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男装语言和符号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男装语言和符号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发布时间: 2022-08-16 08:08:35

❶ 符号是如何产生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汉字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产生初始阶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就逐步的产生了.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到了宋朝,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称为句读(音,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到了明朝,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在地面旁边画双直线.
二、发展成熟阶段
标点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丰富完善.至于标点符号的提倡和使用,则是“五四”运动以前的事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发展和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力、物力、技术工作各方面帮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秘书工作,帮助秘书改革,开始使用标点符号.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从此国民党机关上下行文中就经常使用标点符号了.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第二次见于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当时规定一般使用11种标点符号.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省略号(……)、括号“()”、(?)、惊叹号(!)、句号(.).这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各级政府不论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须使用标点符号.至此标点符号已比较成熟.
三、定型普及阶段
标点符号的定型普及使用阶段,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四、完善提高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发生某些发展和变化.对此,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几种书写符号:即文尾号(o)或(□),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多见于杂志.这些新的书写符号已约定俗成,被普遍应用.这标志着标点符号的不断丰富完善.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占主流的说法,是没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说有.我们多数人长时间里,受的是“没有”派的影响,还找到了或者说推测到了“没有”的理由:古人的书写材料过于珍贵.这也不是毫无道理.你想,无论是早期的竹简、木简,还是稍后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儿上、丝帛上的空间,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写一个字,就多写一个字,让标点符号占个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听,因为也并非全无道理.有的专家指出,汉语标点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时代.甲骨文的书写者,是使用线条和间空来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的.狭义的标点,指有明确书写形态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没有书写形态的方式,如间空啦、分段啦,等.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句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有趣的是,许慎很重视这两个标点符号,把它们当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义.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小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至于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竖线,则晚至明代才出现.
据此说来,汉语的标点符号也是有模有样地持续了数千年,怎么能说没有呢?能想到的解释是: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不绝如缕,但实行的范围太小,不够普及,绝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没有任何标点的.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读”之类的标点符号,长时间里,不是作者所为,而是读者在阅读时做的记号.这种记号,有较大的随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难说.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却不是跟作品同步产生,而是由读者后来“追加”,不同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这种作品与标点符号奇特的分离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像朱熹那样,在着书时候自觉使用标点符号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来,简单地下结论,说中国古代有或者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妥当.准确点说,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书写实践,只不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时间较晚而已.最为系统、完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普及,则是在西文的标点符号引进和消化之后.
近日见到一篇美国人谈标点符号的文章(见《青年参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国人最初发明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按:看来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牛皮和羊皮这些书写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国人说,英文标点符号一词(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老祖宗没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的解释.不妨这样推测: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早的时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是因为没有发明出来,跟书写材料珍贵与否关系不大.有的学者纳闷,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而且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据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文字,都是连着写下来的,没有标点.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着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从无到有,渐成序列.
作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马氏制定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呢?除了读者阅读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很有关系.这个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书籍都采用了马氏的标点发行出去,这种标点符号当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从这时开始,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至于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西文标点符号引起中国人的重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其后,西风之东渐越来越甚,西文也为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熟悉,其标点符号之方便,也时时刺激着大家的改革热情.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着述.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对推广应用新式标点符号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同年5月起,《新青年》杂志就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它的影响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种报刊仿效.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式”调整.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的方案.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曾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包括14种符号.l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修订本《标点符号用法》,符号增至16种,其中点号7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随后又经部分修订,于1995年12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将其列为国家标准,通称国标本《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各机关处理文书,出版报刊、图书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
值得一说的是,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引进,也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与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这个圆圈圈,是国人使用了多少年的东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个小点点,好得多.②引号用‘’和“”,不用““””和“‘’”.这是为了适应竖排文字的特点.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文字绝大部分横排,引号也就跟西文的趋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人名号和书名号.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有: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六个连点(也可以说成“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三个连点(也就是“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
汉语里有些标点符号在英语里是找不到的,如顿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在汉英翻译时,顿号常处理成逗号;着重号在汉语里表示强调,翻译成英语时常将被强调部分的文字用斜体或粗体表示;汉语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在英语中,因为是直接用空格将人名各部分分开,用不着间隔号;汉语书名号翻译成英语时,只将相应部分变成斜体;汉语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它只出现在古籍或某些文史着作里面,英语里相同情况下则不用任何符号.

