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唐朝的男装叫什么名字

唐朝的男装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 2022-08-09 09:24:48

A. 古代唐朝的男装,叫啥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B. 唐朝有唐装吗﹖

唐朝穿的就是唐装。我们现在所说的“唐装”指的是中国传统服装,这里的“唐”指的是中国的意思,就像唐人街。这个名字是外国人给起的,因为中国历史上最被外国人所认可并了解的就是隋唐时代,隋朝因建国时期太短,故外国人均以“唐人”来泛指华人。而现在街上卖的“唐装”是以满清时期的服装经民国时期改良而成的一种“旧时装”。唐代的服装是以西北游牧民族的服装改良而来,男女装均为紧袖口,男装因劳动工作等需要没有“水袖”,轻便的女装配有大“水袖”但内衬有紧袖的袖装。材料高档的为丝、帛、绢、棉,低档的为麻。因为唐代时期中国国力相对富强,普通百姓也多有穿丝质服装,棉花在当时为“进口”材料,也属于高端产品。另两汉至魏晋时期还有一种峨冠博带的服装,这种服装样式华丽,为当时贵族所穿戴,现称“汉服”。
现在为了区别近现代“唐装”与唐代服装,而将现在的“唐装”改称“华服”,表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当然了,天朝有56个民族之多,故将中国传统服装称为“唐装”并不全面,各民族服装也有其华丽美观的特点,故将中国服装统称为“华服”更为贴切。

C. 举例隋唐时期典型服装款式

唐代男服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说不定他家有追逐时髦的男女为此屁股上挨过板子呢。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D. 唐朝服装分类(全面)

唐朝服装分为四类:

1、宫廷服饰: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2、天子服饰:

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3、命妇礼服:

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4、公卿礼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



(4)唐朝的男装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唐朝服饰的相关变革: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褠衣,这种款式便于活动。

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朝服饰

E. 唐代服饰是怎样的呢

1.唐代的服饰制度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百业旺达,纺织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隋朝历史短暂,服饰没有形成明显特色,但服制在考证古今衣冠及礼仪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颁定,使朝仪典庆服制有序。

唐代服饰制度在隋旧制的基础上重新颁行:皇帝及群臣百官所服衣制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皇帝的常服承隋制着赤黄色,黄色此时成为至尊色,为皇帝专用。一般以紫、绿、青等色别来分辨尊卑等级。

2.以袍衫为主的唐代男装

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主,其结构形式在秦汉和魏晋时期袍服的基础上,又掺揉了胡装风格,其款式特点为圆领、窄袖,领、袖、裾等部位不设缘边装饰,袍长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带。袍衫在唐代穿着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为袍式。一般士庶亦可穿着,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袍衫。

胡装在中原地区流行,自战国始至唐代达到极盛。盛行胡装的原因同唐代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从出土的唐代士俑、唐三彩及壁画中,到处可见身着胡服的人物形象。

唐代男子普遍穿着的服装除袍衫、胡装外,还有半臂。半臂是一种半袖上衣,原为隋内官服装,后四方效仿,唐时流行于民间。其形式为合领、对襟、半袖、衣长至膝,常春秋穿着。

唐代男子的首服,以幞头巾帽应用得最广泛,为这一时期典型首服。幞头是一种经过裁制的四脚巾帛,前两角缀两个大带,后两脚缀两个小带,戴时将前面两脚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系在大带下垂着,另外两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收系于脑顶发髻上。

3.追求奇丽的唐代女装

唐代疆固物丰,世风开放,妇女装束呈现出纷繁瑰柔和求奇追丽的风貌。这一时期的衣式以襦裙服为代表。袒襦衫初为宫女及宫廷歌舞伎穿着,后成为上层贵妇及仕女的时尚服饰。半臂及披帛也是襦裙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裙装以裙腰高束至胸部、裙长曳地为主要特征。妇女除以襦裙服为主要衣式外,还以石榴裙、胡服及男装为时尚。

