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装怎么化妆
⑴ 古代男子是否也化妆,又是如何化妆的求解答
中国古代男人也化妆,请看:
中国男人爱美史
汉代:《汉书·佞幸传》中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汉代还流行帽子上插鲜艳的羽毛,脖子上博白粉,被称为羽林郎。那时的公务员好像没有一个不化妆的。古代的粉,其实就是磨碎了的米,再加一点铅,其实铅不能加太多,中国古代的审美观是要整的很白,比如魏晋时期的 何晏,被人称为傅粉何郎。。“美姿仪而色白”,行步顾影,好服妇人之服”。服散,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说明脸涂的白白并非古代女子的专利
南北朝:男人爱美的黄金时代,公务员头顶金冠,那时开始流行小冠,露出黑油的鬓发,涂白粉并修眉,眉用螺黛,与女子一样,说话温雅又轻柔,穿宽袖的大衫,露出胸膛,用金革带束腰,谓之“沈腰”堪比“柳腰”,以细腰宽胯为美,主创者是南朝沈约,他“以风流见称,而肌腰清癯,时语沈郎腰瘦”,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潘鬓指的是潘安容貌,沈腰是指细腰,盖当时男子服饰裁剪皆以收腰修长为美。上穿大袖服,如飞鸟振翅,宽敞的交领,腰处紧收,下穿白纱做的宽褶皱纹大口裤子,是何等的潇洒飘逸!如同舞台上的舞者,南北朝时期还好熏香,“服丹行散后,香飘万里”,“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连皇帝也不例外,《魏志·朱建平传》记载曹丕:“帝将乘马,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韩寿被情人赠以奇香,更衬托出风雅,后人一语双关,韩寿借来香又得到了情人,这就是“韩令偷香”典故。那时的人,天生一副好容貌,便可为官为宰,或者说举孝廉或选官,更看重风度和仪容,翻开史书,到处见某某“美姿仪,美容仪,姿容绝美”说明不仅光看脸蛋,如果你脸蛋好,但举止粗俗,没有礼仪,也没用,所以姿仪要并存,这个仪,比起貌来就更重要了,看重的是举止礼貌优雅得体等等一些。士族贵胄弟子更好如此,“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穿女装也不觉得过分,如何晏,如名士。盖那时比较讲究男女平等,南北朝流行女装与唐朝流行女穿男装都没什么值得惊讶之处,女人拿着高价买香粉来打扮自己男人也不足为异, “魏明帝着绣帽,披缥纨半袖。”“好衣刺文袴”,男人们穿着绣花的裤子,手臂上涂满白粉,穿着襦裙,半臂衫,看《北齐校书图》《高士图》满脸胡子的名士,也好高腰襦裙,头上梳着总角,脑海中翩翩一个梳着丫环头,络腮胡子的汉钟离,“尚总角,容貌艳丽,纤妍洁白“螓首膏,自然娥眉",男人起名也爱用些,如什么飞鸟异珍之类,还衬托自己的优雅。魏晋南北朝是着名盛产帅哥的时代,只要有姿色的人都被青史留名了下来,如潘安,小名叫“檀郎”,卫阶,“掷果盈车”“观之者倾都”活活被粉丝看杀了,周小史,韩子高,人们看到他们连仗都不打了,纷纷放下武器,魏晋人身高普遍高,长记载“手臂过肩”“身长七尺”男的普遍在180以上,女的很多也在170,南朝皇后柳敬言,身高就在170以上。真是个优雅绝美的时代,不过以为那时男人都中性化就错了,个个也都“有臂力,好骑射”,兰陵王穿着拖地的大口绔戴着面具舞一曲《入阵曲》,独孤信征战沙场,侧帽风流,优雅与尚武并存,外柔内刚,是那个时代特点,漆木壁画里,侍郎们上身穿着婀娜的大袖衫,绵绵纱裤下竟是一矫健的黑漆皮靴,这种艺术特征,大概也只有在巴洛克时代花边领,长皮靴的剑客可见。当时追求美,与玄学,神仙不无关系,故讲究飘逸。潇洒,霏迷,好宽衣博带,细纹流水,大袖开口,袒露衣襟,都是这种理念的文化产物,也不要以为尚武只在北朝,南朝很多两档,大口绔,皮靴佩剑的名士,阴柔与刚济并存,更不要以为男人爱美受什么北朝影响,其实也只有五胡受汉族影响,从没有汉族受五胡影响,君不见敷粉修面汉朝已有?君不知更早邹忌和徐公比美?偏偏先秦,汉朝又是最尚武,国力最强之是时代,所以说这是汉族很早的传统,一直到清朝才被视为异类了,汉族本身是个追求力与美,阴柔平衡的民族,所以发展到南北朝,又尚武又阴柔颓靡,真是两个极端的对立统一啊
隋唐时期:隋唐完全继承南北朝,公务员用面药(增白霜),还发紫雪,红雪(祛斑祛痘),发口脂(润唇油),发澡豆(沐浴露)……其实口脂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军用品,尚药局还专门整俩人来管这个,当时大臣动不动领了东西写文章来感天谢地一番……唐朝着名诗人杜甫在题为《腊日》诗中写道:“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四时纂要》载:“面药,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口脂有点像今天的口红,不是大家想象的明清的一张红纸,而是拿牛骨髓牛油猪油石蜡等等,加上N种香料做成的,放在竹管里,整成一条一条的,按寸来卖……不要以为隋唐男人就不爱美,隋唐起家于北朝,这种文化,从汉到隋唐一脉相承,隋唐文化有着大量的南北朝文化遗风,比如沐野,郊游,障幄,男人化妆更不例外,爱美,赞扬美之心也不绝于笔“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应羡此间少年,轻歌曼舞落花前”并带着南朝那种潇洒“长安游侠多少年,相逢一笑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好弹剑歌,好饮酒,头戴乌纱折上巾,或幞头,身穿圆领玉带,下仍穿裤,服饰之美不亚于前者。