❷ 标点符号是哪国发明的

标点符号的历史(一)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为标点常闹笑话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说的是,鲁哀公因为听说"夔"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就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夔是在尧时期通晓音律,对天下实行音乐教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一个乐官,舜继位后,曾想另寻他人做乐官,尧就忠告舜说,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偏巧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堂堂国君也难免闹笑话。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同文馆学生引入新标点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胡适 新标点气着章太炎

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界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反思。白话文登上舞台的同时,新式标点的需求也应时而来。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科学》杂志是1914年夏,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留学生赵元任(后来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齐名)、杨杏佛等人怀着"科学救国"思想创办的刊物。胡适作为第二批"庚款生"于1910年底抵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与《科学》的倡办人成了好朋友,并时常作文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这之前的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 ̄ ̄ ̄"等,《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就是在其基础上增改写成的。

1918年,胡适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使用了这套新的标点符号。在出版后,他特意送了一本给章太炎(国学大师),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字旁边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但是当时标点符号还不是法定的通行物,章太炎看了之后,很不明白胡适为什么要画这个符号,他看到自己名旁加了黑杠,觉得非常恼怒,不禁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及至看胡的名旁也有黑杠,才觉得应该不是什么让人难堪的东西,气消一半。看来在新式标点的应用过程中,还是有颇多波折的。

继《科学》之后,《新青年》成为宣传新式符号的重地,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鲁迅等在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人都为新符号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❸ 很多语言都起源于拉丁文,那么为什么要称做拉丁文

拉丁文是二千多年前居住在亚平宁半岛罗马地区拉丁民族的语言,后来这个民族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东一部分,建立了罗马帝国,拉丁语就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推进罗马帝国解体了,形成了很多独立国家,这些各自独立的国家在拉丁文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方言又组成了各国自己的语言,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的语言有很多近似之处,常称拉丁语系,就是这个原因。

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

❹ 语言是怎么产生的

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同一种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徒融合、图腾崇拜的变化、时间地理的变迁而产生变种——方言。人类语言的发展在刻画文字阶段基本呈单一的形式发展,这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语言文字有一个根本的文明源头——中华南方首创水稻农耕文明。这也就不难解释古人类虽或在东亚、南亚,或在西亚、北非,或在美洲、澳大利亚四去游动,但他们的刻画象形文字却大同小异、基本相同的缘由。人类最早的文字——中华刻画文字虽然后来在西亚、北非派生出巴比伦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和美洲象形文字,但最后真正发展成熟走向辉煌的唯一象形文字还是中华本土的汉字,它的基本发展轨迹是:刻画文、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碑帖、隶书、楷书、宋体等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它又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中华赛(闪)族到地中海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形象字在古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母文字,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如果不是这一字母文字的产生,使人类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式趋于纷乱复杂,今天人类的文字应当是由汉字统一的。

在字母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以中华南方水稻农耕文明为源头([1]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产生了湖南彭头山和高庙、河南贾湖等比较早的象形文字文明。这个文字文明在向中南半岛、西亚、东北非的扩散过程中创造了古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演化出了古印度达罗毗荼语印章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此文字后来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这其实是对人类历史的误解)和古埃及圣书字,同时,由于中华先祖的一部分东移美洲,也把象形文字带到了美洲。

