欢迎,所以满清政权的等级制度非常严密,在官员服装上就有很大的体现,不同等级的官员穿戴的衣服大不一样,文官、武将等级尊卑也是非常鲜明。在清朝就能深刻学习到古代的等级制度文化。
首先在季节上就不一样了,满清政权是来自寒冷的北方,所以非常注重保温。官员佩戴的帽子分成冬夏两种:冬天所戴的帽子叫做暖帽;夏天所戴叫做凉帽。万一有哪位官员着急佩戴错帽子,那可是对皇上极大地不恭敬,很容易就受到处罚。另外官员做不同的事情就要佩戴不同的帽子,参加祭祀庆典的时候必须佩戴朝冠;朝见天子面见圣上的时候要佩戴吉服冠;在家里没有事情或者出门在外要佩戴常服冠就可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一旦配错帽子,如果皇上较上劲,那可就危险了。
官员佩戴的暖帽的形状差不多,大多都是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让帽子显得非常稳固,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剧中官员奔跑帽子也不会掉的原因。另外满清官员的帽子材料多为皮制,非常坚实,几乎下等官员可以使用一辈子。帽子的颜色以黑色居多,代表着一种森严感。另外官帽帽子的材料也是非常好,大多都是皮毛之类,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狐等。狗尾续貂的成语也是这样的由来。
古代的一品官员非常少,即便立下来战功,也不过是二品官员,古代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干部。所以一品官员佩戴的东西也非常名贵,是非常名贵的红宝石.不过大多数佩戴的红宝石的颜色就是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佩戴血红、鸽血红为宝石帽子的几乎不存在。在在京城只有太师、太保、太傅殿阁大学士才有这个资格佩戴。从一品的官员佩戴的宝石就要差一点了,不过也只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等可以佩戴,当然,除非有非常大的宫濑或者年纪非常大,否则一般人也到不了这个官职。在外省做官的只有总督(加尚书衔)才有这个资格,他们都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呼风唤雨,位列第一。
二品官员佩戴的帽顶就差多了,不过也是价格很贵的珊瑚。珊瑚的颜色多为红色,艳红得珊瑚非常名贵,极少可以见到。能做到二品的文官只有各省巡抚、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武官方面各省有功劳的二品战将也可以佩戴。
七品官的帽顶就非常差了,虽然不是最差,也是非常普通了,是素金顶。
C. 清代的官帽有几种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本图为吉服冠的顶,左为三品官用,右为一品官用。 一品官员顶戴为红宝石,补子文官为仙鹤,武官为麒麟.
二品官员顶戴为珊瑚,补子文官为锦鸡,武官为狮.
三品官员顶戴为蓝宝石,补子文官为孔雀,武官为豹.
四品官员顶戴为青金石,补子文官为雁,武官为虎.
五品官员顶戴为水晶,补子文官为白鷴,武官为熊.
六品官员顶戴为砗磲,补子文官为鸳鸯,武官为彪.
七品官员顶戴为素金,补子文官为鸿𫛶,武官为犀牛.
八品官员顶戴为阴文镂金花,补子文官为鹌鹑,武官为犀牛.
九品官员顶戴为阳文镂金花,补子文官为练雀,武官为海马.
至于后面所插的羽毛,是用孔雀羽毛,分为单眼和双眼,是赏赐立有军功或特殊功劳者.
清朝官员顶戴后面所插的羽毛除了单眼和双眼花翎外,还有三眼花翎的,李鸿章就是一个例子。除了花翎外,还有一种是叫蓝翎,比花翎低一级。
按照清朝规定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戴花翎,正四品以下的官员都是戴蓝翎。此外,单眼,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都是要立功后,皇帝加赏才会有,这种叫赏戴。
D. 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的分门别类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6-13 00:26:45选出
清代各级官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头上戴的“顶戴花翎”根据季节的不同也分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到了冬天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帏琏”;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在用纱做里外面糊罗,用锦练做边,是夏天戴的官帽。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这为顶。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各种材质的顶珠,这为戴。
再有就是花翎,花翎分三种;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三为单眼花翎。这所谓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马尾,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戴蓝翎,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只戴马尾; 三眼花翎一般是赏赐有功的亲王、郡王的,双眼花翎则是赏赐给贝勒、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官员的,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及四品以上文武官员平时佩戴的。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在清朝有着极严的等极关念,太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即“镍红顶”。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顶儿,即“亮蓝顶儿”。
从四品所戴顶珠为青金石顶,即“镍蓝顶儿”。
正五品所戴为水晶顶儿,即“亮白顶儿”。
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顶儿,即“白瓷顶儿”。
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顶儿,即“金顶儿”。
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
E. 在历史中,清朝官员的帽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清朝的帽子,名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花翎”
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
F. 清代官员的帽子叫什么
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遏帷保�匀境衫忌�柠i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G. 清朝各品级的官员都戴什么样子的帽子
翎 管 收 藏
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干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干隆乞赐花翎,。干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干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着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干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干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着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
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
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
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
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
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
近来,收藏翡翠翎管又成一种时尚。后世的收藏翎管者,除了欣赏其文化历史内涵外,也有人专事收购,然后进行重新加工,改造制作成其他玉件出售。无论何种目的,收藏时首先都应注意观察其是否真翡翠,尤其应注重考察其绿色以及绿块大小、所处地位,方能品定其价值。