宋朝:人们想象中宋朝男人大概都成了理学家,与美绝缘了,其实差异,从唐时期流行的簪花习俗宋代一直发扬光大,那时士大夫,也白面玉唇,科举后,头顶乌纱并插鲜花,谓之“探花郎”官员在乌纱帽,士人在幞头上簪花已成了习俗,圆领又添上宽大振袖,或斗茶,或插花,优雅如白鸟,看日本平安时期电影大概觉得那时贵族风雅吧,其实涂粉大袖熏香簪花等也都是跟宋朝士大夫来的,剧中源氏公子衣服上涂满了香水,随风而逝,实际上比起南北朝等也是小巫见大巫了。光说宋朝男子的幞头,就好多种,不亚于女子的发式变换,而且都是朝着“俏”迈进,什么“花装”什么“曲翅”光听名就够艳了,把帽子飘带编成好多花样,盘在头上,个个都成个“花样美男子”
明朝:明清明清,到了明朝该绝缘了吧,其实也不。明朝男人爱美其实比女人还甚,或者说打扮的比女人还漂亮,锦衣卫这名字都响亮,锦衣锦衣,名副其实,上面堆满了金织刺绣,连衣的裙子,也叫曳撒成了最爱,裙袍细褶流动,要说中性化又不是,下面一双皂靴,每次列队出行时,大概都裙摆飘飘,雷声振动。出角的帽子,也够别致,民间男子把头发扎起来戴上网巾,保住头发的平整,可见明代男子很重视自己的形象仪表,如果风吹乱了哪怕一根头发丝,估计都是不雅。“三天一沐发,五天一沐浴”,保持头发的黝黑油亮,与洁面修须一样被重视。大家的公子们,穿着艳丽花纹的衣服,精美的湖绸丝绣,腰间别着香囊,拿着扇子传统招摇过市的形象。明代男子服饰颜色一改宋朝的清雅,清秀艳丽,经常着粉,鹅黄等女孩家颜色的衣服,戏曲中更是流行“彩衫‘就是现在戏曲中常看到小生穿绣花的直身,色泽清雅又艳丽,俨然一出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刺绣的帽子,也是粉黛白脸,可见明代的审美不比前朝差在哪,这些戏曲的元素,应该都是明朝男子爱美的佐证和遗存。另外在白话文小说中也常见到对男子重视相貌仪表的描写,如《三言两拍》里”钱秀才错占鸳鸯筹“中,两个兄弟,一个叫颜俊,一个叫钱青,颜俊长得丑,但看上了美丽的小姐,因为自己相貌不被人接受,就叫钱青冒充自己骗婚。结果钱青由于相貌优雅,被丈人看上。结果因为穷,但长得好,不仅得了媳妇,当颜俊告官后连知县也向着他,“令其二人成婚姻”,说明当时不仅女人,男人之间对相貌和仪表的看重已成了社会共识,相貌好的处处占便宜,连官员都向着他,当时男人打扮的自然也不差,“次日,颜俊早起。。。时常用龙诞庆真饼熏的扑鼻之香,交付钱青,行时更换”“过了一夜,钱青贴里贴外,都换了时新华丽衣服,行动香风拂拂,比前更觉标致”不仅熏香,还流行时装。就连宫中选驸马,也要先看外貌才行,当时有些子弟因为长得标致,很多朋友都起浑号叫其“驸马”可见明人的爱美之心了。
可见,历代男人也都是爱美的,但什么时候打扮,修饰就变成另类了呢?可能我想与清朝有关,正像有些学者说的,改变了服装,梳了辫子,自然没什么爱美之心了,审美肯定也会下降,因此打扮女人成了司空见惯。自己却不再打扮起来,以至越到后来,越觉得“此女人事”自己反而是不正常了,再加上后期大男子主义盛行,觉得女人就该打扮给男人看,凭什么男人要给女人欣赏,自尊心受不了,其实原本不是华夏的理念。因此,当今时代,男人爱美,其实也不是什么罪过,美和阴柔,完全是两回事。只是现在人一觉得稍微修饰修饰,都恶心的不行,实在是满清审美观。不是常类。而且古人化妆也不是就成了女人,除了一些特殊的朝代,大多还是向着俊美方向发展,敷粉,虽然脸涂的白,是因为古代没有今人自然的技术,因此男女化妆都会白的不自然。但就如同今天的粉底液一样,很多男演员上妆也没什么奇怪。口脂就是润唇膏,又不是涂的血红,这与今天润唇但又不画口红是一个道理。就算古代化妆,也是男女有区别的,这和今天的某些潮男也差不多。所以男人美吧美吧不是罪。
⑵ 如今伪娘横行,原来古代的男人也化妆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美容技术,浓妆淡抹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之一,其实,在古代,男子化妆也并非稀罕事,古代男儿也爱美,他们画起妆来,比女子也不遑多让。

熏香的香味相当持久。即便是熏香的炉子灭了,香味还是数日不散士人佩带香囊仍然非常普遍,东晋名将谢玄年轻的时候就“好佩紫罗香囊”。明朝 男人爱美其实比女人还甚,或者说打扮的比女人还漂亮,比如说锦衣卫,锦衣锦衣,名副其实,上面堆满了金织刺绣,连衣的裙子,下面一双皂靴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是出了名的爱化妆,尤其爱用护肤品。《万历野获编》里的“士大夫华整”记录,张居正府上“膏泽脂香,早暮递进”。早晚都要用护肤品,这和现代人的护肤节奏相当一致。
⑶ 古装化妆怎么化
敷粉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诗云: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画眉
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额黄