上面已经提到字母文字的产生与中华闪族(赛种或叫闪米特人)关联。闪(陕)族,我国西北萨满崇拜的一支,原分布在中华伊犁河流域一带。中华古族大月氏受另一古族匈奴的进逼不得不从昆仑山一带西退,大月氏的西退又迫使伊犁河流域一带的闪族西迁到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5世纪,闪族的一支腓尼基在中华象形文字在埃及的变种圣书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着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语言文字的共同来源。一般地,西欧国家是以拉丁字母创造其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拉丁语国家;东欧国家则多以斯拉夫字母创造自己语言的书面载体,故为斯拉夫语国家。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再派生出阿拉伯、犹太字母等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一般地,西亚以阿拉伯字母为主,南亚受印度梵文字母影响较大,中亚兼收并用斯拉夫、阿拉米、阿拉伯等字母,东亚广大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汉语为其书面语。美洲殷弟安人虽带去了中华古老的象形文字,但语言文字没有多少发展;东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阿拉伯字母的影响;非洲的大部、澳洲的广大地区由于生长在这里的民族还相对处于落后状况之下,大多还只是一些没有文字表述的土着语言。我国历史上一些创造了文字的民族如藏、蒙、满、维的文字均是由阿拉米字母直接或间接发展而来。

近代历史后,由于整个历史格局的变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领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拉丁字母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等。南亚、东南亚一带原有本国文字语言或使用汉语的国家也纷盲引进了西方拉丁语系的殖民语言——英语。拉丁字母语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广之众,并不是它有多少优越之处,相反,是近代这场血与火的罪恶殖民史的历史见证。
如果一班朋友聚在一起闲聊,突然其中有一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相信在座的,没有一个人能确切解答这么古怪的问题,也就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考虑,甚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用不着费思量去探讨。但你别小觑这看似无聊的问题,它是世界语言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研究课题,也是语言学家们努力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他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五十多年前,就连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都卷入这个“语言起源论”的争论漩涡。一句话,语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个谜,也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因为,现代的人类没有一个人曾经与古人类生活在一起,并跟他们打过交道,因此,我们无法证明当时古人类操什么样的语言来相互交流。

苏联早期有一语言学家叫马尔的,他提出“手势语起源”的说法。结果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失态并粗暴地把马尔臭骂一顿,并扣上“庸俗唯物主义”的帽子。马尔认为,由于劳动创造了人,而人在劳动中以手势相互沟通,这一点也是人与猿人的最大区别。后来随着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西方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的见解也是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假说。有一位学者更武断地论证说,人类最早的语言是腓尼基语。他之所以那么武断是因为他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两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放在远离人烟的荒野,结果这两个小孩说出的第一个词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古老的腓尼基语恰好是指“面包”,因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单凭这样的试验不免荒诞。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出现在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城邦的一些学者制定的文字后来成了今日欧洲通行的字母。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时说过:“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鲁迅的这个结论似乎又跟斯大林有点不谋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过翻译都芟嗷ザ�玫拇驶悖骸鞍职帧焙汀奥杪琛薄T谖靼嘌烙锖陀⒂锿��闯桑骸皃apa”、“mama”,并注为“儿语”。这两个儿语词汇的英语书面词汇分别为:“father”和“mother”。同样在印尼语也有同样的词汇,而印尼语也有这两个词汇的书面语言:“ayah”和“ibu”。在俄语也同样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这两个基本词汇,而其书面语言分别为:“嵑崺寎嵙”(读成otets)和“崿寍崺崲”(读成mats)。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儿语是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婴儿一开始学会说话时,满嘴没完没了的:“爸爸爸”和“妈妈妈”。说到咱们的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汇恐怕是外来语,也即“五四运动”后流行白话文后,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因为,在古汉语中,只有“爹”和“娘”相对应的词汇,而在中国有些地区称父母分别为“阿大”和“阿姆”等。

总之,关于人类语言的起源只能永远是一个假说。

如果一班朋友聚在一起闲聊,突然其中有一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相信在座的,没有一个人能确切解答这么古怪的问题,也就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考虑,甚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用不着费思量去探讨。但你别小觑这看似无聊的问题,它是世界语言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研究课题,也是语言学家们努力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他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五十多年前,就连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都卷入这个“语言起源论”的争论漩涡。一句话,语言的起源迄今仍然是一个谜,也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因为,现代的人类没有一个人曾经与古人类生活在一起,并跟他们打过交道,因此,我们无法证明当时古人类操什么样的语言来相互交流。

