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京剧女扮男装的那个丫头叫什么来

京剧女扮男装的那个丫头叫什么来

发布时间: 2022-08-29 05:38:11

❶ 戏曲里哪一种剧是女扮男装

越剧中的男性人物一般都是由女的扮演

❷ 为什么戏曲中会有女扮男装或是男扮女装

“反串”,即男女错位的角色分工: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常见现象,并在宋元以降形成高峰。中国戏曲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其中己经孕育了戏曲表演的雏形,也出现了萌芽阶段的角色分工:在男日现,在女曰巫。现与巫在这种祭祀性的歌舞表演中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职责,故云:“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歌舞蜕变成娱人而作的歌舞,帝王贵胃也可以享受歌舞之奉。《史记·殷本纪》载封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春秋时代有“女乐”、“郑声”等等。原本神圣的祭祀歌舞已经式微,原本身份尊贵的现巫也无可奈何地沦为卑贱的倡优之徒。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地位大不如以前,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地特别厉害,因此除元代等个别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出现在公共表演场所常常是不合伦常礼法的存在,于是女性渐渐绝迹于表演舞台,原本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往往用男性来替代,因此男性艺人方兴未艾。尽管他们服务的对象己不是神圣的神抵,而是世俗的帝王贵胃,但是他们取得了大众认可的职业身份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名称:“优”或称“徘优”、“倡优”。由于优都是由男性充任的,在需要模仿女性角色时也自然而然地由男性担当,这便成为后世戏曲舞台上“反串”演出的起源。
男扮女装在中国又有一个名称,叫“弄假妇人”。三国时期,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祖游戏,作辽东妖妇状,嬉裹过度,道路行人掩目。北齐时出现的《踏谣娘》戏是“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①《踏谣娘》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当时“反串”演出已经蔚然成风。隋唐之间,歌舞渐变为戏曲,优人也由原来被豢养的奴隶身份转变为来自民间的艺人。《隋书•音乐志》记载“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戏乐过度,游幸无节焉。”②;《乐府杂录》记有名有姓者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南北朝时期随着异族逐鹿中原,儒家文化部分地丧失了它的统摄力,对女性的禁锢,没有那么严格,也出现了女性扮演者,据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今妇人为之(指踏谣娘剧),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③。唐代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因而出现男性角色的时候,女伎也不得不扮演男性角色。由唐至宋元,女性演员甚至一度取得了合法地位,她们的演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她们作传的《青楼集》,据《青楼集》的记载:赵偏惜、朱锦秀、燕山秀,皆是旦末双全。故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男女不再合演,“反串”演出于是蔚然成风,尤其是男旦更是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明代中期正德、嘉靖以后,昆腔独霸剧坛,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轻柔婉转,闲雅整肃,合中气十足的男性演唱。万历时期的曲论家潘之恒在其曲论着作《莺啸小品》中有诸多关于装饰华丽、音容具佳的男旦、男班的记录。也有专蓄女乐者,如伺御张岱家班有女优十三名,包揽生、旦、净、杂各种角色。《红楼梦》中梨香院里蓄养的十二名戏子也都是女子,其中藕官最擅长扮生角。清朝顺治年间,统治者通过对教坊反复裁革,最终确定了不用女乐的定制,于是年轻貌美的女伶被清婉媚的男子替代,男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干隆四十四年秦腔男旦魏长生进京,给久而生腻的昆腔和京腔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辞虽鄙狠,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清•昭桩《啸亭杂录》)。虽然男旦一度成为情色欲望的能指,但是随着四大名旦的崛起,男旦作为艺术载体的一面得到承认,“反串”成了一门严谨的艺术。
与戏曲本身一样,“反串”还有其宗教渊源。人类学家试图证明在母权、父会之前还有一个“双性同体”的崇拜系统。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在超越二元对立之上有一个“圆满和完整的双性同体”。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天与地本来是“混沌”一体的,后来才相互分离并成为单一性别的一对。佛教的雕像往往表现了一种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佛教的僧侣和尼姑也无从区别,形成了一种第三性。列维•斯特劳斯(Levi一Starus)s在《悲郁的热带》中说佛教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女性,它似乎是从两性争斗中超脱出来的。佛教在中国广泛地流传,拥有众多的信徒。佛教的雕像是信徒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雕刻出来的,它表明信徒们是以“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为美,这为“反串”提供了审美心理依据。
“丈夫作闺音”和“女子铸伟词”的历史积淀。