“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木兰诗》里叙述木兰恢复女儿身份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额黄妆。
在古代,额黄妆是未出阁的少女常用的装束,所以在民间,“黄花闺女”成了少女的代称,而且沿用至今。
斜红
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花钿(diàn)
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面靥
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载:“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不过在古代,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这些化妆品,平民老百姓连吃饱都成问题,别说美容化妆了,所以化妆一般都是有钱人的活动。
⑷ 古代女性是如何扮男装的为何能做到让他人极难分辨
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想不通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人分辨不出人的性别呢?光是看脸的长相,真的什么都看不出来吗?可是我们看的时候,明明觉得很好辨认。其实在古代,男性和女性之间本就长得差不多,只要稍微打扮一下,别人的确很难分辨。我们现在能够一眼看懂电视剧中的男女之分,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个演员,而且电视剧演的也不够真实。01、男女性的长相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古代人和我们现代人差不了太多,像我们现在有很多女孩子走中性风的路子,那还不是就像男孩子一样?走在大街上都难以辨别对方到底是男是女。放在古代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些长得本来就很女人味的人,扮起男人就肯定不像,她们也不会去扮。但是总体来说,想在视觉上换性别是很容易的事情。
像我们现在还有很多cosplay,这不也是靠化妆换角色吗?所以说,女扮男装其实很容易不被人看出来。
⑸ 在古代,那些达官显贵的男子是如何化妆的呢
化妆这件事儿总会被狭隘地认为是女人的专利。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当代男人是,古代男人也如此。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男人对外貌的追求已经登峰造极,不化妆都不好意思出门。来看看古代男子如何护肤、打底和上妆。
护肤打底
每个爱化妆的人一定都非常注重护肤。古代男子最爱用的护肤类化妆品是面脂和口脂,功效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面霜和润唇膏。

古代美男标准
古代美男子的首要标准就是皮肤白,最好能达到“肤色白皙,宛如珠玉”的程度。白不仅能遮百丑,还能让人生出爱怜之心。汉朝的美男子张苍违法被判死刑,行刑日全身赤裸趴在砧板上。监斩官王陵一看,张苍身材高大魁梧,全身皮肤白皙润泽,这样的美男子死了就太可惜了,于是请求刘邦宽大处理。张苍大难不死,最后成了西汉丞相。
但东方人肤色本来就是黄的,要想变白,只能通过涂粉来实现了。傅粉,即敷粉,从现代角度看就是打粉底。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用米粉研碎做的,另一种是把白铅化成糊状,俗称“胡粉”,也叫“铅华”。
美男子除了皮肤要白,还要“面若桃花”。白里透红,就成了古代男子化妆最极致的追求。傅粉施朱,通俗地讲就是涂上白粉底,再抹点胭脂,相当于打了腮红。
三国时魏国尚书何晏非常爱美,不化妆不出门,素有“敷粉何郎”之称。史书上记载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成天揣着化妆品补妆,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的妆容,爱美程度和今天那些吃个饭要补几次妆的女人简直不相上下。
不过,何晏本身就是个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里写他“美姿仪,面至白”。到底有多白呢,魏文帝曹丕也想知道,他认为一定是何晏涂了粉的缘故。为了检测他到底有没有化妆,曹丕在一个大热天里把他叫到跟前,赐他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片汤。何晏当场吃得大汗淋漓,一边用衣袖擦去脸上的汗。让曹丕意料不到的是,何晏一点粉都没有掉,皮肤还更加白里透红了——谁知道这个何晏到底涂了什么粉,又或者他早就猜到了曹丕的心思。
在京剧里,曹操那张煞白的脸谱也不是空穴来风。三国时,敷粉竟是曹氏的“家风”,不论是曹姓族人,还是曹家快婿,都爱敷粉。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爱美之人。《魏志·王粲传》里记载,曹植非常敬佩的邯郸淳第一次去拜访曹植时,曹植刚洗完澡。尽管他非常迫切地想和邯郸淳大聊特聊,但这个粉不离面的人,为了敷粉,让他尊敬的客人在大堂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