F. 唐朝的服装叫什么

唐装是中国的一种服饰,指唐制汉服,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唐装中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G. 唐朝服装的各部位名称

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妇女服装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窄袖衫襦、长裙; 2、胡服; 3、女着男装。 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 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唐朝服饰

H. 周、秦、汉、唐朝时士兵的服饰分别是什么样的啊

一、汉族民族服饰的式样 男装的式样: 1)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1)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2)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 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 卫创┑模ɑ蛘咚凳浅鲇诹云嫘睦恚� ⒉皇呛鹤宕 趁褡宸 巍K蚊魇逼诤鹤甯九 泊┕ 恍┍鸬氖窖 跋觳⒉还恪? 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要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不过在细枝末节上还有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二、汉族服饰的风格 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饱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 抱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 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 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 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 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 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三 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易服?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而是因汉人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毫无文明可言,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委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十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象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四、日本和服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编织的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 五、高丽服饰 韩国宫廷中女生的服式,有许多华丽的装饰。与汉族服饰相似,但是裙子比较宽松、而且蓬蓬的。 汉族基本民族服饰(西周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男服) 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汉族民族服饰:春秋战国时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女服) 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族民族服饰:秦代服饰(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男装)(图片取自《大汉天子》)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 汉族民族服饰:西汉服饰(女装)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族民族服饰: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族民族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男服) 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汉族民族服饰:南北朝服饰(女服一种)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男装) 唐太宗李世民 这是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汉族民族服饰:唐朝服饰(女服) 这是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汉族民族服饰:五代时期服饰五代服饰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本图为穿襦裙的晚唐妇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男服1)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大襟右衽交领式样。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男服2)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这种式样的袖口变的宽大。 汉族民族服饰:宋朝服饰(女装2) 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这种就是对襟式样。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汉族民族服饰:明朝服饰(男服1) 明朝汉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圆领式样。(明朝皇帝服饰) 汉族民族服饰:明朝服饰(男服2) 明朝汉族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这种就是大襟右衽交领式样。 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妇女的常服与便服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盛妆、穿礼服的贵妇(明崇祯年间刻本《燕子笺》插图)。中图为穿背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月亭记》插图)。右图为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荆钗记》插图)。 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其中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 明代将官胄甲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回答者: yaxiooxiya - 三级 2006-7-18 12:53 在汉代400余年的统治时期中,各类文化遗存相当可观,反映服饰内容的各种资料亦十分丰厚,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得到具体反映。如郎保湘《洛阳汉墓出土的有关服饰文化资料》(《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一文,试图从洛阳出土的汉代民间男女服饰上,找出汉代服饰的一些主要特点。即汉代的袍、襦、裙、裤等服饰都“崇尚宽和长”、“男袍、女襦一般都是右衽”,服装颜色崇尚黄色。另外,汉代妇女发式流行倭堕髻和@④髻;首饰的质料以玉饰、珍珠、玛瑙、琥珀、翡翠等为多;鞋履的质地则多以木、麻、葛、棉等材料制做而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达、开放辉煌的时代。这些特征在服饰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其中以妇女服饰又最具代表性。党焕英《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文博》1996年第2期2期)一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文章认为,唐代男子服饰多以圆领衣、幞头、靴子为主要服饰形式,变化不大;而妇女的服饰、化妆却呈现出奇特华美,繁盛开放的大唐特色。具休表现在服饰上有以下几点:①领式多样,体现封建礼法的松弛。②女着男装,体现唐代妇女的阳刚之美和妇女地位的提高。③胡服盛行,体现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这些特点在化妆上也十分突出,首先是各类髻式种类繁多、式样翻新;其次是注重化妆,标新立异。以上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代千姿百态服饰的盛况,而且影响深远,直至海外。服装颜色在古代不仅具有浓烈的政治迷信色彩,被统治者们所重视,同时它还是人类审美和不同人群等级标志的体现。详情登陆:bbs.xxsy.net/redirect.php?fid=139&tid=415 ...
求采纳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5034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6072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4692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5142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4348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4365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5330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936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426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