H. 清代官员的冠帽分为哪两个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礼冠,一种为便帽。礼冠又称大帽子,其制有二:一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为夏秋所戴,叫凉帽。按礼部规定,换季之日须统一,每年三月、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
暖帽一般多做成圆型,周围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边。檐边的材料多用皮制,也有用呢、绒为之者,视气候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别。据清代叶梦殊《阅世编》记,最初以貂鼠为贵,次则海獭,再次则狐,其下者滥恶,无皮不用、由子海獭价格昂贵,故有以黄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骚鼠,时人争相戴之。
康熙年间,江宁等地新制有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更为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在暖帽的顶部,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或以缎裁,帽纬之中则装以顶珠。
凉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后尚高而小。它的具体做法是用玉草(俗称德勒苏草)或白草编织成圆锥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麦秸编织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黄色的续罗,边缘另用石青色织金边镶沿。
冠内缀有圆箍,圆箍的两旁垂以缎带,使用时缚于额下,以免滑坠。冠前另以金佛为饰,后面缀有舍林。在凉帽的顶部,也装有顶珠及红纬,制同暖帽。
礼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冠顶:朝冠的顶部一般制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间有球型珠宝,下面是金属底座。吉服冠顶比较简单,仅有球型珠宝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在底座和顶珠的中心,都钻有一个5毫米直径的圆孔:从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铜管,然后将红缨、翎管及顶珠串上,再用螺纹小帽旋紧。
顶珠又叫顶子,以颜色及材料的不同,来区别戴冠者的品级:
朝冠顶子,文武一品官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顶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镂花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阵碟,以下官品的顶子质料与朝冠相同。官员若触犯法律,在被罢免之时必须将帽子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在顶珠之下一般还装有一根两寸长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质为白玉、翡翠或珐琅,也有用料器制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当初多插在遮阳帽上,染天鹅翎为之,贵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蓝翎两种。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制成的,俗称孔雀翎。其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鲜艳的斑纹。按清朝礼仪,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别等级。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贵,惟宗室贝子可戴;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二眼;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蓝翎则以鹊羽所制,其七无眼,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三等护卫等戴蓝翎。
明清两朝的翎枝差别,主要在它的装法:明朝是将翎枝插在帽顶中间,呈直竖状,而清朝却将翎枝拖垂于脑后。
在清朝初期,花翎极为贵重,很少有汉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有军功的人,几乎都能得到赏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后,这种礼仪已不甚严格,与花钱捐官相适应,也可花钱捐买花翎、蓝翎,甚至可以随意选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这种雨帽多制成尖顶,形如覆锅,以细竹为胎,外蒙油绢、油纸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缎,也以颜色辨别等差。如干隆朝规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红色,四至六品官用红色,加青边,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红边。皇帝身边的侍卫、起居注官,及奏事处、批本处的行走人员,即使不够下品品级,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红色雨帽
I.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如何区别
清朝官员的顶戴等级区别:
1、顶珠宝石的颜色:颜色上大致分为红、蓝、白、金四色,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六品为白色,七八九品为金色。
2、顶戴花翎和宝石的材质: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二品官用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3、顶珠宝石的形状:顶珠宝石为圆球形状的为吉服,是重要节日时候戴的,而长条尖形的那种为上朝的时候带的。
(9)清代正一品官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J. 清朝官员顶子颜色级别
在清朝早期,官员官帽顶珠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即无品级。到了清朝后期,一品官员官帽顶珠就不用红宝石了,改用琉璃。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戴”或称为“顶子”。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上镶顶珠。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一般官员(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黄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10)清代正一品官戴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清朝官员的朝冠被称为“顶戴”,这种帽子通常配有花翎,所以又被叫作“顶戴花翎”。顶戴看上去大同小异,但您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只顶戴的最高处都有一颗珠子,这些珠子被叫作“顶珠”。
顶珠通常镶嵌在金属底座上,小巧精致,色泽各不相同,有的看上去呈十分通透的红色或蓝色,有的则呈不透明的红色或白色,还有的呈金属色……在外行看来,顶珠只是一种装饰物,因人喜好而各不相同;事实上,对于顶珠的材质,清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色泽象征的是不同的官阶。
清礼规定,一品顶戴应嵌红宝石,并配黄金底座。
红宝石被誉为“彩色宝石之王”,其产量十分稀少,且产地不多,主要分布于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的红宝石为最佳。红宝石以其稀少难得,而成为象征一品大员的珠宝。
此外,清朝皇帝与亲王的冠冕上也常有大块红宝石装饰,由此可见清朝皇室对于红宝石极其痴迷。
清礼规定,二品顶戴应嵌红珊瑚,并配黄金底座。
红珊瑚位列红珊瑚、珍珠、琥珀三大有机宝石之首,它生长在200米至2000米的大海深处,开采极为不易。俗话说“千年珊瑚万年红”,红珊瑚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生长极为缓慢,20年仅长一寸,300年才长一公斤,其价格为黄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清代二品官员涉及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大理院正卿、翰林院掌院学士、总督、巡抚等要职,皆为朝廷栋梁,以红珊瑚为顶珠,恰恰象征其人才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