其实,古代男子化妆还是有相当大的争议。北齐的颜之推强烈抨击化妆的贵族子弟,在《颜氏家训》中说:“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不学无术……无不熏衣剃面,敷粉施朱。”到了武则天时代,对男子化妆的抨击愈发强烈,“油头粉面”成了对男子化妆的贬称。
⑹ 古代人是怎么化妆的
1、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赞叹第一个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3、画黛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4、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两个少女的妆容繁复,颇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爱美的情趣。特别是十一娘,在面颊、嘴角、眉角处贴有花钿。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6)古代男装怎么化妆扩展阅读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
2、到明清时代,又改为虫白蜡揉入红花汁或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
3、这种红口脂被盛于小盒里,供女性随身携带,在需要补妆时便宜行事。古人使用这种妆品上唇红的具体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点口脂,直接向嘴唇上“点”、“注”、“匀”,白居易在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了女子,古代男子是如何打扮自己的
爱美不是女人的专利,相比现在的男人,古代的男人其实更注重自己的仪表打扮。在男权社会,合适的打扮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一个人品味的体现。因此,古代的男人可以说是非常讲究了。

早在汉朝,就有男子敷粉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汉朝男人们就开始用粉扑了。据传主要有米粉和铅粉两种粉扑,米粉就是由粮食加工制作的,使用效果不如铅粉。因而铅粉在当时很受欢迎。成语洗尽铅华中的铅就是指铅粉。我们现在知道,铅有很好的美白效果,但是有毒。由此可见,一白遮百丑此言不虚,在古代男人们就开始追求美白了。
此外,在古代男人们还用口脂、唇脂和面药,就相当于现在的唇膏、口红和面膜。这类东西在唐朝十分常见,估计是因为唐朝的国力强盛,男人们都有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收拾的美美的。
⑻ 古代的男子也会化妆,他们都用哪些化妆品
在现代人看来,化妆是女人的专利,如果有哪位男子也化妆,那么就有可能会打上娘炮的标签。但是在古代,男子化妆是一种流行,历史上就有相关的史料记录了男子化妆。所以古代的男子还有专门的化妆品,而且不同的朝代,化妆品也会不同。

到了唐代,男子还会像女子一样涂抹面脂类的护肤化妆品,其中就有口脂。尤其是唐代的帝王们每到腊月初八的时候,还会将面脂和口脂当做是慰问品,发放给戍边的将官。除此之外,古代的男子还有染头发、染胡须等行为,这真的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啊。
⑼ 没有粉底和口红,古代人是怎样化妆的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不分时代无关种族。
作为现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每天在追求“变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化妆。精细的化妆步骤,种类繁多的化妆品:防晒、隔离、粉底、口红...等等,满足了女孩们的需求。不过回头想想,古代女性也爱美,可没有这些工具她们是怎么化妆的呢?

它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把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欢的花瓣形状即可。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双面胶,咋贴呢?其实很简单,古人有一种呵胶,专门用于女粘贴花钿用,据史书记载,这种呵胶最晚宋朝就已经出现。
古人的审美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流行的妆容也不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人类那永远不变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颗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