❸ 京剧角色

楼主,这是应付学校的作业吗?可是这题目出得太外行了,反串的意思跟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毫不相干。唱戏大致分生、旦、净、丑这几个行当,你应该知道吧。一名演员从小到大专攻一门行当,对其它的行当自然就不太擅长,让这个人临时演一演其它行当,这叫反串。比如唱老生的临时唱一下丑角,就叫反串。越剧极少有男演员,生行大多是女扮男装,扮演男子是这些女演员的本行,不是反串。

题目有错,你只管去说,谁要是不信,让他们去请教听京剧的、听越剧的、听随便哪种剧的都行

一楼你可别误人子弟呀,梅尚程荀,只有荀是花旦,其他三位是青衣为主,另外,还有男的演老旦。你怎么能说“男扮女 叫男花旦”呢

❹ 女扮男装唱戏的那个明星叫什么

王佩瑜,着名京剧余(叔岩)派女老生。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 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1999年9月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在校期间,向王思及老师学习了《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大登殿》《文昭关》、《二进宫》、《乌盆记》、《击鼓骂曹》等余派戏。同时又向朱秉谦、孙岳、关松安、王世续、童强、曲永春等老师学习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戏。从一九九四年起,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年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颇具大家气派。常演剧目:传统戏:《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武家坡,大登殿》、《李陵碑》、《文昭关》、《乌盆记》、《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新编戏:《剑阁闻铃》。

❺ 《梁祝》里面祝英台的丫鬟叫什么名字

丫头银心
古时,在越州的虞县上,有一个女子名叫祝英台。这个祝英台是个与众不同的奇女子,她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问题来了,当时的女子是不能在外抛头露面的,可这也阻挡不了祝英台对知识的向往。于是祝英台就和丫头银心一起乔装成求学的男子,然后前往越州城去读书。

❻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扮演者是谁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扮演者是齐淑芳。

1、角色简介:

小常宝

演员齐淑芳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旦角。

常猎户的女儿,为了躲避土匪座山雕的骚扰,女扮男装。。

杨子荣等四人沿途侦察,访问了躲藏在深山的常猎户父女。常户的女儿常宝闻知杨子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山剿匪,为民除害,她怀着深仇大恨,控诉了座山雕的滔天罪行。杨子荣在常猎户父女的帮助下得悉威虎山的山路和土匪的野狼嗥的行踪。

2、演员简介:

齐淑芳,女,京剧旦角。自幼受其嫂张美娟的精心传授。曾是上海戏曲学院的高才生,并曾担任上海青年京剧团及上海京剧院的主要演员。

齐淑芳的代表剧之一《全本杨排风》曾被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深受好评。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她成功地扮演了“小常宝”更使她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3、电影简介: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0年,该剧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京剧院原创的作品,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由童祥苓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❼ 京剧里男扮女装的角色叫什么

旦,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

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种类型。

1、正旦

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中正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

2、花旦

与正旦相对照,花旦扮演性格活泼明快或泼辣放荡的青年或中年女性,并常带喜剧色彩。

3、贴旦

简称贴,有时简写成占。南戏和北杂剧皆有此名,为旦中副角,意为旦之外再贴一旦,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

4、闺门旦

扮演少女。北杂剧有“闺怨杂剧”一类,是表现青春少女闺怨恋情的剧目,剧中的少女当为闺门旦的最初形态。

5、武旦

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分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6、老旦

扮演老年妇女。

7、彩旦

一作丑旦、丑婆子,秦腔里也称之为媒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剧或闹剧人物,实为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7)京剧女扮男装的那个丫头叫什么来扩展阅读

旦角名人

一、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二、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着名京剧旦角,着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三、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着名京剧旦角,着名京剧艺术大师,着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旦

❽ “巾帼”和“须眉”两个词是不是来自京剧中

"巾帼"的由来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词语说解

说解: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中国古代第一巾帼英雄
如果是按照历史排应该是妇好,商朝着名女将。名好,“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商王武丁之妻。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着名将领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对巴方作战中,率领沚�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是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和特权,深受武丁宠幸,被封于外地,担负守土、从征的重任。

巾帼不让须眉出自

巾帼不让须眉源自乐府诗木兰从军记!
木兰从军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后人更将此编成歌谣广泛流传。这些歌谣最后更成为一部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并流传至今。

须眉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

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中有“古人称男子为须眉”的话。《红楼梦》中也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说法。为什么要称男子为须眉呢?有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这样,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男子被称为须眉,道理就在这里。