苏联早期有一语言学家叫马尔的,他提出“手势语起源”的说法。结果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失态并粗暴地把马尔臭骂一顿,并扣上“庸俗唯物主义”的帽子。马尔认为,由于劳动创造了人,而人在劳动中以手势相互沟通,这一点也是人与猿人的最大区别。后来随着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西方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的见解也是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假说。有一位学者更武断地论证说,人类最早的语言是腓尼基语。他之所以那么武断是因为他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两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放在远离人烟的荒野,结果这两个小孩说出的第一个词是“寇卡斯”,而“寇卡斯”在古老的腓尼基语恰好是指“面包”,因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单凭这样的试验不免荒诞。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出现在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城邦的一些学者制定的文字后来成了今日欧洲通行的字母。

鲁迅在《门外文谈》一文中提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时说过:“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鲁迅的这个结论似乎又跟斯大林有点不谋而合了。

但是在世界各类语言中有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国际通用,而且又是同音,不用通过翻译都能相互懂得的词汇:“爸爸”和“妈妈”。在西班牙语和英语同样写成:“papa”、“mama”,并注为“儿语”。这两个儿语词汇的英语书面词汇分别为:“father”和“mother”。同样在印尼语也有同样的词汇,而印尼语也有这两个词汇的书面语言:“ayah”和“ibu”。在俄语也同样有“嵃寍嵃寍”(嵃音p)和“mama”这两个基本词汇,而其书面语言分别为:“嵑崺寎嵙”(读成otets)和“崿寍崺崲”(读成mats)。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儿语是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婴儿一开始学会说话时,满嘴没完没了的:“爸爸爸”和“妈妈妈”。说到咱们的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汇恐怕是外来语,也即“五四运动”后流行白话文后,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因为,在古汉语中,只有“爹”和“娘”相对应的词汇,而在中国有些地区称父母分别为“阿大”和“阿姆”等。

总之,关于人类语言的起源只能永远是一个假说。

❺ 欧洲很多语言都起源于拉丁文,那么为什么要称做拉丁文

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

拉丁美洲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是拉丁语的俗语化和方言化演进产生的。根据历史语言学分类,都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所以成为拉美

❻ 现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四大文明古国

符号体系也是重要原因
← 古国
现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四大文明古国?原因竟是它!

作者:奇思妙想VS胡思乱想 / 微信号:thinkvsthink发表时间 :2017-07-18

为什么以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主要是英、法、德等国),而不是拥有更加久远文明历史的四大古国?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值得中华文明的继承人深思,因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由于战乱和殖民的原因,都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换言之,今天的埃及人、伊朗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印度人除了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同,血统基本相同,文明传承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例如,就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而言,现代埃及人、伊朗人、伊拉克人、印度人都已经不能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时期的语言,更不会读写这些古老的文字。换言之,这些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之间出现了文明的断层。

对于文明出现断层的地区而言,文明程度自然也会落后,想要恢复已是困难重重,想要赶超其他地区文明则是困难重重中的困难,可以说,这个概率接近于零。所以,现代文明没有诞生在这三个文明古国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并没有出现像其他三个古国那样的文明断层。今天中国不仅能够听、说、读、写古中国时期的文字,甚至连古中国时期的音乐也能演奏一二,科技发面还诞生了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那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这样一个拥有高度古代文明且发展至今的国度里呢?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符号的运用。请使用汉语准确无歧义的描述下图中你看到任何一个等式。

应该没有人能够做到吧?那么中国古人面对数学问题,是如何描述的呢?且看《九章算术·衰分》。
衰分:今有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答曰:大夫得一鹿、三分鹿之二。不更得一鹿、三分鹿之一。簪裹得一鹿。上造得三分鹿之二。公士得三分鹿之一。
术曰:列置爵数,各自为衰,副并为法。以五鹿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得一鹿。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题目:现在有A、B、C、D、E,5个人和打猎的来的5头鹿,鹿肉要按顺序依次等量递减的分配给这5个人,请问如何分配?
答:A分得三分之五(5/3)头鹿;B分得三分之四(4/3)头鹿;C分得一头露;D分得三分之二(2/3)头鹿,E分得三分之一(1/3)头鹿。
解释:如下图。实话实说,我很佩服九章算术的作者,能用汉语解释出下图的内容的能力和勇气,虽然,历朝历代熟读四书五经的饱学之士绝大多数并看不懂。