❾ 京剧的各种角色介绍 谢谢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流派:叶、姜、刘、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张、杨、陈、筱、小李、大李、龚。
净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丑行流派:萧、叶、刘、马。。。
中国戏曲剧种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形成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源出弋阳腔)并盛。干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干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皮簧戏的兴起,为剧坛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是原来以旦脚为主的戏班,一变而为生脚掌班,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晚清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民籍教习近百人,几乎网罗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皮簧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 ,使之面貌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唱腔,而且改笛子为胡琴 ,统一伴奏乐器。他能文能武,长于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备于一身,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员。谭鑫培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统一了当时舞台上所使用的字音,把原来的皮簧戏中京音、吴音、徽音、湖广音混杂局面,改革为以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方法,成为后来京剧字音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谭鑫培正是京剧的创始者之一。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 皮簧与同出一 源的安徽皮簧 声腔不同 ,更为悦耳动听,为把两者区别,遂称京班为京调。辛亥革命之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称京皮簧为京戏(一度称为平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到北京。
行当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分、职业)外 ,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科为音乐、剧装、容妆、盔箱、剧通、交通、经励;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生行中有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 、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中有正净 (重唱功 ,称铜锤 、黑头)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丑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 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的行当 齐全为全国各剧种之冠。因此,在舞台上百花争妍,五彩缤纷,这也是京剧艺术趋于成熟完备的重要标志。
京剧音乐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 。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紧凑 ,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胡琴(又称京胡)为主奏乐器,伴以弹拨弦乐、吹管乐器,拉、弹、吹兼有;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合文场的胡琴、月琴、三弦,向称“六场通透”。近年来各演出团体,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又增添了琵琶、中阮、扬琴及西方乐器中名目繁多的管弦乐器,使场面更加宏伟,对于渲染舞台气氛,加强戏剧节奏和烘托表演、美化演唱,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
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丰富剧目,不仅有属于二簧系统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剧目 ,而且还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等声腔剧目。这类传统剧目,据粗略统计,不下200余种 ,丰富多彩 ,琳琅满目。其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 、群戏 、本戏等 。如《宇宙锋》 、《玉堂春》、《群英会》、《挑滑车》、《拾玉镯》、《四进士》、《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 智取威虎山 》、《 杜鹃山 》、《黛诺》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成就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方面 ,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采,又用法谨严,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臻完美,一大批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除谭鑫培、王瑶卿二位为京剧诞生作出了贡献的代表人物外,老生行的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高庆奎、李少春等;旦行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君秋、言慧珠、关肃霜等;净行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方荣翔、袁世海等;小生行的程继先、俞振飞、叶盛兰等;武生行的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等;丑行的王长林、萧长华、叶盛章等;老旦行的龚云甫、李多奎等,都能独树一帜,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并以他们的艺术才华,使京剧舞台熠熠生辉。
在各种艺术中形成不同的学派是很自然的。诸如表现派、体验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识流等。而京剧中的学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这是因为京剧是以主演为中心的演员艺术,都是通过演员本人广泛学习与继
承前辈的表演技艺,结合本身的性格爱好、生理特征和艺术修养在艺术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见解,并据此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表演剧目、方式和手段,经过频繁的演出实践,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从而在京剧舞台上形成以主要演员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潮流和学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例如四大须生的余、言、高、马,都是在继承谭、孙、汪等前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长期的演出中逐渐成了简约明快的余派,委婉俏丽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潇洒飘逸的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则是在继承陈德霖、孙怡云、王瑶卿等前辈艺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本身条件发展成庄重深邃的梅派,矫健流畅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质朴的荀派。三大名净的金、郝、侯则是在学习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等前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铜锤、以"架子花脸铜锤唱"为特点的郝派架子花脸和以表现人物精气神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脸。

❿ 京剧辛安轶剧情梗概

京剧《辛安驿》:明朝兵部尚书赵恒遭严嵩陷害,全家遭殃,女儿赵美蓉只得去庐山投奔哥哥赵景龙。婢女罗雁女扮男装,一路上,与美蓉兄妹相称。路过辛安驿的时候,在客店投宿。店主周凤英的父亲也曾在朝为官,同样遭奸臣严嵩诬陷,她才与母亲在此地开店谋生。凤英从小随父亲练得一身好武艺,平时也好结交朋友,锄强扶弱。凤英见罗雁长得俊朗,便生爱慕之情,经与之交手,也是上乘功夫,便强迫成亲,洞房之夜方知其女儿之身。美蓉连忙讲清事情原委,方知两家人原是同病相怜。美蓉许诺到庐山以后,让凤英与哥哥景龙成亲,两家人随即一同投奔庐山。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126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88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807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75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91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96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433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68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84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763