可是,当把“列置爵数,各自为衰,副并为法。以五鹿乘未并者,各自为实。实如法得一鹿”用符号以数学等式的形式表达后,奇迹发生了!不要说饱学之士,就算是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能够掌握这个方法,并且举一反三的用于解决类似的问题。
不要小看这一点,符号的使用不仅使得对现代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变的简单,更重要的是,使得研究所得相关公式联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学科的体系。数学、物理、化学均是如此!

对于使用符号语言的欧洲而言,将冗长词汇进行缩写的习惯,使得他们先于其他文明将符号应用在了数学,进而是整个现代科学领域。也正因为有了符号的加入,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数学才如同高铁的发动机一般开始推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在求知求真的方向上一路飞奔,进而催生了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使得欧洲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拥有灿烂古代文明的古中国就没有出现符号?并把符号应用于实践的吗?答案当然是有的!可是……与现代科学无关!

所以,对于使用汉字——非符号语言,符号的概念以“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为主的古中国而言,以现代数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发展的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可是,这却并非是根本原因!要知道,欧洲在发展现代科学之前,其文明程度远不及同时期的中国,那么,是什么原因作为动力,让欧洲走上了发展现代科学的道路呢?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人才选拔在制度!
因为欧洲国家并没有科举制度,虽然人才的培养是师徒制,但人才的选拨却多采用推荐制,且很多时间是当出现了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才开始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这就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有效的被选拔出来。在面对自然难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的人才时也是如此!当然,解决问题是会得到不菲的回报的。久而久之,有财力的达官贵人也开始寻找并投资他们认为掌握了能解决自然难题的现代科学的人才,为他们提供经费和研究场所,例如,大英帝国的皇家科学院和同时期的诸多大学。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对现代科学星星点点的投入,最终形成了势不可当势不可当的燎原之势,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下图中现代科学的领军人物——牛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而此时的中国在人才选拔方面依然在科举制度的道路上狂奔,不仅开始指定考试的内容(四书五经),同时也严格限制行文的方式(八股文)。即使在需要考生发挥自我才能的策论方面,也是如此。因为有满意的回报的可能才会激发迸发全力的付出。在“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诱人回报刺激下,古中国的莘莘学子都把精力投入在了研究儒家经典以及如何八股成文上。而对于看不到任何回报可能的现代科学则完全没有了兴趣。就连曾经的“明朝一哥”儒家集大成者王阳明,都曾做“格竹子”这种荒诞的事情,可见被科举制度无限放大后儒学真是害人匪浅!这种危害就像一把把重重的锁头,牢牢的禁锢住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青年们的思想。当然,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因为每一个人都把精力投入在了科举上,所以整个区域的文明也就一直在科举制的道路上策马奔腾。直到在坚船利炮上撞了个个头破血流!

所以,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未出现文明断层,文明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呢?如果说“符号的使用”就像阻碍在愚公家门口的大山的话,那么科举制度便是决定愚公想不想移山,愿意付出多少努力移除这座山的决心。
归根到底,符号只是工具,就像一架天文望远镜,镜头是对准月亮去观察环形山,还是对着四书五经研究八股文,掌握在这架望远镜的主人手中。

❼ 男装语言与符号系统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男装语言与符号系统为什么产生与欧洲,因为这是南中的发源地

❽ 男装语言和符号系统为什么产生于欧洲文明

因为其近代强大的经济,以及政治扩张带来相对应的文化渗透.加上亚洲各国近代就只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其相对的产业为产业文化提供前提.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我们认识到衣服还能这样卖的时候.人家的产业早已经相当成熟了,经过文革的洗劫就算曾经有,现在上哪找去?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5032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6069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4692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5140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4346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4363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5328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933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426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